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627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案精品版

学案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①掌握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②熟练掌握全面概括并客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考向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轻易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倒是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试题比较多。

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如果从题材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把握各类题材诗歌内容的共性,这对考生解读某一首具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大有好处的。

在此,我们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爱情闺怨诗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

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

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邺都引》全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而《春江花月夜》则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的身影,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得以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共存,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技法探究JIFATANJIU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四个抓手”

1.抓住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

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

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住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答题模板

第一步:

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

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

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

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

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河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2016·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广度,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结合题目中“秋望”和注释,知人论世,然后深入分析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可以帮助了解感情。

考向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

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

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2015·南宁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描写早春游湖的所见所闻,湖光山色,明媚动人,歌曲横笛,相映成趣。

诗人对此无穷之景,吟唱不尽。

于是开怀畅饮,进入醉乡。

抒发了诗人对美好风景的无限留恋之情。

体现了诗人自由洒脱的个性,纵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解析] 诗歌第一联,写波光粼粼,山色青青,“盈盈”二字很富有情味。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有这美好的环境,自己拄着短的拐杖穿着青鞋信步走走。

第二联,诗人抓住水草边的白鹭,岸边新发芽的柳树,还有那停在枝头的黄莺,描绘出一幅清新而自然的美景图。

第三联,写宴游。

谁家摆开酒席,又有红粉佳人唱曲助兴,吟唱渐渐停止,但孤舟之上却响起了短笛之声。

第四联写面对此无穷的风景,还是要“乐浮生”,由此可知诗人寄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技法探究JIFATANJIU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的几点

1.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模板

第一步:

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

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

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嘉峪关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

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示例二)不同意。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释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晴[注]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 李商隐自838年身陷牛李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后在当幕僚时获得信任,得到了一些人情的温暖,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晚晴指初夏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

诗歌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

一个“重”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是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2016·山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落叶

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诗歌的尾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

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

生命规律就是有兴盛必有衰败,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或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化,表达了无限感慨之意。

解析 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

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

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

《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

“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达观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思想感情类

1.[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酒杯名。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开篇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描写的是花心和花瓣,诗人着眼于菊花的色彩。

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两句,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而后,“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两句中,诗人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

最后一联,诗人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金鹦鹉杯中,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

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

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 ①中斋:

邓剡的号。

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

②烧灯节:

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③梅发:

白发。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

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

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虽然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还像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涌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

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原文翻译 邓剡在上元夜客人都走之后感念旧情,作《忆秦娥》给我,我一读感觉非常凄凉,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觉感到非常悲凉。

元宵节,去临安的道上风雪交加。

风雪交加,江山依旧是那样的江山,但是临安看灯的人却没有。

短短一生偏又经受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

和您就像仍然面对当时的明月。

月色依然如旧,但此番照临人间,却只见眼泪白发而已。

3.[2016·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②,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③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 ①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作。

②凝碧池:

在洛阳,借指汴京故宫。

安禄山陷洛阳,在此大宴部属。

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

③御沟:

流经宫苑的河道。

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

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

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鉴赏 “凝碧”两句运用历史事件,抒写词人此时此际的痛苦。

据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唏嘘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

三、四句,从声音到外貌转化,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的心理活动。

“杏花”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

“无处避春愁”是“词眼”所在。

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

北宋汴京御沟里的水,本是长年流淌的。

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

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原文翻译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

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

只有御沟中的水流断绝,好像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4.[2016·大庆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诗描写了一幅早春图。

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

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的美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高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道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城东早春》:

首句,写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暗示“早”;“半未匀”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

三、四句,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

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

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村居》:

描写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原文翻译 《城东早春》:

城东春色清静幽美,绿柳的叶子黄绿相间。

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刻,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都是赏花的人。

《村居》:

早春二月生机勃勃、草长莺飞,堤岸上杨柳依依、云烟缭绕。

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家了,连忙趁着东风放飞风筝。

5.[2016·辽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 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庚戌:

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

篆冈:

地名,当在带湖之侧。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这两句表面上写想来秋天也会使人悲伤,忧虑重阳节时多风多雨的天气。

实际上“风雨”,一语双关(或比兴或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气候的风雨,更暗喻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或答悲秋不仅仅为秋日自然风雨悲伤,更为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而悲)。

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当时政局恶劣、国势衰微的忧虑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叹。

解析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思想情感,关键是理解句中的“风雨”的双关义,表面义容易理解,但是其隐含义则要从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时值南宋,国运日衰,此“风雨”正有风雨飘摇之意。

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才会有如此的悲叹。

诗歌鉴赏 该词是一首悲秋词。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