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docx
《《弟子规》入则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入则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应答,不能够迟缓。
这个要求是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如果是父母叫我们,我们就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会是一种傲慢,恭敬之心就没有了。
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就是敬,孝敬孝敬,那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如果没有敬,也就没有孝了。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的时候,我们也要悉心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求。
我们要知道:
当父母嘴上呼叫我们时,就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
我们要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现代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
为什么?
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所以就变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致使孩子养成了骄慢、无理、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七、八岁的时候再来教管他,就已经相当困难了。
我们要做的是:
从孩子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
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就教他无论什么事都要赶快去做。
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等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上也可以说是非常散漫的,这就是现在好多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去做事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父母还可以引申一下,它还可以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
他们的呼声我们一样要“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要求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够懒惰。
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小孩子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孝顺之心。
孝后面要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做到孝,如果不顺父母的意思,向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之为孝,所以就要学习“父母命,行勿懒。
”的心境。
父母叫我们做的事,我们就要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相信你会受益终生。
我们在教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让他们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
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
会自己叠棉被的非常少,为什么?
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们叠被子。
由此可知,小朋友几乎一生出来就在享受。
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们做事,他们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
他们会想:
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
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
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
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做作业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归根结底:
还是一个兴趣的问题。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还会不愿意去做吗?
父母教,须敬听。
这句话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
父母都是真心爱着我们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认真悉心地倾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
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诲。
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
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
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对待我们的子女,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地来教育他们。
如果悉心倾听父母的教诲这一条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以后他就很难教了,将来也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格了。
为什么呢?
犯错都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
父母,我们要把身边的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
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
如果他说的不对,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有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的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和他去辩论呢?
没必要,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
所以我们要养成“父母教,须敬听”的这种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父母责,须敬承。
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
对待父母责备、批评,我们都是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
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子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子女的。
那么,真正了解了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了,父母说对了我们要尽快改过。
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牢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也要注意防范。
怎么可以为父母对我们的责备而心生不满、不服甚至会产生怨恨呢?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
有很多孩子会说:
妈妈很无理,她为什么这样严格的要求我。
我们可以教导说:
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
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
你要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教导,完全出自于一片爱怜之心,是对他好,他就易于接受了。
‘父母责,须顺承’。
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
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
如果等他做事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就已经晚了。
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
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
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要在爱的教育下施行,教导自己的孩子。
我们在教育子女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
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面对父母我们也一定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好好学习的呢?
冬则温,夏则凊。
‘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
‘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
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到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呢?
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
我们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要让他睡得安稳。
夏天要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可以让父母睡得很安适。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
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做黄香。
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
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的悲痛,他就把自己的这种悲痛的心都转成对父亲的孝顺。
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
在夏天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的卧屋里面,在床边给席子扇凉,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给他父亲扇扇子,左手扇完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了之后;到了冬天,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了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进被窝。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
后来等他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中华大地。
因此,《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故事就是黄香孝行最好的写照。
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
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就养成了习惯,他的心也慢慢的就变得非常善良了。
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做事处处为人着想,这种人也就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你离圣贤也就不远了。
晨则省,昏则定。
就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
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
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呢?
只有父母是这么做。
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地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
所以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所以“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的这份孝心。
周文王姬昌他就是这么做的。
他在侍奉自己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如果父亲的身体还不错,那么文王就会很放心,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就会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历史著名的“文王三省”的故事。
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他纯孝的圣德。
这些事情虽然也都很小,但是能够这么坚持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了。
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生活的需要,其实处处都有我们机会来回报父母。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
什么样的精神?
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
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
出必告,反必面。
这句话就是说:
儿女要出家门了,必须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取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是必要的礼貌。
回到家里也必须先向父母报告一声,让父母看得到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安心。
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的行为,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
”
这一句话我们要体会的它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
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时能够很方便。
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
为什么?
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
要知道父母总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和父母联系,经常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很困难吗?
不仅父母关系用这个“出必告,反必面”能够做得很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间、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间,这种多交流、多沟通都是能帮助处理好关系的。
人如果常常跟别人沟通交流,别人对我们的猜忌、怀疑也就少了。
多沟通、多交流,很多的误会、很多的猜忌就能够化解。
只要能够互相建立信任,这个合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和谐社会了。
所以,《弟子规》,里面每一条学问只要你能够融会贯通,那么,处理当今社会任何的事情就都能够处理得好了。
居有常,业无变。
这个“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尽可能的不要老搬家。
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呢?
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能安定。
为什么呢?
因为搬起家来,人真的是很累的。
这中间的装修、清扫、卖房子、买房子,都是很让人费心力的。
如果是父母老了就更不能够随便搬家,因为老人经不起折腾,上了年纪的,往往是一折腾,可能就会生一场大病。
所以家不能老动,人静下来的时候就能生福、能够生智慧。
租房子的时候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能够整洁,打扫起来很方便、很容易,那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
这样子好啊,所以心容易集中。
“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
你看古人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
所以他们的家业能够兴旺。
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能够健康,我们所谓的早起早睡,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
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想再换一个工作,这是不对的。
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都要专注,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
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是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它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
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要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
能做到这些,就算是一位孝子了。
在这里我要插入一段养生的习惯:
如果把一天看做一年的话,那么,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是冬天,这是应该睡觉的时候。
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一段时间是春天,春要发,这个时候应该起床了。
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精力最旺盛、最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效率也会很高。
中午、午时,我们说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能够休息一小时或者两小时,这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
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季,慢慢的收藏了。
所以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就是四时寒暑我们要遵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
生活能够早睡早起、规律的人,他有阳气,他的生活跟天时是同步的,那么他的脸色都会很好。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都应该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自己去做。
《中庸》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
什么叫慎独?
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
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事虽小,但请勿擅为。
从小我们就要教育孩子:
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是不礼貌的,同时也可能是很危险的。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苟擅为,子道亏’。
尽管是一些小事,我们也不能擅自去做。
假如你去做了,这个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了。
“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道德非常高尚。
为人父母的更期望子女做到完美,不但要品学兼优,学习要好,而且在他的品德方面,也要非常优秀。
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假如你去做了,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这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这是讲做儿女的不应该私藏物品。
这里关键是个“私”字,有这个私心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那么当父母真正发觉时,他就会很伤心了。
他所伤的不是说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那个东西不是值得稀罕的,关键是你的孝心已经被你这个一己之私破坏了,这才是父母亲难受难过的地方。
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
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
所以,苟私藏。
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大的瑕疵。
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
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
我们从小在家里就要教育孩子:
凡事应该请示,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
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在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很多东西,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苟私藏的行为。
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
如果发现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犯了不干净的毛病。
我们在这些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
“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
也就是说:
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做晚辈的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们去准备。
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将来他们长大了,我们年纪大的时候,子女也会效仿我们现在的做法。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对儿女都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他们只是希望儿女好,儿女好就是他们的要求。
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身体好、德行好,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了。
‘亲所恶,谨为去’。
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意思。
“谨”就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
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
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如果是父母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或者是东西,那么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
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事情,包括很多很多。
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包括精神上的。
这里的“谨”,就是说我们平时要留心的注意,看看父母亲的好恶是什么。
如何能够让父母快乐、开心。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都是让父母欢喜。
这个“谨”,就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当我们心中起了一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争斗的心、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那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
身有伤,贻亲忧。
这一条是说为人子女,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担忧。
《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里来的?
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的。
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所以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
我们身体受到了损伤,父母就会觉得很心痛、很忧伤。
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
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
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
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知道要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
冬天添加衣服,夏天减少衣服,这些琐事我们也要的注意。
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的要注意,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那么爱护身体,我们要知道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个,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第三,我们要晓得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理。
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来决定的,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多思、整天爱胡思乱想,思虑的很多,就会伤他的精;如果是这个人话很多,就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的话,就会伤他的神。
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
这都是爱护身体的表现。
要知道,身体是我们任何事业的本钱,我们想要有所成就,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关键。
所以,不要求快、不要激进,如果是太激进了、太忙乱了,操之过急了,往往你的心走的太前了,身体的体能跟不上,这就容易累了。
要有一种恒常心。
这样子,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成功的基础,这身体就是成功的基础。
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成就,也希望子女能成圣成贤。
假如我们不但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
为什么呢?
从小我们在父母的辛勤养育之下,才能长大成人。
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要紧,反而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使父母操心,就是做子女的不对了。
《诗经》中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
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的道理,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而让父母蒙羞。
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
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应该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而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
一个有孝心的人,决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
也就是说,他决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内心,不可以放纵自己。
有人说:
学习了《弟子规》,就仿佛是茅塞顿开一样,真正体会到原来天底下最爱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他反省:
自己从小没有认真的学习过传统文化,所以走入了社会,哪里能够禁得住诱惑?
但是现在他明白了,要孝顺父母,要回归到父母身旁,能够天天为自己的父母尽孝,这样他也能够心安。
亲爱我,孝何难。
这一句话是说:
如果父母亲疼爱我们,那么孝顺起来并不算困难。
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
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他就会的。
父母跟儿女本来就是心连着心的,所以孝顺父母是什么难事呢?
很多人谈孝道,都觉得孝顺父母很难,要知道孝是天性,有什么难呢?
既然是不难,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知道不难,就更要努力去做,努力去行孝。
甚至连细节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处处要对父母尽心尽力,这样子我们才不至于到以后有悔恨。
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一天天的年老了,我们要抓紧机会尽孝。
父母跟我们有这样的心连着心,孝不难,如果不难还不能够尽孝,这就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啊,那就成什么样的人呢?
有一个叫陆绩的人,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作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
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就把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袖子里头。
回家的时候,拜别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
主人就问他说,笑他说:
你怎么这么贪吃!
可是陆绩却和主人说:
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
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
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他就想到了母亲。
因为他想到妈妈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了袖子里。
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
平常对待父母,能让父母得到欢心,你就是孝顺。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们,我们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
如果我们今天不孝顺我们的父母,将来我们的后代,同样也是不会孝敬我们。
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
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
有仁慈之心的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孝顺的人。
亲憎我,孝方贤。
‘亲憎我,孝方贤’。
“憎”就是讨厌。
即使双亲不喜欢我们,讨厌我们,我们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能称为贤。
“贤”就是圆满的意思。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还是能一在的看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