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02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docx

哲学第四课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定时练

命题:

审核:

时间:

2013-09-1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发生9.0级地震。

尽管日本是世界上抗震和防震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但这次地震仍给日本造成了自二战以后的最大损失。

下列古语中蕴含的哲理最能反映上述材料的是

A.静即含动,动不含静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这一定义应这样理解

①物质具有客观性 ②物质具有可知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物质是具体事物的总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5、“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2012年11月,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7.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9.“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0.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水,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12.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

这表明了  

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B.运动是绝对的

C.静止是相对的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3.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时的“实”不能代表此时的“实”。

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14、“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诗文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思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未变D.事物的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16.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道。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8.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社会制度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19、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20.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

近日,台风“山神”、飓风“桑迪”都被准确预报,因其威力巨大,还是在亚洲、北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人类能准确预报台风、飓风的形成和行进路线,但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损失说明

A.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所以要尊重自然B.只有科学高度发展,才能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C.即使认识了规律,利用规律还需要一定的条件D.只有尊重自然、服从自然,才能避免自然灾害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2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3.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

24.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5.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26.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7.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28.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

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流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

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9.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30、《道德经》中教导人们:

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

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奴隶B、认识自然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界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D、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31.荀子在《天论》中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

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

)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32.“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3.《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4.《孙子兵法》曰: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5.《中庸》指出: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宋周敦颐《通书·礼约章》指出:

“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中:

中庸。

和:

和谐。

理:

事物的规定性、合理性。

)这启示我们

①走中间道路是万物和谐的根本②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消除差异,世界才能和谐④和谐是自然之美,也是为人之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6.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生动描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之所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因为

①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②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人们改造自然物的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④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7.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8.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

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的运动体现了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②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③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9.《春秋·察今》记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40.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41.食品价格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月份我国部分商品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食品

烟酒及用品类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衣着

10.5%

3.7%

2.6%

2.6%

0.7%

3.3%

注:

2012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5%。

材料二为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意见》提出,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运用世界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10分)

 

42、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请问:

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10分)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定时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ABA6—10:

DBBCA11—15:

BDADB

16—20:

CCDBC21—25:

DDDAA26—30:

BCAAD

31—35:

BDDDD35—40:

BBCDB

二、材料分析题

41.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立足我国当前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这一现状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5分)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商品价恪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影响,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储备调运制度,有利于调节商品供求,稳定价格,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5分)

42、解析:

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有关哲学知识,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陈与义的诗反映了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1)白居易的古诗: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5分)

(2)陈与义的诗:

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分)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定时练答题卷

班级姓名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56-1011-15

16-2021-2526-30

31-3536-40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