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491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学校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长学校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长学校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长学校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长学校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学校资料.docx

《家长学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学校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学校资料.docx

家长学校资料

家长学校分析资料

     “优秀生”就是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称之为尖子生),这类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成绩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相对好些,往往在他们班级体中显得比较出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因此,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缺陷就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样就使优秀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都处于一种比较优越的地位,得到的是过分的关心、爱护、赞扬和荣誉。

因而很容易导致优秀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近几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残酷的升学竞争,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优秀生的心理障碍比一般学生更复杂更隐蔽,后果更严重,各种媒体所报道的因受不了各种“打击”而出走、自杀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就是教师、家长眼中的“优秀生”,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与此!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动机性行为受到阻碍或干扰,不能实现社会规定或自我预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造成心理障碍,而优秀生往往由于长期处于尖子位置,比较自傲自负,而一旦稍有挫折如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没有取得自己期盼的荣誉,或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等等,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障碍。

根据对“优秀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荣心理

    优秀生在班级中大多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骨干,深受老师的信任和偏爱,致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位,得到的总是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崇、羡慕。

家长有时也有意无意在亲友、同事之间炫耀,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从而盲目自尊、自信,尤其是优秀生,他们由于平时大多受到表扬和赞誉,往往容易忽略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造成极强的自尊心,这时,虚荣的心理逐渐介入情感领域,当这种情绪一旦变成过分追求个人荣耀时,就变成了一种消极的虚荣心理。

只图虚名,不会实干。

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一批评就会动气,发脾气。

    

(二)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指恐惧害怕他人优于自己愤怒气愤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

学校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之心,优秀生尤为突出,如果正常的发挥得当还是有益处的,但是,如不能正确对待,很容易导致嫉妒心理。

嫉妒心有三种表现:

一是恨别人比自己强,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与成功,恨不得别人的长处变得和自己的短处一样。

二是心胸狭窄、容不得人,有的优秀生认为自己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因此,三好生的荣誉、班干部的职务等等都应该“非我莫属”,一旦事与愿违,就迁怒于别人,产生嫉恨和不满,甚至在同学之中散布贬低他们的言论,破坏他们的声誉。

三是幸灾乐祸,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对强于他的人的不幸或过失感到快乐,如他人考试的一时失手,被老师的批评等都可以成为幸灾乐祸的话题。

优秀生的嫉妒往往发生于优秀生之内,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妨碍自己的进步,而且损坏个人身心健康,还给他人造成了许多心里压力,同时破坏了班集体和谐、融洽、互动的气氛,同学之间的正常关系。

    (三)骄傲心理

    优秀生一般素质好,智商高,比较聪明、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得到教师关心和指点的机会比较多,得到锻炼提高的机会也比较多。

因此,他们往往在班集体中表现出坚决果断,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

如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优点,健康的发扬这些优点,加以调节控制,很容易形成自傲、自负、自命不凡的心理,目空一切,看不起其他同学,常常表现为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这样又往往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遇,感到孤独,会形成跟同学们的对抗和矛盾。

从而产生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消极心理。

   (四)脆弱心理

    脆弱心理,实际上就是遇到挫折后失望、消极的心理问题,长期处在“金字塔”的优秀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遭遇挫折毫无思想准备,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一旦遇到自己预想不到的挫折,往往更容易比其他同学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认为是已从天堂跌入地狱,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自暴自弃,个别学生甚至于对前途失去信心,学习效率严重下降,使成绩一落千丈,与同学关系严重恶化,身心健康受到危害,甚至走上绝路。

因此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帮助他们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顽强的毅力,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造成优秀生产生以上消极心理的因素很多,这里面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有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其中教师与家长的自身因素和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也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转化优秀生的消极心理,使之养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我们应该对优秀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真诚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设宽松、健康的心理环境,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一)教师全面看待优秀生,在学校创设健康、宽松的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优秀生常常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由于晕*效应,学校往往只重视对他们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其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导致优秀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的外部因素。

因此,学校必须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研究优秀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索和寻找科学有效的对策,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在集体环境中产生和暴露出来的,因此学校和班集体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建设是矫正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中最有影响的人,尤其要注意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心理学素质,特别注意对优秀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因为他们往往只注意对后进生心理的研究),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加强他们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和耐挫的能力。

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要注意针对其缺点和错误进行适度的批评,教育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和别人。

因为优秀生的自尊心往往比一般学生更为强烈,所以,批评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亲切,尤其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切忌措辞激烈、空洞说教,要善于言传身教,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全面看待优秀生,在家庭创设健康、宽松的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要使之成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责任最重的两位雕塑家,两者要和谐,紧密地相互配合。

因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认识到:

把优秀生当作重点保护对象,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到处夸耀他们的成绩和荣誉,往往使他们爱好虚荣、自私、自傲,这是不可取得。

家长应该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社会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将孩子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另一重要活动场所,必须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在孩子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缺点和问题,商量对策,预防虚荣和自傲心理的产生;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他们正视困难,增强抗挫能力,适当安排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切忌家长一包到底,预防懒惰,自私心理的产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优秀生全面看待自己,在心灵深处创设“志存高远”的心理环境

    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障碍,除了学校和家庭两个重要因素外,优秀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情感调试能力的提高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思想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

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教育者的诱导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态度才能实现。

”优秀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情感调试能力的提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雷锋曾说过“虚荣的人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要让优秀生真正懂得“志存高远”的含义,从而使他们在崇高的目标指导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正确认识自己

   优秀生比起一般学生要优秀一些,但切忌“恃才自傲”。

自命清高。

要让优秀生懂得自己的成绩与杰出人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要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冷静的分析,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3.要超越自我

   要让优秀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为同学服务,正确对待分数和荣誉,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淡化自己的“优秀生”意识。

同时,要教育优秀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优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战胜自我,追求卓越,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4.要增强自己的抗挫耐挫能力

   优秀生由于受挫机会少,因而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因而要教育优秀生强化自己的受挫心理,要积极参与学校及班集体各项活动,做各方面的尝试和摸索,增加自己受挫的机会,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各方面紧密配合,形成一股合力,优秀生的心理障碍就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消除,优秀生也就能够真正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最终成为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用的人才。

   探索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的奥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家长放手教育,给孩子自己的发展空间,就体现了创新教育。

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江泽民主席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

   创造的意义有两层。

狭义的创造,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

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

在历史长河中,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创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推动了技术、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以来的蒸气机、电话、无线电、飞机、计算机等等无数发明,都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创造发明,无论是对于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和繁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造性。

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

这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

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

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

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

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

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

这些任务有:

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性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机遇和条件,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会使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达到一个新境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极盛教授对1999年考入北大、清华的60余名文、理科状元进行了调查,这些优秀学生所接受的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的奥秘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

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

    优秀学生家庭教育有如下几个特征:

    

(1)“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

    优秀学生的父母也许没什么文化,但有人格力量。

许多人优秀学生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

    古人说,“德高于才谓之君子,才高于德谓之小人”。

    孩子人格、品行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传递给孩子的。

   辽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

“我学习上有点失误,父母不大批评;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难过关了。

”浙江文科状元陈春仙说:

“我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人格伟大,给我奋斗的精神和力量。

”甘肃文科状元孙海萍说:

“我小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还说女孩子不要只追求漂亮打扮。

这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2)家长的“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力

   北京文科状元王璞的父亲说:

“孩子如考试没考发,我不会责备她,而是与她一起分析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进而鼓励她,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理科状元欧阳图说: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我们这里是小地方,今后出去,靠你自己奋斗。

只要你奋斗,你就行!

’这使我从小就有奋斗的动力。

假如父亲说:

‘没关系,我有的是钱,将来我能给你解决什么、什么。

’如这么说我就完了!

”北京理科第二名杨竞的父亲则这样鼓励他:

“很多人崇敬伟人,伟人、名人也是人,他们做得到的,你也能做得到,只是条件问题,你奋斗,社会给你,你也行!

    (3)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孩子努力奋斗,探索成功的道路

    王璞的父亲是这么做的;他从不在一道题上去具体指导什么,而是从在由去鼓励孩子,让王璞树立大学习观,课内、课外、社会活动等都是学习的范畴。

因而王璞不仅学习成绩好,班长也当得好,还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站活动,并编辑刊物。

她认为这也是学习,是发展能力的方式。

杨竞的父亲对此也很明确:

、我鼓励他学习奋斗,不是要他读一个名牌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而是要他将来对社会作出贡献。

   天津理科状元杨帆的父母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别重复别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去生活、去发展。

   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家庭在人格创新方面很典型,不仅父母与他平等对话,开展讲座,甚至家里来了客人,谈起社会上的事,也允许他与客人争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使孩子敢于质疑。

   新疆文科状元唐伯贤说:

“我非常感谢父母18年来给了我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我能够在独立的空间里独立思考问题。

    (4)“热爱学习的教育”永远是家教的主题

    家长认为,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是培养自觉性的关键。

“我靠兴趣学习,不让学不行”。

这些状元都感觉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是苦差事,因而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性。

    唐伯贤说:

“父母对我有期望,他们一直培养我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我何时学习,何时看电视,何时玩,父母不管,他们想我能安排好。

    黑龙江文科状元胡玲表示:

“我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兴趣、愿望和责任。

学知识是为使人生更快乐。

”吉林理科状元金一表示:

“我靠兴趣学习,对什么感兴趣就喜欢就,不让学不行。

    (5)家庭教育民主的创造:

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注意引导

    父母与孩子的人格平等。

状元的家庭都较民主,父母常与孩子讨论问题,以心交心,注意引导。

   河北文科状元孙铮说:

“高二时我有机会到新加坡学习,当时我想去,但父母不赞成,我们就一起分析讨论。

父母认为,出国学习适于理科,而我的发展方向是文科,后来我听取了父母的意见,最终顺利考上了北大经济学院。

我非常感谢父母,如当初去了新加坡,就不符合我的发展愿望。

    杨竞讲:

“我和我爸是朋友,我什么话都给他讲。

”王璞喜欢写诗,父亲不喜欢她的风格,但父亲尊重对方,只改其错别字,不改其诗。

   (6)家庭还有心理教育:

良好的心态才能考试中发挥高水平

    父母不仅不施压,还减压。

高考前父母讲,“以平常心态去考试,尽力而为即可。

”父母的这种态度使他们能轻装上阵,发挥出最佳水平。

    云南省理科状元刘茜说:

“我轻轻松松进考场,认认真真答考题。

我发挥得好,考上清华是意料中的事,虽然我在厂办中学读书,但几次会考我的成绩都摆在那里,如不出意外,状元应该是我的。

   辽宁省文科状元孙嘉弥说:

“高考头一天晚上,我9点钟就睡着了,也没做梦,早起时状态非常好。

比如有道数学难题,离考试结束还有十几分钟时我还没想出来,但我当时并没有慌,我安慰自己,已经答出那么多题了,就算答不出来也能达到130分的预期目标了。

正是在这种不紧张的心态下,在距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时我想出了这道题的解法,最后数学得了143分。

    状元们的父母不仅不施压,还减压。

杨竞的父亲在他第一门课考完后对他说:

“考完就完,考分多少是老师评卷的事,别想那么多!

” 

   家庭教育的误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完美的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综观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大误区:

     一、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给予孩子、服从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

这种类型的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

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送给孩子一对能够迎着风雨展翅翱翔的翅膀。

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旦步入社会是经不起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困难挫折的打击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二、粗暴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打骂就是教育孩子,在他们的思想中“棍棒之下出人才”成为真理。

其实,棍棒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对孩子的教育也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抵触父母,背离家庭。

    三、望子成龙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望子成龙往往对孩子期望度过高,要求过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做人中人,就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只想当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博士……那么,可以想见,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将会形成怎样一种落差。

    四、独裁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者试图摆脱父母束缚;或者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五、喋喋不休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给予的启示。

当他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训斥他时,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而当孩子认为自己并不是被强迫地接受观点时,父母的意见反而容易被采纳。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可见,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传经诵道,而应该是春雨润物般的不露痕迹,一切尽在不言中。

     六、严他宽己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放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从来做不到。

他们难得有时间同孩子在一起谈心交流,偶尔有时间同孩子一起就免不了喝斥责骂。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

   七、放任自流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有的是基于对自主发展的错误认识造成的,他们片面认为:

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对孩子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

于是索性就放任自流,随他去了。

放任自流的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迷失方向。

   八、拒绝亮点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却很少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当孩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时,他们往往抓住这些小错误,横加指责,逐一数落孩子身上的缺点。

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如同一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你一阵狂风暴雨彻底浇灭了。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

“您想让孩子聪明吗?

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为‘燎原之势’。

     九、重智轻情型

    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升学率让情感教育几近空白,使孩子情商缺失,智育过重直接制造了“冷漠的一代”。

   一个人有丰富的情商,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

不重视培养情商,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的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最终导致学生性格的扭曲。

    十、重智轻能型

    作为一个社会人,既要懂得知识,也要掌握技能。

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益。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少得可怜。

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以上家庭教育误区的种种弊端已经显露无遗,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究其原因,有社会的,有体制的,也有家庭的。

传统的人才观、价值观和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模式是最根本的原因,家长的知识水平缺乏和综合素质不高是直接原因。

尽快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价值观和落后的传统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模式,加强对家长育儿知识的辅导,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已是刻不容缓。

   家庭个性化教育的思考

   一、家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和优势

    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要求教育尽快培养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并尽快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通用型、标准化的人才。

因此比较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对人才的质量与规格作出了统一规定,在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以利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和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生活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单一化和专门化,就要求人在一般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

“模仿、注重数量和划一时代已经终结,创造力、重视质量以及个性发展是时代的要求”[1][Rongpeixi1]因此专业性、创造性就成为新时代对人的要求。

而专业化、创造性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个体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