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27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docx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精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本章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但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更少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⑵理解空气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能用实验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⑵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持空气洁净的重要性

⑶养成关心空气质量,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与责任感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对空气都很熟悉,并且在生物课中学过一些内容

2、教学重点:

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3、课型:

活动与探究

4、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讲解、活动与探究1课时。

讨论、课堂讲解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空气的成分

[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

[问题]

1、在“捕捉”空气的实验里,用水可以把空气从瓶子里“赶出来”,空气又可以把水从瓶子里“赶出”取而代之,这说明空气有什么性质?

2、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还未烧开时就有气泡冒出。

这些气泡是什么?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交流讨论]怎样证明你“捕捉”到了空气?

[分析讨论]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交流讨论]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氧气吗?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拓展]1、如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

2、如果红磷燃烧没有余剩,实验结果可靠吗?

为什么?

[总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形成概念:

空气的成分

混合物和纯净物。

[练习与实践]

1、列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混合物,试说出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约120年前(英)物理学家雷利,利用2NH3+3CuO======N2+3H2O+3Cu,除去水蒸气制得的氮气,测得氮气密度为1.251克/升;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后的氮气密度为1.257克/升。

问题:

两种方法得到氮气密度的数值不相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①测量的误差。

②自制(用NH3)不纯,含有较轻的气体

③除去一些气体后的空气含有比氮气密度大的气体

④氮气分子组成不一有N、N2、N3……

介绍雷利:

经多次测定,差异始终存在,(问题:

你可排除上述哪种可能的原因)雷利猜想空气中可能含有较重的N3;或由NH3制取的氮气中含有原子氮,百思不解后,登期刊征询建议。

10年后拉姆塞,重复实验除去空气中的氮氧等气体,留下气体密度与N3相似,是新元素?

还是N3?

后来从光谱仪中找到了答案。

——第三位小数的胜利。

[拓展视野]空气成分的发现

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

回顾总结:

让学生回顾总结一节课的收获。

[作业]课本第32页第3、4题

[说明]

1.研究空气的成分,以干燥的空气为样本,因为空气湿度大小不同,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变化较大。

 

第二课时:

氮气和稀有气体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阅读材料、观看影像资料](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

[拓展视野]

1、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循环几乎涉及到生物圈的全部领域(见图1—3)。

氮被固定后经植物吸收储存在植物体内,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氮并转化为动物蛋白质。

动植物死亡后的遗骸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NH4+、NO3—和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氮的固定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植物一般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N2,而只能依靠一些含氮化合物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

这些含氮化合物主要有(NH4)2S04,NH4NO3,NH4HCO3、(NH2)2CO等。

氮的固定主要有人工固氮(或称工业固氮)和自然固氮两种方式。

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闪电完成的,约占自然固氮的10%;另一种是生物固氮,约占自然固氮的90%。

所谓生物固氮是指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氮化合物的过程。

根瘤菌是一种固氮微生物,它含有固氮酶。

固氮酶包括两种蛋白质,一种蛋白质含铁,被称为铁蛋白;另一种蛋白质含有铁和钼,叫做钼铁蛋白,这两种蛋白同时存在时,就能行使固氮酶的作用。

2、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每当夜幕降临时、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就把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

霓虹灯是英国化学家拉姆塞(S.w.Ramsay,1852—1916)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1898年的一个夜晚,拉姆塞和他的助手正在做一种稀有气体(Ne)是否导电的实验。

当把这种稀有气体注射在真空玻璃管里,并连接在高压电源上后,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

注入真空管的稀有气体不但开始导电,而且还发出了极其美丽的红光。

灯光的颜色跟灯管内填充气体种类和气压有关,跟玻璃管的颜色也有关(见表1—2)。

表l一2稀有气体发光的颜色

气体

玻璃管的颜色

灯色

Ne

大红

Ne

淡红

深红

Kr

淡红

金黄

Ar80%Ne20%(体积分数)

淡蓝

Ar80%Ne20%(体积分数)

淡黄

绿

Ar50%Ne50%(体积分数)

[交流讨论]稀有气体最早叫做“惰性气体”,讨论一下其名称发生变化的原因?

(1962年前,人们认为这些稀有气体根本不可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称之为“惰性气体”。

1962年后相继制得化合物XePtF6、XeF2、KrF4等,才认识它们的“惰性”只是相对而言。

由于这些气体在自然界贮量极少,1991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称之为“稀有气体)

[资料1]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

由于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在1894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L.Rayleigh,1842—1919)发现第一种稀有气体Ar之后的近7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稀有气体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更不可能制得其化合物。

1962年,英国青年化学家巴特里特(N.Bartelette)受PtF6氧化O2生成盐02PtF6的启发,联想到PtF6的强氧化性是否也能从稀有气体原子中夺走电子呢?

于是他大胆地将PtF6的蒸气与等量的Xe混合,二者明显地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黄色的固体,这就是人类获得的第一种稀有气体化合物——氟铂酸氙(XePtF6)。

随后化学家们用类似的方法陆续制得了XePuF6、XeRuF6和XeRhF6。

仅两个月后,美国科学家克劳森(H.H.Claasen)、塞利格(H.Seling)和马姆(J.G.Malta)在400℃下用过量的F2与Xe反应1小时,再将容器冷却到一78℃,得到了XeF4。

后来科学家们又陆续制得了XeF2、Xe03、Xe04、Xe02F2、XeF2·SbF5、XeF3·SbFll等多种稀有气体化合物。

看来,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种类还远远不止这些,“惰性气体”并不惰性。

[课堂练习]课本第31页第1、2题

[交流讨论]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明确认识]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师讲解]各种生命体都在与外界环境不停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以维持其新陈代谢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空气是洁净的,即使有一些自然活动如火山爆发,自然界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本身的循环而除去这些活动造成的污染。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福祉,另一方面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大大超过自然界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导致空气成分的变化,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了解、认识这些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是减少人为排放、消灭污染的先决条件。

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

从世界范围看,受到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百余种。

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威胁较大的的主要是颗粒物、S02、NxOy、CO、CxHy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如工厂排放的烟气;机动车、轮船、飞机排放的尾气和粉尘;土地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

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还有由做饭、取暖、吸烟等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由室内装修材料、塑料制品等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如S02、CO、C02、尼古丁、苯并芘、亚硝胺、酚、甲醛等。

[资料2]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名称

成分

危害

来源

硫的氧化物(SOx)

S02和SO3

腐蚀物品、损害植物、形成酸雨诱发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致癌

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

等燃料

氮的氧化物(NOx)

NO和N02

使农作物减产、造成人体呼吸道疾病

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及金属冶炼厂所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

煤气

CO

阻碍人体血红蛋白

向体内供氧

燃料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

光化学烟雾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物质、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及烟尘等多种物质的浅蓝色的混合体

比原物质污染性更强,对人体器官明显刺激、使植物坏死,使橡胶、塑料老化,降低织物强度

光化学反应,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臭氧、醛类、PAN、PBN和多种自由基

颗粒污染物

烟尘、粉尘、气溶胶、

降低能见度、遮挡阳光,影响气候,引起呼吸道疾病、致癌,引发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

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采矿、冶金、建材、化工等多种工业

放射性物质

铀、钍等

致癌

燃煤

四乙基铅

引起记忆减退、血压升高、心血管系统疾病,影响儿童智商发育

含铅汽油

[讨论课题]1、空气污染的危害

2、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3、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怎样保持居室内空气的洁净?

怎样使公共场所的空气保持新鲜?

为什么要提倡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在田地里焚烧秸秆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要扩大园林面积和城市绿地?

为什么要提倡用煤气和石油液化气代替民用煤炭?

[拓展视野]空气质量

各种媒体每天都要向我们预告天气的风霜雨雪和冷暖,如今,一种新的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开始成为一些媒体的日常工作。

1.空气质量标准:

为了控制空气中各有害物质的含量,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控。

所谓环境标准,是指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一般是制定各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

2.空气污染指数

我国的空气质量采用了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评价。

为了便于公众了解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中国环境检测总站以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三种污染物为基准,制定了相应于这些污染物的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空气污染指数的值越大,表示空气污染越严重。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

我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个等级:

表l一6空气污染指数一览表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0~50

I

可正常活动

51~100

101——150

Ⅲ1

轻微污染

长期接触后,易感人群会出现症状

151200

Ⅲ2

轻度污染

长期接触后,健康人群会出现症状

201~250

Ⅳl

中度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后,健康人群会出现症状

251300

Ⅳ2

中度重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会显著加剧

>300

V

重污染

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讨论课题]1、监测、公布空气质量的意义

2、若干城市空气质量的比较,空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练习与实践]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慢慢上浮时,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作业]课本第31~32页第5、7题

[参考资料]

1.空气和大气.包围地球的全部气体总称大气。

依据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可以把大气分为若干层。

自下而上有:

对流层(高度12km以下,主要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均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向上延伸到50km左右的大气层,高度50km一55km,即为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中间层(高度至85km,空气极稀薄)、热层(高度至800km)、外大气层(高度在800krn以上)。

中间层以上的大气中存在氧和一氧化碳等的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被称为电离层。

弥漫在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称为空气。

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空气的成分始终以极慢的速率变化着。

原始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

绿色植物出现后,由于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游离态氧的作用,慢慢形成了以氮气、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2.空气成分发现简史

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在17世纪中期前是模糊的,到18世纪,随着人们对燃烧和呼吸的深入研究,开始对空气有了较多的认识。

最早发现氮气是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有舍勒(1772年)、卢瑟福(1772年)、普里斯特里(1772年)。

最早发现并制得氧气的是舍勒(1773年)和普里斯特里(1774年),但由于他们深信错误的燃素学说,没能由此认识空气的成分。

是拉瓦锡(1777年)揭示出空气是氮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

他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对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事实作了科学的分析、推断,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并指出空气中有氧气,进而又指出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

1785年,卡文迪许发现空气中还含有1%的新气体。

百余年后,雷利(1892年)和拉姆塞通过实验在空气中发现并分离出氩气。

1868年,严森发现太阳中有氦,以后人们在大气里也发现了氦。

1898年、1900年又先后发现了氪、氖、氙、氡四种稀有气体。

1962年前,人们认为这些稀有气体根本不可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称之为“惰性气体”。

1962年后相继制得化合物XePtF6、XeF2、KrF4等,才认识它们的“惰性”只是相对而言。

由于这些气体在自然界贮量极少,1991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称之为“稀有气体”。

3.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

(1)1952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02浓度增大。

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胸闷、喉痛、咳嗽,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

(2)1956—1961年间,日本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较快。

工业排放的废气使空气严重污染。

有的城市终年烟雾不散,空气中S02和金属微尘含量超标5倍以上,1970年癌症和气喘病患者激增。

(3)洛杉机的光化学烟雾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出现。

1952年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烟雾浓度大大超标,许多儿童、老人眼睛红肿,呼吸困难。

许多植物变黄枯死,连橡胶制品也急速老化。

据分析,事件的发生与该市汽车的急剧增加关系密切。

早在1943年,洛杉机的汽车多达250万辆,每天排出的汽车废气中氮氧化物达300t~400t,碳氢化合物达1000t,此外还有炼油厂等工厂排放的废气都进入空气。

这些气体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及其他有高度化学活性的基团、醛、酮等二次污染物。

(4)1982年后,科学家相继发现覆盖南极大陆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一半,且减少趋势逐年加剧。

每年春季臭氧的减少像在南极臭氧层中凿开了一个洞。

1987年在北极上空也发现臭氧洞。

臭氧层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来的99%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臭氧洞的形成和扩大,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提高,使人类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呼吸道疾病和白内障患者增加,皮肤癌发生率提高。

臭氧洞的形成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和清洗剂的氟利昂产量和应用不断增加,使进入大气的氟利昂大量积累所致。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氟利昂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氯游离基,氯游离基与臭氧作用,使之变成氧气。

由于臭氧浓度不断降低,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出现空洞。

(5)博帕尔事故。

1984年12月,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所属的一家制药厂发生地下贮罐毒气泄漏,引起一次重大公害事故。

泄漏的毒物为异氰酸甲酯,是制造农药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的中间产物。

这种毒气少量摄入会引起发炎,大剂量摄人就会在喉部和肺部引起糜烂和炎症,急剧呛咳,最后窒息致死。

这次事故使2500人死亡,20多万人不同程度中毒,其中lO万人可能终身残废。

毒气泄漏使大批植物和水源受到污染,大量牲畜和其他动物死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工业污染事件。

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

我国每年消耗数亿吨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酸雨区迅速扩大,目前已占国土面积30%,与欧洲、北美构成世界三大酸雨区。

为控制酸雨,我国环境保护部门采取许多措施,依据我国环保“十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从目前(2001年)的近2000万吨减少到1800万吨,减幅为10%。

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降到1200万吨,可基本解决酸雨问题。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一课时:

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即:

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组成——性质——用途——制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⑵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⑶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能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⑵了解到氧气的性质后充分人类为所利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但不全面也不系统

2、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3、课型:

活动与探究

4、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氧气吗?

[学生交流]

[教师设疑]动物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同时,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但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依然保持恒定呢?

[教师讲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图1—2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

光合作用是实现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在光合过程中,叶绿素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吸收能量,分解水分子;水分解产生的氢与碳及其他化合物而化合而产生糖,同时,把氧释放到大气中:

叶绿素和光照

6C02+6H20C6H1206+602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了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

因此,在光合作用开始时吸进的水和碳,最后又被放了出来;而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又通过呼吸作用重新吸收回去。

这是地球上简单的、基本的氧的循环。

这样的循环是地球上维持全部动植物生命的一个基本源泉。

(观看影像资料或阅读课本,查看课本插图)

[教师引导]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物理性质:

色、态、味、密度(与空气比较)、水溶性、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1、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水生生物能在水中生存)

2、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演示实验]少量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设疑]可燃物在纯氧气中燃烧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情景]前面我们做过实验:

在空气中燃烧镁条、灼烧铜丝。

你知道他们分别生成了什么?

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交流]上述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氧化反应

[交流讨论]举例说明氧化反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课堂练习]课本38页1、2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什么内容?

[交流与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推想氧气的用途。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36页的图2-12氧气的用途

[教师讲解]氧气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供特殊条件下的呼吸;二是利用它支持燃烧获得热量;三是利用它与另一些物质反应制备某些物质。

工业上经常用氧气(包括空气中的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制备、合成各种新物质(如氨氧化制氮、硝酸等等)。

课文图2—12说的“炼钢需要氧气”,并不是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获得高温,而是为生成氧化亚铁,以氧化除去铁中过多的碳和其他杂质。

用氧炔焰切割金属主要是利用氧气在高温下把切割处的金属氧化除去;用氧炔焰焊接金属则主要利用乙炔在氧气中燃烧得到的高温,使焊接处的金属熔接。

用氧炔焊枪进行焊接和切割时,两者通入氧炔吹管的氧气和乙炔气体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练习]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

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作业]课本第38页第3题

[课后探究]怎样用简便的方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

第二课时:

氧气的获得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⑵学生巩固练习固体的加热,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知道在实验室里制取少量的氧气有多种方法;

⑵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不同的反应来制备气体,往往要用到不同的实验装置,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对固体的加热有所掌握

2、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4、课型:

实验

5、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你如何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提供信息]在1.01×105Pa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196℃

[介绍]当今空气中气体分离技术(设备为紫铜,低温机械性能不变又不易与氧反应)

徐州气体厂,用压缩空气冷却再压缩再冷却的方法,使空气成液态,然后用蒸发方法分离,像分离酒水一样,按沸点不同分开。

氧气的沸点—183℃,氮气的沸点—196℃,问蒸发时哪种物质先成气体?

告知稀有气体的沸点都比氧气低,学生欲问二氧化碳呢?

回答是事先用NaOH除去。

[教师讲述]工业利用蒸发分离液态空气可获得大量的氧气,若实验室中需要少量的氧气还可利用一些物质来得到。

下面我们来学习实验室中获得少量氧气的两种方法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按课本要求,取出预先装配好的仪器,教师演示,在关键时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有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