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叔礼 易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920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叔礼 易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叔礼 易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叔礼 易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叔礼 易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叔礼 易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叔礼 易经.docx

《马叔礼 易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叔礼 易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叔礼 易经.docx

马叔礼易经

马叔礼: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孔子与易经--

易经是讲大自然六十四大法则。

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过是其第五需、六讼两卦而已。

此学是所举例证多,而所含自然之法则少。

然欧美国家已视为宝典,政治、经济辄以此学为基础。

两百年来,把地球资源耗尽,生态破坏,国与国、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皆在重重迭迭的竞争对抗关系中,耗弱了向前的力量。

如今世上,虽不乏有识之士,高呼保护生态,全球一家,然而终缺乏一套完整的理念与学问,既能对应自然,又能转化人心的思维。

今日世界的危机,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为本﹂,而非﹁以自然为本﹂。

人只问自然要知识,有了知识,再去修正自然,朝人的自私意愿走。

而商业化的处处以﹁私利﹂为社会导向,更加速了迷失﹁天理公义﹂的方向。

而中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文王已完成了六十四大法则,彼此之序、综、错、内外等关系之大结构,想以自然之理,管理国家。

后经约六百年之后的孔子以﹁格物﹂之法开解,更增添了彖辞、象辞、系辞等内容,使易经之学更加完备,精妙、至不可思议的程度。

然而孔子却还谦虚的说,他是﹁述而不作﹂的。

他是以﹁温、良、恭、俭、让﹂的谦德服众,得居鲁国大司寇之职的。

又是以谦德避祸,而能任事保身。

三国演义里,弥衡虽富才学,然击鼓骂曹,不忍一时之忿,却遭曹操借刀杀害。

孔子周游列国回来,着﹁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虽也得罪当道,却因他的贤名满天下,当道亦不敢除之以留恶名于千载。

他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不惧之前,还要智足以保身。

而他所担心的子路﹁暴虎冯河,死而不悔﹂的有勇无谋,果然惨死异国。

此时从夫子周游列国,在陈蔡蒙难的十大弟子,伯牛、颜回先已去逝,其余或在外任官或他务,﹁皆不及门也﹂。

妻子是在他回国前一年走的,儿子孔鲤在他回国后一年走的,而子路是追随他最久,感情最深的弟子,当被剁成肉块的噩耗传来时,使垂老孤单的孔子,感伤不已,第二年孔子也大去了。

故第十五谦卦,初爻说:

﹁谦谦君子,利渉大川﹂,懂得谦道之人,才能度过重重险难的大川之阻。

易经原只有六爻阴阳交错的卦体,而无卦象。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看见各种地形地貌的变化,忽然体悟到,若只有卦体,而无自然现象来对照,便无法分辨卦与卦之根本差异。

请看下图说明:

︵屯.蒙.蹇.解四卦关系图︶

比如:

第三卦﹁水雷屯﹂与第四十卦﹁雷水解﹂两卦的内外卦互换。

第四卦﹁山水蒙﹂与第三十九卦﹁水山蹇﹂,也互为内外关系。

而屯、蒙两卦又是序.综;蹇、解两卦,也是序.综关系。

此四卦是一个结构。

四卦卦体皆有﹁水﹂,但在自然界是什么现象呢﹖

水雷.屯.象辞﹁云雷﹂,水是云。

雷水.解.象辞﹁雷雨作﹂,水是雨。

山水.蒙.象辞﹁山下出泉﹂,水是泉。

水山.蹇.象辞﹁山上有水﹂,此水是冰,万物都被冻住了,因此处境困难。

蹇,是困难的意思。

卦与卦,有先后顺﹁序﹂。

如第三卦屯的.天上有﹁云雷﹂成雨,才有第四卦蒙的.﹁山下出泉﹂;第三十九蹇卦的.冬天﹁山上有水︵冰︶﹂,才有第四十解卦的.﹁雷雨作﹂来春解冻。

每卦六爻,由下而上。

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

﹁错﹂,是两卦六爻阴阳相反,﹁﹂为阳爻,﹁﹂为阴爻。

﹁综﹂是两卦拥有一个卦体,而如钟摆的来回相反。

一变六.二变五.三变四.四变三.五变二.六变一.常言说,﹁错综复杂﹂便是从易经卦与卦的变化而来。

虽复杂,却井然有序。

所以把易经的卦体,加上象辞,每卦卦理对应自然的面目就清晰了。

故子贡曾感叹的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当时讲诗经、尚书等文章,还是有德学兼具的先生可传,但有关天道的易理,则无人可以像孔子如此精妙贯通。

易经是孔子晚年最耗心力的学问,其实他早年就是以此为志的,他说: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大过是易经第二十八卦,彖辞是﹁大者之过﹂。

国父中山先生的大者之过,在于过劳伤身、英年早逝。

他是医生,然而忙着上医治国,却疏于下医治病。

他曾﹁联俄容共﹂,而北伐之后,蒋介石却开始剿共。

他若晚逝二十年,民国历史或许没有国共内战一劫。

所以大过卦卦辞是﹁栋桡﹂。

栋梁之材,承天命有大用时,能够承重而不弯曲断折。

是多少历史转折的大关键啊!

杜甫以﹁古柏﹂诗喻孔明而说: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孔明的大者之过,是天命不继,刘备早逝。

原先如鱼得水的君臣际遇,换成了阿斗,君太弱,臣太强,很难不中司马懿的离间之计。

孔明大军北伐,将行得势时,却被后主阵前唤回,徒然错失历史大计。

又如,满清原以兵强马壮得天下,然到太平天国举兵时,正规军八旗、绿营已不堪用。

而靠地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平乱。

当最后一位将领被俘时,写下了三万字太平天国兴衰历程的降书。

并反过来劝曾国藩,大举汉人义旗,推翻清廷,他愿为先锋部队,效忠于曾。

曾国藩虽不为所动,然当时朝小野大,君弱臣强,曾国藩平定十几年内乱,为朝廷除掉了心腹大患,功高震主,又赏无可赏,故有大臣密议除之。

正胶着之际,忽然曾国藩奏章至,他将平乱大功归于天子,并请求解散湘军,讨天子赏功放他回乡读书,以全宿愿。

此时君臣皆放下千斤重担,朝廷生出一团庆功的和气。

曾国藩熟读历史,乃于大功之后辞官,避免了﹁大者之过﹂。

治国以人才为本,齐桓公得管仲之谋,方能霸诸侯匡天下,管仲一死,易牙得宠,桓公便被害身亡而霸业息灭。

刘邦得天下后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统帅三军,每战必胜,我不如韩信;稳定后方,粮草运输,我不如萧何。

但我的能力,在于可以用比我强的人才。

而项羽对唯一谋士范增,都不能言听计从。

可知,得天下与失天下,关键在于得人才与失人才。

故大过卦与頣卦是序.错关系,两卦非常密切。

第二十七頣卦彖辞说: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

﹂有圣贤人才在国家适当之位,万民才得以赡养,此理千古不移。

故圣人另一种避免大者之过,是要养贤或访贤。

如舜原是历山的农夫,为尧帝访得后,重礼相请,他又请出了五位贤者﹕益.烈火焚草、趋兽入林,使人兽分离,百姓免于恐惧。

禹.导洪入江,泛滥乃止。

陆地重出时,方有农地可耕。

后稷.教民稼穑,使五谷丰登,百姓乃足以养生繁衍。

契.为司徒,教以人伦,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因此,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皐陶.奠立法规,建立制度。

尧乃能放心,传贤而不传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方开一代圣世。

又如,二次大战前,希特勒大吹民族主义,敌视犹太人。

乃使物理天才爱因斯坦离德赴美。

因他的提醒,使罗斯福总统下令,提前了原子弹的发明。

才有广岛、长崎决定性的转机。

日本投降,二次大战才得以结束。

试想,若原子弹让德国抢先一步完成,后果会是什么﹖

颐卦彖辞有﹁颐之时大矣哉﹂。

大过卦彖辞也有﹁大过之时大矣哉﹂。

颐是颐养,天地养万物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凡冬眠的昆虫,立冬入土,惊蛰出土,若错过了春、夏生长的时机,便不易生存。

人何不然﹖小时长身体,要营养与运动。

成年长智能,要学习与历练。

若错过了颐养的时机,身心皆成问题。

治国之理,又何不然。

孟子对梁惠王说:

君王要体恤百姓,在农忙时不征劳役,百姓的粮食便吃不完。

不用细网入溪流,鱼鳖水产便吃不完;依季节才入森林砍伐,木材便用不完。

而﹁大者之过﹂的另一种过,是错过了大展宏才的时机。

如孔明未出山时,已知天下大势,自然是大才。

然若刘备三顾茅庐,仍不能及时出山,岂不也错失一展鸿图的时机吗﹖而姜太公的﹁愿者上钩﹂,在垂暮之年,尚有可为之际,他的垂钓渭水,其实是志在钓人,不在钓鱼。

文王正访贤,他则是访君。

于是最佳的君臣际遇,一开八百年天下的周朝,是因姜子牙未犯大者之过的出山时机。

孟子说:

孔子是﹁圣之时者﹂,彖辞是他写的,所以他对﹁时义﹂,最有独到的体会。

他说: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一个有学养智慧的人,不仅能讲出好话,也要知道讲此话的时机。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果然他知天道后,能不犯另一种大者之过。

当时鲁国已为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揽政数代,鲁君有名无权,三家欲借孔子贤名,收揽人心,孔子虽欲匡世,而不甘为小人犬马,故从二十至五十岁,皆避世教学,不干禄位。

栋梁之材,得数千年日月精华滋长硕壮,若一旦被富商买得,做为棺木,岂不是另一种大者之过。

故他在系辞里说:

棺椁的发明,﹁取象于大过﹂。

他真是有感于当时自己的处境啊﹗

后来,季孙家臣夺权的杨虎,被三家联合打败出亡国外。

孔子觉得国政略有可为,于是答应三家之请出仕。

于是自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他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大司寇,以卓越的政绩步步高升。

与大国齐国会盟时,救君之危,又得回失地,声望达至最高。

不料齐景公惧鲁国从此强盛,而送歌舞美女,使鲁君不朝,终于逼走了孔子。

这一去,周游列国便去了十四年。

孔子说他与颜回都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他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教学不仕,是﹁舍之则藏﹂;五十一至五十五岁是﹁用之则行﹂。

进与退,出仕与教学,皆有佳绩,实是不易。

孟子说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便指的这个。

自然界万千物种,随春、夏、秋、冬井然有序的流转、盛衰,大自然的法则是有统一性的。

孔子曾两次提到﹁吾道一以贯之﹂,第一次是对曾子。

他比孔子少四十六岁,未及随侍周游列国,那时也大约尚未闻易经讲学,故事后对年幼的其它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其实忠恕与仁义等,皆是德,德的根源自天道而来。

故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称﹁道德经﹂其理源于此。

另一次是对子贡说:

你觉得老师是博学而多能的吗?

子贡毫不疑惑答:

当然。

孔子说﹁非也,吾道一以贯之。

﹂答案在易经系辞里,他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天对地,日对月,白天对晚上,春夏对秋冬,水对火,风对雷,山对泽,雌对雄,奇对偶,恒星对行星,阴电子对原子核,皆是一阴一阳。

能将此自然之理,修行为人之﹁德﹂便是﹁善﹂。

万物之阴阳皆有不同性质;如清轻之气,上浮为天;浊重之气,下沉为地。

水润下,火炎上。

两两阴阳相反,而又相交感,皆因物性使然,故说﹁成之者,性也。

﹂阴阳是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火︶;巽︵风︶与震︵雷︶;艮︵山︶与兑︵泽海湖泊︶。

天虚与地实。

日奔放与夜收敛。

风由天而地与雷由地而天,以气行,是虚的。

山凸而静与泽海凹而动,是实的,皆两两阴阳相反而又相成。

以此理观天体,如月亮,是﹁地﹂不够大,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故抓不住空气中的分子,而没法形成﹁天﹂。

有天,有地,方能阴阳交感。

月亮上有﹁山﹂,有﹁地﹂,有﹁日﹂,而无﹁月﹂绕行与﹁泽海湖泊﹂,故无法形成﹁风﹂﹁雷﹂,因此不具备生养万物与生态的条件。

而希腊时代,先哲以为生养万物之条件是﹁地.水.火.风﹂,其实还少了四大。

苏格拉底与孔子、与释迦牟尼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序年相差不大。

而伏牺的八卦学说,则可远溯六千多年前。

水︶与离︵日八卦是什么﹖今日的科学说,构成天地万物是一百多种原素如.氢.氧.氮.碳.等等化合而成。

中国约七千年前的伏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是八种元素,方能形成万物与生态。

即干︵天︶与坤︵地︶;坎︵月

八卦与八卦重组,便生出生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莫不是由阴阳爻合成,每卦六爻,由下而上。

初爻、二爻是地爻;三爻、四爻是人爻;五爻、六爻是天爻。

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自古人类历史的大事小事,莫不可归纳为时间︵天时︶的因素;空间︵地利︶的因素;与人为︵人和︶的因素,三者变化而成。

故易经的系统是有统一性的。

第一卦干.象辞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是自然之﹁道﹂。

君子以自强不息,便是把天道修行为﹁德﹂。

第二卦坤.象辞说: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是自然之﹁道﹂。

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把天道修行为﹁德﹂。

故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是求﹁真﹂,据于德是求﹁善﹂,游于艺是求﹁美﹂。

人格的完成顺序是﹕真而后善,善而后美。

德行有了天道的根源,才有根据,故说﹕﹁据于德﹂。

再依此而变为人的良知,如同植物的种子。

种子可以发而为根。

根字,是﹁木﹂﹁艮﹂之合。

﹁良﹂字,是﹁艮﹂上一点。

艮,是易经第五十二卦。

是静止,不动的意思。

植物的根不动,才能生长。

人有一种东西,即使是在痛苦困窘之时也不可移动,便是良知。

故孔子说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便指的是﹁仁﹂。

仁在植物便是种子,可生为根。

﹁银﹂是金钱之根、﹁龈﹂是牙齿之根、﹁艰﹂是处困﹁难﹂时的﹁良﹂知,皆有不可移动的意思。

种子内白白的东西便是﹁仁﹂,是出地、发芽、向天而生的力量。

栋梁与一般花木小草,同为生物,然千年之树,关键在年年冬天冰雪封冻的三个月考验。

此之于人,便是困穷贫病时,仍能不失生机。

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便是栋梁之材的保证。

所以孔子说他,﹁其心三月不违仁﹂。

种子在冬天,能安静耐寒三个月,在土里静养才是踏实敦厚的可造之材。

故系辞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仁﹂,是内在的真情,如同种子在土里有生机。

不同的种子,能生出不同的植物,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所以他对不同的学生,问到﹁仁﹂都有不同的解释。

﹁爱﹂是真情流露,如同植物出土后发芽茁壮。

有爱的人,必是向上、向阳的。

对应到人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慈;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孝。

兄对弟是友;弟对兄是恭。

君对臣是礼;臣对君是忠。

受授往来皆要以真心,故﹁爱﹂字,是在﹁受﹂字之中有颗﹁心﹂。

易经第二十四复卦的二爻说:

﹁休复、吉。

﹂孔子在小象解释是﹁以下仁也﹂。

种子在冬天要休眠,能休方能有复苏的力量。

下仁,便是种子埋在土里。

复卦是十一月,正是冬天。

孔子是周朝人,夏以元月,商以十二月,周朝以十一月为一年之始。

十一月过年时,商人不出门作生意,都回家团聚。

天子、官员也不省方出巡。

故复卦象辞说: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先王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公。

至日,是冬至。

彼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要开始往北移。

对北半球的华夏文明而言,冬至是一阳生,故复卦,上面五阴,下面一阳,故说﹁一元复始﹂。

易经是象、理、数合一的宇宙观,象动理动,理动数动,六十四大法则如计算机网络绵密而有秩序。

系辞中,孔子描述说﹕﹁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易经讲天下最深奥、幽微的道理,却并不让人难懂而害怕;讲天下最大的变化,却一点也不紊乱,如此井然有序。

如今的管理学理论,因为是人的思维,没有天理的依据,故数年一换。

知识越多,社会越乱。

而地球四十六亿年演化史,由没有生命的水.阳光.空气.土地,到有生命的动物.植物。

由单细胞的简单生物,到如今百万复杂多变的物种.自然界的六十四大法则,却无需增加,修正。

若地球没有人类,这世界仍会井然有序的运行。

海洋、陆地、大气不会污染,生态不会破坏。

孔子当年讲此大结构时,曾子曾记录下一篇纲要,即是﹁大学﹂。

最大的学问,当是自然。

人能将此自然之理感通,谓之﹁格物﹂,再把它学问化,便是﹁致知﹂。

易经是学问化以后的结晶,讲大自然现象界万千变化中的常理常则,了解此自然之理后,才﹁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便指的是此六十四大法则的变化。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画圆以规,画方以矩,八卦纵排与横排两两组合,便成六十四卦的﹁方图﹂。

老子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是指的是这个。

因为六十四卦依结构张卦起来,是密密麻麻用阴阳爻构成的天网。

天网只让万物运行,而不像人的法网,用以定罪,故说﹁不失﹂,而不说:

﹁不漏﹂。

孔子孙子子思,记录下第六十一卦中孚系统四卦,而为﹁中庸﹂一文。

此外,礼记﹁礼运大同篇﹂,是源出于易经同人、大有八个卦的系统。

然而此千古博大精妙的学问,竟在中国沈睡了三千一百多年。

孔子在当年已在系辞感慨说: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贤者,尚且见仁见智,知其一偏,而况无知之辈。

所以古来即有人把祂误为卜卦算命之学,这又何足为奇?

三千多年来,中国的才志聪明之士,莫不如孔子说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想上达于天道,解开易经的奥秘。

然而易经难解原因之一,在于无有好的版本。

孔子时代,以竹简刻书,一卦之中,卦辞、彖辞、象辞、爻辞,皆挤成一篇密密麻麻的文字。

无断句,无分隔,阴阳爻皆为墨色,无法用两色区分阴阳变化,更遑论序、综、错,内外关系的结构变化了。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比喻的是人才,然此理发想之源,未尝不是易经在当时的书写工具条件限制下,难以图解化的心情。

伏牺画八卦,距今不到七千年。

文王作西伯时,被纣王幽居羑里而演绎出周易的象、理、数大结构,是三千一百多年前。

而为易经加上彖辞、象辞、系辞的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前。

易经之学的完成,是中国最顶尖智慧的三人,在悠悠时空岁月里,以﹁格物﹂的方式,心力相感相通而完成的。

其中伏牺是﹁无中生有﹂,零生一,最难。

而文王,与孔子,只有易卦,卦名.卦体.卦辞.爻辞.没有老师,要无师自通其理,便需重新自作伏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再对照卦理而解开。

大彻大悟那一刻,天应为之震;地应为之动;悲喜难名,孤绝自知,真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啊﹗

︵咸.恒.损.益.四卦关系图︶

人能格物的原因有二﹕

一是人的身体为天地所生,且为最晚出现的生物,故所继承的自然演化经验最完整丰富。

人的诞生是最年轻的,继承却是最老的。

二是动物只有良能,人除有良能,还有良知,有醒觉的知性。

孟子说﹕﹁不学而能﹂的是良能;﹁不虑而知﹂的是良知。

他又将人能格物的这二个原因浓缩为一句话是﹕﹁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人最大的快乐,是能感通此自然之理,原来祂在人心中先已具足了,故真心内求,便能明白。

故人格物时,先不透过﹁眼、耳、鼻、舌、身﹂,而以﹁心﹂感之,再以眼、耳、鼻、舌、身求证其所感知之理,自然能明白自然法则,是﹁恒久﹂不变的。

而产生生命的原则,是无论身体由多少原素化合而成,都必需是阴阳平衡的。

其理如无论何种原素的原子,阴阳电荷都是均衡的。

故易经六十四大法则、依序排位,第三十一是咸卦,三十二是恒卦。

第一至第三十卦,是上经;第三十一至六十四卦是下经,上下经以﹁卦体﹂分,各有十八个卦体。

故上下经,也是均衡的。

咸卦,为下经之首;恒卦为六十四卦之半,刚好在中间。

咸卦彖辞说﹕「咸,感也。

」眼、耳、鼻、舌、身,为实器官,易蔽于物,而人之﹁心﹂为虚器官,不蔽于物,方能感知全体。

故﹁感﹂字是﹁心﹂﹁咸﹂二字会意而来。

咸是全面,全面的感知,必要以心。

万物有﹁感﹂,方能﹁恒﹂久。

水结冰时为六角形,有二千多种图案。

在显微镜下观察,放贝多芬、莫札特音乐时,结构美如钻石;重金属音乐,则结构混乱。

你说﹕谢谢﹗感激﹗它有好脸;混蛋﹗死亡﹗它有恶相。

冰雪虽无生命,也不懂人言,但有意志与息感。

人说好语时,气和;恶语时,气暴;它亦能感知,而与你相应。

故庄子说﹕﹁万物以息相吹。

﹂故楷书造字时,﹁说﹂字,从﹁兑﹂﹁言﹂会意。

兑是兑现、喜悦、的意思。

人既为万物之灵,有天赋的良知,对人要讲好话,讲兑现的话。

故﹁人﹂﹁言﹂为﹁信﹂。

又如﹁谢﹂字,是﹁射﹂﹁言﹂会意,最能射中打动人心的话是谢谢。

再如粒子世界,靠近时,吸力变斥力;跑远时,斥力变吸力,皆需有﹁感﹂,方能有要保持距离的﹁要﹂。

感,是息感;要,是意志。

息感与意志是一体的。

故咸卦与恒卦是序.综关系。

咸卦讲感;恒卦讲意志。

故恒卦彖辞﹁恒,久也﹂。

天地之间,万物能恒久,必有感,有意志,而又阴阳平衡。

此理用于人事亦然。

读书与习艺,有兴趣,方能恒久。

夫妻无感,则婚姻不常。

阴阳平衡之理,无不遍在。

如日夜在一年之中,虽有长短,平均起来,则日夜各半。

太阳虽远大于月亮,但因距离远,在地球上,日面与月面则一样大小。

春生、夏长、为阳;秋收、冬藏为阴,各有半年。

故平衡必有﹁中﹂,有中方能透过﹁损益﹂调和。

中庸一文,﹁中﹂即阴阳平衡,﹁庸﹂即是常久。

所以阴阳平衡,要透过阴阳的微调。

孔子说:

﹁可与共学,未可以适道。

可以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以权。

﹂可见权变最难,﹁从心所欲﹂便是﹁权变﹂,然而君子的权变,是调和到﹁中庸﹂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位置。

而小人的权变,是滑头,是没有原则,没有阴阳调和的中心,故孔子说:

﹁乡愿德之贼也。

咸恒损益之理,源于自然,故无不遍在于万物与人世。

如:

医理:

人生病,在于五脏之气,阴阳不调。

中医治病之理,是透过适

当的药物、针灸、运动、食物、作息等治疗,使阴阳之气调和到

平衡,而增加自己的免疫力,来对抗病毒或细菌的入侵。

兵法:

是利用损益的策略,使原本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转移到敌方,使敌

方有利的因素转移到我方。

此是﹁诡道﹂,故治国大道少用。

子说﹁治国以正,用兵以奇﹂,原因在此。

绘画:

是在﹁白纸﹂上以感情凝聚思想,创造画面,以线条、色彩、形

象完成它,故是用有﹁感﹂的加法,﹁益﹂卦。

雕刻:

是用感觉抓住,山中朴实无华,木头内部想见的物象,而将外面

不用的部份小心丢掉,丢到恰到好处而呈现出作品,此是用有

﹁感﹂的减法,﹁损﹂卦。

儒家: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

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大的格物,乃天才所为,

如伏羲者,非一般人能够企及,连孔子也自谦说﹕﹁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故强调学习与思考。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以六艺授子弟,弟子有问必答,

而回答又层次分明,此是用﹁益﹂卦之理。

用有﹁感﹂的加法,

是绘画式教学。

道与禅:

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与禅宗的﹁不立文字﹂,在于打

破知识与习惯的依靠,﹁面壁﹂,是让人面对思想的绝境,使

与生俱来的﹁良知﹂,能直接与你所思考的题目,素面相见,

而感通其理,再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若弟子求问,有时无答,

有时答在问前,此是用﹁损﹂卦之理。

用有﹁感﹂的减法,是

雕刻式教学。

孔子因为深通易理,故他的教学,益中有损,损中有益。

一次有个叫孺悲的孩子求见,孔子让弟子告知夫子有病,今日不见客。

待孺悲失望的走出大门,孔子﹁取瑟而歌﹂,显然又告诉他我没病。

琴歌内容,启人深思,孺悲不及问,孔子也非答。

这是﹁不教之教﹂,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

其实好的绘画,也可﹁益中用损﹂。

如王维的泼墨山水,就比自然界的颜色简,他只用墨色。

而线条近观不具体,远观具象而淡远开阔。

他是学佛而深通禅理的人,故诗中﹁话少味多﹂,此又是﹁损中求益﹂。

故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故第四十一损卦与四十二益卦,也是序.综关系。

而损与咸是错兼内外;益与恒也是错兼内外关系。

且此四卦,皆是三阴三阳,又一-四.二-五.三-六.一阴一阳相反相应。

咸卦彖辞.﹁柔上而刚下﹂.与恒卦彖辞.﹁刚上而柔下﹂.是刚柔的平衡。

损卦彖辞.﹁损下益上﹂.与益卦的彖辞﹁损上益下﹂.是上下的平衡。

故培养人的﹁感﹂,最好以﹁损﹂。

嗜欲少者,天机深;嗜欲多者,天机浅。

毛笔简,则书法艺术的变化大。

围棋简,则思维运算的空间大。

格律字少,则诗词的余韵留白多。

故大匠如米开朗基罗,工具必简。

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皆人生之大﹁损﹂,若能谦虚反省却于生命之成熟有﹁益﹂。

许多养生有得之士,多在大病之后,发现身体的奥秘。

若能如此,生病也是可喜的。

故损卦.第四爻说﹕﹁损其疾,使遄有喜。

﹂我于十多年前,已解易有得,于诸小结构,都已了然于胸。

一次教学归来,无意间丢掉了易经课本。

书中密密麻麻纪录了我十多年的心血文字。

回到家,怅然若失,连续腹泻不止。

但以后数月,在黑板上讲卦理时,结构与结构之间,竟感觉出一种奇妙的契合,彼此似会呼吸;爻与爻之间,像有神经网络相通,有电流通过;卦理卦象如有脉膊,是活的,能跳动,自己会揖让知道先后排列的顺序。

这像蜘蛛在树间结网,第一根线随风而荡,荡到何处,便从何处而生。

牠的身体倒行,自有间隔距离的感觉,将所吐出的丝,丝丝入扣的黏合,终于结成八卦的网络。

蜘蛛结网,也是有意志与息感的。

意志让牠准确,息感让牠摆对位置。

越是难解的学问,越要用简单的方法。

当我把易经大结构排出时,身体竟虚弱的如一团棉花,心理却是电光雷击,惊喜莫名。

此皆是,因﹁损﹂而有﹁感﹂;因﹁感﹂而获﹁益﹂。

同理,培养人的﹁恒﹂,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