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22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古代埃及第一课亚非文明

 

1.

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

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

15世纪

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

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经济上:

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

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2①象形文字②太阳历③医学发达:

制作木乃伊,解剖学,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

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1)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2)《汉漠拉比法典》

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

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

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

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文明:

楔形文字,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

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21世纪教育网

古代印度

1.兴衰史:

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

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2.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地位

第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婆罗门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士和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

吠舍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剥削奴役,从事最苦累脏职业

4.佛教:

⑴时间:

公元前6世纪

⑵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

修行才能拜托苦。

⑷发展: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

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

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

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

(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早期国家与社会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

形成: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

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

 

国两个时期。

2.夏朝: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任国王:

桀。

3.商朝:

⑴青铜铸造业发达: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⑵甲骨文。

4.西周:

(1)分封制

 

基础:

宗法制受封者:

国王亲属、功臣等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影响: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

(2)礼乐制

作用:

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影响:

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齐恒公称霸:

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

原因:

①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

②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③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3.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七雄:

秦、楚、齐、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4.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5.

变法运动: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最大影响)

6.

商鞅变法:

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时间人物:

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③内容: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④性质:

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⑤影响:

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

文士阶层;

⑵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

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学派

代表人物

国别

时代

主要主张

①“仁”即“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

儒家

孔子(创始)

鲁国

春秋

“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著有《论

语》

孟子

楚国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创始)

邹国

春秋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崇尚

“自然”主张“无为”

;著有《道德经》

墨家

墨子(创始)

鲁国

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韩国

战国

“法治”

兵家

孙子

齐国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齐国

战国

“事备而后动”

3.作用(意义):

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

促进了思想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

重要源泉。

4.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西方文明的摇篮

1.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2.城邦特点:

小国寡民

3.雅典:

⑴民主制度的发展阶段:

①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确立了民主制度;

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时期,民主制度达到全盛,黄金时代。

(2)有力措施:

陶片放逐法;21世纪教育网

(3)评价:

积极方面:

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消极方面:

另一方面,建立在奴隶制度

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斯巴达:

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力山大帝国:

⑴前身:

马其顿王国

⑵发展:

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

 

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⑶影响:

亚力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罗马帝国的兴衰

1.地理位置:

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罗马是尚武民族)

2.发展历程:

 

西方文明之源-----

古希腊罗马文明

领域

表现

希腊文化

哲学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科学

阿基米德:

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文学

荷马《荷马史诗》,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戏剧

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

阿里斯多芬

体育

起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骞跑

美术

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

罗马文化

法律

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影响P25

文字

拉丁语成为境内官方语言。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

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建筑

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

 

综合探究一

 

1.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

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

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2.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

 

文字

工程

城市

国家机构和

文化

文明时间

制度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金字塔

尼罗河

法老、军队、

太阳历,解剖学,分

公元前3500年

刑法

科治病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两河流域

《汉莫拉比法

太阴历;星期制度

公元前3500年

典》

古代印度

象形文字

陵泰姬

印度河、恒河

种姓制度

佛教,阿拉伯数字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青铜器

世袭制,分封

(夏商

甲骨文

黄河、长江

制,礼乐制,

百家争鸣

公元前2070年

周)

宗法制

西方

(古罗

字母文字

高架引水渠,

奴隶制,城邦

公元前6世纪―8世

(拉丁字

爱琴海

民主制、《十二

科学、哲学、戏剧

马、希

古罗马竞技场,

母)

铜表法》

腊)

第三单元第一课

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原因:

(1)连年征战,人民渴望统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秦王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4)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家实力迅速增强;

(5)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时间:

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意义: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皇帝制,中央三公制,地方郡县制;

(2)法律上:

颁布了大量的律令

(3)经济上:

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圆形方孔钱)

(4)交通上:

修驰道,统一了车轨

(5)文化思想上:

统一了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焚书坑儒。

(6)军事上:

北南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3、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倾向、度量衡等,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实行郡县制和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

(1)焚书坑儒,钳秦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2)实施一系列暴政,如大修宫殿和陵墓,征发徭役和兵役,采用严酷的刑罚等,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使国内矛盾激化。

暴政的表现:

沉重的劳役和兵役,严酷的法律

直接原因:

边农民因大雨无法按期抵达目的地,按律当被处死。

2、过程: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刘邦、项羽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206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

刘邦获胜原因:

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善于用人,得到众人的辅佐。

项羽失败原因:

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纵兵杀掠,大失民心。

4、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2)统治者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

主要内容:

(1)汉高祖:

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的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2)汉文帝: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又把每年服役改为三年一次;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

(3)汉景帝:

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认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

结果:

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

且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