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33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docx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必修三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

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

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创始人老子,主张:

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

庄子。

思想主张:

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

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

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

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

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

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

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

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

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

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

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

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

致良知。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

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

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

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

<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B、冲击君主专制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

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B、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

A、起源于炼丹B、唐末用于战争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

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

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

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

编于战国,成为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历程:

(1)秦汉时期:

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

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

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

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

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

绘画艺术的源头战国:

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汉代:

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

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

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

(吴道子)

宋明:

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

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

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

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

最早的诗歌总集。

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何

为风、雅、颂)

B、楚辞:

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C、汉赋: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

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D、唐代诗歌

背景:

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

(1)李白:

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2)杜甫:

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

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

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

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

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

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背景:

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3)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

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

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

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

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

主张:

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

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2)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

核心与基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核心内容:

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

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

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A、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

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

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

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

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影响: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

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

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前提:

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核心:

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

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

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

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

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

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

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共七大:

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

意义: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点:

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

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济方面: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

《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

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始。

(2)、邓小平理论

A、概念: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组成

①、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

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

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

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

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

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

(2)、提出者:

江泽民。

内涵: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

写入党章:

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

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

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4)、1983年,银河-I型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文革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

1977年:

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

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

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

(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

A、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

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

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

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背景:

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

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

成就:

文学的复兴:

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的复兴――后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

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

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

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宗教改革

背景:

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

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

“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

《九十条论纲》

影响:

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启蒙运动

背景: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

A、理性主义:

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鸠:

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伏尔泰:

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

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

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

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

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

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

伽利略:

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

(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

(1)牛顿(英国)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

  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

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

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

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19世纪的进化论

(1)背景:

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

(2)、贡献: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

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影响:

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

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