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民村完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01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民村完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航民村完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航民村完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航民村完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航民村完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航民村完稿.docx

《航民村完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民村完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航民村完稿.docx

航民村完稿

访社会主义新农村——航民村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

萧山航民村

实践时间:

2010年11月7日

实践方式:

实地走访、资料收集、实践报告

参与人员:

实践分工:

实地考察采访,主要负责撰写航民村的文化素质,村民福利和共同撰写了航民村的现象和启示及负面问题,并作了实践报告的总体修改。

实地考察采访,主要负责撰写航民村的经济发展和共同撰写了航民村的现象和启示及负面问题,并作了实践报告的总体修改。

实地考察采访,主要负责撰写航民村的生活质量和共同撰写了航民村的现象和启示及负面问题,并作了实践报告的总体修改。

材料前期,后期的准备,主要负责撰写航民村的村庄建设和共同撰写了航民村的现象和启示及负面问题,并作了实践报告的总体修改。

实践过程:

总体:

前期在网上收集航民村的资料,初步感受航民村的昨天与今天,感受到其变化之巨大;其次,走访航民村,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最后,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以及走访的结果,形成我们的实践报告。

具体:

2010年11月7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若干老师的带领下坐客车来到了瓜沥镇航民村——萧山“首富村”,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看见了航民村的大招牌。

以前说农民进城长见识,今天去农村却也着实长了见识。

进了村,不见猪圈牛棚,没有泥泞小道,低矮茅舍无处可寻…相反,映入眼帘的却是成群的别墅、依依的杨柳、宽敞的道路、如画的鱼塘和别有韵味的凉亭,感受着的是富足、和谐、宁静的生活气息。

我完全无法想象上个世纪70年代,航民村还是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光棍汉多、文盲多"的贫困村。

在全国大多数农村都还未脱贫的时候,航民村率先实现了“家家户户住别墅、用电用水都补贴、大米凭票领、考上大学报学费、消遣娱乐有去处、老人能拿养老金”的目标。

事实上,这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有的面貌,通过对航民村的相关了解和学习,以期能指引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践目的及意义:

萧山航民村既没有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却在全国赫赫有名。

与古朴的村落相比,航民村是一幅崭新的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航民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亦随之加快,如村庄建设、环境保护和村民福利等,并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首届魅力新农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十大特色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是什么促成了其今非昔比的跨越?

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能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航民村模式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希望仅以我们这点滴认识以及提出的建议,可以为农村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航民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力搏击,乘风破浪,绽放着耀眼的光彩,现在其犹如一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航标,指引着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践感受:

由于走访时间的限制,我们的感受也许会有一些偏颇。

我们将从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村民福利、其存在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具体谈谈我们对航民村的认识。

一、王书记的一场报告,让我们对航民村有了初步了解。

王书记的报告主要从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村民福利等方面初步介绍了航民村的概况,现我们将其报告整理如下:

(一)经济发展

航民村不像一个村,更像是城市里闹中取静的别墅群落地带。

它地处钱塘江南岸,位于萧山东部,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1000多人口。

清雅富饶的居住环境背后有航民村坚实的经济基础做支撑。

改革开放后,航民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全村形成了以纺织、印染、热电、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和房地产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布局;以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航民村在这二十多年中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坚持共同富裕,又不搞平均主义,营造了一个共同富裕新农村;

说起航民,最吸引人的还是它发达的工业经济。

1979年,航民人以6万元集体积累起家,创办了第一家印染企业,从此踏上了经济兴村的道路。

1982年,航民实现了百万利润,成为萧山第一个百万村。

在取得第一桶金的同时,航民也在发展中确立了坚持一业为主,前后延伸,配套发展的战略方向。

1997年8月组建了浙江航民集团,集团母企业为浙江航民实业有限公司。

此后,又发起设立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现有控股、全资、参股工商企业21家,拥有总资产26亿元,职工1.2万人。

2005年,航民村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3.4亿元。

航民村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把产业的多元化。

1997年8月,首先成立了浙江航民集团。

紧接着,1998年就在此基础上,与万向集团、杭钢集团、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广东顺德金纺集团、湖南邵阳二纺机厂发起设立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以此来实现企业集团化、集团股份化、股份社会化。

(二)村庄建设

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增加了,航民人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目前,航民村庄建设已经达到了城镇化水平。

走进航民村,简直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

村庄、厂区、路旁、庭院栽树种草,公园、花圃,全村绿地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村内和过境河道的砌石护岸主要地段雕塑点缀。

村里组建起100多人的工业"三废"治理队、卫生保洁队和绿化养护队,负责全村的环境卫生绿化工作。

2007年,全村实现销售产值45.63亿元,利润2.16亿元,上交国家税收达1.7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

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首届魅力新农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十大特色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三)生活质量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航民村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村民人均收入已经从1979年的150元增加到今年的23500元,职工人均收入也从1979年的350元增加到今年的24000元。

村民子女从幼儿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甚至为了便于村民兼企业员工的工作,村里的幼儿园实行全天制,周末及节假日都不放假。

最然这项措施极大地提供给了家长们自由工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企业以及航民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是否会不利于小朋友的成长。

因为航民集团有热电厂,所以村民的水电费相当低,还对村民实行集中供热。

同时村里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职工村民的退休养老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退休职工的人均养老金每月已达650元。

可见航民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现在终于实现共同富裕。

在我们此次的参观过程,无不时刻感叹于航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可谓“村内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洋车,进门小花园,出门大观园”,充分营造了一个“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集体福利”的和谐景象。

(四)文化素质和村民福利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航民村在致力于改善村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更着力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重视和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并保障多项社会福利。

为此,航民村投资500万元,建成设施一流的幼儿园,全村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免费教育。

上大学的村民子弟除了发给1万元的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以下学费报销外,还每月发放生活费200元。

实行免费教育在中国可谓是创造性的举措,一直以来,这都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却又可望而不可即,而航民村却真正跟上了欧美某些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脚步,走在了教育的前列。

另外,村里建有投资1600万元、6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游泳馆、歌舞厅、老年活动室等配套齐全,每天平均活动达1100人次。

村里为每户村民安装投报箱,赠订《萧山日报》。

同时还建立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基地,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投资1500多万元,创立了东华大学航民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依托高校培养人才,研发新产品。

据悉,近期该机构已经成功的推出绿色印染科研成果,并将很快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依托集体经济的雄厚实力,村民的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切实保障。

村里还统一推行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和集团职工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

此外,老年村民享有退休金、养老金。

同时,航民村在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之外,也对老年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1、为老年人提供老年人公寓(高层公寓的一二层,目的:

方便老人进出);

2、提高老人的月基金,由原先的200元/月提高为300元/月,并且每年按13个月发放;

3、对退休的老党员提供外出旅游,经费全部报销,还免费为老人提供带回家的礼品;

4、为老人提供大病保险及医疗保险,有80%或95%可报销。

这些那些的政策无一不显示着航民村是一个真正为当地居民在谋福利,谋利益。

以他们的幸福观为出发点的一个村落。

他们富的是百姓,乐的是百姓,发展的也是百姓。

新农村建设,他们这个头炮开得响亮,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富裕,还有未来长远的发展。

他们重视教育,免费让孩子上学,让当地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捧起课本,补充知识。

他们还帮当地居民承担部分的养老保险金,使他们小有所靠,老有所依。

二、我们在行动,实地访航民村

 

三、负面问题,航民村环境总体很优美,却也存在不和谐的画面

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带来环境污染的“副作用”,航民村的印染、冶炼、水泥制造产业都是高污染工业,环境治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让烟囱不再冒黑烟,让河道的水重新清澈是航民人富起来后的心愿。

为此航民人也不懈地做着努力。

虽然他们现在排放出来的烟都是经过脱硫处理,周边的生活环境也显得干净整洁,但经过水区域时,还是能够闻到一定的臭味。

河水不够清澈,显得浑浊墨黑。

虽然有很多的人在捕鱼,我们问了当地的捕鱼者,这里的河水虽然水势不大,水质量也不是很高,鱼却有很多,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捕上来的鱼的质量。

四、启示及建议

1、新农村建设要壮大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

航民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取决于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已成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软肋”。

因此,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鼓励农民兴办农村股份公司,采取村集体牵头、村民参股的办法,把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小钱”集中起来发展大产业,实现集体、企业、农民共同发展。

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2、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

建设新农村没有统一模式,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式。

1979年,全国各地都在分田到户搞个人承包经营的时候, 航民村人均不到半亩地,该村从实际出发,选择了工业强村的道路。

村里拿出了20多年积累的6万元,又壮着胆子借款6万元,购买国有企业淘汰的废旧机器,建起了村办印染厂。

1984年该村盈利14万元,1992年成为萧山县第一个“百万富翁”村,2008年村集体控股参股企业21家,拥有总资产30多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1万元,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不能好高骛远,要因地制宜,自然条件落后的山区村、湖区村要大力实施移民搬迁项目,通过整体搬迁建设新农村;靠近城区的农村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条件好的村要在美化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做到“锦上添花”;经济条件差的村要从解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力争做到“雪中送炭”,真正走出一条不同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

3、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往往带来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副作用”。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航民村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开通了观光旅游专线,兴建了商贸服务一条街,呈现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同时,航民村投入1亿多元,对印染、冶炼、水泥造成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关停水泥厂,兴建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我市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畜牧、家禽、水产、林特产、观光旅游等可持续发展产业,吸引和引导工业资本向现代农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河流治污、矿山复绿、农田复垦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次的“航民村”之旅让我们体会颇深,航民30年的发展,既是一部艰难曲折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交响曲。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全体村民和公司员工三十年为航民事业发展所做的积极努力,今天航民村已然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并且它还在以饱满的激情不断发展与革新。

相信在他们团结一致,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中,一定会把航民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

拥有着航民村如此成功的典范,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指引方向,我们相信,瓶颈是可以打破的,新农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