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849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docx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2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温馨提示:

  通过学习目标的认识找寻学习的方向,同时通过明确学习重难点,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并进行突破掌握。

  学习目标:

  1.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串、并联待测电路,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

  3.能实验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和关联电路各自电压的规律。

  学习重点:

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习难点:

设计实验论证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器材准备:

电池、电压表、开关、小灯泡两只、导线若干等。

  互动堂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新导入:

  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完成下空: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

  猜想: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是。

  二、自主探究:

  1.猜想与假设:

观察电路图1填空,AB间的电压是灯两端的电压,BC间的电压是灯两端的电压、AC间的电压是两端的电压,猜想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请向同桌说出你的实验步骤。

观察电路图2猜想AB间的电压是的电压,CD间的电压是的电压,EF间的电压是的电压。

猜想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请向同桌说出你的实验步骤。

  2.实验过程: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

  

(1)设计实验:

画出实验电路图,将图3器材按照电路图连接起。

  

(2)组织实验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

  次数AB间的电压U1BC间的电压U2AC间的电压U3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分析论证实验结论结论:

  3.实验过程:

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设计实验:

画出实验电路图,将图4器材按照电路图连接起。

  

(2)组织实验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

  次数CD间的电压U1EF间的电压U2AB电压U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4)分析论证实验结论结论:

  我的收获

  1)本节新增了哪些知识或者技能,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启发?

2)对于本节知识技能哪些学的很好,哪些学的不好,下面怎么解决?

  三、堂小结:

  在串联电路中,电电压等于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_______,等于______电压,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

  评价矫正

  通过一系列与知识互动相关的题组训练,检验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解学习的难点、疑点、错误点,通过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以矫正

  四、达标检测:

  1.如图1所示,电压表V1测灯两端的电压,V2测的是两端的电压,若电电压U=6V,电压表V1的示数U1=1V,则电压表V2的示数U2=。

  图1图2

  2.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2所示,他所用的电是四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当他将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的示数为2V,则L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L2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

  3.小明测串联电路的电压,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却发现指针反向偏转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B.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C.电压表坏了  D.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4.按要求将图连接电路:

L1和L2串联,V1测量L1两端的电压,V2测量L1和L2的总电压。

  5.“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中:

  

(1)用电压表测灯L2两端的电压,连接电路如图甲所示。

图中只有一根导线连错了,请你在连错的导线上画“×”,并画出正确的电路连接。

  

(2)改正电路后,闭合开关。

如图乙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V,若电电压为3V,则灯L1两端的电压是V。

  初二物理上册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教 学 活 动估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

  设

  情

  景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学生站起演示。

  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2、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3、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

教师点评。

  学生讨论几分钟的时间,举手回答。

同学间可以相互补充

  观察教材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共同点。

  5min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

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2、提问:

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做。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演示实验:

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6、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7、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8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8、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另一个物体对这一个物体施力吗?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交流。

  分析实验现象。

  让几名学生回答。

  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

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

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实验并回答问题。

  观察并回答问题。

  列举实例。

  7min

  知

  能

  应

  用出示题目:

《新程同步学习与探究》P792——5题。

  矫正学生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方法完成题目并相互交流

  5min

  诊

  断

  评

  价出示诊断评价题目

  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完成题目并相互交流7min

  作

  业

  与

  预

  习

  作业:

本81页的后练习题和同步学习中剩下的题目

  预习:

自主学习第二节

  1min

  光的折射

  第二光现象

  四光的折射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要学的内容光的折射指的是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其核心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已经学过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本节的内容光的折射指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的。

由于它还与后面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的核心内容。

的重点是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实验探究法、分析法、作图法等方法理解。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目标解析: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就是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光路的可逆性的理解。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光路的可逆性理解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四、教学支持条分析

  在本节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光的折射演示仪。

因为使用光的折射演示仪,有利于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

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

现在,我们也体验一下“渔民叉鱼”,学生进行叉鱼比赛。

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鱼叉”都叉在“鱼”的上方后,很惊奇。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你从这个活动中想到了什么?

  二、新讲解:

  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

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中的传播途径)

  4.交流实验结果

  各组画出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从而引入题。

  5.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结论1: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论2: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探究2“想想议议”: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

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

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

  实验验证:

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结论3: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4:

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动画重现实验过程,增强形象刺激。

  启发学生记忆:

把结论1和结论4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情况联系起,可得到什么样的规律。

  光的折射知识应用

  1.现在,我们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原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的,鱼像比鱼位置高。

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2.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

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

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像。

  3.教师提出:

有的同学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

  同学们学了光的折射知识后,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4.你见过海市蜃楼吗?

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回答:

  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严格地说,光只是在均匀的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疏密不均,光线就不会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折射。

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海面上。

  力和机械

  学习要求

  1.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重力产生原因及其三要素,能用重力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摩擦的产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何种因素有关。

  4.知道杠杆的平衡及其条件,会利用此条件研究简单问题,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5.知道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它们的组合。

  学习重点

  1.力的三要素。

  2.重力、滑动摩擦力。

  3.杠杆的平衡条件

  4.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

  力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

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图示:

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图示。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重力与摩擦力

  1.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4.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5.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6.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7.增大摩擦力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8.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剂;(4)利用气垫。

  简单机械

  杠杆

  1.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

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滑轮

  1.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怎样认识力

  怎样认识力

  【目标】情感:

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认知: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用具】两只气球、形变演示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说明

  一:

新课引入

  活动:

两名学生用力抬起讲桌。

问手臂肌肉有何感觉?

  讲述:

最初人类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紧张得来的。

那么力是什么呢?

  参与

  引入

  二:

新课教学

  提问:

日常生活中力的现象很多,大家能举出几个来吗?

  设问:

力是什么呢?

  分析:

  作用

  物体物体

  提问:

⒈左边方框中的内容可用什么名词概括?

  ⒉右边方框中的内容可用什么名词概括?

  ⒊中间方框中的动词可用什么词语概括?

  板书: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设问: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

用力捏瓶,观察瓶是否形变?

  提问:

罗纳尔多罚点球时,足球状态有何变化?

当他罚角球时足球方向怎么变化?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

①运动状态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a.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b.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c.物体运动由慢变为快。

d.物体运动由快变化为慢。

e.物体改变运动方向,物体的运动情况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则它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③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提问:

⒈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能发生力的作用吗?

  ⒉力的概念中提到两个物体,如何进行区别呢?

  练习:

指出下列力的现象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手拉弹簧头顶球物体自由下落

  演示:

⒈两只气球相互挤压而变形。

  ⒉手拍桌子,手会痛。

  板书: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题:

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

为什么?

  说明:

在作受力分析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

  板书:

力的单位---牛顿(N)

  介绍:

科学家牛顿

  举例

  思考

  思考

  回答

  观察

  体验

  填写方框

  讨论

  阅读

  听讲

  从生活走进物理

  实例—分析——概括

  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初步形成概念

  进一步认识力

  加深认识力的概念

  向科学家学习

  三:

新课反馈

  1.关于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要有一个物体,就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2.从深井中提起水桶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地球B.水桶C.绳子D.手

  3.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作题

  巩固知识

  四:

新课小结

  五:

布置作业

  作业1:

1-2

  【板书设计】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可使物体发生形变

  作用效果

  力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二物理第八章光的综合复习导学案

  第八章光的综合复习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实例及其应用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掌握光现象基础知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重点:

光学实例、难点:

实验探究

  课堂练习:

  第一关: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1.光学实例(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a.日食和月食的发生()b.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

  c.人对穿衣镜梳头()d.用放大镜看地图()

  e.阳光下,立竿见影()f.人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g.潜望镜()h.人看不到不透明物体背面的情景()

  i.人在清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j.晚上有灯光时,墙上出现人的影子()

  k.人站在清澈的水塘边,看到水塘底显得浅()l.小孔成像()

  m.电影院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观看电影()n.晚上看月亮()

  2.光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m/s;

  4.一束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5o,则反射角为______。

  5.坐在电影院的任何一个座位,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图像。

这是因为光射到银幕上发生了_____

  反射的缘故。

  6.小兰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_m。

  7.小丽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的像距她本人______m。

  8.在图1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9.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A.小孔成像B.影子的形成C.日食和月食D.海市蜃楼

  第二关:

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

  1.小红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镜子中有她的像。

当小红远离平面镜时,跟她本人相比,

  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_。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3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扉页。

如果把它放在平面镜前,

  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是图3中的

  3.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处,若将镜子向人平移,则人和像之间的距离是

  A.1mB.C.2mD.3m

  4.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

  5.根据入射光和折射光的方向,在图4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第三关:

实验探究

  1.如图5所示是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拿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这一步骤可以观察比较物像的大小是的,确定像的位置。

  2.如图8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常选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原因,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图中S/是蜡烛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3.如图9所示,是李芳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她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薄玻璃板前,然后把另一支同样大小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它的后方的桌面上并移动,使它跟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重合.发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用白纸放在像位置时,在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4.图6是表示某两个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则

  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学案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学案

  考点分析

  考查重点和热点:

(1)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识别和作电路图。

(3)电流及其测量,正确使用电流表。

(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应用。

(5)家庭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常识。

  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C.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通草球时,能将其吸引来,则这通草球一定带正电

  D.接有电源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流过

  【例2】如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