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827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docx

李占峰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

让诵读陪伴学生成长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李占峰

2011年8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来参加这个会议,我非常高兴!

我来自齐鲁大地被誉为“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是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到我们福州市,和福建的同行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关于经典诵读的有关知识,我感到非常荣幸!

由于我们学校是山东省语委特别推荐,经国家语委批准的经典诵读工作特色学校,所以,8月3号,在徐州师大主办的“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上,我和我校的校长被列为本次国培计划的专家团队,做了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经验介绍。

正是通过这次培训班,福建的叶雯云老师才认识了我,并推荐我来福州参加这次会议。

我想这也算是“千里有缘一线牵”吧!

是经典诵读这根线将我和福建的老师联系在了一起。

陈主任让我介绍一下我校的经典诵读经验,说实话,我诚惶诚恐。

因为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只是进行了一点尝试,和在座的很多先进学校的实践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就把我校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向各位福州的专家和同行汇报一下吧!

其中内容难免粗糙,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包涵!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初中段教学的语文教师,我资历尚浅,语文教学的经验还不足。

但专业成长的历程却给了我一个越来越深切的体会,那就是,当今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越来越急迫地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

山东省泰安市步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近十个年头,几年的实践证明,新一轮课改最大的成功,从教师层面来说,是彻底冲击、影响、改变、更新了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新课改一起成长,以不断的学习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逐渐成为了教师们的职业自觉。

从学生层面来看,新课改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和性灵,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我意识得到唤醒,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尊重和体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混乱,经济社会恣意泛滥的“金钱意识”“商品意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随波逐流、任意飘荡……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冲击很大,不少人在惊呼:

“我们的文化怎么了?

”现代的教育也随之西化得厉害,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人身上出现了断层,这是令人痛心的事。

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5年来中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

“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民众比率从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在识字率、所得收入皆较高的城镇居民,读书率不增反降:

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的苏州,有将近七成(67%)的人不读书,北京不读书的民众比率也超过一半(55%),上海则超过两成(24%)。

于是媒体惊呼:

半数中国人不读书。

按照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两会”期间提交的“设立国家阅读节”提案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专事读书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说: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相信,这些现象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各位都有目共睹,我们对此都有切肤之痛。

当然,学生的具体表现肯定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孩子的表现不一。

据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同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生的情况自然有其特殊之处。

站在一名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我发现最让人担忧的是:

学生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兴趣,对现代文化则过于迷恋。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令人揪心的——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开始混乱,人生方向开始迷失,对传统礼仪不屑一顾,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不断减弱……等等。

学校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怎么办?

我们苦苦思索。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出了问题,当然应该从自身的教育工作找症结,寻办法。

向传统回归!

从传统文化中找寻重塑学生心灵的良药。

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

那就是,重拾经典,让学生过上“诵读”的生活!

从传统和经典文化中寻找安顿学生心灵的方药,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寻找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育人之路,但这并非我们的首创,而是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探索和尝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经典文化集中了古代圣贤的智慧,且经久不衰,已经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如何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不能让它消失和断层,儿童是最好的火炬手,我们要做的是:

教导好他们,令他们终生受益并能很好地将经典教育传承下去。

“经典诵读”,又称“读经”,它是由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现在,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社会得到广泛响应。

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用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滋养自己的心灵。

当然,给我们启示和指导最多的,还是“新经典”诵读活动的创始人——李振村先生。

曾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著名教育策划人,教育编辑、记者李振村先生,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小学生读书运动,早在1997年,他就在国内较早地推出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在当时产生较大反响。

2004年,他又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基础上策划并推出“新经典”诵读,在全国拥有300多所实验校,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确立为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曾向李振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网络几乎能够提供给人们生活和学习所需一切信息的时代,经典诵读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这是很多人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李振村是这样回答的: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

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

一个没有了个性和根的民族,又能走多远呢?

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

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当下的中国,更要倡导弘扬中华文化、要培育民族精神、要培养爱国情怀。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名人的事例,看看经典文化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仅凭口述便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记忆,后人查对,丝毫无误。

何以能够如此?

文化底蕴使然。

过去人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就说这个人有私塾功底。

什么是私塾功底?

一句话,就是背诵的功夫。

私塾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

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这是后天无论怎么学习也无法弥补和赶上的。

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

鲁迅、胡适、巴金、茅盾、梁实秋、钱钟书……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

关于负担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经典诵读是否苦累,关键看孩子的感觉。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

杨振宁自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家教思路给儿子强化数学,而是聘请了一位文学教授帮助强化文史素养。

杨振宁的爸爸了不起,有远见卓识:

他懂得为杨振宁丰富文化底蕴。

后来杨振宁多次回忆说:

这些经典诗文滋养了他的一生。

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曾回忆自己幼时读书的经历:

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

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

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

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

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

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

伟大人物是这样,普通学生也是如此。

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十多年前搞了个大量读写的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所学校一直坚持提早识字,大量阅读。

一年级读童话、浅显的古诗词,二年级读各种科普故事,三年级开始阅读各种适合孩子们读的中外长篇名著,孩子的阅读量到小学毕业平均高达400万字左右。

在这样一个宽厚的基础上,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创作各种童话、编写各类故事,如鱼得水,信手拈来,读写能力飞速提升。

李振村先生说,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有人问,经典诵读,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李振村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对这个问题,李振村喜欢引用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的一段话来回答:

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

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

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极限、锻炼意志力上来寻找答案。

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已没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素质的提高。

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也曾经说过:

全世界的军人平时都在训练,训练什么呢?

除了一些操纵武器的训练,就是一些基本功训练,“一二一”,“一二一”,整天气冲云天地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阔步前进。

请问:

世界上有哪支军队在战斗中是喊着“一二一”的口号迈着正步冲锋陷阵的?

绝对没有。

既然这些东西在战斗中没有用,为什么平日里还要这样训练?

部队首长告诉我们,这种训练,练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的军人素质!

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有多么好的武器和技术也没有办法打胜仗。

  经典诵读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比如记忆能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记忆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有效提升的。

凡是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的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两百篇(首)以上,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

为什么?

因为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比如文化底蕴。

持久的大量的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也有专家指出,经典诵读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诵读经典,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有位留学生在国外遇到了这样一段难堪的经历——他苦练英语,深深钻研英美文化,但外国朋友的一个问题让他倍感尴尬:

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孔孟思想的?

这时,再流利的英语也无法弥补国学上的缺憾。

于是,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重新学习中国的古文化。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把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吸纳传承下来,又何来的影响他人?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还有什么比孩子的精神健康发育更重要的呢?

我们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就是想让他们从最初接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熏陶渐染,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2.经典,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

所谓经典,大多是那些是经过历史人物的反复评判和验证的文化精髓。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经验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

让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把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先“厚积”而后“薄发”,最终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3.经典诵读,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锦绣诗文藏于胸中,外在气质自然与众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的社会,拥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质,对于孩子长远的发展不无裨益。

而诵读经典作品,就是提升气质的不二法宝。

同时,诵读对于完善孩子的性格,锻炼阅读、朗诵、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各方面,也大有裨益。

4.开启孩子的潜能。

干国祥老师在他的教育随笔里写道:

童年和少年这一个浪漫时期,如果没有阅读过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文学作品,他一生的思维方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会对语言,对事物不再敏感,觉察不到那些细微的差别,觉察不到事物与语言内部的神秘。

经典的作品有美妙的语言,当这些文字被孩子用独特的声音唤醒的时候,它的世界也就逐渐丰富起来,充盈起来,灵动起来。

有人会问,什么样的东西算是经典,该如何阅读这些经典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珠玉迸溅,诗词古文,读来满口生香。

选择一些简单明朗而又意蕴深长的诗词古文来作为孩子清晨诵读或者闲暇阅读的材料,可以很好地增强文化底蕴。

天长日久,积聚在内的书香自然会氤氲成卓然气质。

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内容,比如《论语》《诗经》《庄子》《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些都堪称经典,值得仔细学习体会。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神话、童话、寓言故事,都可以去读。

例如《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宝葫芦的秘密》等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润泽了全世界无数人的心田。

诵读童话,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人间真善美的追求。

如果认为这些童话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可以选择英文版本。

这样在体味美丽童话的同时,还可以在不自觉中获取语感,激发或者加强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也许您会惊喜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英文水平已经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我们不仅要读古代的经典著作,也不能忽略了近现代的优秀作品,比如毛泽东的诗词,鲁迅、朱自清的散文,艾青、舒婷等人的诗歌,严文井、张天翼等人的童话……

这些优美的语言串成精彩的片段,也许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但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心底,总有一天,会吸足养分,沐浴到阳光,开出幸福的花儿……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

而从现状看,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许多学者都号召“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

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文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这路。

同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尝试着将国学教育融入到现代教学中。

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美感,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使之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的有效途径。

香港学者南怀瑾曾经提出,要创建“中国断层文化重整工程”,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我们坚信,经典诵读与和谐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可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正是有了上面的学习和认识,再加上恰好200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和山东省教育厅、省语委共同发出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倡议,我们学校便下定决心,积极响应倡议,确定将“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力倡导诵读传统和经典文化,以语文课为主要实践基地,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为载体,结合书香校园和爱心校园建设,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

工作方向有了,怎样组织实施呢?

于是,从组织宣传到制定活动计划、方案,从探讨语文诵读教学到拟定课外活动计划,从培训教师到成立学生诵读兴趣小组,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现将几年来我们的实践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典诵读的规划运作

首先是宣传发动,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这项活动的开展虽然主要依托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但离不开班主任乃至全校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为此,我们先成立了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实施小组,然后通过制定调查问卷和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充分了解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初步规划了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保证了这项活动的计划性和可行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先从思想认识上让老师们重视经典诵读和书香校园建设,我们是这样对老师说的:

一是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对于鼓励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华经典诗文的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传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并重,是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既推广了普通话,提高了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又传承了民族经典。

二是这项活动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

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这项活动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

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经典诗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这项活动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500个生字,认识3000个生字。

把经典诗文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

单说《三字经》(1128字)、《弟子规》(1080字)等几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000多字,其中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炼,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

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

”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儿时诵读的古典诗词,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

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

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他就能流畅无碍地背出来。

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

我们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

经过宣传发动,老师们对这项活动的认识提升了,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

尤其是语文教师,对这项活动的开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同时,我们制定了活动计划和方案,突出强调:

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基础,以多读经典名著为着力点,让阅读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结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方案,我们为这项活动制定的目标包括:

(一)总目标:

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通过几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形成浓烈的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重点的读书、学习、活动氛围,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普通话水平,提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的基本修养,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明了学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和谐、友善地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努力提高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同时提升学生熟练驾驭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二)分目标:

1.传承文化。

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下一代人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

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开展,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

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开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4.开发潜能。

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开发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开展,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6.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我们还初步规划了经典诵读的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应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别差异,激发他们的道德意识,最终将人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化为评价为人的成长服务。

  1.立“星级”评价机制。

正确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我们在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分析后,决定采用“星级”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为优秀的得3颗星,良好的得2颗星,一般的得1颗星,不好的不得星。

  2.实行多元化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在管理中通过不断观察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