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017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谁有幸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杨利伟)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设计意图:

常言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设计意图:

了解背景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对他们的崇拜,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理想的树立,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学生身心影响应是深远的。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检查预习

1、字词读音

弧形()炽热()轮廓()

遨游()严谨()舷窗()

瞬间()烧灼()千钧重负()

教师强调:

“炽热”一词,此字是会意字。

从火,戠声。

本义:

火旺。

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

(如:

白炽灯)

2、解释词语

炽热

轮廓:

模拟:

严谨: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教师强调:

“严谨”一词的含义是严密谨慎的意思。

对分析本课中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就大有帮助。

五、学习文章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

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教师总结: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设计意图:

借助小标题在浏览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快速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或举动?

(1)、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

(用文中语句回答)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保持清醒的头脑)

(2)、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

——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但没有看到长城。

——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3)、“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但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而是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声音多在)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3、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以及小标题的作用?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作用: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小标题的写法,给自己的作文增色。

(二)、精读感悟

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

1、从哪些细节描写中,表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2、教学中穿插课后练习二“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师总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受到浸润渐染,并内化为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

假如杨利伟来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

大家能提出这样问题,说明你们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杨利伟正是有一颗好奇心,成为航天英雄,他的名字注定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时的坚韧执着,飞行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我们应该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表达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七、敬颂(朗诵藏头诗歌颂杨利伟)

要求:

全体起立,朗诵臧头诗,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向有飞天梦,

英气贯长虹。

雄心揽日月,

“杨杨”游太空。

利在全人类,

伟大一奇功。

致意“神五”号,

敬颂中国龙!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诵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之情。

八、谈收获

1.写作时学习利用小标题的写法,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

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3、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学习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

九、达标反馈

《太空一日》达标练习

一、填空

1、_________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乘______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绕地球______圈。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本文选自他的自传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炽热()负荷()赫兹()五脏六腑()

拍摄()轮廓()俯瞰()舷窗()

遨游()砰()拽()生命无虞()

二、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题目

3、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去掉不影响句子表达准确性的一项是()

A、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B、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C、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

D、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的地球不是球体,是因为他的飞行高度太低。

B、在太空中,飞行员只能通过预定的飞行轨道的坐标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C、国内外的宇航员们的亲自证实,在太空中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D、从舷窗外飘过的棉絮状的物体实际上是存留在太空中的太空垃圾。

6、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动活泼B、清新自然C、真切深刻D、科学严谨

十、作业

1、抄写字词

2、阅读《天地九重》

3、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小标题

探险精神、科学精神

细节描写

《太空一日》学情分析

《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探险与科幻选取课文。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学会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文章有四个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

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

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特别是在阅读感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受到浸润渐染,并内化为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太空一日》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激发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重视对学生快速浏览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让学生借助小标题在浏览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快速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

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精力集中,热情高涨,快速进入文本,注意圈点勾画,提取重要信息,回答积极流畅。

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受到浸润渐染,并内化为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尽全力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无形财富,它是孩子能够自由飞翔的隐形翅膀。

作为老师,切勿折断孩子这双翅膀。

特别是朗诵敬辞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航天英雄的精神。

所以教师只要因“材”施教,恰当而灵活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太空一日》教材分析

《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这篇课文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其小标题分别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

就文章内容来看,第一小节写升空,第二小节写所见,第三小节写所闻,第四小节写落地。

虽是节选,这四小节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篇章,便于学生阅读。

《太空一日》达标反馈练习

一、填空

1、_________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乘______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绕地球______圈。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本文选自他的自传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炽热()负荷()赫兹()五脏六腑()

拍摄()轮廓()俯瞰()舷窗()

遨游()砰()拽()生命无虞()

二、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题目

3、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去掉不影响句子表达准确性的一项是()

A、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B、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C、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

D、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的地球不是球体,是因为他的飞行高度太低。

B、在太空中,飞行员只能通过预定的飞行轨道的坐标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C、国内外的宇航员们的亲自证实,在太空中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D、从舷窗外飘过的棉絮状的物体实际上是存留在太空中的太空垃圾。

6、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动活泼

B、清新自然

C、真切深刻

D、科学严谨

利用“课后练习”设计课堂教学

——《太空一日》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力求上得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就是力求教学形式实用,教学流程清晰;所谓“不简单”就是教学内容精准地凸现语文学科本质。

力求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所以教学中,我依靠“研讨与练习”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教学效果看来,教学目标完成度比较高。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设计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人教版)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是为实现课程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服务的,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把握利用好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无疑是顺利实现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使广大语文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一条较好途径。

教学中“研讨与练习”没有停留于文字表述的东西,而是同特定情境融合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

一是考虑“研讨与练习”的适应性,即揣摸“研讨与练习”的难度是否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揣摸如何化解“研讨与练习”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

二是要注意提出“研讨与练习”的时机性,即揣摸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与练习”出示的具体时间。

将“研讨与练习”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并不是指按照其先后顺序自然展示即可。

如:

课后第二题“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在“精读感悟”环节中,分析杨利伟的品质时便可以插入这一课后题,将英雄的品质精神放大。

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

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在“朗诵藏头诗”这一环节中,这一目标顺利达成。

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当然,我认为本节课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个别环节,教师应该给出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2.教师的语言还要再锤炼,尽量避免口头语。

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太单调,鼓励性差。

通过这节课,在各位教师的精心点评下,我受益匪浅。

我不禁思考:

在一节语文课中,怎样体现一节课的重点,怎样在某一特定的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让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所得,都是值得我去细细思量的……

《太空一日》课标分析

《太空一日》是杨利伟的传记《天地九重》中的节选部分。

此次教学过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牢牢把握基础知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的工具性

课堂从检查预习开始,既检查了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还强调了大家常读错的“炽热”一词,此字是会意字。

从火,戠声。

本义:

火旺。

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

(如:

白炽灯)还强调了“严谨”一词的含义是严密谨慎的意思。

对分析本课中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就大有帮助。

多讲解、多举例子,才能吸引学生,掌握知识。

二、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文章的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文学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二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课虽不像古代作家记那么多知识点,但了解背景无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了对他的崇拜,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理想的树立,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学生身心影响是深远的。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中注意学生素养的提升,在“整体感知”“精读感悟”环节中,让学生借助小标题在浏览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快速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

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受到浸润渐染,并内化为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新课改的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活力,它使得语文课更灵动而充盈。

真实地释放,愉悦地汲取,个性的学习,自觉地思索,有益的合作,深入的探究,突出学生的学习本位,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三维目标的支柱下实践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

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既能克服所谓的“教材中心主义,”又能在构建广有外延的开放而有弹性的语文课堂中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探究思维、创新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实现语文课“文道统一”。

因此,加强语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非常必要。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切不可默然处之,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尽全力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无形财富,它是孩子能够自由飞翔的隐形翅膀。

作为老师,切勿折断孩子这双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