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487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docx

人文地理复习总结

人文地理学总结

绪论

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

(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三个阶段:

包括地理繁荣阶段;否定人文地理阶段;人文地理的复兴。

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  现代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个层次的综合:

 

(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 (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一.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其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非经典解释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

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人类活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二分法: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1.1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

1.1.1拉采尔被认为是地学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

他1868年毕业于海德尔堡大学,学习动物学、地质学和比较解剖学,作为动物学家的拉氏在研究地理学时,往往从人类分布的共变因子出发;他对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的直接影响感兴趣,甚至认为“自然环境会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拉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生地理学》一书中,《政治地理学》一书对前书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人生地理学》:

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为4个方面:

直接的生理影响;心理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支配人类的迁移及其最后分布的影响。

《政治地理学》:

把国家比作有机体,是地球上特殊空间的组合,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

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衰老、死亡,不可能停止不前。

当一个国家向别国侵占领土时,就是它内部生长力的反映。

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的空间。

1.1.2辛普森的地理环境影响论

拉氏的美国学生,在传播拉氏观点上起很大作用《美国的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条件是地理条件,即地理位置、边界、大洋的出口、内陆海的出口、河流、地形、气候等。

影响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某一单一的地理条件(如气候),而是地理条件的总体。

在阐述拉氏观点时采取谨慎态度,指出环境并不能控制而是影响人类活动。

采用文学化的写作风格。

不赞成拉氏国家有机体的说法。

1.1.3亨丁顿的人生地理学原理

辛氏的继承者,以地理学的逻辑方法和实例进行大量的佐证。

在《人生地理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

认为在地理环境中-位置、土地类型、水体、土壤与矿物、气候5要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

气候是经济文化地理分布的决定因素。

是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的精力取决于气候]在北极附近,气候条件导致爱斯基摩人营养不良,长期的寒冷使其头脑和身体僵化,从而阻止进步。

在森林地带,气候通过引起疟疾和其它致命疾病而阻止进步。

只能在象英国这样的国家,气候变化而冷热又不极端,人类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效率对地理环境的依赖]荷兰人拥有杰出的头脑和巨大的精力,但他们来到象婆罗洲(属马来西亚和印尼,气候酷热)这样的地方,不久就会停止完成他们在祖国土地上完成的任务,因为受气候的影响其健康和精力受到损害,在热天觉得烦闷和无精打采。

[气候影响人的性格]在有气候变化刺激的地方,人们易于勤劳,当他们早晨起来,经常渴望工作。

在一个令人精力充沛的天气,诚实、理智以及自我控制,比在令人萎靡不振的天气里容易得多。

当人们感到健康时,讲真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比人在衰弱时容易。

[宗教崇拜对象常取决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在印度,雨的到来不同寻常,故雨神是主要的神之一。

在中安第斯山脉的高平原,人们感受不到温暖,除非在阳光之下,故太阳神盛行。

在埃及,尼罗河是宗教崇拜对象之一,因为埃及人知道他们的生命正是依赖于它。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出现在以养羊为主要职业的干旱地区,所以《圣经》上有“牧羊人把生命献给他的羊群”、“上帝是我们的牧羊人;我将什么不想,他使我躺在绿草地上,他在静静的河边上领着我”。

1.1.4其他非专业学者:

教材p36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

强调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因果观,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的人地观。

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的确是地理环境在起主导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地理环境并不起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故有过于武断、以偏代全之嫌。

在因果上忽视了随机变化,没有概率论的思想。

认为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是不能转化的。

因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

(1)直接生理影响

(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 

评价:

(1)进步意义:

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 

     

(2)消极方面:

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

 

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

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1.2.二元论(非决定论)

二元论(非决定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否定或贬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派观点。

以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佩舍尔为代表人物(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间共20年)。

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被彻底抛弃。

在20世纪,前苏联长期出现二元论倾向。

30年代以来,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同时把人地关系研究同地理环境决定论混同起来,摒弃了人文地理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仅保留生产配置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经济科学,它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与受制于自然规律的自然地理学截然不同。

因此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彻底分开,产生了二元论倾向。

认为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只能分开来研究,它们不存在什么有机联系。

不再强调人地关系。

前苏联的二元论倾向传播到受苏联影响的有关国家,包括中国在内。

1.3可能论(Possibilism)又称或然论、可能论

白兰士的主要观点:

他反对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同意佩舍尔的二元论,而是提出或然论来说明人文地理。

认为地理学以研究地球表面各种相关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其目的;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人类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复合体。

人是一个积极因素,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应把人地关系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拉采尔则相反,认为有机体处处居于被动地位,有机体对环境不过是盲目地适应而已,故无法说明一切生物现象。

同样的环境可以伴以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其被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世界并无必然,而到处都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正是利用机遇的评判员。

白吕纳,白兰士的学生和女婿,使或然论的人地观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播,并形成为欧洲地理界的一个权威学派。

其主要观点有(人地学原理):

提出“相关原理”,提出各种地理事实彼此都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把其复杂的关系研究清楚。

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人生活动和自然现象复杂的相互关系.认为要精密研究地理事实,非注重相互关系不可.不能满足于对一件事实或一组事实的研究。

认为当时“现代地理学”的目的在于比较现象,研究现象的分类.并探求其广义的解释。

他强调“寻求现象的解释”,认为人地学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处处明显,故不必勉强应用因果律,而应用软性的解释方法。

强调人的心理因素。

评价:

或然论仍然属于因果观。

它认为一个原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原因和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与地理环境决定论相比,它具有一定的折衷色彩。

把人地关系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是这个学派的一大贡献.但它对人地关系中心理因素作用的强调有失偏颇,有唯心论之嫌。

因为如果心理因素是原因、地理事实是结果,而不再有决定心理因素的原因了,则导致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的原因要从地理环境中去寻找,则又回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并没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划清界线。

这个学派的理论似乎“无懈可击”,但也暗示了其最大的缺陷,即没有找到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1.4.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是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对立的另一极端

唯意识论(征服自然论):

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作用。

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弱甚至微不足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使他们陶醉,忘掉了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忘掉了自然可能产生反作用和报复。

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浮夸风”是典型的“唯意志论”的表现。

在这种人地观的作用下,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劫夺自然。

“人定胜天”。

“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土地的生产能力几乎是无限的,亩产粮食三、四千斤完全可能”。

1.5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向: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区域经验的分析;二是地域间的关系,指居住在区域内的人群的适应和地理方向的条件。

评价:

罗士培的“适应论”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群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适应论包括了调节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观点。

他批评了拉采尔学派武断地强调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一面,认为人地关系不是单一的“控制”,还有相互的关系,还有联系的诸方面。

适应论与人地相关论有一定渊源。

如如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中提出过“人类若继续生活,其社会活动的方式就不能不完全适应地理环境”、“人们必须迅速地、正确地适应环境”。

1.6人类生态论(Humanecology)

注重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于1923年提出“人类生态学”。

主张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即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生态。

人类生态,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巴罗斯认为对地理学而言,人是中心论题,一切其它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到人和它们的适应时才予以说明。

他坚决主张自然条件只能是联系着人来研究。

1.7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1.8文化景观论(Culturallandscape)

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1.9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perceptionism)

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依据各自不同的环境感知,对环境进行利用、改造

1.10“天人合一”观(和谐论,教材P40)

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        人地协调论 

相同

(1)人地相关

(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

(1)人地互为因果

(2) 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

(2)人地对立统一 

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 (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相同 

(1)否定人地关系 

(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

差异 

(1)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 

(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 

(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

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分析和评价。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白吕纳的观点:

(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 

                 

(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评价:

(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

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3)或然论的因果观。

 

二.人口

2.1人口分布,称人口的区域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广义:

包括人口各种属性的分布(人口数量分布,人口性别、年龄、

民族结构等的分布)。

狭义:

仅指人口数量的分布

分布特点:

1.1全球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极端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中纬度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呈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2.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人口稀疏;瑷珲-滕冲线。

人口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人口分布呈低地指向性。

中国人口现状特点

人口数量特点——人口总量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质量特点——识字率在发展中国家处于中低水平

人口结构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特点——过剩人口比重大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以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称为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Ø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Ø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Ø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

Ø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Ø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

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美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migrationmechanism)

1)主动的动力机制

生理的、经济的、精神的动力

migrationaptitude:

劳动力价格高;就业机会丰富;生活环境好。

2)被动的动力机制

人生周期与迁移行为——三次迁移高峰时段

孩子时期、青壮年时期、老年时期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社会变革、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变化

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2.1.1自然因素

(1)地形;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低平的平原与丘陵地区,随海拔上升,人口密度下降。

(2)气候;过热、过湿,过冷、过干都不利于人类生存,热带地区人口不十分密集,沙漠地区人口稀少,温带地区最多。

(3)水体;江河湖海边缘区人口密集,城市沿江沿海分布,干旱区缺水,人口稀少。

(4)矿产资源:

煤碳、石油、工矿城市

2.2.2经济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技术:

农耕——分散工业——集中高技术——分散

(2)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特点

交通、通讯设施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交通线路地带人口密集;通讯技术发展,空间距离作用下降,人口分散;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人口分布的变化

2.2.3.社会因素

(1)文化传统:

故乡情结

(2)宗教:

印巴独立,不同信仰人口大量迁移

2.2.4历史因素

人口分布的惰性(时滞性),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如北京市城区中心部分人口较少(历史上为宫廷分布区)

2.2.5.政治因素

(1)战争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世界人口分布的变化

(2)国家政策短时期内引起人口分布的巨大变动

总之,自然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强。

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因素

(1)社会人文因素

(2)经济因素(3)自然因素*不同时期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影响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

1)主动的动力机制

生理的、经济的、精神的动力,劳动力价格高,就业机会丰富;生活环境好。

2)被动的动力机制

人生周期与迁移行为——三次迁移高峰时段。

孩子时期、青壮年时期、老年时期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社会变革、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变化

人口密度的度量

算术平均密度(粗密度),其倒数为人口面积指数

比较密度:

单位农用土地上的人口。

生理密度(供养密度):

单位可耕地上的人口。

聚落密度:

10万人口城市平均占有的国土数。

人口分布重心(populationcenterofgravity)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人口分布罗伦兹曲线

罗伦兹曲线:

反映人口分布均匀程度的曲线。

以人口密度为序排列统计单元,

以累积面积数或百分比为横坐标(S),

以累积人口数或百分比为纵坐标(P),

累积人口数或百分比随面积累积数或百分比变化的曲线,就是人口分布的罗伦兹曲线。

在人口均匀分布时,它是一条P=S的直线;当人口分布不均匀时,它与P=S发生偏离,偏离越远,表明分布越不均匀。

思考题

(1)设计某一地区不同收入的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调查方案

1、确定刻画指标2、查找相关数据3、实地调查4、室内计算

人口演变(自然)

三阶段论:

1.原始阶段2.中间过渡阶段3.现代阶段

五阶段论:

1.高位静止2.早期扩张3.后期扩张4.低位静止5.减退阶段

具体中国和世界人口变动一句

中国人口增长的未来趋势

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且彼此叠加

总人口增长高峰(2033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

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可能达到4亿,并持续20余年)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2020年适龄劳动力将达9.4亿)

人口迁移效益评价

1、移民从事经济活动创造的纯收入;

2、移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3、移民对迁入地原有经济活动的影响;

4、移民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人口预测:

推测关联法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适度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

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了经济发展成就;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生产力;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

分析人口移动的原因以及后果

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新地区开发;社会政治因素;自然灾害

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者减少;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性别结构变化—对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

对社会经济:

总体积极-交流、融合、发展、进步。

对移出地,利处—人口过剩和就业,回款增加了收入,外出人员学习到技术教育对家乡促进;长远来看弊端—多为青壮年人才流失,经济依赖型和脆弱性。

人口移动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1)从影响人口移动的原因看,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得、社会得、政治得、自然环境的以及个人心理上的等。

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主要迁入地和迁出地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

 

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这主要是由于东西部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差异所决定的。

 

历史原因,东部开发条件较好,历史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东移南迁趋势,明清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利用其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于中西部。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方面,东部优于中西部,更适宜人类生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政策地倾斜,使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发展 

(2)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移动地年龄构成看,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从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看,主要是由低文化素质的普通民工和高层知识分子(升学、调职等原因)两类;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性别结构女性比例高、留守儿童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土地利用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经济结构恶性化发展等问题,大大阻碍了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

当然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口的迁出,有利于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3)对策措施:

 

国家的宏观调控,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更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促进西部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人才政策)、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 

政府为人才回流创造合适的条件。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有效实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对策

特点:

(1)绝对数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