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62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docx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现在讲健康的人非常受欢迎。

因为讲健康的人告诉我们,有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的“0”。

他提醒我们,我们的身体健康是这个数字前面的“1”,而金、地位、事业、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

意思是说,我们要注重身体健康。

因为如果这个前面的“1”没有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就是有再多的金、再高的地位、再好的事业,对一个人来说,也意义不大了。

这个说法,当然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数字前面还多了一个正负号。

假如我们把这个负号加上去了,这个数看起来很大,但是值却越来越小。

这个正负号是什么呢?

这个正负号就代表了一个人健康的心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讲心理健康,就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假设一个人心理上出了问题(心理失衡了,心理不健康了),我们想一想,即使他有身体的健康、有很多的财富、很好的地位,那对他来说,确实也都意义不大了。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良好、健康心理,对一个人的个人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我们在现代社会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怎么样能够达到的呢?

我们想到了在《大学》上有一句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社会的和谐就是古人所说的治国平天下。

那么这个社会的和谐怎么样才能达到呢?

那就是由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部的和谐,而且他们彼此团结互助,最后才有社会和谐的结果。

而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单位部的和谐,又是由构成这个家庭、学校、单位、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良好的身心和谐所导致的。

所以人自身的和谐,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来说是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个秩序是不能颠倒的。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对于社会的和谐也至关重要。

二、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在我们认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就要看一看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我们讲的这个标题就叫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如果我们向大家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

我想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愿意快乐。

那为什么人人都愿意选择快乐,但是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与烦恼之中呢?

实际上,我们的回答可能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

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与烦恼的事情不请自到,我也没有办法抵御啊。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下,都会常常遇到来自社会和自然的不良刺激。

但是,人们面对这些不良遭遇,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能为力,对它无可奈,而又任其摆布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叫法兰克。

因为他是犹太裔,所以受到了纳粹德国人的重迫害。

他的妻子、父母,还有兄弟,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

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

而他自己也是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每一天接受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法兰克一个人独自处在囚室之中。

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

那就是在任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都有一种最后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什么呢?

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他发现他虽然没有人生自由,每一天接受刑拷打,朝不保夕。

但是,他发现自己心理意识,自己怎么想,却是纳粹德国人无法干涉的。

于是他就凭着想象和记忆,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在脑海里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

比如说,自己获释后和唯一的妹妹,唯一的亲人妹妹团聚时,那一种喜悦的心情;自己获释后如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

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

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

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生命的自尊。

我们看,法兰克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仍然运用人难得的自我意识,寻找到人性中最可宝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

他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反应对外部的不良刺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映的关系。

正是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和良知的作用。

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

我们把这就称为积极的思维,这个就叫选择的自由。

比如说,在我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会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

在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有的出租车司机就会怨天尤人,嘴里不干不净的骂着、抱怨着,说“真倒霉,你看我一出门就遇到了塞车”。

我们想一想这种抱怨的情绪,能否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呢?

不仅不能改变,于事无补。

反而,中国人有句话,叫“心想事成”。

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经常有什么样的意念,给自己什么样的心理暗示,结果你发现,这样的事情就真的发生在他的生活中了,被他想出来了。

这在西心理学,被称为“吸引力法则”。

所以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体悟到了这一点。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去给人家拜年,我们都怎么说呢?

我们都说,看这个人是一个生意人,就说祝你财源滚滚;看这一个人明年要高考,就祝他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大学;看到这个人是一个当官的人,就祝他步步高升。

大家听到这样的祝福就很开心。

这样好事就会接踵而来。

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经常接收到不好的思想的、意念的,这种恶的想法,这种不好的事情也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式。

遇到即使是不那么如意的事情,也不要怨天尤人。

因为它于事无补,还使事情越来越恶化。

所以这个出租车司机抱怨的情绪,没有能够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反而交通越来越恶劣。

另一个出租车司机,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他会怎么样呢?

他心想,我已经累了一天了,我应该趁着这个时间放松一下紧的神经。

于是他就放上一段舒缓的传统音乐,再跟乘客开几个玩笑。

结果他的这种做法,使时间过的很快,也调节了情绪,调节了身心。

他们面对同样交通拥堵的外部不良刺激,但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态度不同,结果这个事情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一样。

这个就叫选择的自由。

用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人都不能够伤害你”。

换句话说,那个真正伤害你的人是谁呢?

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经常在生活中说,“都是谁谁谁让我很生气,某某件事是让我很生气”。

其实这些话都是值得商榷的,都是在推卸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逻辑上看,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心。

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

是我们自己。

圣雄甘地也说过这样一句话,“若非拱手让人,任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让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们自己允这些不良的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有一个人写了一个文章,题目叫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这个文章这样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了别人来掌管。

比如,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的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个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她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欺诈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由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而当我们允别人我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复负责。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火冒三丈。

那他身边的人就感觉到很紧、很有压力。

为什么呢?

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又大发雷霆。

那么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

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

它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这个文章在企业家论坛上讲过之后,有很多企业家非常地有灵感、有悟性。

他们下来就跟我分享说,他说,“其实老师这个快乐的钥匙,更像一把快乐的摇控器,为什么呢?

当你把自己快乐的摇控器放在别人手上的时候,别人摁了一个纽。

比如说,别人称赞了你几句,夸奖了你几句,肯定了你几句,结果你就很高兴、很得意。

另一个人摁了另一个纽,比如说,他讽刺了你几句,挖苦了你几句,批评了你几句,结果你就很难过、很伤心、很生气。

这都是没有握住自己的快乐的摇控器的表现。

当然,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理可以顿悟”。

这个道理,你可以马上就明白。

我们今天学了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你就知道了原来一个人能否快乐、能否控制自己的脾气都是靠自己来掌控的,和别人没有关系。

但是,可能刚刚没过两天,甚至刚刚看完这一个片子,接到了一个,收到了一个短信,你就因为这个短信、而火冒三丈了。

这说明什么呢?

理可以顿悟,但是事需要渐修。

要在生活中历事练心,把自己爱生气的毛病给修正过来。

而这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夫。

当然,一个真正握住了自己快乐的钥匙的人,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

这个话也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锻炼可以达到,我们的心灵的修养也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平和,这在古人那里就是修身的功夫。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没有提出“心理学”、“心理失衡”、“心理健康”这样的概念,也从来没有心理学这个的学科。

为什么中国古人没有出现心理疾病?

比如说,抑郁、恐惧、焦虑、压力很重等等这样的重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

因为中国的古代经典几乎每一本都写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是教导你如修养自己的身心,达到身心和谐的。

所以说本本都是心理学。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三、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我们看一看,如处理压力?

因为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压力重重。

而在压力的压损之下,一般情况下可以处理好的问题,也变得无可奈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很有道理,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呢?

大家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说我们来自四面八的问题都是给我们带来压力的。

那我们不妨看一个关于压力的数字。

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

比如说,高考刚刚结束。

在高考前夕,那些家长比考生还要紧,担心一旦孩子拉肚子怎么办?

一旦孩子发高烧怎么办?

一旦孩子得了这样或那样的病怎么办?

或者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么办?

这些担忧都是没有发生的,都是自己给自己设想出来的。

所以人们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

30%的忧虑涉及到过去所作出的决定,意思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对自己做出的批评。

有10%的忧虑是与健康有关。

而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忧能使人老”,越担忧这个问题就越重。

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为合理的围。

而这个“合理”还是打着引号的。

关于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两个人赶着一头驴去赶集,开始他们是赶着驴走,结果走着走着就碰上了一帮人。

这些人看到父子两个人跟着驴子在后边跑,就纷纷地嘲笑说,“你看这父子俩多么愚蠢,放着驴不骑,跟着驴子在后面跑。

”听到了这样的嘲讽,这个父亲就骑到了驴上,两个人继续向前赶路。

结果走着走着又碰到一帮人。

这些人看到父亲坐在驴上,儿子在地上跑,就纷纷地指责说,“你看这个父亲多么不知道疼爱儿子,他的儿子身体那么瘦弱,他自己却心安理得的骑在驴上,让儿子在地上跑。

”听了这样的指责,这个父亲就跳下了驴,让儿子骑上了驴,继续向前赶路。

结果走着走着,又碰上了一帮人。

这帮人看到儿子骑在驴上,父亲在地上跑。

就不满意了,就指责说,“你看这个儿子多么没有孝心,他的父亲年纪那么大了,他自己年纪轻轻的,却堂而皇之地骑在驴上,让父亲在地上跑。

”这个儿子听了这样的指责,就让父亲又骑到了驴上。

这个时候两个人同时骑着驴向前赶路。

结果走着走着,他们又碰上了一帮人。

这帮人一看两个人居然同时骑在一个驴上,就又不满意的纷纷指责说,“你看这个父子俩真是的,那个驴子那么样的瘦弱,他们两个居然同时骑在驴上,都要把驴子给累死了。

”你看,他们怎么做都有人指责,这个时候父子俩有点不知所措了,不知如是好。

那么他们最后来到是市场上是怎么来的呢?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两个人抬着驴来到了集市上。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但是它也提醒我们,人们在生活中所担忧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那些不必要的担忧限制了人的远见,也让人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虽然我们说,大部分压力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很多人处在竞争的环境之下,仍然还是感觉到压力很重。

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处理压力的有效法。

(一)养成正确的“视角”

第一个法,就是要养成正确的视角。

什么是视角呢?

所谓的视角,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这个问题放在更大的参照系下来观察。

为了说明这个视角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女大学生,上了一个学期的学之后,就给她的父母写了一封信。

在这个信的开头她这样写到,我刚上大学之后没有多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3000块,我用这租了一辆摩托车。

但是恶有恶报,我刚开车出门没有多久,居然撞倒了一棵大树上。

结果她的左腿被撞断了,她也被送进了医院。

在这个无依无靠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医科大学的男同学。

这个男同学雪中送炭,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结果,她就同意和这个男生住在了一起。

但是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医生又告诉她,说她怀孕。

而这个时候,她的男同学又狠心的离开了她。

她说,我现在无依无靠,又怀上了孩子。

我想回到家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生下这个孩子。

这个父母看到这的时候,就感到很担忧。

为什么担忧呢?

因为他们家还是民风很纯朴的小山村,从来没有发现过未婚先孕的情况,民风相当的纯朴。

结果她的孩子回来了,还没有结婚就怀上了孩子,被邻里、朋友知道了都会嘲笑她没有家教。

所以《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如果一个人德行上有损伤,让父母家人都跟着蒙羞。

那么这个父母看到这的时候就很担忧。

但是,当她再继续往下看的时候,结果发现这个女孩子笔锋一转,这样写到,其实我上面所描写的种种情况,特别是是悲惨的遭遇,都未曾发生。

那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我写这些悲惨状况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让你们正确地对待一件事。

什么事呢?

那就是我上学期的物理和化学考试都不及格。

你看,如果这个女学生一开始就告诉父母,我上学期物理、化学考试都没有及格。

她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感受?

父母认为这是很重的一件事,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结果一学期下来,居然两科都不及格,那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

那可能就会没完没了的训斥她一番。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这个女大学生就设想了各种各样悲惨的事情。

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其实这些事情都未曾发生,我只不过是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而已。

这个时候他的父母是什么感受呢?

他的父母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幸好这些悲惨的事情都未曾发生。

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呢?

就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了。

下次你再遇到小小的问题,就感觉到压力的时候。

请记住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你就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重。

还有一个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老妈妈的担心。

有一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买伞的生意人;二女儿在染坊工作。

结果这个老妈妈是阴天也担心,晴天也担心。

晴天的时候,担心她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的时候,又担心她二女儿染坊的衣服晾不干,结果因为这个担忧很快地就衰老了。

后来她的一位朋友来探望她,惊讶与她衰老的速度,就问她:

“整天在担心什么事,怎么老得这么快啊?

”她就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这个朋友。

这个朋友一听就笑了,她说:

“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你看,晴天的时候,你想二女儿染坊的衣服可以晾得干,晴天的时候,你二女儿染坊的衣服好晾;阴天的时候,你大女儿的伞好卖。

你应该晴天也开心,阴天也开心才是。

”这个老妈听了这样的提醒,从此以后就幸福开心地过上了每一天。

原因在于她能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不是那么轻松了。

有一个少妇人,结了婚,找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两个人结婚了两年多,结果这个丈夫被别人拐走了。

他们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刚过岁,但是也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一个一个地离自己而去,她也觉得活不下去了,生活没什么意义了,一时想不开就去投河自杀,幸好被河中央的一个老艄公给救了起来。

这个老艄公就问她:

“我看你年纪轻轻家境也不错,为什么这么想不开,非要走上绝路啊?

”少妇人一听就:

“老人家你不知道,我的生活有多悲惨。

于是她就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烧工。

”老艄公听了之后,沉吟片刻,然后抬起头来问:

“那么请问,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少妇人一听,她就说:

“两年之前,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丈夫,没有儿子,我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这个老艄公就说:

“那这不过是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回到两年前去了,你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儿子,你仍然可以过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请上上岸去吧。

”这个少妇人一听,觉得有道理,你看两年前我没结婚的时候,没有丈夫没有儿子,我一个人不是过的挺好的吗。

于是她走上了岸,再也没有想到要去自杀。

因为她能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力度。

有一个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与痛苦,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态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更加简洁,那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这个“境”就是物质环境,物质条件;这个“缘”就是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人缘。

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

好坏之分哪呢?

在于一个人的心,在于一个人对待他的态度。

所以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换一个更大的参照系,我们就发现,这个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地那么重了。

(二)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

处理压力的第二个法,那就是要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困扰。

比如说在乔丹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一位记者就问,说:

“当你在球场扔出去的球,被对给拦断了,你会有什么反映?

”乔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那我会迫不及待地再拿到球,然后再迫不及待地扔出去。

”记者又问了:

“如果你扔出去的球,又被对给拦断了,你会有什么反应?

”乔丹仍然很自信地回答说:

“我仍然会迫不及待地再扔。

”正是因为乔丹他的球技出众,所以他对逆境的反应,不是被打垮而是继续打下去的强烈愿望。

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都有这种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多在自己的强项上发挥,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压力,获得成功。

当然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法找出来。

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没有做得很成功很圆满,这件事没有给你带来挫败感,反而促使你想把它做得更好,那么这件事就是你的强项。

如果这件事做得不成功不圆满,你就垂头丧气,丧失了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这可能就是你的弱项。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多在自己的特长上发挥,就能够更好地避免压力,获得成功。

(三)避免超负荷地工作

第三个处理压力的法就是要避免超负荷地工作。

我们很多人就像一个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农民,这个农民这样说:

我不用出去工作了,我已经被活给包围了。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工作包揽在自己身上,又不能把这些事情一一处理好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

所以为了把那个更重要的事情处理好,我们要懂得去拒绝一些次要的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这个就是要做到把人的精力、时间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把这个称为“聚焦的原理”。

比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里,天气很好的时候,很大的时候,我们拿一个放大镜,然后把这个焦点对准下面的一些报纸。

如果我们这个放大镜是不动得,我们把这个焦点对准下面的报纸,过上一会我们,我们就可以善用太阳的威力,把下面的报纸点燃起来。

但是如果我们的焦点是来回移动的,无论这个太阳再好,天气再热,我们也不能够把底下的报纸点燃,这个就称为“聚焦的原理”。

它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它集中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才能够获得成功。

我们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教导孩子都要有专长、有专业。

比如在《三字经》上说:

“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同样也是贵以专,才能够有成就。

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了,为了好面子。

你看,一晚上送孩子去学围棋;二的晚上送孩子去学英语;三的晚上送孩子去学钢琴;四的晚上送孩子去学奥数;六、日再送孩子去学书法。

结果这个星期下来,业余时间排得满满的,结果怎么样呢?

因为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最后很可能哪一样都没有学好。

因为没有学好,孩子也可能丧失了信心,很多事情就半途而废了。

另外一个家长却不是这样做的,他就观察这个孩子特别喜欢什么?

比如说他特别喜欢国画,特别喜欢书法,当然有的人特别喜欢围棋,有的人特别喜欢钢琴。

他就选择一个这个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让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去学习这个东西。

因为他学得很认真,因为他的时间精力很集中,结果学得比别人好,进步也会很快。

他在这个面就树立了信心,就越来越感兴趣,最后就成为这个面的专家。

别人需要找一个这面的专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他。

所以古人说,一技随身,终身都不会在衣食上有问题。

这个是告诉我们,要专精才能够有成就。

我们看现在有很多体育明星,还有很多的艺术家等等,比如说这个篮球先生、足球先生,他是把所有的时间都集中在打篮球或者踢足球上,最后他成为世界顶尖的足球先生。

他不是又去打篮球,又去踢足球,网球打得也不错,然后乒乓球也是冠军,这样的人是找不到的。

艺术家也是如此,你看有的人拉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有的人弹钢琴,成为钢琴子。

什么原因呢?

他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放在一门之上,当他这一门通了的时候,其他的才触类旁通。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超负荷地工作,把各种不同的任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最后哪一个任务都没有完成地很好,还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压力。

这是第三个法。

(四)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第四个法就是要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有的人的压力产生,是过分地关注于自己利益所导致的,一个人一心想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切东西,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因为你无论如的努力,并非总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还会导致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说有忧郁、焦虑、恐惧等等。

为了避免这种压力,我们就要学会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想着去帮助别人。

我们往往通过帮助别人,减轻了自己的压力,也获得了个人的成长。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是有切身体会的。

在1997年的时候,我就从人民大学毕业,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

那个时候也才20岁出头,但是我们去讲课的时候,面对的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导干部。

而我们的教务部还有一项规定,当时的规定很格,就是每一次老师讲完课之后,都要请学员打分,大完分之后,再把成绩汇总,到学期末的时候都给大家公布一下,所以这个学期你讲的课受不受大众的欢迎,大家对你的评价如,排名第几,大家都一清二楚。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没有从来讲过课,没有上过讲台,就要面对这样的考试,就要面对这样的考虑,怎么办呢?

没上讲台的两三个月,已经是压力重重、寝食不安了。

当我们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去观察一下,出于什么原因呢?

我们是担心自己的课讲不好,这个成绩排在倒数几位,自己的面子上过不去。

所以当一个人有压力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所导致的。

幸好我当时讲的课题目就叫“领导心理调适”,我也受到了这种法的启发,我把注意力自己的身上移开,转而想着去帮助别人,我就转而进行这样的思考:

这一堂课,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

能够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怎样的启发甚至是转变。

你看,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注意力不在自己的身上了,患得患失的心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