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418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docx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

青岛志远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B.SC.SO2D.H2SO3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

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5.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

取液时挤入空气B.

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

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6.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②Fe2+③Cu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7.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2OB.O2C.O2―D.2O2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

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3.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

A.元素B.分子C.单质D.原子

1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

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3B.+6C.+4D.+7

15.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4H——4个氢元素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

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16.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7.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A.Na2CO3和H2B.Na2O和O2C.NaOH和O2D.Na2CO3和O2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9.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20.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B.46C.92D.96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装置和用品,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F的名称是________。

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若用双氧水制氧气,最好选用EF组合成发生装置,理由是_______。

(3)实验室可在装置J中制取CO2,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检验J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从长玻璃管口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长玻璃管向上提起一段后静置,如观察到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如果用I装置收集CO2,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管口通入。

(4)用J装置制CO2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

若从B~H中选择B与_______(填序号)进行组合,也可以组成一套具有同样优点的装置。

22.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请回答下列关于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利用该原理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要用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最好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填装置序号).

(3)小希想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是否能反应生成氧气.

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了获得平稳的气流,他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

②小希将干燥后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的F装置,用_____证明有氧气生成.研究表示,该反应同时生成碳酸钠,则CO2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查资料,实验室制氨气:

Ca(OH)2(固)+2NH4Cl(固)

CaCl2(固)+2H2O+2NH3↑,已知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要制取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接口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接口小写字母代号).

23.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如需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E、F装置都可以用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4.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B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含药品)质量增加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B缺少A装置

C氧化铁不干燥D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M1

M2

△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

M3

M4

△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

△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69.8g

65.4g

△m1

烧杯+澄清石灰水

118.8g

122.6g

△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填序号)。

A装置漏气

B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5.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写出实验室由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某同学要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如果要选择F装置收集,则应该从_____端通入,如何验满?

_____。

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要形成液封,目的是_____,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观察到B中反应太快,不利于气体收集,他可选择下列措施中的_____(填序号)解决该问题。

A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

B向装置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C将锥形瓶换成试管加带孔的塑料片

(4)如G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现象为_____,可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为:

_____、_____。

26.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__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木炭粉减少。

D中有气泡产生

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______

实验①②说明______有还原性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的火焰

D中液体沿导管进入C中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

28.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

大理石

m克,块状

m克,块状

m克,粉末状

m克,粉末状

盐酸(过量)

w克,稀盐酸

w克,浓盐酸

w克,稀盐酸

w克,浓盐酸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填“A”或“B”)。

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_________。

(温馨提示: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②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A、H2S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B、S是单质,化合价为0,正确;C、S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正确;D、H2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是解题关键。

2.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

故选D。

点睛: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4.C

解析:

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2+、Fe3+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Fe3+质子数相同。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此项正确。

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此项正确。

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项。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不正确。

故选A。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详解】

A、2O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O2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O2―表示的是氧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2O2表示2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

11.A

解析: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

19g=12:

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3.A

解析:

A

【解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14.B

解析:

B

【解析】

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2+x+(﹣2)×4=0,则x=+6价。

故选B。

点睛:

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解题关键。

15.D

解析:

D

【解析】A、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4H表示4个氢原子,故B错误;C、1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Ca2+,故C错误;D、2CO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C

解析:

C

【解析】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

故选C。

17.D

解析:

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