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104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docx

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配套测试第四单元第11课

第11课 包身工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体会本文形象的语言、鲜明的特点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夏衍(  )      ②猪猡(  )

③惺忪(  )④皮辊(  )

⑤嘈杂(  )⑥水门汀(  )

⑦籼米(  )⑧谄媚(  )

答案 ①yǎn ②luó ③xīnɡ ④ɡǔn ⑤cáo ⑥tīnɡ ⑦xiān ⑧chǎn

(2)多音字

①称

②壳

③屏

④哄

⑤拗

⑥轧

答案 ①chèn/chēnɡ ②ké/qiào ③bǐnɡ/pínɡ

④hōnɡ/hǒnɡ/hònɡ ⑤ǎo/ào/niù ⑥yà/zhá/ɡ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6)

(7)

答案 

(1)蠕动/儒学/嗫嚅 

(2)裸露/脚踝/青稞

(3)陷阱/馅饼/谄媚 (4)懒惰/漱口/喇叭 (5)惺忪/诉讼/轻松 (6)蓬勃/帐篷/相逢 (7)揩油/楷书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褴褛:

(2)见机:

(3)不假思索:

(4)三差二错:

(5)一听天命:

答案 

(1)(衣服)破烂。

(2)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3)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错点提醒:

容易用错对象。

(4)泛指差错。

常指意外的事故。

(5)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一,全;听,听凭,听任。

(错点提醒:

容易用错语意、语境。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好些考生往往不假思索地拿起笔就写,即兴发挥。

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  )

(2)有很多同学审题很细致,一张试卷做完总是成绩很好,最多也就三差二错。

(  )

答案 

(1)√ 

(2)× 用错词意

2.辨词填空

(1)营利·盈利

营利:

谋求利润。

盈利:

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

①省招办要求,高招咨询活动不得以为目的,严禁社会中介机构和非普通高校招生单位参与。

②招商加盟,商机资讯,给您提供赚钱的捷径。

答案 ①营利 ②盈利

(2)修养·休养

修养:

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休养:

休息调养;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

吴倩说,在疗养院的这段日子里,她教孩子跳舞,主要是想培养孩子的艺术和艺术气质。

答案 休养 修养

三、名言警句

作者名句

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2.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3.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一、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剧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

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

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

报告文学有《包身工》。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二、背景展示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发表在《光明》的创刊号上的。

抗战初期,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的生活极为痛苦。

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从苏北地区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罪恶的包身工制度。

三、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所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个特点。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下面是本文内容思想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小问题:

(1)文章按照从清晨到夜晚的顺序记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请将相关节点及事件填入图中左边的空缺处。

(2)作者按照从现实到历史的思路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请将包身工制度的历史沿革填入图中右边的空缺处。

答案 

(1)①4:

15

 ②4:

30

③5:

00

 ④7:

00

(2)⑤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⑦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⑧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1.作者写了关于“芦柴棒”的哪些事情?

为什么多次提到她?

答:

答案 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2.文中“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句段较多,请择其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词了。

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的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

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句中的“饲养”,可看作“贬词褒用”,形象地表现了灾荒中的父母把儿女包给带工老板的无奈和辛酸,表现了带工老板为了利益不仁不义的丑恶嘴脸。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

答案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

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了哪些联想?

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①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

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榨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和人不如禽的命运。

②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③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5.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个方面的感情?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 

(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的深深同情。

可以说,作者是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是流着眼泪读的。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

(3)除了以上总结之外,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

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包身工制度是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学习这篇报告文学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

答案 (观点一)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

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所以学习这样主题的作品有点落后。

(观点二)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

我们可以继续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

(观点三)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20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探究新闻内容的社会价值

新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

对于新闻类作品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解题指津 探究新闻社会价值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

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新闻作品强调客观性理念,主张“用事实说话”。

新闻采取客观报道事实的方式,但选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其观点是隐性的、含蓄的。

答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作者“要说的话”及其所报道的倾向性。

原则二:

注意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多样性。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此外还有教育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等。

在分析新闻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时,要考虑其多样性。

点面结合著华章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如《包身工》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上的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描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点”上的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抄身”等“点”上的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技巧点拨

点面结合常见的三种类型

1.整体与局部的结合

(1)先整体,后局部。

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为面,局部为点,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

(2)先局部,后整体。

这种写法同“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相同,调整顺序即可。

(3)详略结合式。

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

2.一般与个别的结合

(1)先群体,后个体。

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

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

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是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

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

3.概括与具体的结合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

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迁移运用

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上课的场面。

15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今天是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上课了,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次最平常不过的停顿,没有一个人关注窗外的鸟,没有一个人去关心不小心碰落在地上的笔和橡皮,每一个人都用心聆听着老师的话语。

坐在最前面靠近窗子的李娜,偷偷地打开了从家里带来的录像机忙碌起来,想把这一切都变成永恒的记忆。

解析 抓住一堂有特色的课,写某同学的表现就是点,写同学们的集体表现就是面,点与面的内容要做到一致。

1.课本素材

(1)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2)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运用示例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工厂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竟然置劳动法规于不顾,出现了使用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以及减少劳动报酬等丑恶现象。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警惕包身工的悲剧在新时代的重演。

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作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把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避免旧悲剧在新社会重演,更好地把握未来。

2.课外素材

莫振高:

“化缘校长”的教育梦

莫振高,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

莫振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农村的娃仔,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为了让学生们“读好书”,他到处去“化缘”,换来了校园里新建的教学楼、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们崭新的生活设施。

都安高中的学生有将近一半来自贫困山区,家庭非常困难。

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化缘校长”。

近10年来,莫振高先后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与此同时,他连续30多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

除此之外,学生的点点滴滴莫振高都要管:

下雨宿舍漏水,他冒雨登上房顶亲自检修;每天晚上,他都会带领值周老师催促学生睡觉;降温了,他会在广播中提醒学生加衣服;出太阳了,他会在广播中提醒住宿生回宿舍晒被子……

2015年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终年58岁。

莫振高的离去,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他去世当晚,全校4600名学生自动集体熄灯,为他们心中的好校长默哀。

整个县城的花圈被一抢而空,他曾经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守灵、送别。

2015年3月15日早晨,都安县城里,千余人挥泪送别莫振高,队伍绵延数百米。

选材感言

 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的波澜起伏和惊心动魄,尤其是教师的工作,常常平淡如水。

然而,没有不平凡的工作,只有不平凡的人,只要用一颗负责任的心去工作,平凡中也会诞生伟大。

莫振高即是如此,他四处奔波,不辞辛劳,让无数贫困学子的命运因此改变。

在莫振高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梦想——让瑶山贫困孩子靠读书走出大山,他因梦想而光荣,因行动而伟大。

当他逝世时,无数人赶来为他送行,谁说这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真正的伟大之处,是他能够在平凡中,拉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细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至真关爱,那些细节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需要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他人的良善。

这份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热爱,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 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

我说:

“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

“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

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

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

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

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

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

“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

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

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

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

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

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

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

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

“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

”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

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

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

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

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丁香花。

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

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

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

据说那是夏公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

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

他已经卧床数日了。

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

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

“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

“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

他们懂得市场么?

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

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读后启悟

 本文是纪念夏衍先生的文章,作者选取典型真实的事件,运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手法,选取夏衍先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平常小事来刻画他感人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

同时在结构上以言谈交往串起追忆,用漫想跳跃的方法裁选往事,以剪影速写的文笔刻画形象。

而且以“谈话”开篇,又以“谈话”收束怀念行文,首尾呼应回环,给人一种言犹在耳、德容宛在的感慨和怅惘,形象而且感人。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一——诚信

1.[名句]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

[译文]诚信,是维系天下的纽带。

[解读]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霸业,通过发展经济实现了国力繁盛,通过“尊王攘夷”达到了政治外交强大。

对此,孔子评价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意即齐桓公的霸业正大光明而不阴险狡诈。

这正与管仲及齐桓公在建立霸业过程中奉行诚信原则有关。

著名的“曹沫劫盟”故事中,齐国和鲁国会盟,鲁国大臣曹沫因不满齐国此前多次欺压鲁国、侵占国土,在盟会上劫持齐桓公,逼迫其做下归还土地的承诺。

事后,齐国大臣纷纷要求毁约,齐桓公和管仲却坚持认为,既然做出承诺就要遵守,依约归还了鲁国土地。

此举不仅赢得了鲁国的真正尊重,也让齐国的名声得到传扬,列国诸侯纷纷尊敬归附。

2.[名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译文]人要是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解读]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立为美猴王时,曾让猴子引用这句话;明代晚期学者李贽对此评论说:

“猴子也知读《论语》。

”可见,孔子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

《论语》此句全文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将信用比喻为连接车辕与车轭的结构,强调人一旦缺乏信用,就如同马车缺乏必要构件,无法行驶。

诚信是人际交流的基础。

因此被儒家视为人的立身之本。

不讲诚信,为人鄙视;尊重诚信,世所推崇。

3.[名句]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译文]说话没有信用,做事没有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就倒向哪里,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小人了。

[解读]儒家强调“君子小人之辨”,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荀子便指出一条标准,即对“信”的看待,君子看重道德,因此能够坚守诚信,小人看重利益,为了追求利益就容易背弃信义。

利益并非不可追求,孔子亦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人生在世,总应有坚守的原则,诚信即是其一,若诚信与利益冲突,高尚正直的选择,就应当舍利求信,即使会失去暂时的利益,最终也会获得长远的收获。

如“唇亡齿寒”故事中的虞国国君贪图眼前小利,背弃了虞、虢两国世代交好的信义,最终被晋国“假途灭虢”后,也一并灭掉,信、利均失。

4.[名句]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不信接人,妻子疑之。

——唐·马总《意林》

[译文]用诚信待人接物,天下的人都会信赖(他);背弃诚信来待人接物,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会怀疑(他)。

[解读]马总为中唐时人,任职高官,但生平勤奋好学,在南北朝梁朝学者庾仲容编纂的《子钞》基础上,加工整理为《意林》一书,主要是摘录诸子百家的观点言论。

这句话原出自西晋学者傅玄所著的《傅子》,因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