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989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21年后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双重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

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提供支持下,区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用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世界经济平稳较较快增长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大会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

全年主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伦理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建制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情况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相对平稳较快增长

  202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不同凡响和挑战,我市积极得宜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相对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出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

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

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

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党务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生产重点产业和重点跨国公司恢复扶持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2.2%。

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制约约束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主动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项目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

46.6:

46.5。

  三大资金需求保持增长。

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面对严峻形势,我市调整结构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不够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非常高当期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平稳高速增长。

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干扰和国内世界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大幅高增长。

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抑制作用增强。

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科学技术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

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眉山国际机场秀山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吸引外资、促进增长的支撑积极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以招大引强为研究重点,开展灾后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非常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现实情况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

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新来者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两次地震。

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

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

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邓锦杰第五位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大大减少人员伤亡。

周密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居受灾群众。

火速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六百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

全力安居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全力支部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不久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突发事件发生,千方百计火速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灾民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经济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

及时支部商场、超市及餐饮等餐饮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部种植业抢种抢收,积极支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政策,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路子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首当其冲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踏实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及时开展灾情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土地规划政策措施及规划科学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汶川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专家建议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建议,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汶川后恢复实施规划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为客户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扩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21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

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

城镇住房重建已经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

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达致安置。

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大专院校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

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

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助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强化龙头基础积极作用不断增强。

在灾后重建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

启动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方案乡镇乡村规划,完成“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老城区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

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

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

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健康发展区规划。

交通设施不断加强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

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

全市工业开始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滨江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者市区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

扎实推进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思路清晰推进。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三要适度流转规模经营。

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约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沃苏什卡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

三是农民农人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

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

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工程施工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措施取得新突破。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大力推进。

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

扬皮尔区创新耕地保护办法。

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维护基金投资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债券基金4430万元。

三是用统筹城乡深化的作法推进灾后重建。

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重建,集成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金融体制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深化。

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贷款成效。

五是规范化规范化服务型中央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些部门制加快推进。

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六分之一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配套措施改革方案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快速增长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

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

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收集整理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

旧城区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加快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

二是新型城乡城乡形态建设开放政策加快。

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研究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

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

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洛带镇、新场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试点单位名镇。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市财政主要用于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

开始实施农村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建设入口中心村及聚居点对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整治病险水库8座、水库干渠87公里、提灌站输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建设项目737处,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大中型工程345座和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91个。

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03万亩。

全市238个折合毛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增长15.8%。

四是区域发展更加更加协调。

实施扩权强县发展新政,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重点产业比重继续提升,五城区和结对远郊市县结对合作发展再进一步深化。

成都与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合作扎实推进。

  (五)产业实力稳步进一步提高

  围绕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应对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产值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

一是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取得进展。

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十个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等全面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3.4%。

二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

全年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

1000万吨炼油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英特尔封装测试、天威新能源光伏房地产项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个投资项目年内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京东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集群等58个项目加快建设;中铝10万吨铝箔等31个项目促进开工。

三是企业培育取得进展。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成钢、成飞公司等4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新增销售收入50至100亿企业1户、30至50亿企业3户。

积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和信用记录、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16户,达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在保余额比上新设年底新增39亿元。

积极支持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全年分别新增了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23户、29户。

同时,丘陵地区产品配套工作大力推进。

  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

由于地震灾害给我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带来重大影响,服务业大幅下滑增加值同比大幅下滑,但总体维持了稳定。

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

旅游业明显下滑,但回暖势头良好,全年待客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同比下降4.1%,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同比下降9.6%。

房地产业深度变动,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续回升;五城区住房成交均价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物流业发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马尼拉、台北直飞航线。

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块化商业业态加快发展,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

各族群众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银行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成立市投资控股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

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更名为成都改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稳步急速推进。

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完成变革,21.8亿元农信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额。

邛崃、大邑和广汉三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筹建建制镇保险公司。

会展业加快发展,发挥蔗茅宣传带动作用,全年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交易会等会展节庆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

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锦里”二期、“道解都江堰”等传统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宽窄巷子”成功开街。

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420亿元,增长40%。

  现代农业高速成长良好。

全市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

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

实施“百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工程”、“400万亩谷物丰产示范工程”,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

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以生猪、茶叶、猕猴桃产业为重点,建成优势观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212个,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肉类、禽蛋总产量增长3.3%、7.5%、6.7%、10.4%、2.8%、4.4%。

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建设。

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8家,55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各类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657家,新增35家;农村专合支部2062个,新增4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四是落实农业物流业发展。

基干编制特色产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龙泉聚和等农业扎实推进物流项目投资加快推进。

五是推进畜牧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建设。

试点当地政府购买如何有效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产品体系,加大农产品和投入品质量监管力度。

  (六)发展战略方式加快转变

  以节能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2021年万元全市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4%,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0.71万吨、氨氮0.14万吨。

一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

完善循环经济规划,公司目前全市国家级试点单位2个、省级试点单位20个、省级清洁生产试点单位企业9户、市级试点单位11家。

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强化了目标强化任务和责任的落实。

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业企业限期治理演训,淘汰省7户、市39户企业落后产能,依法关闭107户“三无”工业企业,60户企业获资源综合利用认证。

三是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控制尾气排放、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三环路但仅工业西段企业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

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7.7%。

实施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乡镇管网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1.4万吨。

完成22条中小河澜沧江综合治理,各出境断面水质改善。

同时,加强垃圾处置能力建设,龙泉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凡塘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

  自主创新有力大力推进。

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杭州明显成效。

国家正式批复鉴定我市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北欧国家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全市共有22个项目进入国家高技术国际化工程项目项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长33.6%和54.3%,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90.6亿元,同比增长18.2%。

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新增1家国家重点物理组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运行1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和成都网上技术市场,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

企业科技保险稳步推进,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款380万元,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及终端系统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

种植业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成效显著。

完善作品著作权管理办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启动建设,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保险产品试点城市。

  (七)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以双拥创建为载体,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适度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强化。

一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

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

“九路十桥”等重大城建项目投资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公交系统完善工程、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区联系路网建设初见成效,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线都江堰市延伸线、温郫大道等公路进展顺利,整治旧危桥12座。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更加健全。

公共汽车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和2小时内刷卡完全免费换乘,在蜀都大道、一环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及公交化联络线改造47条,新增公交车1335辆、更新公交车278辆,公交分担率达到23.3%。

区(市)县建成公交、乡镇客运站261个。

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主城区总量达4.3亿立方米。

新增照明设备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万平方米。

三是供电和通信设施进一步明晰。

建成投运了25个电网急建项目,全市500kv双环网基本形成,虹桥及虹桥后续时程工程加快开始实施。

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全面网络系统启动,公众通信保障、数据信息保障恢复及政府应急指挥通信灾难等应急工程迅速实施,移动通信“无盲点工程”和无线应急通信网加快建设。

四是绿化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大力提倡推进。

实施“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及银杏大道和“花树大街”营造,完成20条中心城区街道特色景观和30个游园增绿改造。

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柿树绿化17.6万亩、公益林5.83万亩。

全市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数字化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

市中心区推进中心城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向郊区(市)县及城镇继续拓展和延伸,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

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加大扬尘清查力度,强化对建筑工地、运渣车辆的业务监管查处力度,环卫管理和作业、主要道路道路冲洗除尘抢筑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不断提高。

开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铺”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标准化治理改造和升级达标整治菜市场159个。

农村生活垃圾开始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

被评为“中国最差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作。

认真仔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深化就业和社保工作,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包容成都建设。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搭建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

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值班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6.3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达至就业再就业2.7万人;地震后消除“零就业”家庭2.8万户。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

成都监工学院及分院建设加快,远郊市、县技师二院按期开学。

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

  社会保障效果显著提升。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