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63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docx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2014年05月21日

一、发展基础

大冶湖生态新区总体规划范围主要是大冶湖周边区域,跨越黄石、大冶、阳新,东到长江岸边,西抵武九铁路,南临父子山,北至黄荆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困境。

经济总量不高、城市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百舸争流的中部崛起时期,黄石期待跨越转型。

为此,黄石也在努力探寻转型发展之路。

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提出,为黄石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大冶湖地区具备了优良的发展基础条件。

一是城镇基础,大冶湖地区地处黄石、大冶、阳新交汇之地,是黄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同城化政策平台的焦点地区,也是拓展黄石城市腹地的重要地区;

二是生态资源,大冶湖是鄂、赣、皖交界地区的重要湿地,自然环境优美;

三是产业基础,该区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棋盘洲港区的建设将该区域与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联系;

四是交通条件,该区域地处鄂东交通枢纽位置,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西与武汉均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承载黄石未来之梦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展示黄石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这条发展之路是一条将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融为一体的路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为转型城市提供一条可资借鉴榜样的路径。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规划理念

1、国际视野,全球样本

为进一步明确环大冶湖地区的功能定位,谋划功能布局,部署建设实施。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于2013年5月初专门成立了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工作办公室。

为凸显本次规划的高标准与国际视野,黄石市面向全球优秀设计单位发出邀请,本次竞赛应标的五家单位,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等地,项目实践经验覆盖全球各地。

他们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态理念、发展经验和规划技术与黄石的自身。

五家单位提交的设计方案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切入诠释了对大冶湖地区开发价值的理解并勾绘发展蓝图。

五家单位的方案都充分地关注了大冶湖片区重要的生态区位和未来潜在的土地开发价值,对大冶湖以及大黄石产业转型发展进行深刻的研究。

本次规划充分借鉴了国际上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

加拿大的温哥华被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该市广泛采用低碳生态技术进行城市建造,使中心城区充满绿色、科技和人本特征。

弗雷堡被称为德国的“生态首都”,该市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吸引了大量从事可再生能源生产和研究的公司落户,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日本北九州在环保产业培育、环保技术推广、环保文化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生态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该市又提出建设世界环境之都的更高目标。

德国鲁尔区通过建立煤-钢-电-化-机械一体化产业链,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推进“绿色空间计划”,建设“工业遗产之路”等工作,实现了从“煤钢之城”到“新经济之都”的蜕变。

大量的全球样本为我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手段。

这为我们探求一条符合大冶湖地区、成本低廉而富有成效的开发路径提供了坚定的信心和切实的抓手。

2、绿色发展,城乡统筹

一直以来,黄石以矿冶文化为城市灵魂,以百折不挠为城市品格。

本次规划充分挖掘了黄石自身具备的城市特质,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在借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大冶湖新区的现有条件,系统性地把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了黄石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中。

修复大冶湖堤围内的水面面积,从现状65平方公里提升至90平方公里;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逐级拦蓄净化雨水;结合现状湖垸建立滨湖湿地生境缓冲区,形成沿湖岸的绵长湿地公园,加强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含量;修复重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恢复后鸟类增至100种以上,达到同纬度国际重要湿地的水平。

新的城市中心强调自我净化的绿色网络、绿色宜人的交通组织、缔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场所。

环湖打造滨水特色的公共设施,包括文化体育、健康疗养、旅游休闲等多种类型,实现滨水地区的活力聚集。

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充分融合,风、水、鸟、林等生态要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交织成为未来黄石城市新的文化符号。

3、空间布局——双叶映湖,湖城共生

规划提出“双叶映湖,蝶舞湖城”的理念,打造大冶湖两岸湖城共生的“城市金叶”和“生态绿叶”。

大冶湖北岸作为城市发展集聚地区,而大冶湖南岸将成为绿色发展创新地区。

南北岸有机互动,有效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育。

规划提出“双叶映湖,蝶舞湖城”的理念,打造大冶湖两岸湖城共生的“城市金叶”和“生态绿叶”。

大冶湖北岸作为城市发展集聚地区,而大冶湖南岸将成为绿色发展创新地区。

南北岸有机互动,有效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育。

在宏观层面,规划尊重生态优先的绿色格局,北岸用地适宜性较好,适宜集中成片开发,作为城市化集中地区;南岸用地限制较多,适宜低密度岛状开发,作为绿色GDP的培育地区。

在中观层面,在南北两个叶片中构筑风与水的循环脉络。

通过风廊缓解城市热岛、净化城市空气、促进降水循环,通过水廊涵养生态植被、保障洪涝安全、提供休闲空间。

在微观层面,叶子的形态展现了丰富多变的滨水形态。

塑造半岛式滨水岸线,通过特色渗透的生态机理,使滨水空间更为丰富多变。

组织组团式生态格局,提供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间。

最终,在大冶湖生态新区实现形成50/50的绿色发展比例。

50%的生态用地比例高于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新城和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等国内同类生态新城。

三、总体规划功能定位

承载着黄石城市发展的未来之梦,立足大冶湖地区的生态、景观和人文资源,规划在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冶湖生态新区构想了一个睿智、绿色和繁荣的未来,将该地区打造成为:

荆楚创智芯,生态精工城,并实现以下四个规划定位:

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湘、鄂、赣、皖交界处丛林密布、物种丰富,它不仅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心”,在版图上也是中国的“绿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出打造“中国绿心”,大冶湖生态新区正是紧邻这一绿心的绿色都市地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2、中部地区城市转型发展先锋带动区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城乡统筹、产业转型、生态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成为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推进产业转型的引领区和践行生态文明的先锋区。

3、兴业宜居的国际湖城典范

对比国际湖城的特征,大冶湖90平方公里的水面规模与蜿蜒形态十分适合塑造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特色鲜明、湖城共生发展的典范。

4、武汉城市圈“精工业”制造中心

发挥特种冶金和建材工业的基础及技术优势,精细产品和生产技术,充分对接区域产业和需求,融入区域性产业链,打造武汉城市圈“精工业”制造中心。

四、整体规划布局与特点

概念性总体规划面向450平方公里的大冶湖地区整体谋划,突出5大规划设想:

“双叶映湖,蝶舞湖城”的规划理念;“一心八片,湖城相融”的特色增长组团;打造中国首个与城市融合的“黄石国家公园”;在城市,也在更大区域实现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和清洁;成为黄石大都市区当代及下一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引擎。

1、“一心八片,湖城相融”的总体布局

围绕大冶湖周边将打造8个不同功能特色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发展组团。

包括三大综合组团、三大产业新城以及两大生态地区。

在北岸发展中突出联动黄石、大冶老城,实现双轮驱动;在南岸突出面向区域、绿色优先,打造国家城市生态公园,在保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绿色生态高科技产业,并吸引民众来此旅游。

2、规划布局特点

(1)自然生动的生态系统

在借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大冶湖新区的现有条件,系统性地把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了黄石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中。

修复大冶湖堤围内的水面面积,从现状65平方公里提升至90平方公里;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逐级拦蓄净化雨水;结合现状湖垸建立滨湖湿地生境缓冲区,形成沿湖岸的绵长湿地公园,加强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含量;修复重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恢复后鸟类增至100种以上,达到同纬度国际重要湿地的水平。

(2)环境友好的精工产业

以武汉城市圈“精工业”制造中心为目标,突出传统产业的精深化、先进制造的精密化、高新技术的精尖化、潜力产业的精选化。

在传统产业提升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环保、通用航空、休闲旅游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环湖聚集与南北差异发展。

(3)低碳高效的交通网络

通过高铁站、通用机场、黄石新港三大交通枢纽构建对外便捷联系。

在新区内部实现“环路串联,跨湖沟通”的理念,通过快速路网构建环湖、跨湖重要通道。

以“高效低能耗、零转换多层次”的公交组织,倡导人本低碳的公交出行方式。

打造环湖绿道、都市绿道、郊野绿道等五大主题绿道,构建生态慢行网络。

(4)特色活力的公共设施

环湖打造滨水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体育、健康疗养、旅游休闲等多种类型,实现滨水地区的活力聚集。

(5)湖城共生的实施时序

2020年,以尹家湖枢纽、棋盘洲新港、通用机场等区域性交通枢纽为核心引爆点,实现滨湖商贸、科教、精工等产业启动发展。

人口规模达到65万。

2020~2030年,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开发完善核心区、黄金山综合工业区、汪仁组团、新港物流货运枢纽区,并启动海口湖生态旅游养生区。

人口规模达到90万。

至2040年,完善各个组团的发展和南北向的区域性交通建设,确立八大片区的总体格局。

人口规模达到110万。

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规划

1、规划范围

大冶湖生态核心区位于大冶湖生态新区的西北部,北至大棋路,东至庆洪路,南至大冶湖,西至武黄城际,总用地面积为22平方千米。

核心区根据功能主题分为西区和东区两片,以兴隆咀港为界,其中,核心区(西区)主要为兴隆咀片区,用地面积为13.4平方千米;核心区(东区)主要为冶钢农场范围,用地面积为8.6平方千米。

考虑到与大冶城区、黄金山工业园、汪仁镇等周边地区的对接,本次规划将黄金山工业新区、大冶湖尹家湖地区等周边片区纳入研究范围,北至金山大道,东至庆洪路,西至金湖大道、南至大冶湖湖滨地区,用地面积为48.9平方千米。

2、目标定位

按照黄石城市转型发展要求,立足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承载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核心功能,将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定位为:

转型黄石的现代中心区、美丽黄石的湖滨示范区、宜居黄石的绿色活力区。

3、生态规划理念的落实

生态优先理念

1)在整个城市中心区,通过合理维育生态安全格局,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使自然与人工开发形成和谐比例。

探索在生态资源约束条件下生态新区建设的技术方法和经验,构筑自然与人工环境40比60的和谐比例。

2)通过活水循环来修复大冶湖水面,由现状河道、潜在雨水汇流廊道、各级水库湖塘湿地共同构成的活水循环网络构建湖水自净径流系统。

识别三级生态廊道,由三级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

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廊道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

3)修复重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包括生物迁徙廊道和鸟类迁徙驿站,提升物种数量,营造人鱼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区。

均衡布局理念:

1)规划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条件与诉求,在核心区(西区)内构建商贸金融、文化博览、体育休闲、医疗疗养、科教研发五大核心功能。

2)在核心功能基础上,规划融合自然特征,均衡布局功能分区,形成商务与公共功能集聚的湖前区;结合山体景观视线的城市轴线;结合沿河景观的都市产业区;结合低丘缓坡的居住区。

3)使核心区具有更均衡的用地结构、更复合的土地使用方式。

规划核心区将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满足15万人的生活居住,保持中心区24小时活力。

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

低碳交通理念:

1)结合大冶湖生态新区整体建设,打造联系黄石、大冶老城以及尹家湖枢纽等重要功能核心的快速交通联系系统。

2)以“高效低能耗、零转换多层次”公共交通为主导,构建城际轨道、BRT、常规公交、水上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快捷转换,倡导人本低碳的出行方式。

3)构建多种主题绿道为主脉的生态慢行网络,串联城市城市核心区与生态空间。

4、总体布局

规划通过对核心区整体的生态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安全性以及用地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结合今后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及发展时序,打造“一轴九组团,一带三湖三廊”的整体结构。

一轴:

构筑展示黄石城市新形象的中央景观轴和视线通廊,形成白塔岩--大冶湖--黄獭山的景观联系,将大冶湖、黄荆山等大冶湖南北两岸山体和城市景观融合,打造极具生态特色的滨湖中心区景观。

九组团:

由主要绿色廊道及城市干道阻隔形成的功能特征明确且分布集中的建设用地构成,形成公共轴、商务岛、活力港、艺术屿、交通核、创智湾和三大绿色社区共九大功能组团。

一带:

由核心区南滨临大冶湖的滨水岸线,结合沿湖设置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湿地公园、休闲绿地、渔人码头共同构成的滨湖休闲景观带。

三湖:

以黄石湖、欢乐湖、创智湖共同打造内湖景观,黄石湖湖面开阔,沿湖结合大型公共建筑、湿地公园和人工沙滩塑造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欢乐湖沿岸布置游乐设施和康体设施,形成休闲活动据点;创智湖位于核心区东北角,地形蜿蜒,结合创意园和都市产业基地打造科技滨水岸线。

三廊:

由自然冲沟塑造形成的生态湿地景观带,综合生态保护、生物保育、水体自净、通风走廊、组团隔离多种城市生态功能,形成核心区绿化网络体系。

5、绿色支撑体系

竖向设计与水利安全

为保障大冶湖核心区(西区)的水安全格局,避免洪涝灾害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

规划范围内的竖向设计以大冶湖水利防洪要求为标准,并充分考虑突出滨湖景观、道路建设、管线敷设、立体开发、减少土方等影响因素,规划提出“堤路结合,局部填挖,调蓄抽排,分级分片”的规划思路。

规划保留现有堤防,对滨水岸线进行优化。

中央商务岛整体控制在防洪水位以上,商务岛东侧结合现状低洼的鱼塘打造黄石湖湿地公园,保证湖滨沿线用地的亲水性。

道路与交通

规划充分考虑核心区与黄石、大冶老城的便捷交通联系,以尹家湖枢纽为引领,以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以BRT等新型公交系统为支撑,以多主题绿道慢行道组织慢行网络,形成便捷、绿色、人本的新型道路交通系统。

1)整体路网格局:

道路网骨架结合核心区内的地形条件和城市结构,形成“三横五纵一环”的的路网格局,以方格网加环路的形式,三横五纵是快速路加主干道构成联系周边各片区,一环作为次干道连接核心区内各组团,减少穿越生态廊道的道路。

2)强化周边路网对接:

与黄金山工业区路网对接:

确保圣明路和宝山路与山南铁路立交跨越,中间再增加一条南北向主干道跨越铁路,其他道路通过铁路南辅道进行交通转换。

与大冶路网对接:

规划有5条道路跨越城际轨道连接尹家湖片区。

3)强化公共交通快捷接驳与换乘,设置城际轻轨、BRT、常规公交与水上巴士的快捷转换系统。

4)道路设计:

打造滨湖风情、滨河休闲、现代都市三种类型的绿道。

规划对乡土植物进行控制指引,并明确林荫道与绿道布局及断面形式,使道路设计与生态、景观及竖向设计相结合,体现生态技术应用与管控特色。

重大基础设施选址

通过建设具有区域辐射作用,面向2020年黄石、大冶城区近120万人口的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形成核心区发展的启动触媒。

规划在核心区(西区)形成十大公共设施,涉及城市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医疗卫生四大类主要职能,具体包括规划展示馆、生态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医疗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核心区(东区)的园博园合称为“一园、四馆、五中心”。

其中,结合黄石近期建设情况,将“一园、两馆、四中心”作为近期重点启动的重大项目,总占地约2平方公里,拉动周边地区开发,其余设施逐步完善扩充。

六、新城建设近期行动

近期重点建设交通核、市民轴、活力港等组团,以TOD带动和SOD联动的方式,加快核心区项目落实和建设,近期建设用地规模4.02平方千米,公共服务设施规模88.86公顷,道路长度31.5公里。

近期重大公建建设:

①园博园

为展现黄石山水园林城市特质,引领生态新区建设,配合筹办湖北省首届园林(园艺)博览会工作,规划选址“园博园”位于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核心区(东区)的冶钢农场内,用地面积约为186.3公顷(2794.5亩)。

②规划展示馆与生态展示馆

为展示大黄石今后城市发展建设历程以及生态资源,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和生态展示馆,用地规模为:

4.6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③会展中心

为满足今后黄石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需求,规划新建黄石会展中心,用地面积约5.7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远期可进行扩建及附属功能延伸。

④体育中心

为满足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赛事及国家、国家级重大单项竞赛条件,同时也为今后黄石市民提供运动建设的活动场所。

规划提出建设体育中心包括40000座体育场(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以网球为主的8000座综合体育馆(2.6万平方米)、游泳馆(1.5万平方米)、射击馆(2.5万平方米),用地面积共35.4公顷。

⑤文化艺术中心

为立足弘扬黄石精神和黄石文化,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修养,规划新建文化艺术中心,配套中型音乐厅及艺术博览中心,用地规模8.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⑥医疗中心

针对今后黄石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以及区域辐射能力加强,规划打造以疗养康复为特色、以综合医疗为核心的城市级综合医疗中心,用地总规模为15.3公顷。

包括一个市级综合三甲医院,床位数约1000张,占地面积8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大型疗养康复中心:

床位数300~500张,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应急医疗中心,占地面积1.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七、新城建设政策建议

1、注重规划引导。

新城要以总体规划为指针,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目标,早日实现详细规划空间化、专项规划综合化、区块规划规模化和设计工作特色化的要求,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参与、专家领衔、领导决策的阳光规划法,加紧新城范围内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使新城具体的建设和管理行为有规可依。

要以规划来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解决新城建设的用地、资金和农民的出路问题;要严格依规实施对新城范围内土地市场的有效控制,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要建立科学决策、严格把关的供地和项目建设机制,对已取得土地使用权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要依规调整,涉及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要统一政策处理。

对新城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认真审核,对每一幢建筑的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及建筑物的风格、色彩、材质等进行严格审查。

强化产业提升。

产业发展是新城建设的根本依托,要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青溪新城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

要大力实施特色竞争战略、产业集群战略、高端竞争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高精材料、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体现生态优先原则,提高投入强度,提升产出效益,重点引进苗子性、高成长企业,尤其要全力以赴引进和培育战略性、龙头性企业。

通过政策激励与机制倒逼相结合,继续深化腾笼换鸟工作,促进传统工业企业加快技改步伐。

同时,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大力发展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商贸房产等城市服务业;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抓紧推进文教卫体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一批城市公园、休闲广场项目。

把新城的新型工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使新城的现代服务业有个较好起步。

3、坚持市场运作。

坚持建设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广开财源:

一是优化新城用地计划,坚持“优地优用”,根据形势和建设所需适时有序推进商住综合用地出让;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营造,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三是大力推进老城与新城公建设施的互动,既带动新城土地升值、促进要素聚集,又优化老城空间、发挥被搬盘地块级差效应。

四是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实施“PPP”模式,并努力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

五是合理负债,积极做好金融机构的融资工作;六是做好资金测算,确保资金动态平衡,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进度与资金承受能力的关系,合理安排年度建设计划,确保重点项目资金投入。

促进人口城市化。

新城范围内农民的市民化与务工人员的城市化,是新城建设中的难解之题,也是必解之题,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主要途径。

对此,要超前思考,把握重点,创新举措,完善政策,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一是要改革新城农民建房方式。

结合新城开发,集中建设农民新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农民选择以产权置换为主要形式的公寓房安置。

在此基础上,严格按规划控制农民自行建房。

二是构筑多层次的被征地农民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以土地换保障”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去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使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

三是开辟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出路。

通过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素质,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

四是鼓励务工人员落户城市,提高就业待遇,解决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政策问题,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就学就医、职工文化生活等等问题,提供多元化的居住条件,为新区早日建成做出积极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