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26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docx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佚名

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

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

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

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

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

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

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

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其次,关于李清照的里籍,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诸说。

靳奉尘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月8日)一文,出示了李格非的撰文,以证明李清照的故里确实是在章丘,否定了李清照籍贯的济南、历城、青州诸说,指出1980年在章丘明水镇西的廉坡村发掘出一块李格非撰文、署有“元丰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的碑石,应是证明李清照故里在章丘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上的“绣江”是章丘的代称。

这一观点对李清照的故里在济南或在历城的诸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至此,似乎李清照的里籍当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撰写《廉先生序》的李格非是否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呢?

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依旧不能作为定论。

其三,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

朱评漫在1990年第2期《社会辑刊》》(沈阳)上发表了《李清照再婚说质疑》,为李清照改嫁辩诬。

靳极苍在《李清照“改嫁”问题的实况和性质》(《学术论丛》1995年第1期)一文中针对改嫁说和辩诬说不同的观点指出:

李清照并没有改嫁,之所以会出现改嫁说,是因“颁金之谤”出现了错判的“官文书”,以致张汝舟“强以同归”。

因此,后人遂提出了李清照曾经改嫁的说法。

改嫁说是不能成立的。

也就不存在为李清照辩诬的问题。

二、思想内容研究

学术界历来主张南渡是李清照思想变化及词风变化的分界线。

靖康二年(1126)四月,金兵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押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此前,在李清照个人生活的经历中又出现了丈夫赵明诚之死的事件。

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去不远,故学术界认为,国破家亡极大地刺伤了李清照,是促成其思想变化以及词风变化的关键。

吴东范的《谈李清照词的感情表现》(《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周皓的《浅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思想风格》(《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等文从肯定的方面对李清照前期思想着墨甚多。

黄信德在1991年第3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出前期词作多写欢快、甜蜜、思念、寂寞之情,虽有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积极意义,但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不够。

后期词作则注人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乱离之苦,能帮助人们认识她所处的特定时代,激发爱国情感,具有较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强大感发力量。

王汝礼在1993年第l期《南通师专学报》上发表《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指出前期主要抒发真挚爱情、离愁别苦;后期主要抒发忧患国家存亡之情,饱经世态炎凉之悲。

马丽的《浅谈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2期)认为评价李清照的诗歌、词赋不应只重视她的词,而忽略她的诗的研究。

李清照的诗、词体现了她的指摘时政,歌颂英雄,表现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感。

许孝梅的《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思想内容》(《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第18卷 第2期)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

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何靖雯的《浅议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合肥联合大学学报》第12卷第2期2002年6月)一文认为,李清照一生历经和平安宁、国破家亡的不同时期,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

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的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迥然不同的特色。

赵晶的《李清照词浅议》(《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学术研究)归纳了一下李清照的词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硕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

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质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李清照的思想变化是否只能以南渡为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也被正式提出来了。

如邬晓菁在《李清照词分期新论》(《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一文中,主张按词作的风格及抒情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变化进行分期。

从这里出发,她将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下限到赵李结合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中期下限到赵明诚逝世的建炎三年(1102—1129),后期下限到李清照去世(1129—1156)。

这三个时期的李清照分别为少女时的烂漫,少妇时的幽怨及思念,以及孀妇时的哀伤。

其词作与之对应表现出这一变化的历程,视角较为新颖。

随着研究的深化,在其思想研究方面,还有人对李清照的“自我意识”和“内心隐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文生、英烈在《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辽宁师大学报》1990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词“展示了她独特的命运和心灵的历程”,“表现了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

刘淑丽在《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作品“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女性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反抗”。

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认为李清照诗词引起身后九百多年的关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她自成一格的女性自我意识,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体现在她的诗词中。

在主流文化中,作为女人,她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

女性的现实处境迫使她转向女性自我。

这一点与Dickinson一样。

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她建立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为女性自我作颂歌。

这种自我意识影响下,她的诗作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1对于主流社会她持的不是认同者而是批评者的姿态;2“自我”在她的诗词中占突出地位;3)通过花的意象来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4对女性力的称颂。

杨赛的《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对此也有论述。

张学忠的《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一文也认为李清照具有封建女性的反传统意识,她的反传统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她利用词这种文学形式,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大胆坦率地传达出对爱情的真实感受”。

王金寿《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认为真正较为完整系统地表现女性意识的就是李清照了。

李清照涉足词坛,本身就是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其词作所体现的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以及“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与独创精神均折射出易安独特的女性意识。

王秀红《李清照的超前女性意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认为她的超前女性意识表现在强烈的时代感中蕴涵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反封建的叛逆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张忠纲《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文史哲》2001年05期)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

李清照的两次婚姻,既有难得的幸福,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时期关于李清照“内心隐秘”的争论,发端于1989年陈祖美的《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一文,他认为赵明诚曾纳妾,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对此耿耿于怀,她的许多词作,都与此有关。

陈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或反驳的文章达数十篇,形成了李清照研究中的一个小高潮。

朱靖华、戴学忱的《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黄冈师专学报》第18卷第3期1998年8月)讨论了李清照词屡屡出现“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这是一个“谜”。

本文通过对李词若干首的剖析,破译了这个“谜”,认为其谜底在于李清照已然“无嗣”,赵明诚必然纳妾,这就势必令李清照产生某种失落感,同时又有“怕伤郎,又还休道”的情感.文章还以有力的旁证说明了赵明诚确曾纳妾.并申述了探讨李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的目的意义。

随即,姚玉光《也论李清照词愁情的内涵—与陈祖美等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1年02期)认为这种破译在逻辑推理方面缺乏事实根据,在作品内证方面穿凿附会。

正确理解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关系到对李清照的思想、人品、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的评价,因此很有必要辨明是非。

此后,朱靖华《再论李清照“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对姚玉光“商榷”的商榷》(《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姚玉光《“明诚纳妾说”不能成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李清照“欲说还休”并非因明诚纳妾——兼答朱靖华先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朱靖华《再论“明诚纳妾”确有依据——对姚玉光〈兼答〉的回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往来争论,王兆鹏、郭明玉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对此有详细评介,此处不赘。

三、艺术特色研究

许金榜在1992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指出李词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抒情真挚纯洁深厚;二是风格疏密相兼、自然浑成;三是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兼白描;四是语言雅俗相兼,俗不鄙理、雅不晦涩;五是体式上小令慢词兼善;六是音律情紧密结合.徐尚祯在1990年第1期的《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认为有捕捉意境、利用通感、活化对象、情感外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等特色。

任映红在1994年第1期《上饶师专学报》上发表《试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认为李词语言最显功力,有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深沉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

林登豪的《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福建学刊》1995年第6期)比之李后主的一泻千里大开大阖,喜用重笔,清照的词则冲淡轻灵,语新意隽,顿挫有致,感情虽披露得淋漓尽致,表达的方式却并非一泻无余,而是含蓄委婉。

比之少游,清照的词不仅健康清新,而且更具刚健之气。

清照还在继承婉约派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淡语写深情。

情愈悲苦而语愈平淡,感人愈深切。

这是清照最见功力、艺术成就最高超之处。

樊利军《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归纳李清照词的三个特点:

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二、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三、明白如话,词新语奇。

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卷 第4期)也归纳了三点:

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二、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含蓄蕴籍,三、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心曲。

汤春华《化俗为雅 平淡入妙———论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5期2003年9月)李清照词的语言富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既具有书面语雅致、简洁、含蓄之长,又具有口语形象、生动、平易、流畅的特点。

她善于用非常新颖的、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形象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而且不雕琢、不堆砌,流转如珠,声调美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樊利军《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浅谈》(《保山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何怡涛《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片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6期)

韩慧玲《李清照艺术特色再论》(《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陈东《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吴石红《肺肝出千愁凄清铸婉词——李清照艺术特色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赵艳屏《李清照前后期的词及其艺术特色》(《理论学习》2001年10期)

张晶《从武陵春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伍微微《清丽婉妙诉衷情深情绵邈动人心——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马宏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浅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四、创作风格研究

婉约说:

许金榜在1992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六个方面论证其坚持婉约本色,集婉约派诸家之长并有过之的婉约派宗主地位。

欧明俊在1991年第12期《中学自学指导》上发表《婉中有变、婉融奇雅:

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指出李词风格婉约,委婉含蓄,奇丽清雅,富有变化。

婉约兼豪放说:

黄宝华在1993年第2期《上海师大学报》上发表《李清照的词与<词论>》,认为李词温婉中有遒劲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使是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危苦之词,也流动着爽健,词风婉约兼豪放。

张素琴在1990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议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指出其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题材广阔新颖、笔调潇洒自如。

亢明道在1991年第3期《佳木斯师专学报》上发表《她留下了艺术的芬芳—李清照词风浅议》,认为李词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既有婉约派的缠绵,又有豪放派的气概。

徐祝林在1994年第3期《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李清照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认为李清照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词宗,才有“自成一家”的词。

郑海咪《试论南方文化对李清照婉约词风的影响》(《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认为李清照后期婉约词风的深化与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南方的山水风情,南方的典故文化.南方的语音特色,通过潜移默化,与李清照女性的阴柔纤细相揉合,并扩展、深化,使她的词风由前期的婉中显直演进为后期的婉中显曲:

情感是浓重幽深的,艺术是含蓄曲折的,也因此,李清照的后期词更具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邢海波《卓然一家 压倒须眉———试析李清照的几首婉约词》(《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 2000年3月)通过对这三首词的解读《声声慢》(冷冷清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她的词善用叠字和口语,创造了婉曲微妙、新鲜而又隽永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思妇词也有别于其它思妇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豪放说:

滕振国在1992年第3期《江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易安词的丈夫气》,认为李词激荡着大胆强烈率真的感情,意境高远,语言的大胆革新,词风豪放,洋溢着丈夫气。

任明刚在1993年第2期《成都师专学报》上发表《李清照是南宋豪放词家》,认为李词笔力雄健、感情奔放、意境壮阔、风格豪迈,堪称豪放词家,《渔家傲》就是其突出代表。

章海风《倜傥丈夫气——试论李清照词的豪放色彩》(《语文学刊》2003年06期)通过对李清照前后两期词的分析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则李清照只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绝似苏辛”的,所以真正体现“倜傥有丈夫气”的是她的“当行本色”的婉约词。

这些词或是在笔力上,或是在气度上,或是在个性和内在品质上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豪放色彩。

这里所以不说李清照的词具有豪放“风格”,而说是豪放“色彩”,原因也在于此。

它们的豪放是蕴含在或附着在婉约之内、之上的。

夏俊华《矫健豪放 气象阔大———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4年8月)认为李清照的词虽以“婉约”著称,但诗词中却蕴含着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怀伤时,慷慨悲壮;想象奇特,超然物外;气魄宏大,豪气冲霄;幻想游仙,追求理想等几个方面,颇具豪放色彩。

五、比较研究

李清照不同文体的作品比较:

金振华在1990年第3期《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李清照诗词之比较》,指出作者严守诗词分珍,把时事政治、咏史怀古题材咏之于诗,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伤秋之感受赋之于词。

张素琴在1990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谈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认为李诗风格豪放、题材广阔、爱僧分明、有大丈夫气概;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笔调潇洒自如。

也有对她本人的诗和词风格作出比较的,如许梅《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与其他作家的比较:

比较对象有中国的曹工、杜甫、李煜、陶渊明、李白、柳永、苏轼、秦观、朱淑真、辛弃疾、周邦彦等,外国的艾米莉·迪金森、勃朗宁夫人、河赫玛托娃;比较的内容集中在生活经历、文学成就、作品内容、艺术特点上;比较的特点是比“同”中突出“较异”。

与秦观比较:

王爱玲《纤细幽微显个性──秦观李清照词异同比较》(《河北学刊》2000年04期)

吴丽清《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与柳永比较:

金振华《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高明泉,高鹏泉《柳永与李清照词比较》(《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与中国古代其他诗人比较:

桑林佳《“只有江梅些子似”——张耒咏梅词与李清照咏梅词之比较》(《名作欣赏》1995年04期)

冷艳丽《一种想思 两处闲愁──比较分析晏几道的〈临江仙〉与李清照的〈醉花阴〉》(《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薛亚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名作欣赏》2001年04期)

丁恩全《温庭筠与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社科纵横》2002年04期)

田银娟《从闺阁女性角度比较李清照与朱淑真创作之异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另有不少文章抓住李清照词的某一艺术特质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如李清照词的用典探析、铺叙艺术、意境探胜、感情表现、抒情特色、修辞特点、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主体特质,词的独特审美意象、女性自我意识、文化心理剖析以及李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叠字的探胜等等。

比如对李清照词中最常出现的“花”意象的分析:

岳毅平《李清照词中的“花”的意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本文以其咏花词为考察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求其中的意蕴及其与传统文化模式之间的联系:

一、高洁情趣的象征,人格力量的载体;二、自恋、自怜、自珍的情结;三、抒发情感的意念物象,体现了与咏花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契合。

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认为李清照在对花的描绘和进行花意象的塑造中,很好地表现出了人花共爱的情感关怀、花人互喻的创意定势、心花互释的人文内涵和屈陶风韵的审美追求。

李清照对花的吟咏,从抒情主体、吟咏方式到审美意蕴等,都极具特色,其所创构的花意象,是高雅女性意识的投影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外化。

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04期)认为李清照词选取花意象既与她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

花意象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是女词人的心声,也是民族与社会的心声。

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

田恩铭《花:

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体现出明确的自我定位意识,本文通过对其笔下的“花”意象的诠解昭示了李清照生命流程中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

从而彰显了其作为女性主体的性别意识。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王跃飞《李清照词意象浅见》(《淮北煤炭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周忠元《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赏析》(《语文学刊》2003年05期)

耿蕊《论李清照词中“愁”的个性化表达——“梦”的意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