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575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声慢寻寻觅觅.docx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

篇一:

《雨霖铃》与《声声慢》风格

浅析《雨霖铃》与《声声慢》的风格

摘要:

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通过对他们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对比,从写情、写景、用语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感受同是婉约词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

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

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

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

《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

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

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

篇二:

《声声慢》学案

《声声慢》预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预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二、背景介绍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此时,李清照44岁,目

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

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

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

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三、走近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

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

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宰相之子赵明诚。

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

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

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

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

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

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而

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

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请根据上面材料,概括李清照人生阶段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基础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词语含义

寻寻觅觅:

将息:

憔悴损:

怎生:

次第:

2、根据提示,补写出上下句.

(1)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五、预习思考

1、你认为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谈谈你的理解.

2、找出词中所用意象并完成表格

意象

例句

含义

秋(风)

黄花

梧桐

六、素材积累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毛泽东《虞美人》)

你还知道哪些?

六、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声声慢》课内探究案

一、学习目标

1.鉴赏词的意境美,体悟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2.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词中的场景.

2、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自廋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总之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

‘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戛然而止,欲说还休,实际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谈谈你的理

解.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谈谈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鉴赏诗词有什么感悟吗?

四、当堂训练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纵览了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

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此刻你一定有话要对李清照说吧,请动笔写一写.

《声声慢》课后拓展案

一、基础精练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雕阑玉砌(qì)信笺(qiān)门槛(kǎn)谙习(ān)

b、暴风骤雨(zhòu)槛车(jiàn)暮霭(ǎi)寻觅(mì)

c、因噎废食(yī)憔悴(chuì)梧桐(hú)经年(jīng)

D、良辰美景(chén)笼罩(zhào)锦书(jīng)灯盏(zhǎn)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⑵槛菊愁烟兰泣露

⑶明月不谙离别苦

⑷骤雨初歇

⑸此去经年

⑹更与何人说

⑺寻寻觅觅

⑻最难将息

⑼憔悴损

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各句修辞手法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洲司马青衫湿。

4、下列词人、朝代、作品、词集对应有错的一项是()

A、李煜——南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后主集》

b、李清照——宋朝——《声声慢·寻寻觅觅》——《漱玉词》

c、晏殊——北宋词人——《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D、柳永——北宋——《雨霖铃·寒蝉凄切》——《乐章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

情与景是

怎样融为一体的?

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

语言特色。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

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

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

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

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

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

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之中,

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

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

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

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

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

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不想这孩子脱

口说道:

“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

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

袭来。

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

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

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

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

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

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

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

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有删改)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2.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

难。

3.

(1)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

古典的乡愁——李清照

肖涛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题记

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初秋时节,江南雨依然缠缠绵绵地下着,此时是晨是暮,于你已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中轻握的这一卷旧稿,以及旧稿字里行间或隐或现的那道时光的归途,

寻觅并沉湮其中的那份不醒的心境。

一股突起的寒风涌进屋来,裹夹着几瓣已褪尽了芳华的菊花,落在你素洁的裙边,你茫

然地望了一下,缓缓俯下身拈了起来,此时你才发觉有点冷,从肌肤渗至骨中,而一滴清泪

无原由地滑了下来,落在花瓣上,又顺着花瓣在地上溅出一声脆亮的叹息!

你抚去铜镜上久积的尘埃,实实在在地看了一回自己。

是啊,多年了,你早已倦于去梳

理被风吹散的发鬓,如云如霞又怎样,红颜已无知音临赏,不过空付予夕阳斜晖罢了!

江南以北的旧事,岂是一壶可冷可热的浊醪,醉后便可了了。

儿时的秋千和私藏的诗笺,

深深庭院里的莺歌笑语和香车宝

马的门前通衢,还有那中元佳节,长街一派灯火辉煌的升平景象;最是与赵郎把赏金石煮酒

酬唱的日子,那相依相守、比翼齐飞的美满生活,是如何能忘得的?

雨依是旧时的雨,依是珠落玉盘的清响,而阶前的花已非花,那道卷尽半生霜风斜雨的

竹帘,已无力抵挡孤冷时光的再度袭来,在空庭里晃晃荡荡,应和着梧枫树上那昏鸦断断续

续的鸣啼。

你移步阶前,目视着被风打落的残菊,你道——黄花瘦了。

而雨却说你比黄花更憔悴。

你的长发在风中飘了一下,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就唱着跳着栖落在你的发梢,并且,衔起几

缕青丝,朝北而飞;你默默祝祷,愿此青丝跨越天堑,挟带一份不改的忠贞与怀念,洒在狼

烟氤氲的北地故土。

雨中,你看不到更远,或者说你不愿望远,那云之外的远方连接着不老的日光、春水和

定格的欢颜,而今已重临无期矣。

你说南渡之后惟独钟于菊花,傲立于西风中的菊花,肥肥

瘦瘦皆一般怜爱;可你知否,你才是世间独标清冽冷香的一枚朝日菊,骨格逼人、赏之三叹

的菊!

曾几何时,你亦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不让须眉的豪纵襟怀,亦有“东篱把

篇三:

词尽意不尽

词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情尽美不尽”。

婉约词人李清照,人美、词美,一生皆美。

1闺中少女青春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时期的她,出游溪亭,玩到天黑,而忘记了回家。

匆忙返途时,误入了藕花深处。

于是,大家用力划船,一下子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闲时,荡荡秋千。

荡完后,活动活动双手。

她的身旁,花枝上挂着露珠,自己的衣服也被汗水渗透。

突然,看见有客人来,跑掉了鞋子,滑落了金钗,害羞地离开。

到了门口,想回头看看,又不想被人知道,装出一副闻青梅的样子。

两幅欢快、羞涩的画面,充分展现出了词人青春时期的美。

2离情别绪相思美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婚后不久,丈夫远游。

这时,荷已残,香已消,竹席透凉。

她换下薄纱罗裙,去泛舟。

抬头仰望,雁子南归,月光洒满亭楼。

自然中,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

人的一种离别却两处愁。

这离愁相思,刚刚从眉间消失,又侵入心头。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香料在炉中已燃完,可漫长的白天怎么也熬不完。

终于到了夜里,凉气却将全身浸透。

记得黄昏后,饮酒菊花边,菊花的香气袭满衣袖。

西风卷帘,秋愁伤人,使人比菊花还瘦。

相思是苦,而红藕、兰舟、雁字、黄花,月光、流水,这情这景,使词人笔下的画面美了起来。

一位多愁善感,弱不惊风的美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3情调忧郁凄凉美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晚年,她遭遇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

两杯淡酒,也压不住心头的悲伤。

秋日,黄花满地,已十分憔悴,更不忍心去摘。

一天天,一个人不知道怎样熬到天黑。

窗外,又下起了小雨,滴滴答答,这场景,这忧愁,一句话能说得清?

终于到了暮春,风起,风停。

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了落花的香气。

天已不早了,还是懒于梳理头发。

物是人非,万事皆休。

想到这,还没开口,已泪如雨下。

听说双溪的春色不错,去泛舟吧,但又担心船小,载不动那深愁、浓愁、无尽的忧愁。

一曲悲苦的情调,一副凄惨的画面,但更透出了一种凄凉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