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528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docx

专题四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摘减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天津文综,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2.(2016·课标全国Ⅱ,24)

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2016·北京文综,12)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右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血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5.(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6.(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7.(2015·广东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8.(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9.(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10.(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是(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12.(2015·福建文综,13)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13.(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4.(2014·北京文综,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

15.(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6.(2014·重庆文综,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2014·北京文综,12)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18.(2014·四川文综,3)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19.(2014·重庆文综,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20.(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2.(2014·江苏单科,11)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23.(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4.(2016·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5.(2016·北京文综,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阅读材料三,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

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6.(2014·重庆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

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

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B组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

1.(2016·福建泉州质检)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2016·河北邯郸一模)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  )

考察团

留学

国内新式学堂

科举

不明

载泽考

察团

12人

10人

19人

9人

27.91%

23.26%

44.19%

20.93%

载端考

察团

12人

10人

15人

7人

36.36%

30.30%

45.45%

21.21%

(说明:

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

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

3.(2016·河南郑州二检)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2016·山东青岛3月模拟)

右图是一幅甲骨文体的书法作品,该作品创作的年代应是(  )

A.商朝  B.东汉

C.唐朝  D.清末或以后

5.(2016·湖南常德3月模拟)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

该表可以说明明清时期(  )

农书名

作者

地区

主要内容

《宝坻劝

农书》

袁黄

天津宝坻

包括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等八篇

《农桑经》

蒲松龄

山东淄博

蚕桑

《梭山农谱》

刘应棠

江西奉新

记叙了从种到收的水稻生产全部过程

《三农记》

张宗法

四川什邡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浦泖农咨》

姜皋

上海松江

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马首农言》

祁俊藻

山西寿阳

内容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篇

《农言著实》

杨秀元

陕西三原

关中旱塬地区农业生产技术

A.农耕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B.政府推广使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

C.传承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

D.农业呈现出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态势

6.(2016·吉林长春二检)实业家张謇回忆,甲午前清战败后,国威丧削,有识蒙诟,乃知普及教育之不可已。

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乃知师范之设不可以已。

设师范之资,其数非细,他国师范,义由国家或地方建设而扶助之。

当是时,科举未停,民智未启,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

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

推原理端,乃不得不营实业。

对张謇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兴办教育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兴办教育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保证

C.普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

D.教育救国不可取,只能实业救国

7.(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二调)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8.(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二调)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

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9.(2015·湖南常德模拟)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徽、汉调

京之皮黄(京剧)

发音

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

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

唱腔

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

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

行为

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

A.昆曲与徽汉两调之差异B.京剧起源,昆曲贡献更大

C.徽、汉两调各有其特点D.京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10.(2015·辽宁锦州期末)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11.(2015·辽宁抚顺重点高中期末)南朝人王愔称:

“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由此可知王愔认为(  )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D.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12.(2015·河南郑州质量预测)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

“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13.(2016·山东淄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国学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学教师流落他乡,国学解体,教育下移民间,出现了“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的情况。

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纷纷采取开明的社会政策,为学术发展提供条件,各个诸侯国采取各种笼络士人,招揽天下贤才的措施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私学大发展的文化盛事,私学发展超过官学。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流派,儒家经典也成为官学内法定的唯一的教学内容。

汉武帝设立太学之后,太学的教学内容就从教授礼乐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逐渐由教化演变成为封建统治培养输送后备官员为目的。

——摘编自董坤玉《中国古代教育史分期初探》

材料二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奏定学堂章程》(摘编)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04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参考答案

A组

1.B[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故A项错误;古代物品和器物的西传,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故B项正确;马可·波罗等欧洲人来到中国的时间是元朝,马可·波罗传播的主要是在中国的见闻,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D项错误。

]

2.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

3.C[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赢得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是不会“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价,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D项。

]

4.A[根据图中“齐”“鲁”“郑”“秦”等信息,推断时间年代大约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选自《诗经》,《诗经》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故A项正确;“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选自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不符合图中显示的时期,故B项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血”反映的是西汉李广抗击匈奴的事迹,故C项和图中反映的时间也不符合;“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由本诗句中的“篆”“焚书”可推断最早应出现在秦朝,故D项错误。

]

5.B[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

]

6.B [①中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②中的政事堂出现于唐,③中的土司出现于元,④中的三司使出现于宋,由此判断B正确。

]

7.B [题干材料的意思:

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

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

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

8.C [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9.C [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