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21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广东常平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

广东常平中学2011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畸形/绮丽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气概/慷慨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抒怀/枢纽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泾渭/喟叹苍茫/怆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B.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D.⑤③①④②⑥

二、本大题为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来源:

.Com]

【注】①媐(xī):

嬉戏。

②瘗(yì):

埋葬③窭(jǜ):

贫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

寄居

C.遽薄京师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

步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

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4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入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駰、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3分)

②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第二联中,哪两个字最能反映出雨势之大?

请简要分析。

(3分)

(2)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

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绝云气,负青天。

(《庄子·逍遥游》)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杜牧《阿房宫赋》)

(4)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试《前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

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

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

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莫扎特的微笑

余泽民

在奥地利,如果你跟孩子们提“莫扎特”,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口水分泌。

自从甜点师保尔•弗斯特于1890年创出了“莫扎特牌巧克力”,奥地利人身上便建立了民族性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恐怕,世界上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名字,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甜蜜帝国。

与巧克力球一样,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也具有同样华贵、甜蜜的名牌品质:

彩色的楼阁,琳琅的窄巷,喷泉,雕塑,音乐,油彩,各式各样印着莫扎特头像的水杯、文化衫、钥匙坠和烟灰缸,就连卫生纸都有“莫扎特牌”。

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写下了许多阳光灿烂的作品,有不少被被列为音乐治疗的“处方曲”。

伍迪•艾伦甚至说:

“世界上能为之活着的美好事物没有几样,其中包括《尤皮特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想必是莫扎特音乐的温柔感动了这位电影哲人。

今天的萨尔斯堡以莫扎特为荣,而当年的莫扎特一生都渴望逃离它。

“我恨萨尔斯堡!

”从不在音乐中抱怨的莫扎特在日记中写道。

“‘你爱我吗?

’他每天都问我十几遍。

”莫扎特的姐姐回忆说,“哪怕我开玩笑地说个‘不’,他眼里都会充满泪水。

”后来,在歌剧《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里,莫扎特问过同样的问题。

莫扎特的天性敏感而浪漫,可他的爱情并不浪漫。

22岁时,他迷上了18岁的奥洛茜娅,但是神童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女孩演员梦的阶梯。

结果,务实的奥洛茜娅嫁给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第一个哈姆雷特——兰卡,为莫扎特留下了不愈的创痛。

“你爱我吗?

”莫扎特也问父亲。

莱欧普尔德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将父爱变成了鞭子与枷锁,以分秒计算的担心、警告、命令和安排,他既是儿子的守护神,也是统治者。

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信中反叛:

“亲爱的父亲,您的唯一愿望就是毁掉我,让我去实现您不切实际的计划。

在您的信里,我居然辨认不出自己父亲的影子……突然梦醒,发现我根本不需要您!

”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悲剧之一是他对父亲意志的屈从。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你爱我吗?

”莫扎特在心里问过所有的人,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冷酷的现实: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他,哪怕他有再多的天赋;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他,恰恰因为他有天赋。

尽管莫扎特5岁就被招进美泉宫为泰丽西娅女皇演奏,但他的“上司”——萨尔斯堡的科洛莱多大主教并不喜欢他,不仅讥讽他是“乞丐”、“废物”,甚至上书女皇:

“我不认为陛下需要这样一个无用之徒,不要封他任何能证明他曾服侍过陛下的头衔,否则将辱没宫廷乐师的名声。

”科洛莱多大主教不仅禁止他举办音乐会,甚至严禁他离开萨尔斯堡。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心灵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伯爵,但我要比伯爵更正直。

”在长久的屈辱之后,莫扎特终于辞去了“乐长”的宠职,与宫廷决裂,并向劝他回心转意的父亲宣布:

“我的幸福现在才开始!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灵车后只跟着音乐家的爱犬。

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我特意赶到萨尔斯堡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梅西安89年谱写的《微笑》。

“尽管莫扎特屡遭不幸、苦难、饥饿、贫寒、曲解、甚至直面死亡,但他也从未停止过微笑。

”梅西安用音乐向莫扎特致意。

严肃的旋律几次被钢琴、木琴和木管打断,表现莫扎特微笑的瞬间灿烂。

莫扎特的微笑是甜蜜的,是飘浮在苦痛之上的温柔云朵。

16.开头为何不直接写莫扎特,却花不少笔墨来写奥地利与萨尔斯堡?

(4分)

17.莫扎特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些悲剧?

请概括说明(6分)。

18.作者以莫扎特“甜蜜的微笑”作为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1题。

(15分)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说:

“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

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

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

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

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

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

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

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

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

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

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

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

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

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

他说:

“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

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

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

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

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

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

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

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

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

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

“不!

不!

我不!

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

”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9.第五自然段说“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应如何理解?

(4分)[来源:

学#科#网Z#X#X#K]

20.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6分)

21.作者不写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③,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④。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2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来源:

学§科§网]

24.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短语式命题,写作时可从两个角度加以挖掘。

第一个角度,“一路上”可实指上学、放学、旅游、上班等具体的路上;第二个角度,可虚指人生旅途中,或人的生命历程中。

“你”可指具体的人,也可指具体的物体,还可指抽象的事物。

具体的人,可指一路上给你温暖、帮助的人;具体的物体,可指陪伴你、给你带来快乐的物体,如篮球、吉他、小说等;抽象的事物,可指人的梦想、希望、信念等。

 

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说明

1

D

A.都读piāojī/qǐjiān/qiàn;B.都读màngài/kǎi都读bì;C.qiē/qiè都读shū都读dàng;D.héng/hèngwèi/kuìcāng/chuàng

2

A

【解析】A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用在此句中适用对象错误;B项“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贬义词适合语境;C项“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符合语境;D项“讳莫如深”,原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符合语义。

3

C

【解析】A项,句式杂糅,“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删除“造成的”。

B项宾语残缺,在“抚慰金”后加上“的要求”。

D项不合逻辑,“道路”和“交通”并列不当。

4

D

【解析】考生作答此题要瞻前顾后,注意语境内容的合理衔接。

本题是说明类语段,有一定的说明顺序,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自然特点,由此可以推出答案为D。

5

D

【解析】卒,通“猝”,仓猝。

6

C

【解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表地点,在;介词,表对象,对于;C介词,凭,凭借;D人称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7

B

【解析】②④是说权贵人。

⑥是申甫死后。

8

C

【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9.【答案】

(1)断句:

(4分)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翻译:

(6分)

①申甫到了嵩山,又遇见过去孩提时见到的那个道人,请求学他的技艺,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道人。

②申甫多次凭借他的技艺拜见各位高官大人,他的建议常常不被采纳听信。

【解析】

(1)注意“复”,“故”两个词,“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注意全句的文意。

(2)注意“数”“以”两词,“见”表被动。

(3)注意“于是”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同现代汉语,二是“于”介词,“是”代词。

“咎”“讥”两词。

10.(7分)

(1)“湿”(或“漏”)与“深”。

每张床都被漏下的雨水打湿了,河流上涨使所有的河流(“岸岸”指“条条河流”)变得更深,这些都反映出雨势之大。

(关键字答对2分,分析合理1分)

(2)因为雨下得又大又及时,有利于禾苗的生长。

反映诗人与民同乐(关心百姓、体察民情也可)的思想。

(每问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6分)

(1)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每空1分。

错、漏、增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