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756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0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docx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教案习题

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

第一部分课标对专题6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

化学变化与能量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与电能。

2.分组实验(2个):

镁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铵与醋酸反应,引出吸、放热反应的概念。

演示实验(1个):

蓄电池实验,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3.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单元2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三个条件;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空间有限、大面积燃烧所致);灭火原理。

一氧化碳是分散讲,至下册金属冶炼才完,那时要归纳。

2.组实验(1个):

木块与煤块的燃烧,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演示实验(1个):

氢气爆炸实验。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

5.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单元3

能源的开

发和利用

1.化石燃料及综合利用;新能源——氢气(实验室制法及验纯,用水制氢气的难题)、太阳能。

2.分组实验(1个):

实验室制取氢气;通过讨论用电解水制氢气的不经济性,进一步讨论用水制氢气的合理方案,培养学生的能力。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

4.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6.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并能安全操作。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第二部分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2.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

4.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5.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3.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教学难点】

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并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镁条、碳酸氢铵、醋酸、碳棒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讲解→联系实际→尝试练习→拓宽视野

A、B达成教学目标1、5,C达成教学目标2,D达成教学目标3和4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讨论、观察、记录

[引入]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请大家举出几个例子?

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实验1]教材P120

[实验2]教材P120-P121

巡回指导

思考、举例

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实验1,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试管壁发热;实验2,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填写教材P121表格。

知道化学反应有吸热和放热之分,存在能量的变化。

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B.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

大家阅读教材P121找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变化?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

像碳与二氧化碳、碳酸氢铵晶体和醋酸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

阅读教材P121

讨论回答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吸热反应将能转化为化学能

理解记忆,整理笔记

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的手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C.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引导]放热反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哪些重要意义?

[板书]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P121

评价、小结

思考、阅读P121

讨论、交流、得出

1.维持生物体温和就提供肌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来取暖、煮食物、发电、冶炼金属、烧制陶瓷、发射火箭等。

通过自学、交流、联系实际了解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D.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引导]物理中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

请举出一些实例。

[演示实验]P122图6-3

讲评补充

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

干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如:

燃气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如:

电解水;

归纳分析学生的答案

自学教材P121、讨论交流并回答。

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磁灶、电饭煲、电热毯等;

光能转化为热能:

太阳能热水器等;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摩擦生热;

观察实验得出: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讨论P123第2题

学生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E.尝试练习,理解知识

出示尝试题见附题

巡回指导

思考、做练习

让学生学会知识、当堂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F.小结

通过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变化与热量的转化,了解了吸热和放热反应,知道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热量的重要性。

知道了一些能量之间转化的实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按照P123做一个水果电池、课后习题4、5

完成课外作业

巩固知识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P121

3.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饭煲、电热毯、电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摩擦生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干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燃气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水

【尝试练习题】

1.化学上把有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将转变为;把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吸热反应将转化为。

2.说出下面的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1)镁和稀盐酸反应;

(2)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3)生石灰和水反应;

(4)酒精燃烧。

3.依照示例完成练习

示例:

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饭煲

电能转化为光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单元2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3)培养内因是变化的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科学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烧杯、蜡烛、火柴等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从人类发现了火、使用火以来,火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

[提问]同学们用过火吗?

参加过野炊吗?

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枯柴为什么会燃烧,而下面的泥土为什么不会燃烧?

2.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

3.你是怎么使火堆燃烧的更旺?

回答:

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照明等

回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因为枯柴可以燃烧,泥土不能燃烧。

2.火柴放出的热量太小不容易点燃枯柴。

3.把木柴架空、将木柴变成小块等。

开门见山,利用准备提问直接引入新课。

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是什么。

用学生的常识引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碳、硫、磷、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有些什么共同点?

[板书]单元2燃烧与灭火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思考回答:

物质能燃烧、很剧烈、发光、放热、需要氧气等

整理笔记,理解燃烧的概念

利用基础知识以旧引新,有利于燃烧定义的得出

对燃烧建立一个初步认识

二、自主学习、探究试验

[指导阅读]提纲:

1.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可以用什么试验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

[分组探究]两人一组作实验

探究1:

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片刻,观察现象。

探究2: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块形状、大小相近的木块和煤球,将他们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木块和煤球燃烧的先后。

探究3:

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只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1.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讨论]课本125页交流讨论部分

自学课本124-125页,带着问题边思考边看书。

操作探究实验1、2、3,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探究1:

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能燃烧。

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探究2:

木块先燃烧,煤球后燃烧。

结论是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燃烧的最低温度)。

探究3:

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

结论是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整理笔记、理解记忆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初步了解燃烧的条件,从自学中掌握探究燃烧的条件的一些方法,使80%的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板书形式归纳重点知识

巩固知识点,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师讲解实际问题

[引入]“欧罗马”事件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

[讲解]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

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

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而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

学生疑问:

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

思考、回答

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

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

 

知道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如得不到及时散发就会引起某些物质的自发燃烧。

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H自燃的现象。

如:

火葬场周围的“鬼火”、田里堆放的草垛中会发热,甚至失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物质燃烧需要氧气,但氧气不足时会如何燃烧?

[演示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块白瓷板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白瓷板上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板书]2.燃烧的方式

点燃

(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如:

C+O2CO2

(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

点燃

如:

2C+O22CO

[问]冬天用煤炉烤火时要开窗通风,为什么?

[总结]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发生不完全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还会有一氧化碳和炭黑生成。

[讨论]一氧化碳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

课本中找到并回答:

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氧气不足时不完全燃烧

观察并回答

白瓷板上有黑色物质产生,因为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整理笔记、形成知识点

思考回答

防止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

通过阅读课本125页,分组讨论回答

加深对燃烧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不仅学还要学会、学懂

结合实际,让燃烧和生活联系,利用燃烧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

通过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第二次尝试、巩固知识。

检测评价课堂教学的完成情况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D.燃烧时一定有气体放出

2.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火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

A.氧气不足B.没达到着火点

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D.空气不足

3.木棍用火柴难以点燃,而小木片很容易点燃,其原因是

A.因小木片比木棍与氧气接触面积大B.因小木片比木棍的着火点低

C.因小木片的温度比较高D.因小木片的密度比较小

4.在液态空气中放入燃着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木条立即熄灭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D.可能引起爆炸

5.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

A.使热量易散失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讲解。

小结

做题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作业:

预习灭火的方法及易燃、易爆物知识。

【板书设计】

单元2燃烧与灭火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1.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2.燃烧的方式点燃

(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如:

C+O2CO2

点燃

(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如:

2C+O22CO

注:

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实验→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自学课本→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出示尝试实验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趣味实验]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听讲,引起兴趣。

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现象:

手帕完好无缺

以“趣味实验”的形式作为尝试题,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解释]

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由师生的问答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给出尝试题、自学课本

请同学们思考: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自学课本P128-P129,找出灭火的原理

学生通过获取课本知识初次认识灭火原理

B.操作实验、尝试练习

每组学生提供:

1只烧杯、2只蜡烛、碳酸钠固体、稀盐酸、火柴等器材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

教师巡视

分组讨论试验方案

各组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来理解灭火的原理,使知识的学习比较生动、直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精神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分别提问各组的实验方案以及用到的相关灭火原理

对每个方案进行及时评价,并给予指导、强调

[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1.原理隔绝氧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各组讨论汇报]

1.只用蜡烛进行实验。

我们点燃了两只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

采用原理:

降低温度。

2.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

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气而熄灭。

3.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

原理:

隔绝空气

4.选取了两只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只蜡烛首先熄灭了。

从隔离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各实验小组的力量将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整理。

教师通过学生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解释、评析。

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忆、整理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尝试练习、学生讨论

[设问]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灭火的实例,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尝试回答

1.隔绝空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C.提出问题—自学课本

[过渡]可燃物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

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

阅读课本P130,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

1.禁止吸烟

2.禁止放易燃物

3.禁止烟火

4.禁止带火种

5.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6.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了解安全标志,警钟长鸣

联系生活实际、防止安全隐患

自学

课本

教师

讲解

[延伸]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

[讲解]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面粉、汽油、煤气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板书]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阅读课本P127

[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让学生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D.第二次尝试练习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3.下列规定或做法错误的是

A.煤矿矿井里严禁烟火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C.用打火机检查煤气管道是否泄漏D.城市、林区禁止任意燃放烟花鞭炮

4.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炸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5.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E.小结

我们针对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牢记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作业:

P130实践应用(1、2、3)

【板书设计】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1.原理隔绝氧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单元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知道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4.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5.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6.能从环保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常见的新能源。

7.认识氢能源。

【教学重点】

1.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3.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4.新能源。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3.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