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372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docx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一:

新太清宫导游词】

太清宫导游词

各位团友: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崂山

[太清宫的由来]

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

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

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

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

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

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因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所以气候温和,形成江南植物景观,俗称小江南。

[太清牌坊]

这里是太清宫牌坊,1997年修建,高8米,宽16米,由白色花岗岩架构,分上中下三段,庄重大气、造型别致。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

阆字意为空旷,苑指花园,阆苑则指具有阆风的花园,古指仙人所居之境;阆苑圣德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自下而上分别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十二生肖、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其中牌坊上与众不同的一点是福禄寿唯独少了一个喜字。

这是由于全真道的弟子们认为修身养性是道士修炼的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心地清净才能返璞归真,得道成仙。

[正门→钟楼→鼓楼→元辰阁→元君阁]

我们现在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

这个门是2004年4月完工正门也叫山门,隐含着众道士居于山林隐修之意。

跨过山门,就意味脱离尘世,跨入仙境。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钟楼和左手的鼓楼。

俗话说,晨钟暮鼓。

钟鼓是为了给道士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要偷懒。

钟鼓楼后有两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这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

元辰阁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

两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

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相配而得。

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备,喜怒各异,或持枪剑,或抱琴执笏,各显神通,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

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

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古代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赐的,她能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

左边是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

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

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但八仙的产生与定型却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

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他们凑成一个班子是在元代,而这个班子的定型却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这显示了民间造神的随意性。

[三官殿:

耐冬→三官殿→翰林院的创建→南方植被]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三官殿的正门,在大门两边大家看到的这两棵古老高大的树是银杏树,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敕建道场,修建太清宫时栽种的。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银杏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性别之分,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性。

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公孙树等别称,为什么叫公孙树呢?

原来,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在民间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三官殿。

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两棵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的12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长达半年的时间。

因盛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却能迎风怒放,所以称为耐冬。

在我们左边的这棵山茶,开的花是重瓣白色的,树龄也有400多年了。

开花时节,它与绛雪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芳斗艳,实为太清宫隆冬季节的一大奇观。

各位团友: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就是三官殿。

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

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

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南北植物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对面的这棵树,这棵树是一棵棕榈,棕榈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在北方的室外很难生长,但这棵树却依然生长的枝繁叶茂,原来是因为太清宫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非常温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棕榈树的下面也是两棵南方植物,那棵叶面上布满黄色斑点的植物是桃叶珊瑚。

桃叶珊瑚旁边的那棵是木兰,因为含苞的花蕾,形状像一枝笔一样,又称为木笔。

干燥的花蕾则可入药,被称为辛夷。

通常木兰每年只在春季开花一次,这棵木兰却每年开花两次,四月份一次,七月份一次。

花瓣硕大厚实,内层洁白,外层紫红。

传说这棵木兰原来也是一年开花一次。

有一年,宫中道长夜间作了一个梦,梦见巾帼英雄花木兰示意饮酒出征。

道长醒来,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披衣起身,到院中散步,忽见木兰花在月光中摇曳起舞,道长猛然领悟,匆忙取来存封多年的老酒,浇灌在木兰树下。

从此这株木兰就显了灵气,每年开两次花,成为宫中一奇。

现在我们看见的这棵高大笔直的树是水杉。

水杉生长快,喜光,喜湿润,是古老稀有的珍贵树种,多少年来人们都以为它早已绝迹,直到1943年在神农架地区重新被发现,经植物学家的培育、繁殖,使它被许多国家广泛引种,这是我国植物学家对世界植物学的贡献。

我们看到的这棵水杉是五十年代栽种的。

水杉旁边这棵树是枫树,大家对枫树非常熟悉,但

这棵树却与众不同,春天它的叶子是红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又变成红色,所以俗称两头红。

走出三关殿,在通往三清殿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景点。

[黄杨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这棵树,它是一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

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太粗,但已经有800年树龄了。

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的非常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细腻坚硬,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

[龙头榆]

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

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遮荫面积达一亩多地。

[逢仙桥]

在龙头榆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大石头上雕刻的是逢仙桥三个字,相传宋代的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两句,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

因为在这座桥上曾经与仙人相逢,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

[三清殿:

正殿→东西配殿]

三清殿

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张道凌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道德经》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则把它演变为洪元、浑元和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从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

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王灵官

在三清殿外侧,大家看到的这尊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须四张,披甲带盔,手持钢鞭火轮的神像就是镇坛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驮的地位。

东华帝君

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阳神的总管。

全真道奉他为北五祖的第一祖,他姓王名殆,道号东华子曾经隐居昆嵛山烟霞洞潜心修炼,修道成功后,得天真赐号东华帝君。

西王母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嵛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

西王母最初是中国西部一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

传说,逐渐演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变成神,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道教中称她为原始天尊的女儿。

三清殿院内种有芍药、金桂、四季桂等多种花卉,最为名贵的就是大家看到的东华殿前的这棵绿萼梅,它树体虽不高大,但树龄已有三百多年。

开花时,弯曲的枝条点缀着艳丽的花朵,显得格外仪态庄重、古朴典雅。

传说这棵树十年动乱期间,曾流落他乡,后来被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找回,种在院内,据说他是长江以北同类树种当中最大的一棵,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简单了解)

[关岳祠:

建祠由来→金桂→蒲松龄写书亭]

走出三清殿向东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这里边供奉的是汉代的关羽和宋代忠将岳飞。

道教信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收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包括忠和义。

另外,道教把道化为禅,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那么禅也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成为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是多神论。

关羽和岳飞都是一代豪杰,将他们奉为神,取其忠和义,所以关岳祠又名忠义祠。

写书亭

旁边这个小亭子,传说是蒲松龄写书亭。

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此写书。

《聊斋志异》共有四百多篇故事,其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

郭沫若生前,对蒲松龄曾作过深刻的评价: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据有关专家考证,蒲松龄曾于1672年到过崂山。

有一天深夜,他坐在这个亭子里凝思,忽见对面白色墙上有人一闪而过,象是穿墙而入,定睛一看,原来是道童给他送茶闪过的影子,但由此却启发了蒲松龄老先生的灵感,挥笔写成了有关穿墙术的《崂山道士》名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根据传说在近几年刚刚修复的。

[神水泉]

崂山矿泉水,驰名中外,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的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

神水泉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

为什么叫它神水泉呢?

据说它有三神:

一神水质清澈甘洌,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杂质却非常少。

据说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

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近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地基打的不好,水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神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必治,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皇殿:

三皇殿→十大神医→金虎符文→耿祖祠→救苦殿→汉柏凌霄]

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

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山茶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最大的之一,属于国家级的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

这棵耐冬开的是单瓣红花,当花盛开时,每朵花在开放时都贴到了叶面,好像在树上落下一层厚厚的红雪。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太清宫后,见到这棵耐冬花红似火,热烈而庄重,恰好上清宫中有一株白牡丹,花朵硕大,灿烂似锦,经过他的想象两株花变成了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

绛雪和香

玉。

这棵树就是蒲松龄老先生《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绛雪的化身。

绛雪就是红色的雪的意思,随着《聊斋志异》的流传于世,这棵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三皇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殿,叫三皇殿,大家看到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那位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这三位老祖先传说很多如:

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

十大神医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大神医,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问、闻、望、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创健身五禽戏的华佗(华佗发明麻醉药比欧洲早1500年);有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药方》,后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三皇殿正殿所供奉之神都是对我国和人类文明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一向受到人们的崇敬。

金虎符文

在正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

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邱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邱处机的金虎符文。

行文年代是癸末年,就是公元1223年,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是当今崂山庙宇现存碑记最古老的两块,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十年动乱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万岁两字,所以才没人敢轻举妄动。

这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邱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域地,邱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它以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宫观都不派差,不纳税,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处如朕亲临。

由此可见,当时邱处机极受成吉思汗的尊敬,不仅拜他为国师,而且被尊为神仙,甚至有皇帝的同等身份。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成吉思汗为了利益所需而尊崇道教,以及邱处机本人学问高深,胸有谋略的原因。

据《元史o邱处机传》记载,邱处机曾随成吉思汗西征,邱处机的进言,很受成吉思汗的赏识。

邱处机一生专修全真教义,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有《养生淌息论》等许多文章。

他的书法、诗词造诣也很深,在崂山留有40余首诗词,尤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最著名,而且是他的亲笔手迹。

1227年邱处机逝世于北京白云观,时年79岁,崂山上清宫前有他的衣冠冢。

耿祖祠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西配殿,西配殿是耿祖祠,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道士。

耿义兰是明万历年间崂山白云洞的道士,他带领道众与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建佛寺的憨山和尚打官司胜诉,为道教立功所以被尊为扶教真人。

救苦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救苦殿,救苦殿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信仰始于何时,不得而知。

传说凡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只要他们的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授的神符,向神祈祷,下地狱的人便一定会得救。

汉柏凌霄

【篇二:

青岛崂山太清宫导游词】

太清宫导游词

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崂山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由白色花岗岩架构,分上中下三段,庄重大气,造型别致,自上而下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寺”“鹤鹿同春”“十二生肖”“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排放前面是太清湾。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这棵高大的树是银杏树,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和公孙树等的别称。

为什么又称“公孙树”呢?

原来,是因为它生长的非常缓慢,爷爷种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有在民间又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种白果树”的说法。

现在大家已经到了太清宫,太清宫总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

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咱们现在进入的是三官殿的正门,也是太清宫的正门,门朝南开,符合北方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基本原则,但是暂满看到的这个门是后来修的,三官殿最初的正门是咱们右手边的这个小门,这个门是朝东开,这其中是有讲究的,在道教经典《道藏》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的官员叫尹喜,他远远望见有一团紫气滚滚而来,他断定一定是有高人前来,于是命人将道路打扫干净,在路旁迎候高人。

老子来了之后与尹喜交谈甚欢,觉得跟尹喜非常有缘,就将自己写的两卷书赠给了尹喜,这两卷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从此以后,“紫气东来”就成了我国民间迎神求吉的高雅用语。

崂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即来到这里的都是神仙高士,而且会给这里带来吉祥。

两旁的树是银杏树,树龄有一千多年,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银杏树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株,有性别之分,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两棵树哪颗树是雄树,哪颗树是雌树。

(五分钟即可)其实,这两棵树都是雄树(可以讲一下全真教的教义:

不娶不嫁,故道观中的树都是雄树,似乎有些牵强……)。

在整个崂山风景区内,甚至在整个北方,无论是道观还是庙宇,都普遍种植银杏树,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种树的树龄很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维系长久的象征,另一个原因是全真道教不杀生,这种树有特殊的树液,一般不生虫害。

宗教庙宇多载此树,解决了“杀虫是杀生行为,不杀虫害树也是杀生行为”这一矛盾,遵从了既不杀生又能保住树木的原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颗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12月份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份,长达半年的时间,因其花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别的花都已经凋谢,而她却能迎风怒放,所以被称为耐冬。

耐冬和月季是青岛市的市花,右手边的这棵耐冬树树龄有600多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长门岩岛移植的,隆冬季节,满树红花,下雪的时候,像是在树上落了一层红色的雪。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灵感油然而生,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

文章中的红衣花神指的就是这棵耐冬,树名叫绛雪。

左手边的这棵耐冬,是耐冬中的名贵品种---重瓣白雪塔,树龄有400多年,开花的季节与旁边的绛雪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是太清宫冬季一大景观,很可惜,这两棵耐冬都死掉了。

《香玉篇》说的是书生黄某同牡丹花神香玉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崂山太清宫,有一个叫黄生的读书人,在次读书期间遇到了两貌美如仙的姑娘,一位是白牡丹化做的仙女叫香玉,一位是红耐冬化做的仙女叫绛雪。

香玉原为青楼女子,活泼可爱,心地聪明,敢爱敢恨,绛雪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善解人意,黄生爱上了香玉,两个人相爱之后,情深意长。

绛雪是香玉的姐姐,是他们的好朋友,三个人在一起非常愉悦。

好景不长,有一天,香玉哭了,不再说话,悲伤痛哭,与黄生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就惆怅的离开了。

原来,即墨县令蓝氏到太清宫游览,看到白牡丹,心生喜爱,挖移出来,竟然带着走了。

白牡丹到了蓝氏家,一天天枯萎,很快死去。

黄生听说后,非常悲痛,悔恨极了,在这段时间里,绛雪经常过来陪伴黄生,有时一起饮酒作诗,有时一起到香玉墓前痛哭一场。

最后,花神被他的深情所感动,又让香玉回到了太清宫。

从此以后,香玉和黄生彼此相爱,绛雪也和他们经常相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是一个典型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

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是一座布局工整的三进院落,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

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称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称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理所当然被尊称为“水官”。

在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敕罪,水官解厄”的说法。

在大家面前的是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很粗,但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了。

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坚硬细腻,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写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

据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黄杨木质的梳子。

经过黄杨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他是唐朝道士李哲玄亲手种植的,所以称它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弯曲,形状似龙头,故又被称为“龙头榆”。

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这样面积达一亩多地。

在龙头榆的对面有一方大石头,上刻“逢仙桥”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召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个老人,真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在与他交谈几句后转身走了,真人忽然想起没问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找他在雪地上的脚印,哪知半尺深的厚雪中只有老人在这树下站立时踩出来的两个脚印,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至此,刘若拙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在此刻石以记此事。

“逢仙桥”向西,走过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宫道长及道士的住所,这里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也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文革后,太清宫基本没有女道士常住。

穿过坤道院的大门,咱们来到的是太清宫的第一大主殿---三清殿。

三清殿是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

正殿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

《道德经》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把它演变成为“洪元”“浑元”“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了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在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祖传说中他是天上阳神的总管。

团友中如果有没有男朋友的女孩子,可以诚心拜一下东华帝君,他会赐给你一位白马王子。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中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

团友中没有女朋友的可以去拜一下西王母,她会赐给你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这段大家自由发挥)

走出三清宫向东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又名忠义祠。

这里供奉的是关于和岳飞。

道教之所以供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引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就包括忠和义,而这两人就是古代忠和义的代表,于是就将二人供奉在此。

旁边这面墙据说就是当年崂山道士练习穿墙术的地方。

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这里写书。

《聊斋志异》共有400多篇故事,其中8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构成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等,郭沫若生前曾对蒲松龄作过深刻的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崂山矿泉水,驰名中外,俗话说: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

“神水泉”这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

之所以叫他神水泉,是因为它有“三神”:

一神为水质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杂质少,据

说,崂山道士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有生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水不涸,大涝三年水也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这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为施工方面的原因,水位发生些变化;三神为引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旁边为许愿池)

从神水拾级而上大门朝东的这座院落是始建于唐代的三皇殿,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道士出身的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之后,见到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极佳,筹资兴建这座殿堂。

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位手握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三位老祖先的传说有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等。

他们都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望闻问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的华佗,有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方》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

总之,三皇殿里供奉的都是对我国和历史文明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三皇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敕给丘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发给丘处机的金虎符文。

文革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碑刻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了“万岁”,所以才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

让丘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地域丘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他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官观都不派差,不纳税。

东配殿又名救苦殿,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

据说,凡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只要他们的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的神符,向神祈祷,下地狱的人一定可以得救。

西配殿又称耿祖祠,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道士。

耿义兰是明代万历年间崂山白云洞的道士。

为什么将崂山道士供奉在这里?

待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