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218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docx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论文终稿

高校产业管理创新与科学发展研究

一、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

19世纪末,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人民正遭受极其深重的苦难,在漫漫探索和争斗中,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的仁人志士们发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科技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状态。

“师夷之长技”的呼声在历时半个世纪后终于得以用“办大学”的方式去实践。

此时迫切需要的新学就是西方发展了现代数、理、化等理工学科。

1902年,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中国教育会,设有教育部、出版部、实业部,把实力主力的教育当作富国的手段,组建这些先贤并非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中华实业之进步、生产力之提高而教育。

中国何以办大学,必须从“生产力”三个字去认识和加以把握。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规定: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注重引导学生研究学术,研究科学。

南开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领导南开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提出了理论和应用并重、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使学校教学转向使用学科和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

1932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以扶助国内制造业和研究引进国外经验和生产技术,该所承担了许多工厂的设计、咨询工作,对天津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浙江大学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学校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的发展,带领师生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各院系附设产业实体,支持各院系向地方推广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开始发展,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8年在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办工厂或农场,主要任务是校级学生劳动实习和科研加工。

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当时的校办产业从创办目的来看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教育为主,国家并未把校办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支力量来抓,对产业的管理采用事业行政管理的办法,行政上归属教务或后勤管理,还未形成一套成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学、科研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功能除教学、科研外,还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基地。

高校科技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是孕育阶段

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科技工作,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逐步积累了一批科研成果。

在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指引下,部分科技人员“下海经商”,利用校办工厂,开发研制产品,办起了产业。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是蓬勃发展阶段

在1985年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出台以后,为推动科技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校在保持一支精于科技队伍加强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的同时,动员和组织大部分科技力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大量向社会推广技术、转化成果;另一方面对部分特殊项目,集中一定人、财、物,抓紧开发,从校到系(研究所)办起了一批科技产业。

第三阶段,从1993年到如今,是快速、稳步发展阶段

在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场的导向下,高校有重点、有选择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高校科技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高校产业概况

(1)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工作,共计484所普通高校的3643个企业。

其中:

一级企业2215个,占全部企业的60.8%,二级企业1428个占全部企业的39.2%。

如图1-1所示:

图1-12009年度参加统计工作的全国普通高校产业基本情况

按企业类型统计,在参加统计的3643个企业中:

一级企业2215个,其中:

上市公司6个,占一级企业的0.27%;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1169个,占一级企业的52.78%;公司制企业(内资有限责任公司)799个,占一级企业的36.07%;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出资人)13个,占一级企业的0.59%;其他类型企业228个,占一级企业的10.29%。

各类企业所占比例如图1-2所示。

图1-2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一级企业按类型分类的比例

二级企业1428个,其中:

上市公司18个,占二级企业的1.26%;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258个,占二级企业的18.07%;公司制企业(内资有限责任公司)1080个,占二级企业的75.63%;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出资人)32个,占二级企业的2.24%;其他类型的企业40个,占二级企业的2.80%。

各类型企业所占比例如图1-3所示。

图1-3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二级企业按企业类型分类的比例

(2)资产状况

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资产总额为1902.37亿元,负债为1086.2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816.13亿元。

归属于学校方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38.62亿元。

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7.10%。

(3)经营状况

2009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为1412.29亿元,比2008年度收入总额1233.37亿元增加了178.92亿元,增长率为14.51%;利润总额为87.35亿元,比2008年度利润总额71.23亿元增加了16.12亿元,增长率为22.63%;实现净利润56.77亿元,比2008年度净利润40.87亿元增加了15.90亿元,增长率为38.90%;归属学校方股东的净利润为41.72亿元,占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工实现净利润56.77亿元的73.49%,比200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归属于学校方股东的净利润28.45亿元增加了13.27亿元,增长率为46.64%;已支付给学校的利润或股利为9.53亿元,比2008年度已支付给学校的利润或股利7.96亿元增加了1.57亿元,增长率为19.72%;向国家已缴纳税金总额117.59亿元,比2008年度向国家已缴纳税金总额94.69亿元增加了22.90亿元,增长率为24.18%。

2、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高校科技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高校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高校产业取得的成绩,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国家层面看,高校产业对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学校层面看,高校科技产业对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弥补高校办学经费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仅2009年一年,全国高校产业向国家纳税超过117亿元,给学校回报超过9亿元,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有力支持了高校的发展。

高校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经营收入逐年递增

2005-2009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对照表

年度

收入总额(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净利润(亿元)

上缴税金(亿元)

2005

1071.34

55.62

36.95

48.08

2006

1167.31

59.53

37.99

44.73

2007

1373.56

118.53

91.53

57.02

2008

1233.37

71.23

40.87

94.69

2009

1412.29

87.35

56.77

117.59

(2)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科技经费逐年增长,研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728亿元,研发人员达到19万人。

2009年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共拥有获授权的专利1157项,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版权401项,获省市部委、国家级的奖项993项。

(3)上市公司日益增多

高校在发展科技产业的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与社会企业合作,组建上市公司。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在沪深股市上市的高校或高校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24家。

(详见附表)

(4)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

2005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部属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多数高校的财务和产业管理部门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初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对外投资账目,为建立高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类建账、分开管理的制度和完善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截止2008年底,72所部属高校(75个校区)中,除6家产业规模较小,暂不组建资产公司外,共有60所学校成立了资产公司,其中法人独资企业39家,国有独资企业21家,有9所直属高校尚未正式成立资产公司。

多数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陆续组建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履行资产公司出资人的职责,行使资产公司股东的权利,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别设立了学校资产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资产公司运营管理团队,初步建立了高校资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截至2008年9月30日,74所高校经营性资产总额约为600亿元,已划转入资产公司的经营性资产总额约为200亿元;全资企业数量从2005年启动规范化建设工作时的1300多家下降了一半,目前部属高校尚有650余家全资企业;部属高校在学校企业中的事业编制人员总数从2005年的20000余人减少到近17000人。

高校全资企业改制工作和企业中学校事业编制人员的消化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2008年12月底,有15位直属高校校级领导撤出了在学校企业的不合规兼职,各高校对本校企业冠用校名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清理和整顿工作,许多学校制定了企业冠用校名的相关制度或管理办法并认真执行。

二、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开展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已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产业管理体制,高校企业基本确立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高校办企业各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得到了较好的遏制,有效规避了学校创办和经营企业带来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从总体上看,当前部属高校产业呈现了规范运营的良好态势,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目前部属各高校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进度差异较大,一部分高校的工作现状与教育部党组确定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远落后于部属高校,其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更加任重道远。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高校产业管理模式滞后,经营决策效率低下;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制约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员工身份转换困难,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步伐履步维艰;经营性资产划转工作进展缓慢,学校存在安全隐患;“三会”管理不到位,监督力度相对偏弱。

这些问题都制约这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多采取单一的制度约束,即强调各项规章制度对具体经办人员的约束,大多表现为党政纪律,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例如,高校科技产业现代企业制度尚待规范和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企业家和职工动力不足,存在干好干坏都一样的现象,没有予以调节,企业家与职工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

再如,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往往导致学校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申请科研课题申报、发表论文专著和科研成果鉴定方面,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满足于评奖、提职和分房子,过度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愿意从事成果转化工作。

2、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

从国内高校科技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科技产业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学校对科技产业开发投入力度不足,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较低。

多年来,高校科技产业除学校给的一小部分启动资金外,大多是企业自我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为维持企业生存,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原始资本积累上,从而导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够。

很少有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设立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使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许多有市场前景的成果无法向商品化阶段推进。

3、高校产业管理模式滞后,经营决策效率低下。

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管理的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的校办企业管理模式仍留存浓厚的行政管理特征,现行事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滞后效应严重制约了高校产业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成立了资产公司,纳入资产公司管理的高校科技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等经济行为经常请示资产公司,而绝大多数资产公司作为学校管理机构或派出机构,职能和作用能力有限,缺乏决策权,上级管理部门审批程序繁琐,不能像社会化企业那样迅速及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制约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为学校教师,他们擅长教学以及技术研发,但是缺乏高层次战略决策和市场运作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受高校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制约,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成为高校科技产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导致企业缺乏高素质经营决策队伍,制约了制约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

5、员工身份转换困难,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步伐履步维艰。

根据教育部要求,教育部属院校在2008年底前要力争完成50%以上现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及撤并工作,初步建立规范的新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确立高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的体制和机制。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高校科技产业员工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尤其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员工身份转换和补偿问题,直接制约高校科技产业的改制进程。

6、经营性资产划转工作进展缓慢,学校存在安全隐患。

截至2008年底,教育部属高校仅有三分之一的经营性资产划转到资产公司,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经营性资产仍挂在学校账面上,游离于资产公司之外。

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学校的经营性资产要全部划转到资产公司,由资产公司代表学校统一管理和运营这些资产。

学校经营性资产不尽快划转到资产公司,意味着学校仍然直接办企业,学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经济风险不可能规避,也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防火墙”,建立高校新型的产业管理体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7、“三会”管理不到位,监督力度相对偏弱。

高校资产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承担着对学校出资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根据教育部要求,虽然绝大多数部属高校基本完成了校办科技产业的改制工作,组建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履行资产公司出资人职责,行使公司股东的权利,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别设立了学校资产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组建了资产公司的运营管理团队。

但在公司运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公司的部分董、监事及授权参加股东会的代表,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履行董、监事及股东代表的职责,只是敷衍了事,不能真正起到决策及监管作用。

(二)剖析原因

1、之所以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多数高校科技产业成立的历史不长,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高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基于“事业”管理偏好开展的,强调的是单位集体,不能充分调动职工个人的积极性。

(2)目前高校科技产业的职工缺乏忧患意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与其他在岗教职工一样享受事业单位住房、医疗等优惠待遇,不象社会企业的职工面临破产、失业等危机,从主观能动性上,对制度建设不积极。

2、之所以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从我国高校财务的资金管理来看,国家明令禁止将国家财政拨款、基本建设经费、学生学费等各项预算经费为企业的出资,这就限制了学校对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

(2)、教育部要求高校资产公司不得为非控股企业提供经济担保,为其控股企业贷款提供经济担保的,担保总额连同资产公司本部负债总额之和,不得超过高校资产公司净资产规模的50%。

由于高校资产公司加强对担保资金使用的监管,从而限制了科技产业的融资渠道。

(3)科技产业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资金,而每年科技企业在经营中所获得收入的一部分还要以利润的形式上缴学校,从而使企业资金更加匮乏。

3、之所以高校产业管理模式滞后,经营决策效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校经资委成立后,凡涉及学校经营性资产的所有重要事项,包括高校资产公司和重要企业管理干部的任免以及经营性资产处置,都由经资委研究决策,涉及“三重一大”等事项报请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而学校经资委作为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的决策机构,其组成人员层次都很高,经资委主任一般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学校分管产业、科技、财务、资产、人事工作的校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及资产公司主要领导等组成。

因为经资委人员较多,因此若想把大家集中起来,开会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因某几个人不在,一拖再拖。

(2)、对于高校科技产业涉及“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在学校层面通过以后,尚需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批准,对此过程,审批时间的长短,更是报批学校根本无法估计的。

因此,高校科技产业在涉及到“三重一大”等事项,从运作到具体实施,期间所需要经历的时间是社会企业无法想象的。

4、之所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制约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从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来看,留校任教以及从校外引进的人才多为各类专家型、理论型人才,而工程型、企业型人才严重匮乏。

(2)、从我国高校的薪酬体制来看,员工工资标准偏低,难以有效地吸引高级管理人员驻足。

5、之所以员工身份转换困难,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步伐履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校全资企业改制工作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已经在全资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适应了原有的体制与机制,很难转变。

(2)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提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针对高校的具体可执行的实施细则,企业员工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心理,往往对相关改制政策采取不配合甚至阻挠的做法,严重影响到科技产业的正常运营,从而导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步伐履步维艰。

6、之所以经营性资产划转工作进展缓慢,学校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原因: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经营性资产若不划入资产公司可能给学校带来的严重后果。

(2)资产划转程序复杂,经营性资产的划转必须在对全资企业的清产核资、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和资产评估报告备案核准手续完成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

而上述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时,可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碍,所以操作起来,很费时间。

7、之所以“三会”管理不到位,监督力度相对偏弱,主要有以下原因:

(1)、部分高校在董事、监事的人员选拔上,考虑得不够周全。

绝大多数高校资产公司在决定参、控股公司的董、监事时,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从资产公司内部找出相应级别的领导,直接委派,有些被委派的人员毫无相关专业知识。

(2)、部分高校资产公司不重视对派出的董、监事的定期培训,董、监事的知识更新不及时。

三、从实证角度分析吉林省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一)吉林省高校产业发展的现状

1、基本情况

据统计材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纳入吉林省统计的10所高校所投资企业90家,其中正常经营的企业51家;已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1家;已停业待清算解散的企业20家;已被工商吊销执照、资产尚未核销的企业18家。

90家企业中一级企业67家,二级企业23家。

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70家;公司制企业17家;外商投资企业1家;其他类型企业2家。

截止2009年底,已设立的高校资产公司5家,全部为学校法人独资有限公司。

2、资产状况

截止到2009年底,吉林省高校所投资企业资产总额为55904.34万元,负债为32034.04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5037.83万元。

归属于学校方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25018.07万元。

吉林省高校校办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4.86%,资产负债率为55.21%。

3、经营状况

2009年总收入41431.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13.69万元,同比增长39.89%,利润总额1012.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7.45元,同比增长28.98%;净利润706.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4.01万元,同比增长了30.21%;上缴税金1167.6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5.95万元,同比增加55.34%。

(二)吉林省高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科技产业,为国家和吉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总体规模得到了不断提升。

从总体上看,吉林省高校科技产业基本上囊括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汽车研发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符合国家及吉林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高校的科技产业利用这一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但是高校科技产业化的道路还只是刚刚开始,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吉林省高校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不平衡;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间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科技产业数量虽多,但其经济总量和规模仍然较小,与全国其他省市高校存在很大差距。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吉林省高校科技企业共90家,数量位列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5位;资产总额为55904.34万元、负债总额30866.51万元、所有者权益25037.83万元,均位列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1位;收入总额42925.96万元,位列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0位;利润总额1012.35万元,位列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2位;净利润706.99万元,位列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1位。

2、高校科技产业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无法吸引战略投资者。

吉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高校科技产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整体规模不大,由于自身优势不明显,因此很难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眼光。

与其他省市高校科技企业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相比,相距甚远。

例如:

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就直接或间接控股同方股份、泰豪科技、力合股份、紫光古汉、紫光股份、诚志股份、晶源电子等7家上市公司,而吉林省高校众多,截止到2009年末却无一家上市公司。

3、多数省属及市属高校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不规范。

吉林省高校,除了吉林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属于教育部部属高校以外,其余均为省属或市属院校。

教育部所属院校基本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组建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履行资产公司出资人的职责,同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别设立了学校资产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资产公司运营管理团队,初步建立了高校资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非部属院校绝大多数仍未成立资产公司,管理体制不顺畅,机制也不健全。

(三)剖析原因

1、受科研能力与科研实力的制约

据统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