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539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中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德国哲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科学。

冯特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步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4、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一般特征。

5、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实验法(有目的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藐视、分析)、测验法(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调查法(间接)、临床法、个案法。

7、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

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9、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10、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

1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论述题)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二、广博的知识;三、完善的人格;四、全面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的能力);五、专业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1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

(论述题)

一、关注技术;二、倾听技术;三、沉默技术;四、宣泄技术;五、探讨技术;六、面质技术;七、自我表露技术;八、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脑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

其中脑干由延脑、桥脑和中脑组成。

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脑神经共12对,脊神经共31对。

4、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5、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6、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7、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8、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9、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0、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个体心理发展划分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17、18岁),青年中期(19—25岁),成年期(25—45岁),中年期(4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2、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

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1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14、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15、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

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16、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相同:

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

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17、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生理成熟;

二、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三、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18、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一、思维发展、初中生:

运用假设;开始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运用逻辑法则

高中生:

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二、情绪情感发展

初中生情绪: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与固执性共存;内向与表现性共存。

情感: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需要迫切;有文饰、内隐、曲折性;容易受挫折,忍受力差

高中生情绪:

延续时间增强;丰富性;特异性;

情感:

由不稳定到稳定;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三、人格发展、

初中生:

意识高涨;反抗心理。

高中生: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确立;自治需求

19、初中生心理指导

一、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三、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20、高中生心理指导

一、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四、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2、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的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的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3、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4、学生学习的特点:

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为促进全面的发展;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

5、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8个层次水平。

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6、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1896年(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

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为练习得到加强;效果律指奖惩对联结效果有重要影响,奖励则联结增强,惩罚则联结削弱),认知理论—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7、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者干扰现象。

8、迁移作用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内容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诉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说。

1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11、理解的标志:

是什么、为什么、能够举例复述、融会贯通

12、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利用变式和比较。

13、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知识应用可分为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4、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问题的特征;智力活动水平

15、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16、技能按性质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17、动作技能的形成四个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阶段。

18、智力技能的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阶段。

19、动作技能形成标志:

动作结构的改变;品质的变化;调节功能加强;

20、智力技能形成标志:

脱离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21、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

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式等因素。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

练习不是单纯的反复操作,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四种基本趋势(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练习有起伏现象;练习过程中有高原现象。

22、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

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采取灵活练习方式。

23、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4、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区别:

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想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宽泛。

二者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25、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在品德上的表现。

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

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三、道德意志。

是个人自觉的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里过程。

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上。

四、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

26、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系统的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和自律道德阶段(7—12)。

27、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可分为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阶段)习俗水平(9-15岁,可分为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可分为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28、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是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

29、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30、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31、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环境因素。

学习困难的类型:

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学生,动力困难学生,整体困难学生。

32、学习困难的辅导:

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3、感觉的种类:

刺激来源(内部、外部)刺激能量性质(电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临床(特殊感觉:

视听味嗅前庭;体表感觉:

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深部感觉;内部感觉)

4、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5、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后像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和明适应(感受性降低)。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8、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

9、感觉细胞包括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振荡。

10、光有三个物理特征:

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振幅(决定了光的强度)及纯度

11、颜色三个基本特性:

色调、明度、饱和度

12、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

色光混合和颜色混合

13、色觉理论包括:

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

14、声波震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高、音响、音色。

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16-20000赫兹的声波。

人所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赫兹。

15、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说

16、味觉主要包括酸、甜、苦、咸四种基本感觉。

17、皮肤觉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冷觉以及热觉。

18、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1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分辨和确认。

20、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21、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包括: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和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凸凹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22、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

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

23、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包括真动与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4、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客观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5、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恒常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6、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27、中学生观察力的具体表现为:

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28、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第五章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里过程。

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包括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理论和分子学说

记忆的加工工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上说,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但也离不开编保持和提取。

4、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也叫瞬时记忆。

包括图像记忆和回声记忆。

5、感觉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感觉记忆中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储存的;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6、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杂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都影响记忆的容量。

6、长时记忆指储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

它的编码形式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和主观组织。

7、长时记忆分类:

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地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

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

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包括回忆法、再认法、节省法和重构法。

回忆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识记过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推测出保持量。

再认法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过的新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

再学法也叫节省法,是指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的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

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有两种:

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再眼前时重新想起来的过程。

再认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1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表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

即“先快后慢”原则。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情绪体验。

11、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13、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可分为:

根据来源与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对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遗觉象)

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

15、表象的作用:

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16、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自觉的运用有意记忆;多烦闷的记忆效果到达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的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17、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记忆线索。

18、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常见的记忆术包括:

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

第六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3、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的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接思维和间接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是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一定程序执行的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玩呢提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性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4、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

5、概念的分类: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集合概念;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6、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

7、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

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9、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10、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1、问题解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