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951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docx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

ASpecificMeasureToSolveACertainProblem,TheProcessIncludesDeterminingTheProblemObjectAndInfluenceScope,AnalyzingTheProblem,CostPlanning,AndFinallyImplementing.

 

编订:

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易版

温馨提示:

本解决方案文件应用在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矿井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

对突水机理及突水危险性评价和预测是解决突问题的关键技术基础,构造裂隙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

平顶山十三矿是1座设计能力180万t/a的大型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2次较大的突水事故。

井田煤系地层属于石炭二叠纪,二叠系已煤组的二₁煤(或已16-17煤层)为该矿井的主采厚煤层。

煤田分布在汝河和沙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构造形态为一地垒型的复向斜构造,四周受接近东西向两组张性断裂的控制,形成一多边形的地垒型断块,由于煤田相对抬起,切断了与周围区域含水层的直接水力联系,阻隔了区域基岩地下水向井田的侧向补给,使本井田成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1采面概况及突水过程特征

  

  平顶山十三矿目前开采已组煤层,发生的2次突水事件分布在已一和已二的2个采区。

第一次突水发生在已15-17-12010采面,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二采区东翼第一区段,东至侯村保护煤柱线,西到上山保安煤柱,北至防水煤柱,南部尚未布置采面。

采面走向长1285m,倾斜宽130m,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26°,煤层厚平均为5.28m。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沿煤层顶板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工字钢金属支架支护(图1)。

第二次突水发生在已15-17-11090采面,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一采区东翼第五区段,东邻襄郏背斜轴部,西至上山和东风井保安煤柱线,南北均未布置采面。

回采走向长1090m,倾斜宽128m,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20°,煤层厚平均为5.4m。

巷道掘进沿煤层走向和顶板施工,工字钢金属支架支护。

采面里段采煤方法为分层综采,采高2.2m左右,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图2)。

  图112010工作面平面示意图

  图211090工作面平面示意图

  

  1999年12月27日12:

20,12010采面切眼里帮下机头以上7~11m范围内底板突水,标高-236.4m,最大突水量240m³/h,12h后衰减为227m³/h。

28日15:

30测得二灰水位开始以0.15m/d的速度下降,突水过程呈现出水量相对稳定的非稳定流状态。

29日0:

00后相对稳定,15d后水量稳定在150m³/h。

  

  20xx年11月15日15:

00,11090采面采空区侧底板有水涌出,水量为5~6m³/h;18:

00水量增大到150m³/h,同时听到采面有响声,并伴有煤尘飞扬,14

  #架后底板鼓起0.4m,水伴着大量煤沿运输机和支架间人行道奔涌而下,最大突水量达435m³/h,采面下出口封顶后的平均出水量为300m³/h,采面突水点标高由-496.6m上升至-457.4m。

由于突水最较大,致使机巷最高点(-457.4m)以里共淹没巷道508m,最高点以外自流850m。

30d后,水量稳定在168m³/h,水温在38℃左右。

  

  总之,2次突水具有突发性、矿压显现明显、水量大且稳定、水温高等特征。

  

  2突水原因分析

  

  2.1水文地质条件

  

  已15-17-12010采面煤层直接底板为黑色的砂泥岩互层,厚2.14m。

老底为细砂岩,厚7.71m。

采面区段岩层平均倾角为28°,掘进过程中揭露断层28条,走向大致为NE,最大落差10m(图3)。

11090采面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厚1.8~3.25m;老底为细砂岩,厚6.9m。

采面在掘进期间共揭露大小断层17条,影响走向长398m,断层组的2条主要断层间距23m,对采面影响较大(图4)。

两采面下部为晚石炭世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群上部灰岩段1~7层和寒武系(表1)。

  

  表1煤层与底板地层情况表

古生界

  

  二叠系

  

  已煤段

  

  已15-17煤厚10.6m

  

  裂缝承压水

  

  砂泥岩厚8.1m

  

  石炭系

  

  上部灰岩段

  

  一灰岩厚10m

  

  岩

  

  溶

  

  水

  

  二灰岩厚8.0m

  

  三灰岩厚7.8m

  

  砂泥岩段

  

  砂泥岩厚16.6m

  

  下部灰岩段

  

  四灰岩厚7m

  

  五至七灰岩厚7.4m

  

  铝土岩厚8.2m

  

  寒武系灰色白云质灰岩

图31201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图41109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已15-17-12010采面处于正断层F2(∠63°,H=47m)、F6(∠77°,H=52m)之间,风巷上部有正断层F3(∠65°,H=11m)、F4(∠58°,H=18m)(图3)。

11090采面南北方向以襄郏一号正断层和灵武山向斜为骨干构成边界。

东西方向以11090逆断层带和沟李封断层为边界。

沟李封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应力集中,裂隙也相对发育,和富水带共同构成了突水的富水区和迳流带(图4)。

两采面均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静储量丰富,富含承压水。

  

  2.2充水水源分析

  

  石炭系一灰岩是泥灰岩,二灰岩是两采面突水的直接富含水层;三灰岩的富水性最差;四至七灰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75~0.019L/(s·m),四灰岩不发育,富水性差,六灰岩和七灰岩局部富含水,五灰岩富含水;二灰岩和五至七灰岩存在水力联系。

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为0.226L/(s·m),在石炭系110m以下,岩溶较发育。

  

  2个采面突水水量大且较为稳定,水压高,说明有丰富的补给水源,呈现出承压水的一般规律。

据突水水质分析结果知,2次突水水源不是顶板或第四系水,而是灰岩含水层水。

两采区恒温带在地表以下25~30m附近,温度为17.2℃,地温梯度为3.2~3.5℃/hm。

  

  12010采面突水温度为22℃,出水点距地面高-300m左右,预计水温为24℃,与二灰水水位基本相符,突水后二灰水水位一直下降也说明了突水水源主要是二灰水。

地质勘探表明,在没有大量疏水的情况下,12010采面下的二灰水水位下降了150m以上,说明该面二灰水的补给条件差,以消耗储量为主。

二灰水水头高度为210m,由于该面回采时最大突水量达240³/h,至采面回采结束底板二灰水的涌水量尚有30m³/h,表明二灰岩有一定的富水性和渗透性,在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安全生产(图5)。

  图5突水水量、水温、二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

  

  11090采面突水之初水温为30℃,4d后稳定在38℃左右。

11090采面突水处标高为-498m,预计该处水温为35℃,而实际水温为38  ℃左右,说明突水补给水源应在-550m以下,是石灰系五灰水和寒武系中白云质灰岩水。

从五炭岩观测孔水位动态看,五灰水水位稍有下降(只有五灰水观测孔在突水面附近且中间无断层,但在突水时该孔还没有施工完),说明五灰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

综上认为,1109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补给水源为石炭系五灰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水(图6)。

  图6突水水量、水温、五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

  

  2.3导水通道分析

  

  底板破坏带与岩溶水断层破碎带是两采面底板突水的主要通道,断层煤柱构造和裂隙发育,隔水层完整性遭到破坏,给突水提供了通道。

  

  据突水的特征推断,11090采面突水通道为溶蚀裂隙——管道水流系统;12010采面突水通道为与切眼成40°交角的一个构造裂隙;11090采面突水补给通道:

一是襄郏背斜仰起端的石炭系灰岩隐伏露头区,其迳流通道是襄郏背斜轴部;二是沟李封正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的三角地带。

12010采面的补给通道微细。

  

  2.4突水机理分析

  

  矿井突水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水量,有较大的水压力,并受到采动的影响。

两采面突水水量较大且稳定,表明水源相对充足;突水过程造成底板断裂或底鼓,表明水压力较高。

  

  从两采面突水看,底板断裂构造薄弱带是造成突水的主要因素。

断裂构造在突水中的作用:

一是使12010采面隐伏构造发育带、11090采面背斜轴部等处成为突水易发生部位;二是11090采面断裂构造发育,使各含水层具有良好的水力联系。

两采面矿压和水压是底板突水的诱导、触发因素。

采动矿压对底板的破坏主要有3种:

一是离层导致层间破坏;二是采空区周边反向作用力导致剪切破坏;三是水平拉力导致垂向破坏。

采动矿压对两采面底板隔水层产生8~13m的破坏深度,使各个方向的先存断裂不同程度地发生“活化”;新产生的裂隙、先存断裂与含水体原始导升带连通,承压水沿着裂隙上升,冲刷结构面,裂隙软化扩大,逐渐形成较大的过水通道导致突水。

11090采面底板裂隙的突然导通致使突水来势猛,呈爆发态,但12010采面切眼为裂隙迟到突水。

综上认为,采面突水原因在于煤层开采后,底板应力场发生了变化,断层的拉伸张裂带更加发育并产生裂隙,随着采空区应力的降低,底板隔水层的抗张强度低于底板水压力,隔水层厚度相对不足,超过弹性变形极限而出现裂隙,同时原生裂隙进一步扩张,断层进一步被活化,终使底板隔水层断裂,导至突水。

  

  3结语

  

  1)平顶山十三矿采面底板突水规律为水量大、水压高、水温高,且相对稳定。

1109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补给水源为石炭系五灰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水;突水通道为溶蚀裂隙。

1201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补给水源微弱,主要通道是与切眼成40°角的构造裂隙。

  

  2)平顶山十三矿在二灰承压水上回采时,底板受采动影响原生裂隙再次扩张,断层进一步被活化,隔水层度相对不足,高压水致使隔水层断裂,从而发生了2次突水事件。

建议在二灰承压水上采煤时,首先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再采取防水煤岩柱等有效措施,以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

  

  《矿业安全与环保》(于辉光、郭德勇、吴建亭)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nameorpersonalbrandnamecanbefilledinthisposi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