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921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5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华版).docx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

一,考前必背的概念、段落(约2648字)

(一)(背诵)几个重要的概念

●共同理想: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时代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爱国主义: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人生价值:

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韵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目标,无形中降低了人的道德要求,使人随着金钱的增长而道德败坏堕落,使人丧失长远目标而贪图眼前利益,使人生堕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诚实守信: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二)(背诵)几段重要的话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背诵))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3)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在实践中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于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

4,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

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6综合国力:

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和影响力的总和,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7.▲。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8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9,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

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实行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840年一1919年为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为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1949年--2007年为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学习本部分内容要掌握每个重要事件的观点、依据以及意义。

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本部分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包括第一、二、三章的内容。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后果

(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鸦片战争(原因:

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和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并在中国获得大量侵略特权(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二)后果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封建社会)

①经济特征: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②政治特征: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社会结构特征;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④文化思想体系特征: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半殖民地的原因:

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域主权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中国长期的反抗,使得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

②半封建的原因:

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第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以及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B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使得它有软弱性和两面性;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及其后果

(1) 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

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l经济技术的落后(另一个重要原因)。

(4)后果——民族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魏源)、早期的维新思想(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

《救亡绝论》、《天演论》;孙中山:

振兴中华)。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爆发原因

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2.过程

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爆发,建号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为天京,并定都;占领大片地区;实施纲领;天京事变(分水岭)。

3.施政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

性文件)

内容:

①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②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③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对基层的军政合一制度以及选官制度、宗教教育制度等作了规定;④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作用和局限性: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但是,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第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内容:

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经济——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