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颜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481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颜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的颜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的颜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的颜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的颜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的颜色.docx

《文化的颜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颜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的颜色.docx

文化的颜色

文化的颜色

一、文化应当求和存异

  差异是和谐的基础,多样是丰富的前提。

音符的阶梯,组合成优美的旋律;色彩的多样,编织了绚丽与斑斓;奇异的山川地貌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灵秀和壮美。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

两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全神贯注地搜索着,但一直无从定论。

2011年9月,美国科学家莫拉和加拿大科学家沃姆发表研究成果称,大约有870万种,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准确,光误差值就是上下130万种。

还有人认为远远不止这个数量,仅仅是与人类一样归于哺乳类的物种就有5500多种。

  对我们来说,这些天文数字只是一个“多”的概念而已。

  物以文化,文以物存。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60多亿人,6000多种语言,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种类有多少?

不可得知,大概地球上有多少粒微尘,就有多少个文化种类。

  类别差异产生美。

感谢上苍,让我们生活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但是有人说不。

  他们说,文化差异造成了世界的不安定,要消弭这种差异。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以为,差异是和谐的基础,多样是丰富的前提。

音符的阶梯,组合成优美的旋律;色彩的多样,编织了绚丽与斑斓;奇异的山川地貌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灵秀和壮美。

  我们应当对文化的多样性肃然起敬。

  站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阴山下,文化就是风吹草低中忽隐忽现的牛羊;伫立玉树临风的滕王阁前,文化就是唱晚的渔舟和惊寒的雁阵,是与孤鹜齐飞的落霞、共长天一色的秋水;徜徉莱茵河畔,文化就是肃立的古城堡、沉默的老火炮和满地斑斓的落叶;漫步英格兰的剑桥小镇,文化就是镶嵌在古老的校园里沧桑的门廊上那古铜色的雕像印章,以及牛顿、达尔文、霍金,还有那在康河的柔波里漫溯的中国诗人徐志摩。

  中国湖北赤壁莲花塘刘家村过年天天腊肉腊鱼吃得天昏地黑,龙队鼓队花灯队扮亮山里的夜色;美国纽约州的尼亚加拉瀑布溅起惊涛骇浪无数,但总有勇士从惊险的高处跃入急湍漂流而下;新加坡圣淘沙云顶世界的赌场里光怪陆离,数以万计的人同时豪赌疯玩不分昼夜。

存在的,就是有理由的。

  长调生发于草原,草原在呼吸中放歌;小调呢喃于清溪,清溪在婉转中缠绵;山歌悠扬于田垄,田垄在低回里凝思。

在寂寥的雨巷里彷徨,在豪放的长天中飞扬。

不同的文化,流淌出同样优美的旋律。

和谐的,就是美丽的。

  有的文化是阴晦的墙脚,斑驳陆离、阴森陈腐、肮脏血腥的景象或许都有,你不用走近就能听到张牙舞爪的咆哮,临窗一瞥更让你惊魂出窍,这样的文化是文明的细菌,是导致文明肌体坏死的病毒;有的文化是蝶舞蜂鸣鸟语花香的庄园,让你闲庭信步流连忘返,超然于物外,也可以点上几道特色风味打包带走;有的文化如深山密林中古寺里静坐千年的老禅,在等候万年一回的轻叩,于厚积的枯枝陈叶中做无数轮回的生与灭,无人知晓。

  热烈有热烈的灿烂,浪漫有浪漫的绚丽,含蓄有含蓄的温婉,圆融有圆融的柔美。

文化差异越大,越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补充。

文化特性越近,越应该同频共振琴瑟相和。

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才是文化的百花园。

  文化当求和存异,而不是求同存异。

所以中国古人说,和则生,同则不济。

  二、文化霸权导致兵戎相见

  企图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覆灭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一统世界的行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石头又不停地滚下,反复无穷,却总是徒劳无益。

  我们经常走不出自己铺设的怪圈——总想铲除和填平文化的沟壑,却每每激起浊浪翻滚,出现更深的裂痕。

这似乎提示我们,文化的差异要尊重,而不是要去削平。

  文化差异并不是产生冲突的深刻原因,如果否认这一点,就难以回答为什么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抵牾不断,譬如朝鲜半岛,譬如中东地区,譬如阿拉伯世界的纷争;难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一边捧读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章节,一边对我的家乡湖北赤壁大开杀戒火光冲天;难以回答为什么围绕同一面海、同一座岛、同一片土,周边各国以邻为壑、以邻为恶的现象无法根除;难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同一主权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总在发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谈到希腊模式时认为,希腊世界在文化上的统一与政治上的分裂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都是同一文化的所有者,但这并未能阻止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战争,这类自相残杀的战争变得如此残酷。

”公元前430年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语世界陷入了长时间的自相残杀,所有城邦都卷入其中。

这场被称为古代世界大战的大动荡给予小农经济以毁灭性打击,希腊文明的共同基础被剧烈动摇,从此由盛转衰。

  一切冲突的根源是利益纷争,而不是文化差异。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至少对峙了1000年,无论是持续过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是从未停息的穆斯林圣战,都是为土地而战、为资源而战、为生存而战。

共同的敌人产生利益的盟友,对同一利益的争夺又导致各自为政、互相为敌。

不论是同室操戈还是隔墙觊觎,或者长途奔袭,皆为利而往、因利而争。

旧殖民主义者为了香料、金矿、土地、奴隶,明火执仗,巧取豪夺;新殖民主义者为了垄断资本、能源、市场、原材料,人权干涉、制造内讧、经济制裁、武装攻伐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尽管后者的借口和表现形式显得似乎“文明”一些,但最终都是以掠夺为手段、以流血为特征、以利益追逐最大化为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少数强权大国运用经济手段打压敌对国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他们通过投资、贸易、市场、企业、汇率、金融、技术、环保等多个领域,对敌对国进行经济打击,先瓦解内部,再施以武力,往往效果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成为先导和引信,否定一国和执政者的历史、否定政权和领导人的合法性,成为舆论战的主要内容;当硝烟散尽,文化又扮演起打扫战场、重建废墟的角色,以人道主义面目出现,就像捅你一刀再给你涂上红药水,或者让你用大桶大桶的石油换取一张薄如蝉翼的创口贴,这使文化沾染了血腥味儿。

  文化的同与异,是一对矛盾,处理矛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既不能完全一统,也不能过分求异,前者走向专制,后者走向分裂,都是极端。

我们应该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审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边界、文化的效能,在沟通中处理分歧,在差异中寻找共识。

企图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覆灭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一统世界的行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石头又不停地滚下,反复无穷,却总是徒劳无益。

  文化需要体检。

但这不是文化本身的错。

刀杀了人,只能归罪于操刀的人。

  在经济利益的极端追求、科技成果的无良滥用、全球环境的波谲云诡中,文化被推向了畸形发展的危险境地。

文化暴力、文化霸权,充斥了一些人的大脑,贲张着一些人的血脉。

  强权者狂热,地球就会发烧。

  我们应当摒弃文化暴力。

  一条刻意炮制的信息,可能成为一场战争的引信;一幅精心摆拍的图片,或许会瓦解一个民族的心理;一张与事实无关的海报,可以使成千上万吨炮弹向一个弹丸之地倾泻。

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需要千年百年的淬火锻打,但注销一个国家的民心,只需要一帧电视画面、一秒钟。

这就是文化暴力的表现。

  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

一个强权国家图谋打击另一个目标,总是先开动机器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子虚乌有的借口误导国际社会,导致舆论的整体失衡和公众的集体误判。

即使最后证明这些“情报不准”、“信息错误”、“证据不足”实属荒诞无稽,但无人也无须为此买单。

譬如,以士兵失踪的名义,以发现“万人坑”的名义,以反对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名义,等等。

在这里,政治是手段,利益是目的,事实无关紧要。

谎言,是暴力制造的文化畸形儿。

  能弹奏巴赫、舒曼、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施特劳斯经典曲目的钢琴师,也是弹无虚发、杀人如麻的指挥官;酷爱雕刻绘画的艺术青年,也是心狠手辣的刽子手。

这样的事例,在德国纳粹军营里并不鲜见。

一边欣赏狐步舞曲,一边揿动武装直升机的导弹按钮,这样的情景今天依然重现。

冷酷的心,嗜着同类的血,滋养了文化怪胎。

文明人的野蛮比野蛮人的野蛮更可怕,这已被现实反复验证。

  比文化暴力更可怕的是文化霸权。

  文化是有脊梁的,俯首但不屈膝。

只可叹服,不可征服。

马其顿的铁蹄踏碎了古希腊城堡,但古希腊文明跨越时空征服了全人类,整个西方世界都去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寻找精神的泉眼。

文化的主权是国家的主权、民族的权利,是国家、民族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应当相互尊重,这也是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与和谐世界的基础。

  历史的斑斓更多地表现在血色斑驳上。

文化侵略和侵略文化一直与武力紧相随,随军的传教士与战斗员并没有什么两样,大凡入侵者完成战斗任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文化占领。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描述了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所占领地区的法国学校不得不放弃自己语言教学的情形,法国教师韩麦尔先生留给学生最后的那句话——“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让全世界的人们在心里默读自己的母语。

  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万能钥匙,包打天下,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希腊模式解释不了所有的古代文明,美国模式拯救不了今天的世界,中国模式也没有考虑过复制批发。

霸权主义所推行的殖民文化都是以强行消灭弱势文化、民族文化、主权文化为特征的,必定激起本土文化的抗争,有的抗争长期存在,没有哪一种纯粹的殖民能获得完胜。

  因此,文化统治者、文化霸主们推行的霸权文化只能导致兵戎相见,强加于人的极端文化一定会导致民族主义的狂热,一旦失控,战火见油就起。

建立在军备竞赛基础上的文化,实际上是已点燃引线的火药桶、弹药库,爆炸进入了倒计时。

“杀手锏”的轮番亮相和攻击方式的出其不意,像精彩大片让地球人看得瞠目结舌,终有一天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政治精英、经济霸主、文化巨鳄、军事强人们裹胁文明的成果,在文化的泥沼里相互倾轧,搅得人类的天空风起云涌,周天寒彻。

  西半球的温度似乎有些偏高。

以美国为主要代表,以及一批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家相跟随,西方阵营已经燃起势欲吞噬全球的文化烈焰。

无论是美国的文化独唱,还是法国、英国,北约国家,欧盟国家,日本及亚洲国家加盟的群舞,扩张带来的冲突此起彼伏。

有着约430亿桶石油储量的利比亚,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

打击它,商机无限;重建它,仍然商机无限。

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局势的操控,实质上是战略利益的角力和调整,投入的成本决定回报的利润。

亚洲本来稍显宁静,但是大国的战略干预及小国的附庸献媚,使得这个地区局势也波谲云诡充满了变数。

  以武力炫耀和战争恫吓的方式可能显赫一时,但难以和平发展一世;心头之患和引狼入室的感觉终究会让所有人心存不爽,自己也会感到包袱沉重和深陷泥淖。

和平是文化层面的话题,战争只能造成对抗。

以人权的名义干涉他国主权,只能扩大分歧;靠发动战争释放本国社会压力,转移矛盾与危机,是饮鸩止渴、埋定时炸弹;以暴抑暴无异于以暴易暴,以战争消灭战争的企图,只能制造新的灾难。

战争的红利越大,支付的成本越高,一国攫取的战争之财,一定是他国付出的沉痛代价。

  西方的文明史曾经是一部兴起与衰落国家之间的争霸史,但是今天的文明史却是少数文明在全球的征战史。

在西方新保守主义思想和势力的影响下,西方强国或者集团通过外交和战争的手段改造他们认为不符合民主、不符合世界主流的政体,推翻不符合大国利益的现政权。

“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阿拉伯之春”并没有带来新的色彩,倒是让这个世界越来越斑驳陆离,充满血色。

无论是几个强国对小国的合围还是大国之间的角力,以武制文、以武代文、文攻武伐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专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尚能成为美国政府二战后治理日本的政策依据,但今天建立在尖端军事科技自负之上的文化漠视已成为西方的流行病和传染病。

在人权的双重标准下,“拯救”成了武装入侵和干预的幌子,自由民主旗号成了谋取利益的遮羞布,炸弹袭击、滥杀无辜的消息几乎每天都占据着全球的电视屏幕。

仅伊拉克战争,就有10多万平民倒在这块遮羞布下,美国也在这场长达9年的战争中阵亡4500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开支上万亿美元,这正应验了那句“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的古训。

  战争,盛产滴血的数字。

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文化版图,也改变了文化的颜色。

  赢得了几场战役不一定赢得了整个战争,赢得了局部战场不一定赢得了长远战略,获得了物质利益不一定赢得了公理与道义。

文化把各色人等圈在一起,又让各色人等打得头破血流。

文化霸权下的景象,不那么文明。

  三、在相互比较中把握文化的特性

  交流比交锋的成本小,对话比对抗的空间大,只有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才能找到人类共同的根,找到共荣共生的大树荫。

在文化的框架内,一切难题都可以在时间表上排队解决。

  文化必须互相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了解,了解的基础是交流。

和平的前提是融通,不融则不通,不通则产生隔阂,导致对立。

  地球上江河海洋成片、沟壑峰峦密布,需要舟车的勾连,文化就是桥梁与航班。

文化的融合度决定凝聚力,越是水乳交融,越是坚不可摧,就像绵延的群山一定是以峰峦的比肩而立且相互支撑为内在力量的。

文化像一朵花,需要在开放的环境、自由的空间里生长。

封闭的文化最终会像干涸的溪流,寂寞地不知所终。

在交流中相互激荡,每一种文化都能从其他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映像和熟悉的面孔,都能寻觅到共同的话题。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利益虽然导致冲突,但文化却可以促进和谐。

交流比交锋的成本小,对话比对抗的空间大,只有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才能找到人类共同的根,找到共荣共生的大树荫。

在文化的框架内,一切难题都可以在时间表上排队解决。

  文化需要比较,我们不妨用望远镜管窥大洋彼岸的美国文化,从主要几个方面认识我们的美国朋友和美国文化。

  战争文化是美国文化的先天特质。

1620年欧洲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帆船移民北美荒原开疆扩土,这就决定了美国文化具有扩张本性和血腥味儿。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诞生以来,美国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扩张的步伐,跨过密西西比河,打败墨西哥,完成对北美大陆的拓殖,把边界线推向太平洋西岸。

随后不断向海外扩张,参与欧洲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全球建立了约500个军事基地。

据统计,美国236年的历史上,参与战争和对外军事行动达200多次,从二战结束到1990年,美国对外进行较大规模战争和军事干预共计124次,平均每年2.8次;1991年到200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0多次,频率为每年4次。

通过战争,美国领土面积从独立时的7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36万平方公里。

通过战争,美国也获取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战时期,美国与交战双方都做生意,1914年到1916年,美国一方面与协约国贸易从8.24亿美元猛增到32.14亿美元,另一方面与发动战争的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也交易频繁,直到获悉德国欲拉拢墨西哥收回被美国占领的土地时才对德宣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美国一直向日本供应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和原棉等战争物资,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美国才对日宣战。

一战期间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二战期间这个数则高达7000万,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但美国大发战争横财,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从空中打击全球任意目标的国家,倚重武力威慑,靠战争积敛财富,形成了美国文化的本质。

  移民文化成就了美国文化的比较优势。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美国人口中的民族成分大约有100多种,除印第安人外,所有美国人都是移民的后裔,从1880年到1920年的40年间到美国的移民超过2300万人。

不少对美国乃至对人类产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物都是移民,如不列颠裔的“美国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汽船发明家富尔顿、荷兰裔发明大王爱迪生、德国犹太人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等,仅上世纪前30年,29位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得主中有26位是移民,28名化学奖得主中有27位是移民,36位物理学奖得主中有35位是移民。

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曾说:

“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液。

”今天的美国人口达3.1亿,移民增长率正超过美国白人的增长率,持续的移民浪潮对美国文化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移民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移民群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优势,各种文化优势汇聚成优势文化,所以说移民文化是一种良种文化,美国文化正是在这种兼收并蓄中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强势文化。

  大众文化是美国文化的社会基础。

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美国社会创造了丰富的大众文化。

这种源自草根阶层、代表最广大民众的文化,是反抗资本社会、挑战社会伦理的产物,它主张放纵、自由、享乐,以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极端主义方式对抗主流社会。

在爵士乐和摇滚舞的节奏中挥洒情绪,在主张诉求和愿望满足中获得个人价值,尊重个体自由的大众文化逐渐形成。

2011年9月17日,是美国宪法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纽约曼哈顿,抗议华尔街金融系统的贪婪和政府的失职,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代表“占人口总数99%的普通大众”,反对“占人口总数1%的人的贪婪和腐败”,这场“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迅速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群众性社会运动,是美国大众文化的经典代表。

正是这种大众文化,让民众的个体利益得到关注,悲观、苦闷、颓废、失望的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起到“降压阀”、“减震器”的作用,又体现了对人权自由的尊重和个性的发挥,因而在全球具有跨越国界的诱惑力。

  一路领先的经济增长了美国文化的底气和霸气。

战争中迅速崛起的经济催生了扩张性、外向型的美国文化,此所谓财大则气粗。

2007年8月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厄运连连。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首次对美国主权信用降级,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沉重打击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三周之内美股三大股指皆重挫15%以上,数万亿美元股市财富快速蒸发。

加之“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持续,有人以此唱衰美国,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到头了。

这种天真与幼稚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第一”的霸主地位仍然牢不可动,它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是其他国家和共同体难以企及的;它拥有70个盟国,主导着全球70%以上的经济组织;全球100所一流大学中,一半以上在美国;它的国民教育、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2011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纪念前夕,《华尔街日报》刊登评论《未来仍属于美国》称,21世纪变革的速度与规模将超过以往世纪,美国的处境比中国、欧洲和阿拉伯世界都要优越,美国在利用机会和管理风险方面有更强实力。

这篇文章显示了美国式的自信。

  网络文化给美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强劲动力。

凭借技术的领先和对资源的垄断,美国再一次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

一方面,美国国家层面的网络战文化正在形成。

美国依靠技术领先,实现了从CPU、根服务器、操作系统、搜索引擎、路由器的垄断,实现了在人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硬件、软件、资源、组织机构、管理、市场等方面绝对的优势,抢占了全球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制网权。

2010年5月,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网军”,成立美国网络司令部,计划在10年内投入数千亿美元构建美军网络化联合作战系统。

2011年5月,美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首次公开声明对网络领域敌对行为将采取军事行动。

目前似乎没有人意识到美国这一声明的危害性,“敌对行为”包括哪些方式?

什么范围?

谁来界定?

如果传统军事打击的权限被任意扩大,意味着美国可以用任何借口打击任何一个目标。

2011年7月,美国防部长公开发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指出五项战略支柱,建立网络空间国际社会,扩大战略同盟。

美国的举动拉动相关国家,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等纷纷出台国家网络战略,组建网络司令部或网络部队,开发攻击性网络武器。

可以预见,互联网将是又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美国则抢占了前沿高地。

另一方面,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正创造着新的网络文化。

乔布斯缔造了“苹果神话”,使iPhone、iPad、iPod、iMac等系列时尚电子产品风靡全球,每一款新产品的问世都掀起一股旋风。

这家一度濒临倒闭边缘的美国苹果公司,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市值从20亿美元增长到5000多亿美元,增长了250倍,在2011年8月10日市值一度超过“百年老店”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全美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苹果把石油踩在脚下”成为高科技企业登上龙头老大宝座的先例。

如今,AppleStore(苹果零售店)里陈列的不仅仅是极其丰富的软件,更是琳琅满目的文化,它们正大范围、多方面、深层次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以interaction(互动),information(信息),intelligence(智能),imagination(想像),innovation(创新),individuality(个性)为基本特征的“I文化”已经形成,可能出现的文化形态有多少种,难以预测,但可以断言的是,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将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主要载体。

  尽管美国文化强大,但有时也脆弱得不堪一击,像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骆驼;尽管有时脆弱不堪,但也具有极强的自愈能力和纠偏能力,9·11事件就是经典案例。

事件发生后,美国实施了《美国爱国者法》,总统可以下令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对公民进行监视,包括强迫企业和组织提供关于公民经济、通信和交往状况的资讯,甚至可以动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监控。

2011年12月31日签署的《国防授权法》,允许对公民实施无限期的拘押,政府具有不受制约的广泛权力,对此,美国公民慷慨地向政府奉献出了自己的自由。

另一方面,美国人诉诸武力的思维方式经常反映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中,极端的政策导致极端的复仇,使美国文化也由此增加了反恐防恐的成分,隐患远未消除,美国人将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

美国社会频频发生的枪击案,也反映出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倾向。

由于持枪合法化,2亿多枪支收藏于民间的现实,也多少让人担忧。

  移民文化在充实美国文化的同时,也在冲击、蚕食和消融着美国文化的主体。

有人警告,以墨西哥移民为主体的拉美裔移民,正成为消解美国国家向心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其国土毗邻、居住集中、历史深厚等原因,他们抵制着美国文化对移民的同化,有形成自己政治、语言等文化特性的倾向,一些定居在被美国所侵占地区的墨西哥移民还潜伏着复仇主义的情绪,使美国存在分裂成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潜在危险。

文化的同化与异化的较量,将长期困扰美国社会。

  美国文化如此丰富,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东南亚文化等等亦如此,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文化色彩。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就像鞋子,没有对错之别,只有是否合脚之说。

  人类如此丰富,文化如此多样,地球就这样一身斑斓尘土飞扬地行进在自己的轨道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