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584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从幼儿园毕业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对于孩子的一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开始,对于家长则满怀着欣慰与期望,对于老师,我们能为孩子走过这一人生跨越做些什么呢。

那就是做好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幼小衔接工作。

我将华二小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梳理,现向大家进行汇报交流,敬请批评指导。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是培养幼儿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范意识、任务意识。

幼小衔接更应当关注孩子为适应学习生活而必须的习惯培养,一种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阶梯。

二、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理论依据

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

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现实意义

我们华二小幼儿园每年向本校输送一百多名幼儿毕业生。

换言之,我校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来自我校幼儿园。

孩子毕业了。

幼儿园老师关注孩子到小学后的成长情况,由于同在一个校园内,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交流方便,沟通频繁。

调查中小学老师在肯定孩子的同时也提出存在的问题,如:

养成习惯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培养问题,三大关键“意识”(责任、规则、任务)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中关注的内容,就这样在不断的幼小信息反馈中让我们更加明确了研究的内容,这对幼儿园调整教育策略,更新教育举措,提高幼小衔接的时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生理、心理准备期。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进入小学前,心理上要放放松,千万别让孩子有压力,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的让幼儿生理、心理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幼儿各方面向小学生靠拢。

1、引导幼儿生活准备。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各项活动动静交替,午睡2小时,而进入小学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都有小学生相应的生活规范,小学的生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到大班下学期,我们注意对幼儿“坚持性““时间感”“自主性“等方面进行鼓励,引导。

做法:

调整作息时间制度、延长集体活动时间、缩短午睡时间等。

2、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们在幼儿园阶段更多关注的是洗手、如厕、整理玩具、守时、条理、秩序等基本习惯。

到了小学,需要每天整理自己的书包,为加强对孩子整理习惯的培养,每天来园或离园时,老师提醒孩子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保管好,做到不装错,不遗漏。

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上课时,老师提醒幼儿要有正确的坐姿,要求幼儿认真倾听,不仅要倾听老师的教学,还要倾听同伴的发言。

到了大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强调,争取家园共育,让幼儿学会整理、善于倾听等。

3、树立各种意识。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生活相对充满了“成人社会”意识要求,如三大关键意识:

任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为此,我们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的进行熏陶帮助幼儿形成各种意识。

如:

用轮流当值日生的方法,让每一个幼儿学会做值日生,老师明确任务还了解完成任务情况,对完成了任务认真做值日生的幼儿及时表扬。

如:

幼儿园自然界的植物每天有幼儿负责浇水,有的孩子时间长了忘了照料自然角,于是开展了“争当小小园艺师”活动,对完成任务好的幼儿颁发“笑脸”奖章。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4、促进幼儿能力提高。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我们在幼儿园后期活动中更关注的是幼儿“自我认识的能力,是口语表述的能力,是简单自理的能力,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手眼协调的能力,是初步的分类比较能力,是乐于参加活动的兴趣,是合群交往的能力”,而非“能数多少数,会写多少拼音,会背多少诗,甚至会说多少英语单词”等绝对量化的能力。

(二)环境适应期。

在幼儿进入小学前,让幼儿初步熟悉即将就读的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活环境,克服陌生感,从情感上激发幼儿渴望上学的愿望是必不可少的。

1、熟知校园环境。

对于我园大班幼儿来说,每天从校园中经过,对校园的基本外部环境非常熟悉,幼儿进入小学前已经没有了陌生感。

2、了解小学生生活环境。

幼儿从入园到毕业三年的时间,对校园环境有了亲切感,对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否了解,这是我园大班下学期主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首先,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中渗透。

如:

“我上小学了”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有了上小学的愿望。

其次组织幼儿参与小学日常活动。

如:

每周一早上小学举行升旗仪式,幼儿园老师组织大班孩子与小学生一样站在学校操场上,参加到升旗仪式中,看大哥哥大姐姐在国旗下敬礼,听广播里讲话,增强幼儿上学的自豪感。

另外,体验小学生生活。

如: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生教室;请一年级老师给大班小朋友上课;“六一”儿童节与哥哥姐姐开展联欢活动等等,同时幼儿园在区角、角色游戏活动中开展“我是小学生”情景表演,模拟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幼儿体验小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顺利过渡期。

1、寻找家庭、幼儿园的对接点。

家园联系密切配合是做好幼小衔接必不可少的环节。

大班开学初,召开家长会,统一认识,明确孩子进入小学过渡期有哪些教育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克服重智轻能思想;重视养成教育,杜绝小学化倾向;共同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有强烈的愿望等。

并且共策共育落实到位。

如:

“按时入园”方面,之前总有迟到现象,到了大班下学期,以“按时入学”要求家长配合,基本做到。

如:

“作业”方面,下学期要求幼儿每天回家向家长口述一天在园生活、学习情况,请家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孩子们非常认真,家长非常给力,老师将一些有趣的记录张贴在家长园地,如“我最开心的事”“今天我生日”“我当班长了”等,这一举措目的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任务意识,更重要的为幼儿进入小学养成了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寻找小学、幼儿园的对接点。

我们主动与小学一年级老师沟通,相互学习课改新理念,共同研究衔接问题,相互了解教育内容与方法。

双方认真分析,制定出幼小衔接方案,明确各自的任务,有计划组织实施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双向衔接,寻找对接点。

如:

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内容趣味化等。

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从形式到开展都尽量靠拢、接近,尽量做到“无缝对接”。

寻找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的对接点,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

我园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幼小衔接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促进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摸索,使家庭、幼儿园、小学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在教育活动上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能顺利进入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而努力。

第二篇:

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内容。

就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家长比较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将来能升入什么小学。

常常忽略的是:

对孩子的心理培养与性格培养、对孩子的劳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等等,因此幼儿园大班孩子开展幼小衔接活动非常重要。

去年6月,有个家长问我,我家莎莎在家动手能力很弱,不会自己收拾东西,每次都要我们大人帮忙,这样能上小学吗。

还有个家长问我,我家哲哲在家坐不了几分钟,要是上小学去坐40分钟,他能适应吗。

针对家长的困惑,我告诉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培养她们的耐心,上小学就适应了。

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从而来做好衔接工作:

第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部相同。

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与幼儿园相比,小学老师对生活上的照顾相应减少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少了,每节课接触的老师也不同,因此在适应社会的能力上要求明显高了,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

比如:

独立处理问题,安排课间十分钟等。

其次,平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早晨,幼儿园的孩子有较宽泛的入园时间,而小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学。

中午,孩子在教室里进行午餐,而到了小学则要去食堂,午休时间,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多数是没有午睡的。

下午幼儿园有点心,而小学没有点心供应。

针对这样的差异情况,我们在每次游戏活动后就有十分钟的课间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告诉她们先上个厕所或先喝水,有空余的时间再去外面走走或者玩玩,孩子们做的也是不错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我在晨谈中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学习小学里的哥哥姐姐,让爸爸妈妈在八点之前送入幼儿园,起先考勤表上迟到的孩子还比较多,后来孩子也慢慢适应了。

第二是对学习生活不适应。

首先学习内容上: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寓教于玩,生活也比较轻松。

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课后有各种活动。

所以学习变成了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同时在社会适应、任务意识上:

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忘了带东西或没有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总会有下次的机会,心理上没有负担。

小学学习中则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必须每天带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是必须遵守的规则。

许多孩子对适应这一变化存在较多问题。

那怎么改变孩子拖三拉四的现象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十分用心的在反思。

家长也经常会说,我家孩子的铅笔早上刚买好,到了傍晚就没有了,可是教室的小框里总会出现没人要的铅笔,问这个也不是他的,问那个也不是他的,于是,我规定每个孩子只能带两个铅笔来园,这样谁的铅笔不见了,就能知道是谁的了,可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我就用奖五角星的方法,来鼓励保管好自己东西的孩子,来奖励有规则意识的小朋友,这样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好多了。

第三是师生关系上的不适应。

幼儿园里只有固定的两位老师,而到了小学,每门课的老师都不是同一个,孩子接触的老师也多了人,前面在提到孩子独立性程度时我们已经说到小学老师相对幼儿园老师,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也减少了,同时学习上的要求增加了。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是老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有些必须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就不再像幼儿园那样可以迟些交,甚至不交也没问题。

我针对这些情况,放学回家之前会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孩子自己独立的完成,如记录一周的天气,那孩子会每天会收集天气信息,在表上记录下来,下周一上交,用这样的任务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进入小学则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一现状,就要在幼儿园时期帮助他们做好以下几种准备。

1、学习准备。

主要是要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什么课准备什么用品,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日常生活中,可以以整理玩具、整理图书开始,教孩子整理、归类。

渐渐地幼儿就会自己动手整理。

期间重要的是教师要放手,这样做即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2、听课准备:

为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上课时间短长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实际中,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训练,比如要求他们在看童话书或故事时,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专心致志。

3、读写姿势准备。

读写是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更要从幼儿园时斯抓起。

养不成好的读写姿势,即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更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到了大班下半学期,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生活,认为他们挂着红领巾很神气,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有少数幼儿不愿意上学,留恋幼儿园。

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的不正确教育引起的。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做好当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老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

让孩子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第三篇:

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苏莲琴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上传时间:

xx-09-2719:

22:

38关键词:

幼小衔接,课程,实践,思考

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为此,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上海市幼儿园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

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特别是《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幼小衔接活动的三个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为落实市教委指导意见,有效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我区启动了“区校联动、小幼结对”的市级课题,对两个学段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实现有效对接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聚焦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幼小联动,以此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启动调研,了解现状

课题启动之初,我们开展了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明白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强烈的衔接愿望,但长期以来,两个学段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缺乏沟通和交流,缺少实实在在的对接.教育重复或互相脱节的现象较多,甚至还有诸多衔接盲区。

二、统筹思考,寻找对接策略

我们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小学和幼儿园进行真正的沟通和了解是关键,它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1.互访课堂、互动教研。

小学和幼儿园敞开大门,我们和小学教研员、教师一起走进小学和幼儿园,进入课堂,了解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大班教师都教些什么,是怎么教的,孩子的学情又是怎样的,内容是否衔接,教学方法的差异大不大。

在随后的教研中,大家放开思想、畅所欲言。

如关于坐姿问题,小学一年级教师强调课堂规范,要求学生“坐如钟”,稍有偏差即提醒,对此小学教研员是认同的。

而我们则认为,孩子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会产生疲劳,因此教师对孩子适当调整姿势应给予理解。

又如用笔问题,小学一年级教师强调书簿整洁,要求学生用2h铅笔写字。

而我们则认为孩子手腕乏力,用hb铅笔写字不仅能减轻手腕疲劳,而且有助于正确握笔姿势的形成。

再如课间奔跑问题,我们和小学教研员、教师一致认为不能“堵截”而应“疏导”,因为奔跑是孩子体能释放和宣泄的途径,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奔跑,哪些地方不可以,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些适宜的游戏内容和方法。

此外,小学教师在赞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同时,建议幼儿园教师更有智慧地设计和组织游戏。

这种争论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更使我们彼此了解了对方,更为可贵的是它促使我们一起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努力寻找适宜的方法。

2.区校(园)联动、共拟方案。

幼小衔接工作应成为学校、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在幼儿园“入学预备期”的研究刚起步时,我们就成立了研究小组,仔细研读、理解市教委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基层园的互动,出台了《杨浦区幼儿园“入学预备期”活动实施方案》,对作息安排、课程要求、衔接评价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从而在区域层面整体、有序地推进衔接工作。

第一,作息时间。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幼儿运动和游戏的需要,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保证自由活动、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多样化的活动体验。

●强调准时来园:

我们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

15之前来园,不迟到。

●调整午睡时间。

5月份每天减少15~30分钟;6月份每天减少30-45分钟。

●设置课间十分钟。

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即在集体活动之间增加课间十分钟,并开发十分钟游戏内容。

●增加集体活动次数(见后)。

第二,课程安排。

确立大课程意识,坚持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

●显性课程

①课程内容

放大新课程中的相关主题。

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我的小书包”四大主题模块,提供相关内容及活动方案。

这些内容都上传到网上让教师共享,为教师有效实施衔接活动创造条件。

拓展集体活动的内容。

为了不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我们建议幼儿园多增加体育活动、歌舞活动、智力游戏、阅读活动等。

②课时安排

合理增加集体活动次数,体现坡度。

大班第二学期从3月份开始每周增加2~3次,即隔天增加1次,每周共7~8次;5月份开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5次。

一次集体活动一般在30分钟之内。

●隐性课程

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影响。

如创设“我的活动我安排”“天天来园不迟到”“我是值日生”等墙面布置内容,变全班统一规划安排的环境为个体包干管理的环境等,使环境成为幼儿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励的园地。

此外,结合日常生活经常给幼儿布置一些小任务,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任务与规则意识。

第三,衔接评价。

以幼小衔接目标为依据,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内容。

大班幼儿成长档案中增加“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和内容,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运用活动即时评价、阶段小结评价、亲子合作评价等方式,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

区里出台的幼儿园“入学预备期”活动实施方案只是一种导向,我们期望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倡导各幼儿园结合园情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在这方面,研究小组里的幼儿园率先行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富有园本特色的实施方案。

如同样是缩短午睡时间,有的是全园幼儿同时睡,大班幼儿提前起;有的是大班幼儿延迟睡,全园幼儿同时起。

有的幼儿园结合课程特色,对区里的主题模块进行了部分调整。

有的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优势实行走班教学,受到幼儿欢迎。

也有的实行暑期亲子评价,注入新要求,如连续用眼不超过30分钟,坚持运动,早起早睡,有规律地生活等。

小学、幼儿园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要做到对接并非易事。

学科教育和综合教育两种不同的课程模式使衔接工作更显困难,但我们力求有所突破。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将聚焦小学一年级的综合活动,在内容、要求、方法上寻求突破。

当然,我们深知这只是有形的、表层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对接,我们将继续探索。

第四篇: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重要时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从身心发展的许多方面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呢。

我园在区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开展了幼小衔接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家长、社区、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创设的一种互动的协作。

因此,我们找准切入点,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将衔接活动纳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

为了保障幼小衔接的科学、有序,在课程管理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局部调整与加强,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与任务,促进衔接工作的系列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1、作息时间逐渐向小学靠拢,减缓幼小衔接坡度为了使幼儿能适应小学的作息制度,我们适当调整课程安排,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增加学习活动时间比例,适度减少游戏、生活活动时间。

一是延长集体活动时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

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40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

因此,我们将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二是增加集体活动的次数

在幼儿园,幼儿的主导活动是玩,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上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学习成了最适合他们发展特点的活动。

小学每天要安排5-6节课,而幼儿园每天的集体教学1-2节。

为了减缓坡度,我们合理增加集体活动次数,5月份开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5次。

三是设置课间十分钟活动

在大班下学期,我们在集体活动之间增加了课间十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并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比如课间要先解决入厕、喝水等问题,然后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总结出合理调整课间活动量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引入多种徒手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尝试无玩具课间活动。

四是缩短午睡时间

在幼儿园中,采取全园幼儿同时午睡,大班幼儿提前起。

在时间上逐步减少,5月份每天减少15~30分钟;6月份每天减少30-45分钟。

2、课程的内容以培养适应能力为重点,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入学前在知识准备方面做得不好,而是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缺少准备,造成了他们入学的障碍。

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着重于幼儿学习兴趣、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一是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加强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通过“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活动加强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区域活动“理理小书包”“削铅笔”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等,使幼儿熟悉和了解了如何爱护和正确使用学习用品,逐步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

二是加强规则,完成适当任务。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和养成规则意识。

如:

上下楼梯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打断等习惯。

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模仿小学生课间生活,如设置提示铃声。

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另外,我们通过让幼儿担当值日生、小组长和小小传令兵等工作让幼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不但加强了任务意识,又能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是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在我园,特别是大班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通过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直接、有力地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二、以密切家园合作为载体,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衔接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保持与家长经常性的开展双向沟通与配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且更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们定期组织体验式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为家长答疑,解决家长困惑问题。

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园有效的互动,为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三、以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互动为主渠道,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幼小衔接的教育,只有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与互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萌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每年大班都组织孩子参观小学,让孩子们带着各种问题,通过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