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当代新保守主义.docx
《论美国当代新保守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国当代新保守主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美国当代新保守主义
目录
引言1
一、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1
(一)传统保守主义1
(二)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潮2
二、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实践5
(一)保守主义的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新保守主义在曲折中前行5
(二)布什主义——新保守主义新的高度和起点7
三、新保守主义的未来走向8
(一)主流思潮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必然动摇8
(二)美国社会的历史性回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交替性前进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4
附录一:
文献综述15
附录二:
外文文献翻译17
附录三:
外文文献原文19
浅论美国当代的新保守主义
引言
随着布什政府的下台,盛极一时的美国新保守主义终于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场发端于上世纪中期,崛起于80年代并且在世纪初大展身手的政治思潮似乎开始徐徐退去。
本文旨在分析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揭示它与自由主义及传统保守主义的关联,说明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对美国的影响,进而分析它的未来走向。
一、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传统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以后,其奠基者是英国学者埃德蒙·柏克。
他在其不朽著作《法国革命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保守主义的原则。
柏克认为,人的自由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单独存在的,自由总存在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并且同传统、社会秩序、个人道德以及法律关系等紧密相连。
“如果保守主义意味着什么的话,那它意味着保存的希望——而且特别是保存传统,以之作为‘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智慧’”。
柏克强调,“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智慧”非常重要,历史——或者更贴切地说作为一种传统——代表了一种排他性的经验,而所有一切的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的水平面上,历史的继承和发扬是民族传统的本质来源,同时这种经验通过纵向深入地发展与横向时间的推移,然后逐渐形成政治权利,而后者同时也通过这种政治上的历史发展获得新的活力。
传统作为我们长期以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与习惯,其本身就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极端尊重传统与历史,这是柏克提出的保守主义的核心内容。
保守主义者认为,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而更大概念范畴的自由需要通过已有的制度来保障,因此保守主义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是抵制商业,希望保存现有社会制度,同时也包括教权主义与反对民众主权。
因为欧美政治文化的同源性,保守主义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思潮自然地从欧洲传入北美。
在美国,保守主义被赋予了更新的以及更狭隘的,但同样是更重要的概念。
美国已故比较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在现有的体制遭受根本性攻击时,保守主义提醒人们某些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其存在下去的可取性。
亨廷顿认为,当代的保守主义应与传统保守主义有所区别。
我们可以将这种对制度的忠诚定义为一种对美国文化的归宿或者说认同。
亨廷顿——包括一些当代的保守主义理论家包括约翰·奥沙利文、詹姆斯·拜纳姆——都认为,西方体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美国体制更是西方体制的杰出代表和典型体现。
因此,维护和发展现在有的美国体制,并且抵制那些以自由主义名义向它发起的进攻成为美国保守主义者的价值取向。
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的两个关键就是:
强烈反对各种自由主义思想,以保护西方文明为最根本目标。
把传统西方文明作为根本的传统来维护,并且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
这是这个时期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
传统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这近40年。
这个时期的保守主义经历了起步,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期间著名的保守主义者包括哈耶克、拉塞尔·柯克、惠特克·钱伯斯、保罗·魏里奇、霍华德·菲利浦斯、里德·拉森等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及社会活动家。
这一阶段保守主义运动的典型特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理论上创办刊物,为保守主义摇旗呐喊,同时成立思想库,积极传播保守主义思想使之为更多民众接受。
著名的理论刊物包括巴克利创办的《国民评论》等,影响甚广;二是积极筹措资金,竞选公职,扩大自身的公众影响力,从而从更加广泛的层面来传播保守主义思想。
这一期间成立了一大批保守主义的政治和政策组织,为1964年戈德华特竞选总统并为1980年里根最终当选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保守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是对外反对社会主义主要是针对苏联,对内提倡遵从美国式的民主与文明,同时反对政府对企业的大规模管制。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共和党众议员克里斯·考克斯、《华尔街日报》主笔约翰·巴恩斯、“基督教联盟”前主席拉尔夫·里德及凯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道格·班德尔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畅销书作者迪尼什·德索扎,著作《非自由主义教育》对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括地说,这一阶段“他们所吟唱的是以‘爱国主义、反苏主义和自由企业’为主题的颂歌”。
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组织形式上,保守主义者表面上更加宽泛,没有严密的组织,并各自为政。
实际上,保守主义者互相呼应,都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在发出声音,体现了保守主义这一政治思潮在美国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正在走向新的突破。
(二)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潮
古典自由主义同样源自欧洲。
简单来说,古典自由主义可以划分为自然权利学说和自由市场经济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自然权利学说以洛克、霍布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主张人的自由,社会契约论是其核心理念和思想基础。
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为亚当·斯密以及他的经典名著《国富论》,顾名思义,自由市场经济提倡经济的充分自由,主张政府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社会契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社会契约首先不是来源于对权利的认知,因此我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一定是像卢梭描绘得那么美好和一厢情愿。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社会中的人——对一切事物或者说是改造世界的所有合法性来源于人对物质资料——简言之是对物质世界的天然的、以生命名义当然的占有。
这种当然的占有保证了人类一切改造世界活动的正义性。
如果失去这个大前提,那么一切人类活动的合法性依据便荡然无存,而社会伦理也将全面崩溃。
但问题是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不平衡性和人的欲望以及更多社会的因素,造成不可避免的资源“后天分配”。
而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人类活动证明,这种后天性的分配不能由先天性的自然权利进行分配,因此就需要一种新的权力——一种后天发生的、单向并且中立性的权力——来分配社会资源。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社会契约正是基于这种后天权利出现而达成的社会公众间的契约,即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大家不能行使部分先天权利而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把它转交给公权力。
权力——更重要的是公权力——的产生前提,意味着权力本身需要服务于权利。
自由主义便是基于以社会契约为前提的个人主义而发展起来的。
由此再回到上文自由主义的两个方面上来,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强调限制政府权利,保障个人的自由,保障言论出版的自由,反对思想控制和威权政治,主张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认为“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在社会文化方面,主张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一直主导着西方政治文明的进程。
“自霍布斯和洛克以来,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政治伦理一直都是西方主导性的政治思潮,其间尽管发生了许多对自由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与其说是对自由主义的颠覆,毋宁说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
”
古典自由主义发展到20世纪,开始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
最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的自由主义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命题就是:
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究竟是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出现了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较之古典自由主义,虽然两者都非常强调“自由”的重要性,但前者显然更愿意把自由放在一个整体——集体,社会,国家——来考虑。
如何在大的自由里更好地找到或者说“找回”小的自由。
新旧自由主义的区别,塞亚·柏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提出新自由主义是积极的自由主义,而旧自由主义则是消极的。
前者指个人实现自主行动的能力和程度;后者指个人能够免于外在干涉而径自行动的范围。
而在这个基础上更积极的自由主义观点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积极自由观。
它认为自由的首要意义就是拥有为了实现最优良的生活而采取行动的资源和机会,如果某些资源、能力或才能是有效地达成自我实现所必须的,那么拥有这些资源就必须被当作是自由本身的构成部分。
由于在这一理念上的分歧,新旧自由主义的一个焦点矛盾就在于对政府角色的扮演问题上。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反对政府大规模地干涉经济;而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扩大干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作用,发挥国家和集体作为实现个人自由的工具作用。
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地建设福利型社会,把社会个体的自由与福利利用国家的公权力来实现,以期实现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并且更加有序和安全的个人自由。
新自由主义提倡政府承担社会责任,替个体承担风险并且干预社会经济。
经济危机特别是二战以来,新自由主义的主张逐渐为美国所广泛接受并且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
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是自由市场在社会资源的调整上存在不可能自我解决的矛盾,新自由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斯福新政”。
新政大大地减少了自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
二是新自由主义的提出,使政府职能在监管国家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福利型社会,通过公权力实现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贫富差距,也缓和了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新自由主义的作用还在于,以国家或者说公权力的名义,打破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坚冰,以自由的名义使得公平——哪怕是相对意义上的——成为可能。
三是新自由主义极大的凝聚了美国国内民众,国家处在一种有序的、积极的状态下,政府获得了民众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支持,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状态。
二、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实践
(一)保守主义的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新保守主义在曲折中前行
1.前期新保守主义
严格意义上来说,新保守主义包括newconservatism和neoconservatives。
前者是指二战后萌芽、50年代“反省重构”、60年代蓄势待发、70年代“出击搏杀”、80年代称雄养威的保守主义势力;后者指滥觞于60年代、兴起于70年代、活跃在80-90年代、发威于世纪之交的保守主义势力。
通常所指的新保守主义就是上述两类保守主义的统称。
由于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下文我们将统称新保守主义对此进行讨论。
新保守主义的源头在于对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政策的反对。
上文在论述新自由主义时,详细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为当时主流的政治思潮,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但保守主义者认为,政府权限的扩大势必威胁民众的自由。
这是一个内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即公权力的加强是建立在对个人自由的剥夺上。
而如此来说,个人的空间势必遭到压缩。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危机和二战都要求美国政府极大地扩大权力,积极干预经济,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因次,保守主义的主张在当时而言并没有能影响到主流的政治思潮也即新自由主义。
困境中的保守主义开始陷入矛盾的处境,一方面,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意味着保守主义丧失了独立的话语权——虽然从现在而言,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仍然不可分割——并且可能被同化甚至被吞并;而如果与新自由主义背道而驰,则意味着保守主义在当时的情形下将被彻底的边缘化。
因此保守主义不得不寻求变革来解决困境。
这种变革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新自由主义的解读,二是对古典保守主义的重构。
对古典保守主义的“回归”以及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成了新保守主义诞生的必然前提。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开始逐渐减弱。
主要的原因在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对政府权力的扩大,开始实际侵蚀个体的自由主义精神。
美国文化中赖以为基础的自由的声音开始变得微弱,另一个方面,个人过分依赖政府造成事实上的资源分配欠缺公正。
同时,政府主导下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从而引起社会道德水准的失范和社会共同体的失落。
这成为新保守主义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然而新保守主义并未能在这一时期主导社会主流政治思潮,其深层原因在于,虽然保守主义察觉到了新自由主义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但是回归保守主义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相反,回归保守主义甚至可能将美国带入新政前深陷经济危机的局面。
同时,由于30年代以来美国的发展一直处于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之下,多数的美国人仍然在这个思维模式中没有走出来。
这一阶段的共识仍然是“美国政府在国内事务中应积极介入,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确保资本主义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回归”保守主义,这种回归的方式和途径,成为新保守主义诞生的催化剂。
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自由主义从肯尼迪到约翰逊,逐渐走向高峰。
而对它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年轻一代的反文化运动,享乐主义,性解放运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造成的政府困难的日趋加重,同时带来的是效率低下并且在国际竞争特别是美苏争霸中一度处于守势。
凡此种种,严重动摇了美国社会的根基,引起了保守主义阵营的思考,同时也预示着新自由主义进入了全面的危机时代。
这时的新保守主义已经呼之欲出了。
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批新保守主义者出现在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
主要由犹太自由派知识分子组成。
代表人物包括《国家利益》(NationalInterest)的创办者欧文·克里斯托尔、塞缪尔·亨廷顿以及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等。
在新自由主义的形势下,新保守主义者开始“回归”——重新架构保守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内,新保守主义坚持自由放任(laisser-faire)资本主义,从道德层面继承和捍卫资本主义精神;对外,摒弃古典保守主义的孤立主义立场,代以某种形式的国际主义立场。
前期新保守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带有明显美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认为自由优于平等。
因此免于政府的干预比为民众提供福利重要得多。
新保守主义普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西方式的民主是世界最美好的明天。
因此开始强调美国对世界民主化的作用,而只有使世界民主化美国才能更加安全。
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后期新保守主义
后期新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应该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新世界秩序”。
新保守主义者查尔斯克劳塞默就认为,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义务建立国际秩序:
“当现存的国际规则与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让那些规则见鬼去吧。
”
第二,应当建立并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著名的“新里根政策”认为:
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存在于世界上的所有重要地区,这样才能保证美国以及世界的安全;美国必须居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经济上的统治力是美国安全的保证,也是世界和平的前提;美国的观念和文化在数据库上有普遍而又深入的影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欢迎美国的“全球参与”,美国的霸权才是防范和平和国际秩序崩溃的惟一可靠的措施。
第三,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贯穿一种明确的道德目标。
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赢得现在的强大地位,是通过积极地在国外促进美国的统治原则——民主、自由市场和自由。
在一些情况下,必须通过援助落后国家或颠覆敌对国家的政权来实现。
第四,反共是新保守主义的本质特征。
新保守主义强调,共产主义受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强烈,视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的威胁。
新保守主义实际上包含多种元素。
例如政治保守主义,主张反对政府扩大权限,归权于地方;再比如文化保守主义则要求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宗教保守主义反对美国生活的日益世俗化,要求模糊“政教分离”等等。
新保守主义较之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新保守主义具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群主义背景。
第二,新保守主义较为曲解过去的保守社会思维,新保守主义把一切知识意识形态化。
一言以蔽之,新保守主义既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又是传统保守主义的发展。
(二)布什主义——新保守主义新的高度和起点
布什主义特指小布什上台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以来,布什政府所倡导或者说发展的新保守主义。
布什主义其新保守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反对新自由主义对经济的干涉和福利社会的主张。
小布什上台后推出了1.35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对经济的放任是新保守主义的典型特征。
第二,任用保守派出任内阁要职。
如切尼出任副总统,鹰派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等。
第三,在防务和外交政策上,推行NMD计划,成立国土安全部,单边主义日益盛行。
追求在各方面的绝对霸权和绝对领导。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策略。
该理论被布什政府正式确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其核心观点在于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以应对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
第四,在全球范围继续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
“安全、经济、民主”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
实施全球民主化是美国构建其治下世界秩序的重要一环和基础所在。
布什主义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充实了新保守主义。
主要体现为:
一是把理论应用到了实践,将保守的力量历史性地转换为美国向世界进军的新的号角和领导性源动力。
单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一步战略对美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富有创造性地把美国与世界通过另一座桥梁联系在了一起。
新保守主义摒弃了传统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的立场,取而代之一种新的“国际化”的面孔——布什政府创造性地在文化与文明优势、地域与国家安全、盟友与国际合作以外搭建起另外一座桥梁。
也即是通过一种全新的理念——或者说姿态去解读一种新的威胁——比如说恐怖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然后去解构,进而基于自身优势选择最合理的方式。
三、新保守主义的未来走向
(一)主流思潮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必然动摇
就像上世纪6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遭遇困境一样,新保守主义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单边主义带来的国际孤立,深陷两场战争;二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后果。
新保守主义在这其中恰恰暴露出最致命的缺陷:
一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在面对资本主义自身对于资源分配环节上的严重不足;二是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无力抗衡日益成长的“国际共同力量”。
第一个问题便是单边主义带来的国际孤立。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前大约一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向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要求包括:
把基地高层成员交给美国;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外国人;保护在阿富汗的外国记者、外交人员、支援人员;让美国人员检查所有训练营,证实它们全部被关闭。
塔利班政府拒绝与美国对话,战争随即打响。
参战方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以及法国。
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当时世界上共有160个国家赞成,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
随后美国控制了阿富汗并且把反恐扩大化,以反恐的名义在中亚以阿富汗为中心,在周围九个国家部署了十二个军事基地。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
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搜寻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美国政府宣称有四十九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
但真正参加地面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亦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
韩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伯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宣称,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由于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
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谴责该军事行动,认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
奥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联军战机飞越其领空,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
马来西亚领袖更是在国际及联合国会议上严重谴责美国及英国的军事报复行动。
战后美国不断草拟计划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计划交给美国各财团,同时委任当地人任临时政府官员。
但由于当地不少派别的政治组织并不支持美国,故针对美英的军事占领而进行的伊拉克游击战正风起云涌,截止至2007年5月15日,美国占领军死亡人数已超过3,398人。
美国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是新保守主义的集中体现。
通过两场战争的透视我们发现,美国的单边主义越来越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孤立。
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无力抗衡日益成长的“国际共同力量”。
从2001年支持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160个国家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只有几十个国家,美国逐渐失去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这是新保守主义所遇到的挫折之一。
分析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的现状,我们总结出新保守主义在对外关系上的得失情况。
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美国实现了对战争国政体的改变,进而保障了美国的局部安全;美国通过控制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而控制了中东地区而且威慑了其他伊斯兰世界国家;通过影响中亚遏制了整个中东和远东地区。
新保守主义失利的地方在于首先是失去了世界各国的普遍信任。
美国不再是世界自由与公平正义的化身和维护者,而成了撒谎者、侵略者。
其次是浪费了在经济发展上的时间,导致国内经济的下滑。
第三是给自己带来了来自中东和远东的更大的压力。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危机。
随着主张变革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的上台,可以预计的是新保守主义的必然式微。
未来的趋势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反恐战争回到起点,重点转回阿富汗。
目的在于换回国际社会的信任和解决目前美国的最主要威胁即恐怖主义。
对伊拉克的战争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反恐的前提,因此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从伊拉克脱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二,重点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09年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美元的发行国,美国势必将会投入大部分的精力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第三,摒弃孤立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更加务实和注重多边合作。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使得资源配置永远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与公正。
这个层面上来说,市场是自发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提出:
自由市场不是无政府状态。
而接近无政府状态,却正是新保守主义不断追求的目标。
政府的干预如果要长期有效——效果比市场更好——前提必须是调控者掌握所有信息并且绝对英明。
虽然这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如果不存在政府的干预,那么自发的市场行为势必颠覆自身存在缺陷的新保守主义。
而这种颠覆势必也是短期的。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这两大危机,新保守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退出主流政治思潮的舞台。
(二)美国社会的历史性回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交替性前进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身份变化和结构变化是一个互动的建构过程。
一方面,结构具有定义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功能,结构变化意味着共有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当行为体重新定义其身份和利益时,结构就会发生改变,“结构变化是附着于身份变化的”。
如果说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出现了认同危机和集体身份的丧失,那么两者的各自重新定位必将带来美国政治社会思潮的结构重组。
而两者间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取舍的关系。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在其著作《美国历史的周期》中提出,美国社会存在一个周期规律也即每三十年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间循环。
就最近的一次循环来看,自1980年里根政府到2009年小布什政府下台,也是一个30年的循环周期。
历史证明,自由主义的极盛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从而使社会走向道德的没落和伦理的沦丧,公众的福利又导致社会效率的低下和公权力的泛滥;同时,保守主义的强势又必然导致孤立主义的走高,同时又无法克服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
同时,过分强调传统和制度的必要性也导致制度的僵硬和社会活力的降低。
同时减少社会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交替前进将是美国社会的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