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416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docx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

洋思中学经验------教学篇

作者:

沂南教研室 来源:

沂南教研网 录入:

青驼中学 更新时间:

2005-10-1913:

35:

59 点击数:

4377

【字体: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学校典型

(代序)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中国教育战线涌现出了很多好典型,有的可以称为教育奇迹。

江苏省泰兴市的洋思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生源除全部接收当地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外,还接收了慕名来求学的大量外地学生,其中不少是成绩极差或受过处分、被学校“劝退”的。

而他们来这里学几年后,都能升入高中,其中80%升入省重点高中。

连续10多

年,这所学校创造了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皆为100%的业绩。

现在来这所学校参观学习者,几乎每天都几百人上千人。

这就是所谓“洋思现象”。

对于“洋思”经验,可以从各种角度、层面予以评价。

我觉得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他们在一所中学的教育教学领域里,认真而有创造性地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以蔡林森校长为首的洋思经验的创造者们,当时并不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紧紧扎根于本地本校的教育实践,从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努力贯彻教育方针,认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探索人的成长规律,逐步创造了一种非常朴实的、富有个性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而这些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吻合的,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定不移地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洋思经验全面、系统、丰富、厚重,我觉得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所有学生,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所有人,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并且特别关注发展后进的那一部分学生。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的校长和教师也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他们在感情上只喜欢和相信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而不尊重、不喜欢、不相信那些“差生”。

尊重和信任的缺失或感情的距离、甚至对立,必然导致一部分差生丧失学习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走上失败之路。

蔡校长强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成了洋思中学最为响亮的一个办学理念。

从校长到教师切实做到了在感情上、行动上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样的信任、关心、爱护、帮助。

面对学习差的学生更给与特别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同时,这个理念,也是全校同学最喜欢听和讲的,它极大地增强了每个同学,特别是那些“差生”、“问题学生”进步和发展的信心。

信心使他们产生了力量,增强了智慧,学会了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

洋思中学的经验突出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上。

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作为教育者,主要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辅导者、评价者。

老师主要不是滔滔不绝的传授灌输,而主要是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或生成的疑难进行点拨。

用蔡校长的话说,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引上自学的高速公路。

”每节课老师只讲几分钟,十几分钟,但每句话都要求对症下药,击中要害,一针见血,点石成金。

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去感受学习的艰辛和快乐。

学生的手、脚、眼、耳、头脑都得到了解放,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

他们总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教学的目的要求、师生的身份地位、教学的途径、方法都改变了。

这里最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中脱离目标、脱离主体、脱离实际的种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无效低效教学的弊端革除了。

而这场革命是极其艰难的,蔡校长说他们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了20多年。

   在进行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洋思中学特别重视德育、体育、美育,从生活课程、行为习惯抓起,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就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对一个学校来讲,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职工队伍。

教师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

洋思中学的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仅二十六七岁,学历层次和见识、经验远比不上城市里的教师。

但是,这是一支整体上非常优秀的队伍。

其中多数都是教育教学能手。

他们还经常被请到外地去上公开课。

为什么洋思中学教师队伍这么强,就是因为学校特别重视,并不惜代价地培训提高教师。

他们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采取各种办法、途径帮助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每个暑假要用40天左右时间培训教师。

校领导和教师一起学习讨论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集体备每一节课。

蔡校长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每个新教师怎么备课和上好每一节课。

蔡校长带头天天听课,每周有一个晚上举行公开课,校领导全部参加听课、评课。

在坚持不断地组织学习、培训,开展教科研活动中,在备课、听课、评课的教学实践中,迅速地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他们特别敬业、特别热爱学生,坚持并善于学习,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

正是这样的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支撑了洋思中学这座教育大厦,创造了洋思奇迹, 并不断地推动学校向新的目标前进。

   四是严格细致而又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于它的管理水平。

在洋思中学,校长是管理者,教职工是管理者,学生也是管理者。

学校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课堂教学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学管理制度外,还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方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要求人人自觉执行并互相影响监督。

每个学生入学后都有专门的会议逐条宣讲这些制度规定,还要请高年级同学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会自觉执行的。

这些制度非常详细,细到吃饭怎么坐,怎么分菜,怎么缝衣服,怎么叠被子,怎么节约用水等等。

每天早读、课间、午间、下午课后,都轮流有几十名学生和教师一起值日,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

管理别人的过程也成了自我教育的过程。

洋思中学的这些管理突出地体现了人性,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每天早操、课间操,蔡校长都会用广播向同学和老师们讲几句话,比如,针对学校实际,对师生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多讲话都体现了对师生的感情关怀。

有时天气变冷了,蔡校长就讲:

“同学们,今天天气降温了,同学们抓紧回宿舍加一件衣服。

”有一次笔者陪蔡校长看校园,两个女同学过来很有礼貌地说:

“校长,天气开始热了,每周一次洗澡太少了。

”蔡校长想了想亲切地对她们说:

“好!

我们商量一下。

本周起每周就增加一次。

”蔡校长自豪地告诉我:

“在我们学校,纪律很严格,但师生关系非常好,我和老师同学也非常好。

他们很喜欢我,你可以去问问每一个老师同学,每一位家长。

”蔡校长还说:

洋思中学每年都进行由学生和家长评教师活动,绝大多数教师得到的评价都比较高。

正是在这种基于对人的尊重、爱护、关心、帮助的、人性化的、民主而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氛围中,形成了洋思中学的文化特色,促进每个学生及每个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

   五是因为上述这一切取决于有一个好校长。

洋思中学是同蔡林森校长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

可以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洋思中学今天。

蔡校长同许多名校长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有很强的公信力,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管理水平,他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学校和当地社会具有很高的威信。

最难得的是他是一个无私的典范。

他的一切都献给了洋思中学。

他天天在为学校的发展谋划,天天在为每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着想,他的许多行为都令人感动,他的教育思想都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的成果。

有些教育理论看起来深不可测,很不简单,实际上很简单。

他创造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

有些似乎很好看的教育理论不一定管用,蔡校长创造的这一套都却十分管用。

这是在洋思,在江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的新的教育学,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它是非常朴素实在,但又非常有用、有效的教育学。

   洋思中学的经验又一次告诉我们,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应该具有很强的能够凝聚全校的师生员工的公信力,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管理行家,非常善于学习、研究、总结,勇于实践、探索、创新,还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善于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等等。

这样的名校长,已经很多很多,有的已经堪称教育家。

今天我们的学校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好校长,象蔡林森这样的好校长。

有了成千上万个好校长,成千上万所的好学校就会涌现出来。

 

看洋思人的教学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

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

“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一、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采访中,从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

   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

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

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还是看看洋思初二数学老师的备课笔记吧--

   教学内容:

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

   学习重点:

把含有分母的方程转化为含括号的方程(即去分母)

   学生思考(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

不是公倍数行不行,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②没有分母的项要不要乘最小公倍数?

   ③为什么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

   备这一课的老师对我们说:

为了让学生的自学更有效,他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缩小“包围圈”,把学生的自学注意力集中到“去分母”这个关键点上。

因为学生已经对“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相关旧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于是他要求学生自学例题时着重看“去分母”的那一步,在解决类似习题时也只要做到“去分母”的那一步。

这么做,学生对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就很明确,注意力也就很集中。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二、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讲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

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

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

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

怎样教?

其中奥妙无穷。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三、“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

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这是一堂化学课—“化合价”,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出示检测题:

标出氯化钾、氯化镁、铁、氢氧化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四个学生板演,教师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几分钟过去了,教师鼓励学生:

“看看板演的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有的话请上来更正,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课堂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着上去改正错误。

对铁的化合价到底是多少产生了3种不同的意见,+2,+3,0。

教师在评到这道题时,让他们分别说出理由,写”0”价的学生回答:

“我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对,因为铁不是化合物而是单质,而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教师进行表扬。

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不费一字一句,不会的学生理解了,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

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

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

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

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

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初一(9)班的张春霞家里比较贫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老师让班长、数学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坐在她的周围,一起负责“补差”。

刚开始学英语单词时,由于学习不得法,她老是记不住,负责英语补差的学习委员利用点滴时间帮助她过关,还组织全班同学每人教会她一个单词。

另外,班级成立助困组,每两个星期到她家去一次,看望安慰她的家人。

她被深深感动了,各方面的表现都好了很多。

冯璇是初三

(1)班的插班生,刚进来的时候物理只有三十几分。

教师帮他找了物理成绩较好的黄磊作他的“师傅”,“承包”他的学习。

黄磊立即制定了“扶贫”计划,先让冯璇对学习产生兴趣,然后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去帮助他。

一堂课下来,黄磊会随时抽查课上的内容。

一天下来,他们又会在一起回忆当天所学。

天天如此,一段时间下来,冯璇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

“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

学者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四、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

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

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是一堂物理课:

“什么是力”。

唐月华老师为每桌配备了一组实验器材,有弹簧、木块、弹子、塑料尺、勾码、磁铁、大头针等,在引入环节,唐老师说:

“下面我们来做一次竞赛,请大家充分利用桌上的器材,做有力存在的实验,比谁做得多,两分钟后汇报。

”紧接着的竞赛环节中,学生们紧张地思考,尽量每件器材都试一试,思考怎样如何对其用力,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气氛极其活跃。

学生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力的存在、什么是力,而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这是一堂化学课。

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

“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

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

”课堂上讨论声顿起:

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o4”。

教师因势利导:

“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

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

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

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学--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

洋思的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

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

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五、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

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

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

   1、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2、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

   5、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6、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

   7、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

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

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

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生们说,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

是啊,通过紧张地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了学习问题,养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他们能不快乐吗?

这是“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带来效率”呀!

蔡林森说:

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听洋思人谈教学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

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

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

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

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

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