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211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苏皖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逡(qūn)巡 饿殍(piǎo) 庠(yáng)序拗(niù)他不过

B.句读(dòu)畏葸(sī) 榫(sǔn)头瓮牖(yǒu)绳

C.攥(zhuàn)住数(cù)罟 监(jiàn)生弃甲曳(yè)兵

D.经传(zhuàn) 宵柝(tuò)槁暴(pù)间(jiàn)或一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庠(yáng)序——(xiáng);B,畏葸——(xǐ);C,攥(zhuàn)住——(zuàn)。

点睛:

高考字音题是个难点,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记忆相当数量的字音。

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考生有些帮助。

(1)根据词义不同辨别读音。

如“间”字,当“时间、中间”的意思讲读“jiān”,其余读“jiàn”。

(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

如“创”字,名词读“chuāng”,动词读“chuàng”。

(3)根据口语、书面语的区别辨别读音。

如“给”字,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壳”字,口语读“ké”,书面语读“qiào”。

(4)用简便记忆法辨音。

如“遂”字,除“半身不遂”读“suí”外,其余都读“suì”。

(5)根据《审音表》上规定的读音辨音。

如“氛”读“fēn”,“倾”读“qīng”,“戚”读“qī”。

(6)根据古今读音习惯辨析读音。

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ì”,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ō”,(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还要注意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如“绿(lù)林好汉”、“商贾(gǔ)云集”、“否(pǐ)极泰来”等。

(7)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辨析读音。

如“靓”,普通话中读“jìng”,方言中读“liàng”(靓女、靓仔),而普通话中的姓氏,则往往保留了方言中的读音。

(8)根据汉语词与外来词的不同辨析读音。

如,“卡”,在“关卡”、“卡住”、“发卡”、“卡壳”等汉语词中读“qiǎ”,而在“卡拉奇”、“卡宾枪”、“卡片”、“卡通”、“卡车”等音意结合的外来词中读“k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孝悌约从离衡要言不繁士可忍孰不可忍

B.天涯海角两全齐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寒喧轻拢慢捻旅游胜地男儿有泪不轻弹

D.谪戍撒手人寰哀声叹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B,两全齐美——两全其美;C,寒喧——寒暄;D,哀声叹气——唉声叹气。

点睛:

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音同异义字的判别,主要的解题技巧有: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

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

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

3、了解成语典故。

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殊途同归,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D.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焕然一新:

意思是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

不能并于“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使用错误。

A,殊途同归:

为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使用正确。

C,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符合句意。

D,患得患失:

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符合句意。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C.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句式杂糅,要不是“采用……说法”,要不就是“以……说法为准”;B“对于……破坏”与搭配不当,可改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D项成分残缺,应是“以……手段”。

A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提升”与“中国学术理论创新”搭配不当;D偷换主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语应该是“汉语”。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一直以来,各地在开展学雷锋活动过程中,都未能摆脱这样的“怪圈”。

在这样的情况下,,。

,,,。

①如此举措固然值得称道

②切实营造人人学雷锋、时时学雷锋的良好氛围

③一些地区推出各种鼓励政策

④而应当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⑤旨在希望学雷锋活动能实现常态化

⑥但“学雷锋”的意义,绝不是靠硬性制度的约束实现的

A.①⑥③⑤④②B.③⑤⑥①④②C.③⑤①⑥④②D.④⑥②③①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义的连贯性。

首先看几个小句子之间的关系,⑥句里的“硬性制度”是指③里的“一些地区推出各种鼓励政策”,所以应该是③在⑥前面,排除AD。

再比较BC两项,主要是①⑥的位置。

①中的“如此举措”结合几个小句子,应该是指③句的内容,所以应该把①放⑥前面,构成一个转折句。

所以选C。

点睛:

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善假于物也(凭借)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B.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树)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 不及卢家有莫愁(比得上)

D.又闻此语重唧唧(名词,说的话)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实词。

C,“不及”是比不上,“及”时比得上。

点睛:

文言实词题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

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7.下列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蒙故业,因遗策

【答案】C

..................

点睛:

文言虚词题

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

8.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赢粮而景从B.所守或匪亲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的通假现象。

A,景,通假字,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B,匪,同“非”,不是。

C,颁,同“斑”,斑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

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B.申之以孝悌之义(悌:

敬爱兄长)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

耽误)

D.七十者衣帛食肉(衣:

穿)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

①尽心焉耳矣;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然后以六合为家

C.之:

①填然鼓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D.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11.对“河东凶亦然”中“然”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指河东凶。

B.“然”指河内凶。

C.“然”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D.“然”指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12.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体现了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不具备上述性质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3.翻译: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9.A10.D11.D12.D

13.

(1)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忠诚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执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2)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捕鱼不赶尽杀绝)那么鱼和鳖就怎么也吃不完了。

(3)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舍取的原因。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D,都是介词,比;A,分别是:

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B分别是:

介词,按照/介词,把;C,分别是:

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他。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河东凶亦然”: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这样做的”代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所以选D。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3~5段):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段):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二层(第4段):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层(第5段):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所以选D。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第一句的重点字词:

劲弩:

名词作动词,手执强弩;信臣:

忠诚的官员;精卒:

精锐的士卒;陈:

动词,陈设,陈列;利兵:

锋利的兵器。

第二句重点字词:

数罟:

细密的网。

罟:

网。

洿:

深。

胜:

尽。

第三句重点字词:

所以:

……的原因;学者:

做学问的人。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

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

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

小猪。

彘:

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

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

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⑴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⑶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⑸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

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⑼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⑽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⑾《蜀道难》中,借黄鹤和猿猴来反衬,表现入蜀道路之艰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琵琶行》中,写作者和琵琶女情感共鸣,表达理解、相知之意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蓝田日暖玉生烟

(2).丛菊两开他日泪(3).分明怨恨曲中论(4).艰难苦恨繁霜鬓(5).无复鸡人报晓筹(6).春江花朝秋月夜(7).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8).同是天涯沦落人(9).扪参历井仰胁息(10).金就砺则利(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12).猿猱欲度愁攀援(13).今夜闻君琵琶语(14).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试题分析: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扪”“砺”“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5.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6.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梅花。

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16.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解析】

(1)试题分析:

上片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

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

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

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词人如梅花一样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

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词人。

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

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

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

“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

当中一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

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

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

吃了同一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

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

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

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

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

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

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

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

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

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

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

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

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7.简述文中对“共食”一词的理解。

18.“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19.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17.共食是主人酒菜之外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客人接受情谊的一种认同表态。

18.儿子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兄弟姐妹吃同一奶水长大,乡亲、战友、同事同吃一锅饭而产生兄弟般的感情。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然吃了别人的饭,理应对他以死报效,更何况一起共食只不过有可能传染上别人的病而已。

【解析】

1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某一概念的理解能力。

“共食”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的最后才出现,原文说“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

说的再具体点就是文中说的“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

1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答题区间集中在第三段中。

原文说“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

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

……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

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简单可概括为:

儿子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兄弟姐妹吃同一奶水长大,乡亲、战友、同事同吃一锅饭而产生兄弟般的感情。

1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

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

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中的““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这句话运用了一个典故,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意思是:

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吃人家的饭,就要拼死为人家效劳。

“死”:

古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