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674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docx

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1

2012年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

  C.同一观点和斗争观点

  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C.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4.“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5.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6.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7.《孙子兵法》日:

“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的普遍联系

  D.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9.“‘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统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10.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该名言体现了()

  A.普遍联系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1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一古训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指()

  A.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B.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C.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D.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限的

  B.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的无限过程

  C.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有限过程都是整个世界无限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D.世界无限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

  2.马克思认为: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表明()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

  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

  C.事物只有到了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

  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

  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揭示了事物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B.质变能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

  C.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D.质变造成新事物产生,质变优于量变

  6.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是()

  A.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执两用中”

  D.“洞悉症结”

  7.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内容有()

  A.战争

  B.学术争论

  C.生活方式的差异

  D.相互限制

  8.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B.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C.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9.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上述论断中指出()

  A.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过程纯粹是必然的

  C.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10.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是()

  A.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B.二者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C.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三、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是______和______

  2.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_______,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4._____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____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5.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______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______和_____的统一。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与____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四、分析题

  1.材料1

  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宣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

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

——摘自《欧洲哲学简史》

  材料2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

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

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167页

  材料4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他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5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

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

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

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

——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2月6日)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简述“逻各斯”含义,并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问题上的区别。

  

(2)分析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含义。

  (3)分析材料5,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2.材料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摘自《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材料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摘自******《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3

  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论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3)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确认。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这是非常确定的。

这样的考点需考生强行记忆。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系概念的确认。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的内容是矛盾的两重性质,B项和C项的内容是规律的定义,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3.「答案」C

  「解析」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这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而也就把发展归结为量的减少或增加;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而揭示出由内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自我发展”,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新质态飞跃的根本原因。

  4.「答案」C

  「解析」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5.「答案」D

  「解析」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

但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其优点是主要的还是缺点是主要的。

  6.「答案」C

  「解析」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7.「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所以取得了胜利,反之马谡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败。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作用的确认。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A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B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C项是错误的选项。

如果考生复习不全面,也很容易答错。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对立统一。

“和”即同一,不是指无区别的完全一致,而恰恰是指以差别为前提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亦即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就是指不一样,即矛盾的特殊性。

题干中孔子的话显然不是指A项和B项的内容,更不是C项的内容,这样将ABC三个干扰项排除,D项是对“和”与“不同”的正确理解,所以是正确选项。

考生选做此题,最容易误选C项。

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关键是认真仔细地读原文,紧紧抓住“君子和而不同”这个关键的句子,是说“和”是“不同”的“和”,是对立的统一,这样才能轻松的找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上看,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

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题干中雪莱所说的已经来临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远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质和现象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D

  「解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正确认识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的掌握。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可以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题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单项选择题,考查的是对正确认识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而不是理论意义。

在4个备选项中,A项明显是错误的,B项和C项内容正确,但不是题义所要求的,这样,只有D项才是该题所要求的正确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要经历一个有限的过程,但整个世界的发展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种无限的过程是由无数个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世界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2.「答案」ABC

  「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说明,新事物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新事物,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新事物都会转变成旧事物,因此没有永恒的新事物。

但是并不是说新事物就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当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正在发展还没有转变为旧事物时,是不会被否定的,选项D是不正确的。

  3.「答案」BCD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选项A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基本根据。

  4「答案」ABC

  「解析」本题作为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深化理解和掌握。

解答本题具有一定难度,它要求考生不仅对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点比较熟悉,而且还需要考生运用辩证法的头脑去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具体内容,并作出判断。

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BC项虽然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因而是正确答案。

D项所表述的内容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看到存在的合理性,并将它固定化,是不彻底的辩证法,是不合题意的。

考生选择本题时问题可能会出在D项上。

  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掌握。

二者的关系为: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能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而引起新的量变,所以,ABC项是正确答案。

D项是错误的,因为质变不一定都造成新事物产生也包括倒退在内,因此质变不一定都优于量变。

  6.「答案」ABCD

  「解析」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执两用中”、“洞悉症结”也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7.「答案」ABCD

  「解析」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很广,不仅包括事物之间激烈的外部冲突,甚至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差别、竞争,以及相互制约等。

  8.「答案」ABCD

  「解析」辩证法认为,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

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9.「答案」CD

  「解析」本题的题干是马克思关于偶然性的作用的论断,是考查考生对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偶然性虽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但是它在历史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分析马克思这一论断,它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即一定如此的趋势看不见摸不着,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既不是纯粹必然的,也不是纯粹偶然的;还说明历史人物个人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选择本题通常讲不应构成难点,但本题题干要求限定在对马克思这段话本身内容的理解上,要求考生按照题干给出的既定内容进行选择,而不是泛泛选择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所以,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和D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答案。

选择本题会有许多考生没有理解题意要求而多诜了A项。

像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考生反复阅读题干要求,不然稍有疏忽大意就会进入“陷阱”。

  10.「答案」BCD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选项A认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否定了二者之间的差别,是不确切的。

三、填空题

  1.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

  4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

  5.矛盾分析法

  6.前进性曲折性

  7.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8.归纳演绎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

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与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