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759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docx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014041439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1•《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

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一一原始农业

【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

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

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

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

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

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C.男耕女织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

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4.《论衡》中提到: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

力。

传统农业土壤培肥技术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一亩之收”,即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

响很大,C项是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5.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推广牛耕②修建都江堰③开凿灵渠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商鞅变法

【解析】“灵渠”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后,为统一岭南而开凿,所以③在时间上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知答案为B项。

犁是农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由人来耕作的石犁

B.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能松土、翻土、作垄,但构造比较简单

C.秦朝统一岭南后,犁耕方法随即推广到珠江流域

D.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和犁壁,可自动调节以适应深耕浅耕需要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本题通过犁的改进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犁壁”出现在西汉,它

可以同时完成松土、翻土、作垄,故B、D项错误;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

广到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故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

7•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

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较之于同期的英国粮食单产量要高得多,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中

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为精耕细作,就是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水利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施肥技术来提高产量的,所以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我们无从得出中国史世界最早

采用铁犁牛耕的国家,故排除A项;C项也为精耕细作的一个方面,故排除;D项是表

现而非原因,故排除。

【答案】B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犁牛耕一一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一一加强中央集权

C.工业革命发展一一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一一新文化运动

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因果关系,A项中推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国家掌握了无主土地”:

而有部分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大

量的劳动力,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改变;而D项中新文化运动兴

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

【答案】A

9•《后汉书》有载:

(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

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早,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

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一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解析】材料出现农作物的信息只有一处“芍陂稻田”,因而不能说农作物种类多,故选

D项。

【答案】D

10.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

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一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

选育、能量循环等生产技术,以此提高单位亩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特点,故A项正确;B项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但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特点,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商

周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D项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故排除。

【答案】A

1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代经济的发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的经济一一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

尺S

【解析】A项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

表现,C项符合明清农业发展史实。

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由此可判断D项

观点错误,故D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D

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石器箱铁农具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

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并

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

【答案】C

13.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

生广泛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

C.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

对社会产生泛影响。

关键信息:

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

交通的便利,便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B项“大规模”无从

题干反映;工商业市镇应是在明清时期,唐朝还有着严格的时空限制,C项排除;题干

涉及的是内河航运,D项排除。

【答案】A

14•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

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信息:

一是时间信息,即战国至秦汉时期;二是地理位置信息,即是黄河流域。

本题采用排除法,郑国渠与白渠符合题意,而都江堰位于四川,灵渠沟通了湘水与漓水,故B项正确。

【答案】B

1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兀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家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

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

项正确。

从发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由题

中信息无法推测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发展程度,排除AB项。

【答案】D

16•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

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解析】“春初砍山”以刀、“一夕灭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

可见为刀耕火种,选A项。

【答案】A

17•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

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一四大发明

与农学;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

18•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

历史现象

原因

A

“置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

“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

B

唐朝时兰州与河西走廊诸城以中转贸易为主

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C

扬州、越州在漕运粮食布帛以满足唐朝军国需求中发挥重

要作用

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

D

唐朝后期益州(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成为大都

唐蜀郡太守开凿了都江堰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一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农业一一水利设施的

兀i=r

【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

A项

中“置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置。

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置了,不对。

B项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本身错误,因为汉朝时已经开通。

C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

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也是铁器、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的影响之一,故D项错误。

【答案】A

20.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

“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

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

区域性分工明显;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

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清朝依然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C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答案】B

21.(26分)“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

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

20世纪除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含义?

主要由于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什么特点?

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特别高?

(6分)

2)材料二中,对“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

当时的什么思想潮流?

(4分)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8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世界哪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8分)

考点】

(1)雅典民主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小农经济

2)启蒙运动

3)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

(1)第1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含义反映了雅典的城邦公民政治,即民主政治。

第2小问,中国“文明”内涵可知,它轻视知识技术,强调伦理思想道德的修养,即反映了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

其次,古代中国人轻视知识、技术等

文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即小农经济的科学技术含量低。

2)材料二中“文明”的释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此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崇拜。

导致这一释义的思想潮流,即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追求,据此归纳即可。

3)材料三表明20世纪初中国人把学习西方传来的文化作为“文明”的含义,这一含义反映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已从器物制度深入到了学习西方精神文化的阶段。

其原因可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来归纳,如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变化。

4)第1小问指学习了其他国家的什么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成果,可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等方面来归纳。

第2小问指的是新时期我国在文明发展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如成熟的外交政策等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建设道路、世界经济发展、领先的科技成就等方面来归纳。

答案】

(1)特点:

城邦制度(2分)原因: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小农经济技术含量低。

(4分)

2)含义:

理性主义思想,(2分)潮流:

反对专制权威,提倡民主、自由、科学。

(2分)

3)特点:

由浅入深或者深入到学习西方精神文明(全面学习西方文明)(2分)

原因:

20世纪西方文明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

群体的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意3点6分)

(4)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国家干预的经验;(任意2点4分)

贡献:

和平共处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文明提供经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合作组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杂交水稻和航空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史论结合,答任意2点4分,每个要点没有评述扣1分)

22.(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辞海》释:

漕运者,水道运粮也。

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

是河运一派占优势。

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

,“每办一漕,额多之州

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

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

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

,“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

倍于东南之市价”。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材料三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

(6分)

【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强化;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2)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海禁”政策

(3)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

(1)政治上,新兴的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大运河开凿;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

(2)政治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因此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明清时期漕运方式存在压迫百姓、滋生腐败、成本过高等弊端;明清停止海运,中国海外贸易走向衰落,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3)“容易淤阻”“漕粮改为折色”,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战争的破坏,社会动荡,更加先进交通运输方式,如轮船运输的冲击。

【答案】

(1)条件: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

(6

分)

(2)原因: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2分)弊端:

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腐败;陈规陋费,背离市场。

(4分)

影响:

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2分)

(3)原因:

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2分)

政治方面: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地区,社会动荡,经济破坏;经济方面: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近代铁路运输业兴起发展,加速了运河漕运的衰落直至停止。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