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40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docx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

 

上海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

 

第一单元有家真好

每周一诗

(1)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

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同

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作品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

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结句‚不曾

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

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

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

‚当窗柳‛意即

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

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

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一人独处驿

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

同日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

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

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

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

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

首句‚当窗柳‛,

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

灼然可见。

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

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

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

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

力量。

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

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

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

彰。

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2)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1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词赏析】

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

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

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

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

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

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

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

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

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

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

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

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

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

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

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

‚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

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

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

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

诗人因见秋风

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禹锡《视刀环歌》云: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

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

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

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

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

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

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

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

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

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

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

《唐诗笺注》说:

‚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

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

 

2

 

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

云评论说:

‚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

‚此类之诗,皆

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

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

的气氛。

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

每周一诗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译文】

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

沐着春

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

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

哦,累了,就在这家

‚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

开窗户:

呵!

好清新的乡村空气!

好迷人的乡村美景!

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

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

闲地漫起步来。

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

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

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

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

之舞……啊!

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

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

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

来,仔细一瞧,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

透几许晶莹。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

原来是一群

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

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

电般地抓住了它。

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

的蝴蝶哧溜飞走了。

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

小女孩并没有灰心,

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

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

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

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

蝶藏在哪里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

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

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捕

蝶图。

(4)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3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火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

样,淹没在清凉、泛着波光的池塘。

放牛孩子横坐在牛背,悠闲自在地用短笛吹奏着乐曲。

【赏析】

1、写景的艺术特色: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

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

场布臵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

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

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

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

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

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

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

好无拘无束呢?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

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

远的美好感觉。

 

第八课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

人便生气地说道:

‚陈太丘真不是君子!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进了门也不回头看。

【字词解释】

元方:

即陈元方,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

过了正午。

至:

舍去:

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戏:

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

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

回头看。

 

4

 

信:

诚信,讲信用。

时年:

这年(那时)。

非:

不是。

相委而去:

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

感到惭愧。

礼:

礼貌。

过:

过了。

已去:

已经离开。

哉:

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

则:

就是

引:

拉,这里表示友好的动作

【古今异义词】

1.去古意:

离开今意:

到、往

2.委古意:

丢下、舍弃今意:

委屈、委托

3.顾古意:

回头看今意:

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

一点也不姑息。

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

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

‚诚信是天下的关键。

‛孔子也说:

‚做

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

安横木的辄(zhe),如何能走呢?

‛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

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

不讲信誉的品行。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

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第九课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5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

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升起时让人感觉清凉而带有寒意,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

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也不能判定他们对错。

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

‚谁认为你的知识渊博呢?

【词类活用】

东游:

名词做状语,向东通假字

【一词多义】

知:

通‚智‛,智慧。

1其:

(1)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2)第三人称代

词,‚他们‛——问其故。

2为:

(1)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是—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异义】

1.盘盂:

古义:

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

用来装

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2.汤:

古义:

热水

今义:

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3.去:

古义:

距离,离、相离。

今义: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第三单元寄情山水

第十课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竺其间。

 

第十一课古诗三首

观沧海

曹操

 

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词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臵: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

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

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

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

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

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

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

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

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

‚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

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

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

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

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

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

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

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的。

 

7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大地。

大自然给你的偏爱,

使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挺拔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余。

【创作背景】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

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

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不仅写出

了山的雄伟,还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

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

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

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

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

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

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

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

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

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

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

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

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

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

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仅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8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大意】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

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

迷迷茫茫,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

空濛的山色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