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散文.docx
《安塞腰鼓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散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塞腰鼓散文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舞蹈,平时我们很少看到,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哦!
不过就算看一次,也使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散文。
: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安塞人骨头里生出的腰鼓。
如今成了陕北安塞县的特殊标签。
而一提起安塞腰鼓,脑海中便立即浮现出刘成章这个名字。
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散文中的名篇之一,几乎可以和现实中的安塞腰鼓声名相当。
刘成章是我的老朋友,我为他那优质多产的文学子宫能孕育出如此高质量的文学“产儿”而倍感高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和成章在延安认识。
那时,他是延安歌舞团的一位编剧,由于我也喜欢创作,我们便成了交往过密的朋友。
我常去他所在的歌舞团,他也常来我所在的医院看病或闲聊。
我们共同切磋过作品,一起探讨过对文学的看法。
通过较长时间的交往,我发现他的确面善、心好、为人厚道,待人诚恳。
数十年来,成章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朋友。
正如他自我描写的: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我平凡;庄稼里数不过糜子光,平凡不过我刘成章”。
在我所熟知的文学朋友中,他最不善言谈,也从不张扬。
也没有一般知识分子那种清高。
见了面总是那样和善地笑着。
浑身上下几乎看不出一点儿文学艺术细胞。
然而,他的一系列色彩斑斓饱和着陕北信天游基因的散文作品产生了。
每当和朋友们聊起刘成章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到这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奇迹!
特别是《安塞腰鼓》的那种大气,那种激情,那种慑人心魄的气势,那种诗意内涵深邃的艺术特色,确使我难以和这个平凡普通的刘成章联系起来。
但他以自己的许多优秀作品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一位有深厚文学功底和善于刻画描写的实力派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饱含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较高的艺术性和浓郁的陕北特色。
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7篇作品被选入15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有的学者称他为“描绘陕北的第一小提琴手”;有的专家称他的作品是“无韵之信天游”,其中不仅有诗、有画、有悦耳动听的旋律,也是可以吟唱、朗诵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散文。
《安塞腰鼓》何以达到如此高境界的艺术水平并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力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虽然刘成章近几年去海外探亲,但当我每每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看到《安塞腰鼓》频频得宠的时候,我越发想与刘成章探讨它成功的真谛。
终于有一天,我在互联网上捕捉到了刘成章的电子信箱。
立即向他发了一信。
没想到几小时后,便收到了他热情洋溢的回信。
此后,现代化的网络像一座无形的桥,又紧紧地把我们从东、西半球联络在了一起。
也巧,我最想问,而他又最想谈的也正是《安塞腰鼓》。
他说:
我生在长在陕北,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
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
要把陕北令人感动的地方尽可能地挖掘在世人面前。
我得知,关于《安塞腰鼓》,他从蒙发到孕育整整八年之久。
而让他意想不到的竟是一朝分娩。
他说:
由于长期的思想积淀和艺术积淀,动笔时,思维完全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
几乎是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
他认为这一点太重要了。
文中的一切思维表现,全都是在激情亢奋中下意识地涂写出来的。
他有一个重要的体会,那就是:
“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
如果错过它,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而我觉得他能写出《安塞腰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陕北的特殊环境赋予这个陕北汉子的特殊基因、特殊性格、黄土地母爱般的温馨以及他本人沧桑的人生体验、丰富的生活阅历。
正是这一切,激活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于是他找到了“安塞腰鼓”这个感情的载体。
他把他的全部激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了。
在另外一篇散文中,他把自己比着一只陕北的老山羊,他说“……我虽在外面生活了那么多年。
然而,卧在黄土地上我不应当嫌脏,见了陕北的青草,我应当有很好的食欲。
我虽然气力不行了,但也应当振奋精神,跟上踏青的队伍,并以自己发痒的嗓子,唱一曲跟上时代节拍的“西北风”。
绝不能让人家指着脊梁说:
“那是一只乏羊”。
由于他有了这种热恋生活热爱陕北的思想境界,加上他不凡的文学才华,才使得他的《安塞腰鼓》以思想和艺术的光华四射,出现在世人面前。
文学作品从来不靠数量和篇幅,而靠的是质量。
《安塞腰鼓》虽然只有千把字,我看足可以抵得上好多部大部头作品。
它先后被选入一百多种书籍和网站,其中有《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声*世界散文百年精华》,《世界文学大系》,并且被选入人教版、高教版、北师大版、上教版、鲁教版等八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甚至清华大学还把它列入外国留学生入学考试的考题范围。
甚至九华山佛学院的学员也学它。
甚至无数朗诵艺术家竞相朗诵,网上随便一点就能点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声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塞腰鼓》已经进入我国文学宝库。
《安塞腰鼓》是1986年写成的,到今年,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
二十年来,无数作品在眼前晃过如过江之鲫,眨眼都湮灭了,消亡了。
可是《安塞腰鼓》,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红火,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传诵。
它显示了一篇优秀作品特殊的生命力量。
优秀作品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
相信它一定会像我国现代文学中不朽的文学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荷塘月色》等一样,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各种新书中,教材上,成为永负盛名的传世佳作。
:
根系黄土中国人的根终究是深扎在这片黄土地里的。
曾经惊异于千里戈壁的大西北那流动的黄沙中不屈的生命意志,那一片片倒在沙丘里的胡杨林激起了怎样的民族意志;也曾沉迷在万顷高粱的东北乡那滚动的秸秆中顽强的精神图腾,红得像海一样的田地唤起了多少英雄好汉沉睡的记忆;更沉醉在青山秀水的江南那幽深蜿蜒的青石小巷里,戴望舒笔下那撑伞的女子一次又一次从梦里飘过……然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一个地方却愈来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黄土高原。
曾经无数次在梦里想象高原的样子,然而,记忆中支离破碎的片段只拼出一个模糊的印象:
千万年吹不尽的风掀起漫天尘土,肆意地飞扬在千沟万壑的山谷,茫茫土地上,满是泥沙的黄河蜿蜒走过,像一个蹒跚的老人,踽踽独行。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无数蓬头垢面的农民挣扎在困顿的生活边缘。
在这只有无穷无尽尘土的大地上,那些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浮现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的人们度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而这样的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就是我对黄土高原的最初记忆。
难道这就是无数华夏儿女心中的精神源地、中华民族的根
在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土地上,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伟大民族伟岸而又沉重的躯体
伴随着无尽疑惑,我听到了一首信天游,顿时明白了一切。
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年复一年地生活在黄土地上,他们体内隐藏了太多的苦难与寂寞,在无尽的孤单岁月里,他们仍对明天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这满怀的情思迸发出多少令人震撼的旋律,澎湃在中华儿女的胸中。
在这穷乡僻壤的乡野里,这些敦厚的汉子用朴实的语言编织出千年不变的歌声传唱在这广袤的高原上,那一首首信天游早已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曾不止一次地听说,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歌声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它的艺术魅力。
我想,或许也只有在黄土高原上听信天游,才能感受到那可以穿透历史的力量。
歌声荡漾在空旷的大地上,化为永恒的图腾,飘荡在一个民族的精神领空。
但是就连如此荡气回肠的信天游也不足以表达陕北农民的艺术才华与精神力量。
可竟然还有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精神烙印,那些在自然的风里传唱的声音早已化为滚动的血液,虽经历史狂沙淘洗也再难消失在一个民族的精神领域,即使在最苦难的岁月也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量。
那粗茶淡饭与浑浊的黄河水哺育出来的这群生龙活虎的后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强健的风姿引爆了一场多么豪放的舞蹈!
在这震撼山河的搏击中,那些蓬勃了生命力的舞姿释放了多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这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脊梁,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这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
是什么样的土地,哺育了如此强壮结实的汉子;是什么样的文化,诞生出石破天惊的安塞腰鼓;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汇聚成如此澎湃心潮的震撼乐章
可是,在华丽的皇城宫殿中,这里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那些高坐在殿堂之上的达官贵人难以理解这诞生在乡野农夫生活中粗犷的音乐艺术。
他们已经习惯了繁文缛节的约束。
他们把自己放进角落,他们的血液里失却了一个伟大民族应该拥有的血性与豪放。
尽管他们记录着历史,但即便是王侯将相的家史也掩盖不了发生在黄土地上的传奇故事。
历史将会给予他们最真实的评价,那属于历史的诗人也被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震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书写着这一切,书写着这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印章。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句诗时常惊现在梦里,到底是怎样的土地,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人们,竟有如此坚韧的精神。
无数执戟持矛的战士曾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让绵绵无尽的思念涌动在黄土高原的天空。
一次次拼杀后,活下来的将士衣锦还乡,曾经血雨腥风的战场只留下数不完的孤坟,在千古的大风里静静伫立。
曾经唤起无数情思的明月照耀在黄土地上那一个个泥土堆起的坟墓上,月光中,我听到英勇的灵魂在歌唱。
那无数献出生命的战士庇佑着这贫困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见证了历史,也正在创造历史。
历史的车轮还在滚动,轰鸣声中,我听到了《黄河大合唱》那催人振奋的旋律,滔天的河水中涌动的咆哮声滚入耳膜,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挥舞着大刀的英勇战士在黄尘中浴血拼杀。
伴随着那嘹亮的号角声,一条条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汉子顿时热血沸腾,不用长篇大论的号召,也不用那些书生式的宣言,他们默默地甩手扔掉身上破烂的衣服,手握大刀,赤膊上阵。
炮火与硝烟中,在这无边旷野上,曾根系黄土。
:
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舞蹈,平时我们很少看到,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哦!
不过就算看一次,也使人叹为观止。
它的美在于那蓄而待发的后生。
你看!
在他们身后是一片高粱地,而他们朴实地就像那片高粱。
暖洋洋的南风吹动的高粱的叶子,同时这风也吹动了后生们的衣裳。
它的美在于那火热的舞蹈场面。
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就没命了。
后生们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疯狂地舞动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美在于那激烈的鼓声。
你听!
百十个腰鼓发出了沉重的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暮然变成牛皮鼓了,只要听到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我们的心境就会立刻变的有声有色。
它美在于那激烈的鼓声。
你看!
后生们的胳臂、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他们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它美在于变幻的舞姿。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的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
你可真令人陶醉迷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