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1及答案14页.docx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1及答案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1及答案14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1及答案14页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B抑制作用C排斥作用D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评定功能B区分功能C教育功能D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B先天的遗传
C后天的环境影响D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评价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B.价值澄清C.价值辩论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B.教育目标C.成效目标D.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初中生B.高中生C.大学生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马鞍B.抛物线C.倒UD.直线
10、()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A.道德信念B.利他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惯
11、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A.道德观念B.道德信念C.他律道德D.自律道德
12、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的阶段。
A.中间律B.过渡律C.社会律D.教育律
13、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
(1)自我概念趋于稳定;
(2)()。
A自我评价更加深化
B社会自我形成
C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趋向和谐
D不平衡
14、()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A自我控制B自我表现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
15、()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C初中D高中
16、学校的组织气氛包括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等等。
A教师的学历B师生关系C同伴交往D班级、学校的集体舆论
17、品德不良行为则不涉及()因素。
A人格B社会C生理D心理
18、问题行为的防治主要采用()的方法。
A思想政治教育B法制教育C德育D心理学
19、学生常常出现“知错也犯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B、心理素质C、能力性质D、思想性质
20、在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中,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属于()。
A榜样B锻炼C说服D陶冶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B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
D讲科学、不迷信;
E热爱党;
2、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是由社会性的()决定的。
A基本性质B基本内容C.基本矛盾D.基本目标E基本任务
3、中学生道德信念具有情绪情感色彩、()等特点。
A.社会性B.稳定性C.深刻性D.习惯性E.内隐性
4、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
A.动力导向性B.冲动性C.社会性
D.理智性E.偏激性
5、提高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具体做法有()
A.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B.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C.为学生提供榜样。
D.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惩罚。
E.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归因。
6、同伴群体的特点有()。
A.同伴成员互利互惠、互通有无;
B.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C.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D.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E.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7、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A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
B平等尊重引导自我监督
C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
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
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
8、要使个体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其思维发展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具体为()。
A.思维对象的社会性
B.思维能力的分化与未来职业定向相联系
C.思维策略水平的明显提高
D.思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E.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9、品德不良的诊断工作必须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A是不是经常性有不道德的行为;
B是不是政治观点错误、模糊;
C区分个性品质上的缺陷;
D是不是精神异常
E行为结果会不会导致犯罪。
10、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分别是()。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C、注重宣传与教育
D、考虑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E、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
()
2、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
3、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
4、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
5、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
()
6、同伴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欢和依恋的关系。
()
7、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能影响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调控的动力,制约着个体行为的方向和特征。
()
8、价值观给予人生观、世界观以一般的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
()
9、中小学生问题行为中内倾问题主要是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
10、对常常是“有错不知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品德测评
2、道德观念
3、自我意识
4、问题行为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了解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2、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有何特点?
3、德育过程是否等同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为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结合教育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C4、A5、D6、B7、D8、B9、A10、D
11、D12、C13、A14、D15、C16、D17、C18、D19、D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E2、AB3、ABCD4、BDE5、ACDE6、BCDE7、ABD8、ABCE9、ABCE10、ABC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名词解释
1、品德测评:
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2、道德观念:
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道德观念表现为一种应当的思想形式,其中包含着特殊的道德论证和价值判断。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意识,是意识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客体事物关系进行认识时产生的意识活动,是个体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体。
4、问题行为:
指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经常发生的异常行为。
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中小学生正常群体的行为,即正常中小学生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五、简答题
1、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在这种开放的系统里,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但是它们的发展又有差异性。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个体发展历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
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的现象,品德教育应该强调整体教育而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2)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
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善于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化水平。
(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是指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
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是指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
如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些特点提示我们,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结构时,应该将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形成的多端性和发展的循序性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既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并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培养与道德教育。
2、
(1)初中生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第一:
冲动性。
初三以前,学生的情绪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因一点小事便引起冲动,出现激情和不理智的行为。
他们难以意识到激情的后果,其激情也不容易控制。
第二:
理智性。
初三下学期,学生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
如果学生的道德环境较好,那么,初中生的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就会占优势。
第三:
偏激性。
初中阶段早期,由于少年生活阅历较少,经验发展部完善,因此在出现问题是容易产生偏激,严重者会发生情绪上的偏执。
如果在学校或家庭中受到几次挫折,就可能引发这种偏激的情绪体验,产生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感受,在很长时间内斗不能摆脱。
(2)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
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如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友谊感等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在发展程度和内容方面逐渐增多的。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了中学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和幸福感这五个范畴,揭示了初中生道德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二达到发展的高峰。
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有显著差异。
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
他们不仅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把这种准则作为激励自己的一种内在力量。
3、
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其区别大致被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范畴;
2.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3.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1.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式是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2.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运动的过程;
3.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然,两者的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
这是因为,德育过程包含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只不过是将自发的形成过程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按社会需要发展的轨迹。
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影响的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相一致时,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六、论述题
(一)在自主管理中自我教育
实行“班干部轮值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班主任切实做好“班干部轮值制”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实行“值周管理”,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中进行一至二次“值周工作”,他们既是同学们的服务员和公务劳动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参与全校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就寝全天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在一周内通过公正客观的检查评比,诚实认真的劳动,迅速快捷的反馈,保持学校的环境优美和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学生违纪处分意见由学生代表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决定,校纪班规在每一位同学直接的、民主的参与下制定,由学生自己作出的决定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在做“小老师”中自我教育
让学生去当低年级同学的老师,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自我教育应从这里开始:
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他们为小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高兴,关心小同学的成功与挫折,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他们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能帮助小同学,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当一个学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
(三)在课题式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
我们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使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学会负责”为宗旨,以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和活动对象,以课题小组为组织形式,以课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总结评价、成果展示为主要线索和内容的实践活动,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组成课题小组,一般由人5-9人组成,筛选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课题报告,汇报交流和展示活动收获。
(四)在阅读中自我教育
怎样才能使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
就是教给学生们读好书。
名人传记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他的个性就没有了核心,而理想的东西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的。
阅览室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发源地,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汲取养料,通过写笔记跟自己内心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在劳动中自我教育
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在集体中劳动,不仅是人对于自然界的作用,而且也是心灵、思想、信念、情感、兴趣、爱好的相互作用。
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成为一种自我教育,只有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