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767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docx

限时训练13第二课时

限时训练(十三)

文言文之古代传记阅读(第二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高案治李斯。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

“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

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

“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

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奏当上,二世喜曰:

“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①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注】 ①中子:

次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爱:

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狱:

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  掠:

拷打

D.逮秦之地狭隘    逮:

及时

答案:

C 

解析:

A“爱”,吝惜。

B“狱”,案件。

D“逮”,及,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以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幸二世之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A 

解析:

因为,介词;后者选自《岳阳楼记》。

B表转折,连词,表顺接,连词;选自《逍

遥游》。

C这样,代词,他们,代词;选自《出师表》。

D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助词;选自《赤壁赋》。

3.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二世)心尚未寤也   B.幸(斯)得上书自陈

C.(斯)不胜痛,自诬服  D.(二世)辄使人复榜之

答案:

D 

解析:

省略的应是“赵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答案:

D 

解析:

李斯屈打成招,最终未获二世的欢心。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2)①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

②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

解析:

(1)每错三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其中“吾欲……兔”句中“黄犬”、“东门”

后可断可不断。

(2)①被动句1分,“束缚”1分,“居囹圄”大意1分;②“盛”1分,

“固”1分,“其亲”大意1分。

二、(2010届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

“奚以谓吾明王也?

”对曰:

“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

“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对曰:

“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

“齐王其霸乎?

”曰:

“不能。

”曰:

“何也?

”曰:

“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

“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李斯。

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

“可悲啊!

无道的昏君,谁能替他出谋划策呢!

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

这三个臣子,难道不忠诚吗?

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诚的对象错了。

现在我的才智比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得其所了。

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乱吗!

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

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大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理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

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弟弟,施以有悖于常理的残暴手段,不顾及这样做会有什么罪孽;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这样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吝惜钱财:

这三件事做了之后,天下百姓不听从他。

现在天下已有一半人造反了,但二世心中还未醒悟,却让赵高辅助,我一定会看到敌人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上游荡了。

这时二世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要定他的罪。

赵高审讯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杖,李斯忍受不了,冤屈地招供了。

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

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士兵才几十万。

我竭尽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同时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尊重功臣,给予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因此终于胁持住韩国,削弱了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

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

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

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

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

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

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

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

修筑道路,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

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

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皇上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皇上,至死不忘皇上的恩德。

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

像李斯我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不上报,说:

“囚犯岂能上书!

赵高派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问李斯。

李斯改为以实情对答,赵高就让人再严刑拷打他。

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很高兴地说:

“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

李斯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狱时,回头对儿子说:

“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

”于是父子相对而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望燕      望:

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

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

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

尊崇

答案:

B 

解析:

“诚”,如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答案:

D 

解析:

A.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

B.前为助词,译为

“的”;后为动词,“到”。

C.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

为“他的”D.均为连词,表因果。

译为“因此(所以)”。

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东周之鄙人也B.奚以谓吾明王也

C.诚有之乎D.名显诸侯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句式为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C项为一般问句;D项为省略句。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答案:

D 

解析: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5.断句与翻译。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

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

智有过人者。

(2)①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

臣。

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三、(江西省六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

“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

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

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他对燕王说:

“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

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

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

“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

”苏代回答说: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

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

“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

”苏代回答说:

“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

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

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

”燕王说:

“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

”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

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

“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

”苏代回答说:

“不可能。

”燕王说:

“为什么呢?

”苏代回答说:

“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

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

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

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

“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

”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

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

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

“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

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

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似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

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知识:

相识知交

B.而身不免于幽絷幽絷:

囚禁

C.或能讥评孝章讥:

讥讽

D.欲公崇笃斯义也笃:

深厚

答案:

D 

解析:

“笃”为动词“尊崇”,“推崇”。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人困于孙氏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 ②虽大风浪不能使之鸣也

C.①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因表不悉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C 

解析: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

B项前一个“虽”是连词,表转折,虽然;

后一个“虽”也是连词,表让步,即使。

C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

是介词,因为。

D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也是介词,通过。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组是(  )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②(其人)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③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

④友道可弘矣

⑤或能讥评孝章

⑥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是感叹岁月的流逝,⑤是说别人会对孝章讥讽而不是向曹操推荐他。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象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么孔融的祖父就不会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所称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的贤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来。

答案:

B 

解析:

“吾祖”是指孔子,读书人的祖师。

5.断句与翻译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

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2)①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②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

可以发扬光大了。

③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

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

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

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

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

“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

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

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

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

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

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

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

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

凭借这封信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