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630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docx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docx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0章

 

1.

力学:

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

机械运动:

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2.

工程力学任务:

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

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

C.分研究物体运

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失效:

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

三种失效模式:

强度失效、刚度

失效、稳定性失效。

 

第1章

 

1.静力学:

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

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

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投影:

在直角坐标系中:

投影的绝对值=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

分力的方位角:

力与x轴所夹的锐角α:

方向:

Fx、Fy符号定。

5.

刚体:

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理想化模

型,实际不存在)

6.

力矩:

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

转动的效果。

v

MO(F)

Fd

方向:

力使物体绕矩心作

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

(1)力等于零。

(2)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

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7.

力偶:

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例:

不能

 

1

 

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

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

即:

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

 

无关。

 

三要素:

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

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

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

(只能在作用面

 

内而不能脱离。

 

推论2: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和力偶臂的大

 

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

适用范围:

物体。

 

B.二力平衡公理:

适用范围:

刚体(对刚体充分必要,对变形体不充分。

)注:

二力构件

 

受力方向:

沿两受力点连线。

 

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适用范围:

刚体

 

D.作用和反作用公理:

适用范围:

物体特点:

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

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平衡。

(即:

作用力反作用力不是平

 

衡力)

 

9.常见铰链约束及其性质

 

(大题)

 

2

 

第4章

 

1.材料力学的任务:

a.足够的强度:

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b.足够的刚度:

构件抵抗变形的能

 

力c.足够的稳定性:

构件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2.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

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弯曲

 

3.

材料力学基本假定:

a.均匀连续性假定

b.各向同性假定c.小变形假定(弹性变形,塑性

变形)

4.

四种基本变形在工程背景上的应用:

轴向拉压:

火车卧铺的撑杆

剪切:

连轴器中的螺栓

扭转:

汽车承重轴

弯曲:

钻床摇臂

5.

组合变形的判断:

拉压:

力沿轴向方向

剪切:

两个力的间距非常小且方向相反

扭转:

手螺旋定则判断力方向沿轴向

(与轴向平行)弯曲:

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力方向与轴向垂直。

 

(注意斜弯曲)

 

6.基本变形的方向判断:

 

轴向拉压:

拉力为正,压力为负。

 

扭转:

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拇指背离截面的外力偶矩为正,指向截面的外力偶矩为负。

 

剪力:

使截面处的微段梁产生左上右下错

 

动的剪力为正。

 

弯矩:

使梁截面上部纵向受压、下部纵向

 

受拉的弯矩为正。

 

3

 

第5章

 

1.轴力图(大题)

 

2.应力分析方法:

 

A.表面变形

 

B.平面假设:

假设变形前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

 

C.内部变形:

设想杆由无数纵向纤维组成,各纤维伸长都相同,可知它们所受的力也相等

 

D.应力分布规律:

轴力在横截面上均布,各点应力相同,垂直于截面,为正应力。

 

3.应力分布图:

若杆轴力为FN,横截面面积为

 

A,则横截面上各点的应力为:

 

4.材料力学性质实验(必考)

 

 

FN

A

 

1.)实验过程:

(以拉伸实验为例)将低碳钢试件装入试验机夹头内,然后开动机器加载。

 

试件受到由0逐渐增加的拉力P的作用,同时发生拉伸形变。

拉力P缓慢增加,直至试件

 

拉断。

 

2.)各阶段及特点

 

A.弹性阶段:

OA'产生弹性变形。

OA点弹性极限

 

σe(微弯线AA’,斜直线OA’)

 

4

 

特点:

(1)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最高点A的应力称为比例极限σp。

 

(2)直线段斜率为材料的弹性模量E。

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B.屈服阶段:

ABC

 

特点:

(1)产生屈服(流动)现象:

应力几乎不变,但应变却显著增加。

 

(2)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

滑移线(与轴线约成450)

 

(3)屈服极限σs:

材料屈服时的应力,称为屈服极限(流动极限)。

衡量材料强度的

 

重要指标。

 

C.强化阶段:

CD

 

特点:

(1)强化:

材料重新具有抵抗变形的能力。

 

(2)绝大部分变形是塑性变形,试件的横向尺寸明显缩小。

(塑性:

材料能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3)强度极限(抗拉强度)σb。

是衡量材料的另一强度指标。

 

D.颈缩阶段:

DE(局部变形阶段)

 

特点:

横向尺寸急剧缩小,产生颈缩现象。

 

3.)试件拉压形变面:

 

铸铁:

拉伸:

曲线微弯,断裂时应力很小,断口平齐。

压缩:

断面与轴线约成45°

 

低碳钢:

拉伸:

有明显的塑性破坏产生的光亮倾斜面,倾斜面倾角与试样轴线近似成杯状断

 

口。

压缩:

试件越压越扁,没有强度极限σb。

 

4.)材料的塑性指标:

(δ和ψ都表示材料拉断时其塑性变形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其值愈大,

 

说明材料的塑性愈好。

 

延伸率:

l1l0

100

0

(l1是拉断后的标距长度。

l0

0

 

5

 

δ≥5%的材料为塑性材料。

δ<

5%的材料为脆性材料。

截面收缩率:

A0

A1

10000(A1

是拉断后断口处横截面面积。

A0

4.)卸载规律和冷作硬化:

卸载规律:

当试件加载到强化阶段的任一点

f后卸载,应力应变关系将沿着与弹性阶段几

乎平行的直线回到

h点。

冷作硬化:

对预拉伸的试件短期内重新加载,到

f点的应力后,

才出现塑性变形。

所以,这种预

拉过的材料比例极限提高到

f点,材料的强度提

高,但是塑性降低。

 

(弹性应变hg,塑性应变Oh。

 

5.)其他塑性材料的拉伸

 

1、都有弹性阶段,E值接近。

 

2、强度、塑性有别。

 

3、无明显屈服阶段,取有0.2%塑性应

 

变时的应力为屈服极限。

记为

δ0.2。

5.拉压杆的胡克定律:

l

FN

l

EA

(适用于弹性范围内,系数E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称

为材料的拉、压弹性模量。

 

第6章

N

1.外力偶矩计算公式:

m9550

n

2.圆轴扭转特点:

主动轮上的力偶与轴的转动方向一致,从动轮上的力偶与轴的转动方向相

 

反。

 

3.圆轴扭转讨论应力方法(见下图)

 

6

 

4.薄壁圆筒应力分布:

 

各点大小相等,沿壁厚均布,方向垂直半径。

 

MT

5.薄壁圆筒圆轴扭转公式:

2

2r

6.切应力互等定理:

 

A.在互相垂直截面的交线处,切应力成对出现。

 

B.切应力大小相等,垂直于交线。

 

C.切应力方向共同指向交线或背离交线。

 

7.剪切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G

 

8.圆轴扭转的横截面切应力分布:

E

2

(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与点到圆心

 

距离成正比。

即原点处切应力为0,边缘切

 

应力最大;同圆上切应力相等;切应力垂直

 

7

 

半径。

9.实心/空心厚壁圆轴扭转横截面

任意点应力:

MT

IP

 

(MT——横截面上的扭矩。

ρ——横截面上点到圆心的距离。

I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

 

矩。

边缘各点应力:

max

MT

10.实心/空心厚壁圆轴扭转横截面

WP

WP

IP

M

Tl

D

GI

p

2

WP称为抗扭截面系数,单位m3。

11.距离为l的两个截面在

MT作用下旋转角度:

D4

W

D

(GIP称为圆轴的抗

P

3

32

16

扭刚度。

反映了圆轴

 

抵抗扭转变形的能

 

力。

bh3

12.常见轴极惯性矩Ip和扭转截面模量Wp(记)

12

实心轴:

Ip=Wp=

 

空心轴:

Ip=

D4

1

4

Wp=WP

D

3

1

4

32

16

 

矩形:

Iy=Iz=

 

13.工程实用中使用空心轴而不使用实心轴原因:

 

A.在相同扭矩作用下,对于相同材料的轴,强度相同时,空心轴节省材料。

 

B.对于相同材料的轴,横截面面积相同时,空心轴承载大。

 

8

 

(实心圆轴中心部分的材料承载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从理论上讲,将这部分材料移到离中心

 

较远的位置,可以充分发挥承载能力。

 

第7章

 

1.平面弯曲的受力特点及变性特点:

 

受力特点:

外力(包括力偶)位于纵向对称面内。

 

变形特点:

梁的轴线在纵向对称面内弯成一条平面曲线。

 

2.弯曲正应力

 

纯弯曲: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没有剪力的弯曲。

 

横力弯曲:

横截面上即有弯矩又有剪力的弯曲。

 

3.纯弯曲实验和假设

 

A.表面变形

 

(2)纵向线变成同心圆弧,顶侧缩短,底侧伸长。

 

(1)横向线仍为直线,相对有转动,仍与纵向线正交,且在同一平面内。

 

B.假设

(1

)平截面假设:

横截面变形后

保持平面,有相对转动,与梁轴线正交。

(2

)单向受力假设:

纵向纤维只承受单向拉、压,相互之间

没有挤压。

 

C.内部变形

 

将梁视为无数平行底面的纵向纤维层(垂直纵向对称面),则:

 

(a)每层上的各条纤维伸、缩量相等。

(同层上的纤维条受力

 

9

 

My

相同)

Iz

 

(b)必然有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称为中性层。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为中性轴。

注:

中性轴z垂直于梁的纵向对称面(加载平面)

 

纯弯曲变形的特点:

横截面绕中性轴产生相对转动。

 

4.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σ——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的点的应力。

M——横截面上的弯矩。

Iz——横截面对中性

 

轴z的惯性矩。

 

注:

绕z轴旋转动,边缘最大。

 

公式的适用范围:

 

A.理论和实验证明:

对横力弯曲,当梁长l大于5倍梁高时,应用该公式计算误差很小。

 

该公式可用于横力弯曲。

 

B.适用于任何有竖向对称轴的截面梁,外力在该对称轴与轴线所确定的纵向对称面内(平面

 

弯曲)。

 

D.只适用于平面弯曲。

E.在弹性范围内应用。

 

F.可近似用于曲率半径比梁高大的多的曲梁,以及变截面梁。

 

5.弯曲正应力分布图

 

位于中性轴上正应力为0,

 

——上左下右(正),

 

——上右下左

 

10

 

Mx

y

EI

 

6.抗弯强度计算公式:

抗弯截面模量:

 

dy

Mx

bdx

dxC

EI

矩形截面h

bh2

z

Wz

6

y

 

dD

空心圆截面

Wz

D3

1

4

32

 

7.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y”与M的符号总是相同。

只讨论等截

 

面直梁)

 

8.转角方程和挠度方程

 

转角方程:

Mmax

[

]

Iz

max

Wz

Wz

Mx

ymax

dxdxCx

D(每段梁有

C、

D两个

挠度方程:

y

EI

积分常数。

 

d

9.边界条件(必考)

D

 

11

 

A.支座处:

满足支座约束特点。

 

B.分段处:

构件不断开,材料不重叠。

(连续光滑条件)

 

固定端:

y=0,y’=0(θ=0)角支座:

y=0,y’≠0(θ≠0)

 

例题:

 

边界条件:

A点:

x=0y(0)=0,

 

B点:

x=ly(l)=0

 

边界条件:

A点:

x=0y(0)=0,

 

x=0θ(0)=y’(0)=0

 

边界连续(积分常数)条件:

 

x1=0y1(0)=0,x2=ly2(l)=0,

 

x1=x2=ay1(a)=y2(a),x1=x2=aθ1(a)=θ2(a)。

 

9.工程实际中的刚度条件

 

吊车梁:

【y】=(0.001~0.005)·l(l为梁的跨度)

 

普通机床主轴:

【y】=(0.0001~0.0005)·l(l为支撑的跨度)

 

滑动轴承处:

【θ】=0.001rad

 

向心轴承处:

【θ】=0.005rad

 

安装齿轮处:

【θ】=0.001rad

l

10.提高梁强度的措施(必考)

 

A.选用合理的截面(增大抗弯截面模量)

 

在面积相等(即用材相等)的情况下,尽量增大抗弯截面模量。

(即用最少的材料获取最好的

 

12

 

抗弯效果。

 

在满足所需弯曲截面系数的前提下,选择适当截面,尽量减少面积,以达到减轻自重节约材

 

料的目的。

 

合理截面要符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塑性材料:

【σt】=【σc】采用关于中性轴对称的截面

 

脆性材料:

【σt】<【σc】采用关于中性轴不对称的截面

 

B.采用变截面梁

 

C.合理安排梁的受力(降低最大弯矩)

 

11.提高梁的弯曲刚度措施(必考)

 

A.选择合理截面形状,增大惯性矩

 

B.改善梁的受力和支座位置

 

C.减小梁的长度或增加支座(约束)

 

13

 

第8章

 

1.脆性材料扭转问题

 

粉笔扭转的断口是45°斜截面破坏:

原因:

横截面上有?

max,但在斜截面破坏。

 

塑性材料的杆拉伸屈服:

横截面上有?

max,但屈服时在45°方向出现滑移线。

 

脆性材料的杆受压:

在45°斜截面上破坏。

 

2.应力状态

 

材料的破坏面与该面上的应力密切相关,由内力的概念和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可知:

 

(1)过受力构件一点任意斜截面上一般都存在应力。

 

(2)受力构件的破坏都与极值应力有关,而极值应力不一定作用在横截面上。

 

3.拉压杆应力公式:

 

4.圆截面应力状态

 

M

W

 

T

πD3

M

πD3

Wp

Wz

Wp

P

16

32

 

FN

A

 

5.应力状态分类

 

14

 

A.三向应力状态(不考)

2

x

(平面状态)

tan20

B.二向应力状态:

有二个主应力不为零的应力状态。

x

y

C.单向应力状态:

只有一个主应力不为零的应力状态。

注:

基本概念

 

A.主单元体:

相互垂直的各侧面上切应力为零

 

B.主表面:

切应力为零的面。

 

C.主应力:

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用σ1、σ2、σ3表示,且按代数值排列σ1≥σ2≥σ3。

 

6.斜截面应力公式

 

x

y

x

ycos

2

xsin2

2

2

x

y

2

cos2

2

sin

x

x

y

常量

2

 

(互相垂直的斜截面上正应力之和为常量。

 

7.主平面方位

 

主值:

-45°≤α0≤45°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正应力有极值,即主应力。

正应力的极值一个为极大,一个为极小。

 

8.

主应力公式

2

max

x

y

x

y

2

2

2

x

min

求出主应力后,必须与已知主应力(

σ=0)按代数值排序,得出

σ1、σ2、σ3。

9.

主应力表面方位确定

 

求出两个角度后,根据切应力的方向确定较大主应力的指向。

?

x指向σmax

 

15

 

10.主应力方位角确定由x轴正向指向法方向。

 

13

max

 

11.圆轴扭转

2

 

A.纯扭转的横截单元体是纯剪切单元体;该单元体状态是二向应力状态。

 

B.圆轴扭转时,除轴线上的点,其他各点为纯剪切应力状态,最大拉、压应力在与轴线成

 

45°斜截面上,它们数值均等于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C.对于塑性材料(如低碳钢)抗剪能力差,扭转破坏时,通常是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使圆轴

 

沿横截面剪断。

 

D.对于脆性材料(如铸铁、粉笔)抗拉性能差,扭转破坏时,通常沿与轴线成45°的螺旋面拉

 

断。

 

12.最大剪应力公式:

 

16

 

13.广义胡克定律平面应力状态

x

 

y

 

90

 

14.强度理论

 

A.第一强度理论:

最大拉应力理论

 

B.第二强度理论: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

 

C.第三强度理论:

最大切应力理论

 

D.第四强度理论: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1

E

1

E

 

1

E

1

E

 

xy

 

yx

 

90

 

90

 

注:

σr为复杂应力状态下三个主应力的某种组合,称为相当应力。

 

第9章

 

1.偏心拉压

 

载荷平行于杆件轴线,但不重合,称为偏心拉压。

 

r11

 

r2123

 

r3

 

r4

 

1

2

 

1

3

2

2

2

1

2

2

3

3

1

 

17

 

单向偏心拉压:

当外力在纵向对称面时,杆件为单向偏心拉压。

 

双向偏心拉压:

当外力不在纵向对称面时,杆件为双向偏心拉压。

 

18

 

2.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M

Wz

2

M

2

2

M

T

M0.75M

r3

r4

W

W

2

T

机械中的轴一般都采用

塑性材料制成

,因此,应采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

进行强度计算。

2

4

2

2

32

平面应

r3

W

D31

4

r4

32

力状态

下:

适用范围:

拉(压)、扭组合;弯、扭组合;拉(压)、弯、扭组合

圆截面弯扭组合:

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圆截面弯扭组合。

W为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M、MT为危险截面的弯矩和扭矩。

第10章

1.剪切(单剪、双剪)

 

受力特点:

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且靠近。

 

变性特点:

相邻的两部分产生相对错动。

 

剪切面:

产生相对错动的面(即可能被剪断的截面)叫剪切面。

 

2.挤压

 

在联接件产生剪切变形的同时,联接件与被联接件在其相互接触的表面上,将发生彼此间的

 

承压现象。

这种局部受压的情况称为挤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