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1162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docx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研究报告

“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

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即学校教育的一切领域都应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

本课题试采用子课题带分项课题方式,从以下几条途径对学校心育操作做初步的探讨:

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上,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把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上,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科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智慧和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在管理体制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主任工作范畴,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将“学校、家庭、社区”三力合一,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本研究包括5个分项课题,全校23位教师参加了研究,共完成论文24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操作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999年8月13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培训、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本课题起始于2001年初,于2003年4月结题。

该课题主要探究当前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试图通过研究实践,一方面使广大教师能逐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

一、课题的背景

基础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迎接世纪挑战,而且要培养具有创造21世纪、发展21世纪的人才。

世界各国教育家都在研究如何按学生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地、有效地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应该看到,由于考试、评价、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创造出一套既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接受需求在同一层次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还要创造出一套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和谐地、愉快地、幸福地学习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使全体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潜能得到开发,有效地改变学生素质。

1999年,我校从心理辅导活动入手,向区教科所申报立项课题,开展“小

学心理辅导工作研究”。

该项研究首先面向全体一年级学生,建立实验班,学生

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我们以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儿童EQ丛书》中的《儿童EQ的开发和培育》为教材,从自我概念、情绪与感受、想法与行为、人际交往四方面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心理辅导活动。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对学生

档案、实验前测、后测的数据整理,完成《“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课

程实验报告》,顺利结题。

其研究结果认为,人际交往辅导活动对小学生人际关系“正性感觉”有增进作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增进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鉴于以上研究成果奠定的基础,我校逐步在本校所有班级,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花费近二十万元建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团体辅导。

建立“爱心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逐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尝试从单一的心理辅导活动,向学校教育工作各方面渗透,探究运用多种途径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01年,再次向区教科所申请了立项课题,正式启动了“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操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设计

1、课题的界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

因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学校中越来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向教育提出的要求。

学校教育的客观现实使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伤残”。

也就是说,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即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当是和学生密切交往的每一个学校工作者的共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觉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行为。

也就是说,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即学校教育的一切领域都应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

2、课题研究的教育理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提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结构,其中,生理素质是基础,社会文化素质是主体,心理素质是中介。

心理素质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水平。

因此,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提出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

因此,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造就一大批个性主动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

素质教育还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而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并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

它的基本教育方法是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在主体的活动中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并在主体的活动中学会自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

因此,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体现。

3、课题研究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

欲达此目的,我们就以原有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爱心园”个别辅导为重要载体,同时积极探究“多种形式、全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4、课题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研究;

(2)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4)面向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延伸的研究。

研究对象以我校1——6年级小学生为主。

考虑到老师和社区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研究对象扩展到老师和社区。

研究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

我校的教育改革研究是以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主力,教师在各环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素质教育。

研究者需要不断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经验。

在教育研究中以个案入手,强调研究者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去开展“学”的研究,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很多的信息。

我们从孩子的呼声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三、研究过程

(一)依靠行政决策,加大组织管理和指导的力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学校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在多种会议上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直接参与研究、指导,为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的全面普及、深化、提高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1、提供必备的教育硬件设施。

为了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校花费了近二十万元建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团体辅导。

该活动室三面采用单向玻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自己,观察周围,也为教师教研听课时,学生不受干扰

提供条件。

多次为下城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造环境,成为我区班级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基地。

同时,我们开辟了爱心园作为学生个别辅导室。

2、采取必要的行政保障措施。

要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组织机构的建设。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属于校长管理,学校教务处、科研室负责人直接分管负责,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研小组,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纳入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校一至六年级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教材”“定时间”“定要求”“定教师”。

目前,教研小组由一名专业培训心理辅导员、三名兼职心理辅导员组成。

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好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有计划地展各项工作。

定期(每周二)进行教研组内活动,召开辅导员会议,交流辅导心得。

3、确定可行的制度。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在参照《杭州市中学心理辅导优秀站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朝晖五区小学心理辅导评估标准》,作为规学校心理辅导小组的建设、发展的制度。

制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教师细则》和《爱心园辅导员服务守则》,作为规范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职责,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入误区。

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确保工作顺利地开展。

(二)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形成课题研究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灵魂,是使这项工作不断推进的螺旋桨。

我们在原有的“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时期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操作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把该课题分解为五个分项课题:

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指导研究;改革课程结构,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主任工作范畴和利用社区

配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教师依据个人教育教学特色,从五个分项课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成立分项课题组,有专人负责。

每一位教师在明确研究

的课题范围后,寻找较小的契入口,进行某一点上的研究,力争有所突破。

这样做,使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分层管理网络,便于课题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立足现有师资,积极培训骨干,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能动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

因此,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重要条件。

培训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以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大队辅导员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师资配备上,我校按年段配备教师兼任心理辅导活动课,计入教师工作量。

这些教师是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层层筛选后确定的。

学校还选派教师参加杭州市心理辅导中心组织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培训班和心理辅导员上岗证书培训班,使我校具有了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站的站长。

当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心理辅导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最大程度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发展,他们同成年人一样,也会遇到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尤其需要及时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这就必须充分地发动那些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广大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才能真正地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良好的教育。

学校尽可能地为全体教师创造条件,帮助

教师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

最终达

到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研究成果

(一)“课程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设课程具有保障、教育和强化三大功能。

即开课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

学校的课程体系,使它在师资、教材和时空上得以落实,从而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原先的空白状态和沉闷局面,使它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开课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基本最基础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启蒙教育,形成自我保健意识,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开课还可以使广大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确立和强化“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并通过他们促进学校管理人员这种意识的深化和物化。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基本要素:

(1)不断明确指导思想。

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额能力。

(2)不断调整教育内容。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留给教师较大的自主权。

对于一堂课的内容,教材只是提供一种样式,教师完全可以加以“替换”。

活动方式的选择,则更具灵活性。

在辅导内容上,以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感觉与情绪以及问题解决为主。

通过研究发现侧重对学生进行情绪方面的辅导,能缓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负向情绪,为学生所接受。

通过人际交往辅导活动,学生对自己信心增强,在交往中变得积极、主动。

由此,可以看出:

人际交往辅导活动增进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新兴学科较少束缚,既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校的几位教师动足脑筋,充分发挥各自创造性,使一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孩子的企盼。

如果辅导活动因故停一次课,学生会盯着老师补课。

当时未开此课程的班级学生家长到校长那里询问并要求开设。

学生们喜欢这门课的畅所欲言,喜欢这门课的共同分享,喜欢这门课的快乐轻松,学生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称为“我们心中的课”,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和谐、愉快、健康地成长。

我校的心理辅导课多次在区、市、省开课,获得一致的好评。

目前,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排课上想尽办法,使学校各年级各班均开设了心理辅导课,每周一节,由于4——6年级各班是大班,班额人数较多,为了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我们将学生一分为二,以此保证每次参加活动人数控制在二十人左右,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辅导。

同时,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增设了“心灵之约”栏目,其宗旨是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为孩子们分担烦恼。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4)不断形成教学规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固定下来,形成操作中的基本要求。

例如:

接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对于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温暖、亲切的关心;又如:

分享,要求教师学会分享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使学生相信教师懂得他的体验,并与他有相同的感受等

(二)“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学科教学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良好的作用。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

本研究认为,它主要包括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学习能力这两方面。

1、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我们提倡在各学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两者有机的统一。

如,在语文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格、科学的思维方式融洽起来传授,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详见附件:

第29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第77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景的创设,唤起学生的情感,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戈,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使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既有生理感观的愉悦,又有认知过程中思维贯通的兴奋。

再如,在数学练习设计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在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关的题目,而且通过理解其他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的努力不断获得成效,激起内心的自豪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本研究体育教学的渗透,主要是关注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利用直观性和即时性,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采用爱去感化学生,赏识学生,倾听学生,去关怀、帮助那些体育“弱势”学子,也为他们构筑一片蓝天,在阳光的沐浴下享受成长的快乐。

总之,我们本着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2、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学习能力。

以前,我们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好成绩,无视学生心理状况,在教学中盲目赶进度,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频繁的考试,教学的难度和速度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致使一部分学生厌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广大教师能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科教学: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记忆力;也有的教师运用思维训练的有关知识开展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也有的教师运用教育教学心理学知识,积极创设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改变了以往呆板生硬、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采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新机制。

主要从鼓励学法的选择、容许伙伴的选择和提供情感的选择三方面进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了,主体性增强了,课堂效果也提高了。

又如,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增强内容的趣味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时、分的认识”,同时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运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组织小竞赛、游戏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概念,提高解答数学题的技能、技巧,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再如,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动”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此外,本研究在信息技术、美术和生活与劳动学科方面也作了渗透探索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经常共同学习、生活的集体。

它是学生在成长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一个“儿童社会”。

它为学生提供了个性社会化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

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心理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

我校班主任们认真进行课题的研究,对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

师生平等,师生一起营造健康的心理健康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是提高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品德及思想情操的前提,也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能让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

有助于学生情绪稳定、积极、诚实、坦率、乐观向上。

班主任们热爱学生,故能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热情、诚恳地与学生交朋友,将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的主体中,与他们游戏活动,聊天谈心,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烦恼,聆听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之心关注他们成长,努力做到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用爱、尊重与信任搭起师生的友谊之桥。

2、指导人际交往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意见沟通,可以使师生对群体目产生认同,在思想、态度和情绪等方面有更多的一致性,同时避免心理冲突,使人际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如,我校班主任老师借助“心语卡”,关注学生在校的“快乐指数”,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矫正,指导人际交往,使学生找到集体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运用心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遗传基础水,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影响实践活动结果,教师要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开展心理训练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个性的好方法。

如,运用词语联想训练,可使小学生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开拓思维,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也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适应挫折环境,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等,逐渐地使个性趋于完善。

(四)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个性心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

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美国的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勒浊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有的表现出一种独裁的性格,对学生非常严厉;有的则具有民主的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

实验表明:

前者都变得精神沮丧,同学互相倾轧,不能合作,并把对教师的怨恨,报复在无辜的同学身上;后者则彼此和谐相处,在公平、和谐、正直、互助、合作的社会性品质方面,也获得充分发展。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素质是教师高素质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那么,如何使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认为:

1、了解自我,恰当自我评价

人贵于自知之明。

只有当自己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特点能力时,才能确定适合

自己追求的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目标的实现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并且在失败时也不至于被失败所压倒。

相反,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遭到失败,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和降低抱负水平,妨碍今后的努力程度。

因而,教师要学会了解自己,学会恰当的自我评价,才能让成功多于失败,才能产生乐观的情绪,工作也才会有成效。

2、接纳他人,建立好人际关系

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或在社会交往中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要善于接纳他人,即遇事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