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979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4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x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

前言

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古以来,杭州因富庶与清秀而风靡天下,是历代文人雅客以“天堂”争相咏赞的家园。

且不说杭州良渚远古先民距今究竟可算多少万年方为确切,仅凭二千二百余年县治的履历与七大古都之一的皇牌,就足以彰显杭州的历史文化。

倘若就令人流连的自然景色而言,杭州似因西子而闻名,“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

不过,杭州并非仅有一个西湖,君不见,名湖由群山所环抱,层峦叠嶂或显或隐,远近有致,宝塔古刹插于翠竹与奇峰之中,碑刻摩崖存于幽谷与清泉之上,更有数不清的楼台轩榭与园林风物流连于仁智之间,君更见,清漪的富春江,澎湃的钱塘潮,川流迂回奔向东海。

“瞻沧津之腾起,观云涛之来征”。

古朴钟秀的杭州不曾停止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杭州人冲破“天堂意识”,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纪录,杭州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杭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高度集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的共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城市化、工业兴市、旅游西进、开放带动、环境立市”五大战略的基础上,以务实稳进的姿态主动接轨国际,融入长三角,旨在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

2003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部署,规划到2010年市区建成生态市,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市。

杭州生态市规划的编制,在遵循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和浙江省《浙江省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杭州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态市建设旨在唤起强化经济发展的成本意识与生活质量意识,建立经济-环境高效、环境-社会健康、社会-经济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以科学与人文为双翼,在碧水蓝天中找回人类的清新与宁静,重建“天人合一”的家园与意境,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目标业已确立,规划乃需到位。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杭州实际出发,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二十八项指标为考核标准,将进一步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提升杭州综合竞争力,勾画一幅更加美好的“大都市、新天堂”画卷。

在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下,600万杭州人民将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十二年内把自己的家园建成生态市,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让我们协力同心,用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去开辟新的道路,托起明天的“天堂”。

第一篇总论

第二篇生态市建设基础

第三篇生态功能区划

第四篇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

第五篇能力建设与保障体系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1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生态技术与管理为手段,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执法监督的新机制,全面实施杭州“城市化、工业兴市、旅游西进、开放带动、环境立市”五大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杭州市的综合实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大都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2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积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努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集约与和谐原则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注重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过程连续性,构建集约化的生态结构功能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和谐。

●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为依据,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资产体系、产业产品体系、文化建设体系,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动力创新与开放合作原则以人力资源的区域整合为动力,依靠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切实增强杭州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体制和机制活力,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政府调控、公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政府主导,强化监管,发挥政策引导和统一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畅通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第三节编制依据

第3条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0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02)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1998)

●《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2001)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03)

●《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第四节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第4条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杭州市行政区域,即杭州市八区五县(市)。

包括杭州市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

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规划的基准年为2002年。

第五节编制理论、技术与特点

第5条编制理论与技术

以生态经济管理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多维生态调控理论等为指导,以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为原则,采用生态系统评价技术、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工程等规划技术。

第6条编制特点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杭州主要生态问题及区域长远发展目标,综合运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等手段,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构建富有活力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和多层次社会文化体系,建立区域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管理体系,确保生态市规划编制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区域联动性。

 

第二章发展战略

在生态市建设规划思想统一指导下,制定生态市建设战略目标、把握战略方向、实施战略任务,全面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

第一节战略目标与定位

第7条战略目标

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现代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进程;以环境立市为基础,建立健康安全的生态支持体系;以工业兴市为主线,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经济体系;以生态景观为特征,全面推进“三江两湖”景观保护和建设;以生态文化为主脉,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长江三角洲和环杭州湾区域优势为依托,全面提升杭州市生态活力,实现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持续发展的和谐目标。

通过十二年时间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使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健康、社会公平、文化浓郁的江南生态名城。

第8条战略定位

●经济持续从以碎石型、粗放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向复合型、特色型和知识型经济为主导的高效型经济转型,建立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三足鼎立支撑的现代化生态型经济新模式(旅游业及其带动的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生态型现代农业)。

●社会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实现“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空间整合的地域发展模式。

●环境协调从环境工程向生态工程、环境管理向生态管理、绿化美化向生态服务转型,建设山水城田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从小富则安的历史情结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现代精神转型,将杭州精致奇巧的唯美文化、诗意的生活情趣、和谐整体的格调与先进的、激昂的、跳跃的现代文化融合,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战略任务

第9条战略任务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体,以经济为用,以生态为纲,以文化为常,最终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

●经济持续高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通过生产、消费、运输、回用、调控之间的系统耦合,企业及部门间的食物网式的横向耦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纵向耦合,工厂生产与周边农业生产及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从产品导向型生产转向功能导向型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达到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

充分挖掘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发展文明

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平衡,公众健康与社会文明协同共进,人性得到充分发展。

创建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创造一个保障平等、自由、文明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

●环境协调健康

建设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开放系统,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

建立生态净化和恢复系统,资源化处置回收利用系统,为公众提供一个整洁、健康、安全的环境。

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乡结构和布局形态,明确功能分区,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化。

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物质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实现城市景观的人性化、生态化。

●文化生态和谐

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扬弃村规民俗等地方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使生态文明观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改善消费结构,倡导消费文明,提高消费效益,实现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第三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规划总体目标

第10条总体目标

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示意图

创建经济-环境高效、环境-社会健康、社会-经济公平的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促进传统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产品经济向功能经济、效率经济向效用经济、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创建一个高效的、具有活力的可持续经济体系。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发展,建立一个健康、持续的生态支持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的社会人文体系。

第11条市区目标

●建设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先进绿色制造业、都市农业以及现代旅游业,提高知识、科技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加强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经济体系。

逐步形成由东部生态产业带、中部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中心、西部休闲观光产业带所组成的产业空间布局。

●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体系控制老城区人口发展规模,保持城区适度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市民的价值取向由富足向健康与文明转化,消费行为向节约、绿色过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人地谐美的社会体系。

●建立可持续的资源体系依靠科技,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生态资产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为当代、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营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开发杭州自然山水资源,以“山、湖、江、河、城、田、路”为框架,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型的生态结构体系,展现杭州独特的生态景观。

●完善可持续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突破基础设施的瓶颈,建设适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安全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有效发挥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物流、能流、人流、信息流等各种生态流的通畅,保障“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

●强化可持续的管理体制促进传统区域管理向可持续的生态管理转变。

充分挖掘、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彰扬杭州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凸现充满诗意的城市文化底蕴。

在综合决策、文化传承、认知能力、政策体系、公众参与、区域合作等方面形成成熟的可持续管理体系。

第二节规划阶段目标

第12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生态市建设启动期(2003-2005年)在不断巩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的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区域发展转入生态市建设轨道。

市本级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富阳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建德市、桐庐县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淳安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临安市启动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生态市建设达标期(2006-2015年)生态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生态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生态市建设全面达标。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区域生态经济雏形基本形成;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工程;解决局部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社会文明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010年,市本级、临安市、建德市和桐庐县生态建设水平达到国家生态县(市)指标,形成生态市雏形。

至2015年,全市各县(市)完成生态建设主要任务,满足生态县(市)要求,全面达到国家二十八项生态市指标。

●第三阶段生态市建设深化期(2016-2020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至2020年,杭州生态结构和功能日趋和谐,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社会高和谐化、管理高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水乡缘丘陵、孤丘落平原”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市基本建成。

第13条目标指标体系

杭州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及阶段规划目标

指标

单位

生态市

标准值

市域

其中市区

2002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02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经济发展

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8150

36500

56000

82000

>120000

35664

48000

82000

130000

>200000

2.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4038

6141

11314

19066

>25000

5775

8783

16182

27268

>30000

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5242

6420

8590

11200

>14000

6500

7850

11010

14000

>18000

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1468

14500

23500

34400

>35000

11778

15000

24000

35000

>35000

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

≥45

43.0

45

47

51

>55

46.8

48

51

55

>60

6.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

0.88

0.8

<0.8

<0.7

<0.6

0.81

0.7

<0.7

<0.6

<0.6

7.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

≤150

97

95

90

88

<88

115

110

105

100

<100

8.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

%

100

≥20

10

3

30

7

70

15

100

20

100

>30

20

3.5

50

10

100

20

100

25

100

>35

环境保护

9.森林覆盖率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区

%

≥70

≥40

≥15

62.8

92

76

25

93

78

26

94

79

26

>94

>79

>26

29.4

30

30

>30

>30

1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7

20.9

21

23

25

>25

14.4

15

17

>17

>17

11.退化土地恢复率

%

≥90

13.3

40

60

90

>90

20.0

60

90

95

>95

12.城市空气质量

(南方地区)

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年

≥330

263

接近300

330

>330

>330

263

接近300

330

>330

>330

13.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无超Ⅳ类水体

89.6

>95,无超Ⅴ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89.6

>95,无超Ⅴ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100,无超Ⅳ类水

1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

COD

千克/万元(GDP)

<5.0

<5.0

5.2

12.3

5.0

11.4

4.6

8.0

4.0

5.0

<4.0

<5.0

4.9

8.8

4.8

7.0

4.6

5.0

4.5

4.5

<4.5

<4.5

1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

100

≥70

≥50

-

49.2

58.6

98

55

65

100

65

68

100

70

70

100

>70

>70

96.3

49.4

69.3

98

60

70

100

70

73

100

75

75

100

>75

>75

1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95

86.6

90

≥95

>95

>95

86.6

90

≥95

>95

>95

1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100

≥80

96.9

99.3

98

>99

>98

>99

100

>99

100

>99

86.2

99.8

100

>99

100

>99

100

>99

100

>99

1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11

6.5

7

9

12

>13

7.9

9

≥11

≥12

>12

19.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85

95

100

100

100

80

95

100

100

100

社会进步

20.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

≥80

70

80

85

90

>90

70

80

85

90

>90

21.城市化水平

%

≥55

44.6

46

53

55

>60

69.4

72

78

82

>80

22.城市气化率

%

≥90

97.3

98

99

>99

>99

97.3

98

99

>99

>99

23.城市集中供热率

%

≥50

52

55

60

>60

>60

52

55

60

>60

>60

24.恩格尔系数

%

<40

38.9

38

36

35

<35

40.2

39

37

36

35

25.基尼系数

0.3-0.4

0.36

0.3-0.4

0.3-0.4

0.3-0.4

0.3-0.4

0.34

0.3-0.4

0.3-0.4

0.3-0.4

0.3-0.4

26.高等教育入学率

%

≥30

30

35

40

45

>50

40

45

50

55

>60

27.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5

70

75

80

85

>85

85

88

90

95

>95

28.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0

80

85

90

95

>95

80

85

90

95

>95

参考指标

29.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重

%

≥60

40

60

80

>80

50

70

90

>90

30.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比例

%

≥2.0

2.5

2.8

3.0

>3.0

3.0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