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76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docx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

模块化编程的分层设计经验

操作要点:

1、每一层直接对下一层操作,尽量避免交叉调用或越级调用

2、某些器件会把硬件驱动层合并成一个文件时,则归于较高的层

3、相同功能的外部函数尽量一致,尽量保证通用性

4、对于初次编程的模块,要严格保证中间各层的正确性好处:

1、对于后期维护扩展,只需修改应用层和物理层,根据需要扩展功能层

2、一个新项目只需把要用到的文件加入工程,简单修改调试就出来了

3、随着模块的不断积累,新的项目将越来越容易完成,后期的维护扩展也变得非常简单了

4、对于C语言编程,只需简单修改物理层就可完成不同单片机间的移植一般分为以下几层:

  ---应用层--面向用户

软|    ↓

件|---协议层--现成的协议栈、软件包、标准库,大多是移植,不自己写,如FAT、TCPIP、OS、GAME等

相|    ↓

关|    ↓

  ---功能层--实现器件无关性,实现器件的各种功能扩展和器件通用性处理,如LCD的线、圆、矩形等功能,如EEPROM的块写,自己的print

硬|    ↓     

件|---器件层--实现硬件无关性,保证IO无关性,只提供器件的基本功能,如字节读写、点

驱|    ↓

动---物理层--IO相关,直接操作硬件,实现硬件连接的多种方案

对应文件举例1:

  ---应用层--面向用户的主程序

软|    ↓

件|---协议层--如FAT、TCPIP、OS等现成的协议栈、算法、游戏等

相|    ↓

关|    ↓

  ---功能层--如文件lcd.c;led.c;eeprom.c;time.c;ir.c;keybord.c;harddisk.c;引出LCD的线、圆、矩形、填充等功能

硬|    ↓            ↓

件|---器件层--文件lcd61202.c;lcd1520.c;lcd6963.c;lcd133x.c;lcd44780.c;lcd162x.c;lcd856x.c或者lcd1602.c;lcd12864.c;lcd320240.c等,引出基本的初始化、定位、写点、写字节函数

驱|    ↓            ↓

动---物理层--文件lcd61202_io.c;lcd61202_bus.c;引出器件的基本读写函数

对应文件应用举例2:

  ---应用层--面向用户的主程序

软|    ↓

件|---协议层--如FAT、TCPIP、OS等现成的协议栈、算法、游戏等

相|    ↓

关|    ↓

  ---功能层--如文件lcd.c;led.c;eeprom.c;time.c;ir.c;keybord.c;harddisk.c;如EEPROM的块写统一化

硬|    ↓                        ↓

件|---器件层--文件ee24xx.c;ee93xx.c;ee_sdcard.c;ee29xx.c;ee28f.c;ee39xx.c;等

驱|    ↓            ↓

动---物理层--文件bus_i2c.c;bus_spi.c等

一个大的单片机程序往往包含很多模块,我是这样组织的

1。

每一个C源文件都要建立一个与之名字一样的H文件,里面仅仅包括该C文件的函数的声明,其他的什么也不会有,比如变量的定义啊等等不应该有。

2。

建立一个所有的文件都要共同使用的头文件,里面当然就是单片机的管脚使用的定义,还有里面放那些需要的KEIL系统的头文件,比如#include,#include等等,把这个文件命名为common.h,

或者干脆就叫main.h

3,每个C源文件应该包含自己的头文件以及那个共同的使用的头文件,里面还放自己本文件内部使用的全局变量或者以extern定义的全局变量

4。

主文件main.c里面包含所有的头文件包括那个共同使用的文件,main.c里面的函数可以再做一个头文件,也可以直接放在文件的开头部分声明就可以了,里面一般还有中断服务程序也放在main.c里面

5。

对于那些贯穿整个工程的变量,可以放在那个共同的使用的头文件里面,也可以用extern关键字在某个C源文件里面定义,哪个文件要使用就重复定义一下

6.建立工程的时候,只要把C源文件加到工程中,把H文件直接放到相应的目录下面就可以了,不需要加到工程里。

单片机系统模块化编程的一些想法

51核类型单片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款MCU,编写单片机程序常常成为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入门级的训练。

一般而言,51程序代码量少,考虑模块化程序相对较少。

一种常规做法就是主程序采用while循环,再者通过中断中设置一些标志位;笔者在51单片机程序开发过程,发现公司的单片机程序更新很快,基本每个人都要修改一点,一段时间后原有代码想法都很难找到。

还有一种是移植操作系统后,然后进行代码规范化,比如移植UCOS-ii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但是往往代码量增加很快,对存储容量本来就少的51单片机有较大的压力。

51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最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就是找到一种合理的程序结构,而且它能胜任实际的51单片机程序开发。

考虑到文中前面提到的问题,笔者主要针对第一种主程序while循环结构进行修改。

首先增加任务结构体定义,其中函数指针pFun指向实际的任务函数,nDelay表示延时时间,以ms为单位,以下涉及时间都一样的。

而nRunme表示运行的次数,nPeriod表示运行的时间周期。

struct_TASK_DEFINE

{

void(code*pTask)(void);//指向实际任务函数

UINT16nDelay;//延时时间

UBYTE8nRunme;//运行次数

UINT16nPeriod;//运行周期

}S_TASK,*pS_TASK;

系统中设定全局的任务列表变量S_TASKSCH_TASK_G[TASK_TOTAL_NUM];其中TASK_TOTAL_NUM为系统设定的任务最大数量。

在进入while主循环前,需要添加相应的任务,采用函数SCH_ADD_TASK(…),后面再详细阐述。

系统的主循环采用遍历的方法,实现实际任务的运行。

while

(1)

{

SCH_DISPATCH_TASK();/*遍历实现任务切换*/

/*51系统进入空闲模式,定时中断能唤醒*/

SCH_Goto_Sleep();

}

SCH_DISPATCH_TASK遍历函数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UBYTEnIndex;

for(nIndex=0;nIndex

{

if((SCH_TASK_G+nIndex)->nRunme>0)

{

(*(SCH_TASK_G+nIndex)->pTask)();//运行实际的任务

(SCH_TASK_G+nIndex)->nRunme--;//运行次数减1

if((SCH_TASK_G+nIndex)->nPeriod==0)/*执行一次型任务后删除之*/

{SCH_DEL_TASK(nIndex);}

}

定时器实现1ms定时中断,在中断中进行任务刷新(SCH_UPDATE_TASK函数),这也是实现系统结构关键一步。

定时器可以采用定时Timer0,有的52型单片机也可以采用定时器Timer2,总之实现1ms时间的定时中断。

SCH_UPDATE_TASK()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UBYTE8nIndex;

for(nIndex=0;nIndex

{

if((SCH_TASK_G+nIndex)->nDelay==0)

{

(SCH_TASK_G+nIndex)->nRunme++;//运行次数加1

/*获得实际的时间周期*/

if((SCH_TASK_G+nIndex)->nPeriod>0)

{

(SCH_TASK_G+nIndex)->nDelay=(SCH_TASK_G+nIndex)->nPeriod;

}

}

else

{(SCH_TASK_G+nIndex)->nDelay--;}

}

在进行主程序while循环前,必须要添加相应的任务函数SCH_ADD_TASK,其主要的实现代码如下:

UBYTE8SCH_ADD_TASK(void(code*pFun)(void),

constUINT16tDelay,

constUINT16tPeriod)

{

UBYTE8nIndex;

nIndex=0;

while((SCH_TASK_G+nIndex)->pTask!

=NULL)&&(nIndex

{nIndex++;}

if(nIndex==TASK_TOTAL_NUM)

{returnTASK_OVER_FLOW;}

/*增加任务到列表中*/

SCH_TASK_G[nIndex]->pTask=pFun;

SCH_TASK_G[nIndex]->nDelay=tDelay;

SCH_TASK_G[nIndex]->nRunme=0;

SCH_TASK_G[nIndex]->nPeriod=tPeriod;

returnnIndex;

}

主体代码基本实现,51系统开发主要的工作就是增加一个任务函数,在实际的任务实现相应的功能,这样构成的单片机系统就比较好控制,维护代码也很简单。

当然还有就是任务函数的执行时间必须控制1ms以内,即是每1ms时间标度中要执行的任务时间不超过1ms。

如果执行时间较长的任务,总有一些办法对其划分为较小的若干个小任务。

笔者在实际开发中也设想过一个问题,假定A任务每2ms执行一次,执行需要的时间为0.5ms;而B任务每4ms执行一次,执行所需的时间为0.5ms。

如果两个任务运行在同一个时标(1ms)中,就可能导致运行单个时标运行任务超过1ms的限制;由于4ms的间隔也是2ms延时的整数倍关系,执行完全有可能。

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加大定时中断时间的时标,把1ms修改成2ms,但是同时系统的时间敏感度减少了。

笔者想到一种方法,设置 两个任务结构体中延时nDelay不同,A任务延时初值0,而B任务延时初值为1;这样实际A任务执行时间标度为2*n,而B为4*m+1(n,m为正整数),而2*n!

=4*m+1(奇偶数),从而使A与B任务永远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标(1ms)中执行。

以上是在51单片机开发模块化设计的一些想法,在几个实际项目开发也得到较好的应用,当然可能还会有一些没有考虑的问题,欢迎各位提出更好的建议!

模块化设计原则:

高内聚

第一步:

创建头文件(源文件与头文件同名如delay.c与delay.h)

第二步:

防止重复包含处理

   在.h文件里加入

#ifndefXXXX

#defineXXXX

.......

#endif

例如:

#ifndef_DELAY_H__

#define_DELAY_H__

.......

#endif

第三步:

代码封装(内部调用【.h封装外部调用的部分】)

   封装成函数或者宏定义以便提高可读性和可修改文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全局变量

第四步:

使用源文件

.c文件添加到文件中

模块化编程实例:

delay.h文件

#ifndef__DELAY_H__

#define__DELAY_H__

#defineucharunsingnedchar

#defineuintunsignedint

voiddelay50us(uintt);

voiddelay50ms(uintt);

#endif

delay.c文件

#include

#include"模块化编程实例.h"

voiddelayus(uintt)//延时函数

 {uintj;

 for(;t>0;t--)

 for(j=6245;j>0;j--);

 }

 voiddelayms(uintt)//延时函数

 {uintj;

 for(;t>0;t--)

 for(j=6245;j>0;j--);

 }

数码管.h文件

#ifndef__DELAY_H__

#define__DELAY_H__

#define"模块化编程实例.h"

#defineuintunsignedint

voiddispaytable(uchar*p);

voiddispayt(ucharnum0,ucharnum1,ucharnum2,ucharnum3,ucharnum4,ucharnum5,ucharnum6,ucharnum7,);

#endif

数码管.c文件

#include"数码管.h"

#include"模块化编程实例.h"

unsignedcharcodesmg_du[]={0xfe,0xfd,0xfb,0xf7,0xef,

0xbf,0x7f};

unsignedcharcodesmg_we[]={0x00,0x00,0x3e,0x41,

0x41,0x41,0x3e,0x00};

voiddisplay_table(uchar*p)

{

 uchari;

 foe(i=0;i<8;i++)

 {

  P1=smg_du[*p];

  P2=smg_we[i];

  delay_50us(20);

 }        

}

voiddisplay(ucharnum0,ucharnum1,ucharnum2,ucharnum3,ucharnum4,ucharnum5,ucharnum6,ucharnum7,)

{

 P1=smg_du[mun0];

  P2=smg_we[0];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1];

  P2=smg_we[1];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2];

  P2=smg_we[2];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3];

  P2=smg_we[3];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4];

  P2=smg_we[4];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5];

  P2=smg_we[5];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6];

  P2=smg_we[6];

  delay_50us(20);

   P1=smg_du[mun7];

  P2=smg_we[7];

  delay_50us(20);

}

mian.c文件

#include"数码管.h"

#include

#include"模块化编程实例.h"

sbitrst=P3^6;

unsignedchartable[]={2,3,4,5,6,7,8,9};

voidmain()

{

 rst=0;

 while

(1)

 {display_tale(table);

 }

}

C语言高效编程

  编写高效简洁的C语言代码,是许多软件工程师追求的目标。

本文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做相关的阐述,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教。

第1招:

以空间换时间

  计算机程序中最大的矛盾是空间和时间的矛盾,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逆向思维来考虑程序的效率问题,我们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1招——以空间换时间。

例如:

字符串的赋值。

方法A,通常的办法:

#defineLEN32

charstring1[LEN];

memset(string1,0,LEN);

strcpy(string1,“Thisisaexample!

!

”);

方法B:

constcharstring2[LEN]=“Thisisaexample!

”;

char*cp;

cp=string2;

(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指针来操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和B的效率是不能比的。

在同样的存储空间下,B直接使用指针就可以操作了,而A需要调用两个字符函数才能完成。

B的缺点在于灵活性没有A好。

在需要频繁更改一个字符串内容的时候,A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如果采用方法B,则需要预存许多字符串,虽然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但是获得了程序执行的高效率。

  如果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内存还有一些,那我推荐你使用该招数。

  该招数的变招——使用宏函数而不是函数。

举例如下:

方法C:

#definebwMCDR2_ADDRESS4

#definebsMCDR2_ADDRESS17

intBIT_MASK(int__bf)

{

return((1U<<(bw##__bf))-1)<<(bs##__bf);

}

voidSET_BITS(int__dst,int__bf,int__val)

{

__dst=((__dst)&~(BIT_MASK(__bf)))|\

(((__val)<<(bs##__bf))&(BIT_MASK(__bf))))

}

SET_BITS(MCDR2,MCDR2_ADDRESS,RegisterNumber);

方法D:

#definebwMCDR2_ADDRESS4

#definebsMCDR2_ADDRESS17

#definebmMCDR2_ADDRESSBIT_MASK(MCDR2_ADDRESS)

#defineBIT_MASK(__bf)(((1U<<(bw##__bf))-1)<<(bs##__bf))

#defineSET_BITS(__dst,__bf,__val)\

((__dst)=((__dst)&~(BIT_MASK(__bf)))|\

(((__val)<<(bs##__bf))&(BIT_MASK(__bf))))

SET_BITS(MCDR2,MCDR2_ADDRESS,RegisterNumber);

  函数和宏函数的区别就在于,宏函数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而函数占用了时间。

大家要知道的是,函数调用是要使用系统的栈来保存数据的,如果编译器里有栈检查选项,一般在函数的头会嵌入一些汇编语句对当前栈进行检查;同时,CPU也要在函数调用时保存和恢复当前的现场,进行压栈和弹栈操作,所以,函数调用需要一些CPU时间。

而宏函数不存在这个问题。

宏函数仅仅作为预先写好的代码嵌入到当前程序,不会产生函数调用,所以仅仅是占用了空间,在频繁调用同一个宏函数的时候,该现象尤其突出。

  D方法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置位操作函数,是ARM公司源码的一部分,在短短的三行内实现了很多功能,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位操作功能。

C方法是其变体,其中滋味还需大家仔细体会。

第2招:

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演绎高效C语言编写的第二招——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数学是计算机之母,没有数学的依据和基础,就没有计算机的发展,所以在编写程序的时候,采用一些数学方法会对程序的执行效率有数量级的提高。

举例如下,求1~100的和。

方法E

intI,j;

for(I=1;I<=100;I++){

j+=I;

}

方法F

intI;

I=(100*(1+100))/2

  这个例子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数学用例,是我的计算机启蒙老师考我的。

当时我只有小学三年级,可惜我当时不知道用公式N×(N+1)/2来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E循环了100次才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最少用了100个赋值,100个判断,200个加法(I和j);而方法F仅仅用了1个加法,1次乘法,1次除法。

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现在我在编程序的时候,更多的是动脑筋找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的威力来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

第3招:

使用位操作

  实现高效的C语言编写的第三招——使用位操作,减少除法和取模的运算。

  在计算机程序中,数据的位是可以操作的最小数据单位,理论上可以用“位运算”来完成所有的运算和操作。

一般的位操作是用来控制硬件的,或者做数据变换使用,但是,灵活的位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

举例如下:

方法G

intI,J;

I=257/8;

J=456%32;

方法H

intI,J;

I=257>>3;

J=456-(456>>4<<4);

  在字面上好像H比G麻烦了好多,但是,仔细查看产生的汇编代码就会明白,方法G调用了基本的取模函数和除法函数,既有函数调用,还有很多汇编代码和寄存器参与运算;而方法H则仅仅是几句相关的汇编,代码更简洁,效率更高。

当然,由于编译器的不同,可能效率的差距不大,但是,以我目前遇到的MSC,ARMC来看,效率的差距还是不小。

相关汇编代码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运用这招需要注意的是,因为CPU的不同而产生的问题。

比如说,在PC上用这招编写的程序,并在PC上调试通过,在移植到一个16位机平台上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代码隐患。

所以只有在一定技术进阶的基础下才可以使用这招。

第4招:

汇编嵌入

  高效C语言编程的必杀技,第四招——嵌入汇编。

  “在熟悉汇编语言的人眼里,C语言编写的程序都是垃圾”。

这种说法虽然偏激了一些,但是却有它的道理。

汇编语言是效率最高的计算机语言,但是,不可能靠着它来写一个操作系统吧?

所以,为了获得程序的高效率,我们只好采用变通的方法——嵌入汇编,混合编程。

  举例如下,将数组一赋值给数组二,要求每一字节都相符。

charstring1[1024],string2[1024];

方法I

intI;

for(I=0;I<1024;I++)

*(string2+I)=*(string1+I)

方法J

#ifdef_PC_

intI;

for(I=0;I<1024;I++)

*(string2+I)=*(string1+I);

#else

#ifdef_ARM_

__asm

{

MOVR0,string1

MOVR1,string2

MOVR2,#0

loop:

LDMIAR0!

[R3-R11]

STMIAR1!

[R3-R11]

ADDR2,R2,#8

CMPR2,#400

BNEloop

}

#endi

  方法I是最常见的方法,使用了1024次循环;方法J则根据平台不同做了区分,在ARM平台下,用嵌入汇编仅用128次循环就完成了同样的操作。

这里有朋友会说,为什么不用标准的内存拷贝函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