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325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完成人:

班级:

2010-01

学制:

4年

专业:

国际贸易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03-30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2)

(一)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

(2)

(二)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3)

(三)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4)

二、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5)

(一)农民的素质偏低(5)

(二)农村资金严重外流(6)

(三)社会保障不健全(6)

(四)农村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6)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6)

三、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7)

(一)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8)

(二)合理解决资金外流问题(8)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9)

(四)加强产业化经营(9)

(五)落实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10)

四、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1)

Abstract(12)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

农村经济;河南省;现状对策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样是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下,河南的数千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河南的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

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所占比例大约50%。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是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直接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360万吨,比上年增加590万吨,增长19.3%,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99年增加6.7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夏粮总产量2520.98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1739.03万吨,增长41%。

年粮食总产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又一次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著提高。

截止2012年底,全省有机电井122.94万眼,比1978年增长二倍。

2012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955.84千公顷,较1978年增加了1,234.17千公顷,全省旱涝保收田2012年达到3,962.38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了2,010.65千公顷,增长了一倍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强了河南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的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素质偏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1978-2000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

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

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转给人民银行,自己不发放贷款。

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其机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农贷款的增幅趋缓,占比开始下降,业务也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

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

虽然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为农户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

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面为25%。

农业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1990年为46.2%,2000年降低到34.2%。

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根本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作为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出现大幅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作用明显弱化。

 (三)社会保障不健全

农村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长期以来,河南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

在城镇,河南省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农村目前基本上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四)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从我周围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这里农村大多数村内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村内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并取得可喜成效。

比如果园种植、孵抱、养殖业等。

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

2、旧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从我村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来看,广大人民群众还普遍看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个体经营性较强。

从村内来看,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很深,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表现在:

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三、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分析

(一)、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合理解决资金外流问题

1、规范各地正规金融机构

要解决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首先要规范各地正规金融机构,明确中国各主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对象,建立分工明确的体系,广泛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商业性金融机构利润较高,要继续保持在农村地区的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比重,完善小额和大额贷款业务的担保机制,通过征信系统的建立,降低监督还款成本,更多的为农户贷款。

邮政储蓄银行应优化在农村地区的新业务、贷款和中间结算,增加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面,完善城乡的金融服务功能,加强贷款职能,逐步弥补历年来“只贷不存”的资金流失问题。

2、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链接合作与互助。

应鼓励或要求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其多余资金以金融链接的批发贷款方式给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增加此类机构的金融供给,充分发挥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合作组织的覆盖范围广、无需担保、贴近农户的优势,将这些资金进行再贷款给农户,可以将更多资金用在农村。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大型金融机构可吸收再贷款利息实现盈利,同时利用小额贷款公司的征信体系,更加了解客户,提高还款率。

此种方法的弊端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将自己批发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贷给农民,农民处于贷款利率的最终承受者,往往利率会较高。

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引导,提升资产质量,放开金融市场对非正规金融部门的接纳,加大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吸收力度,鼓励民间借贷资金参股,借助正规银行机构的资金帮助,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要给与相适应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使非正规金融机构兼具正规金融的优点和民间资本的优势。

同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保证农村市场的合理高效运作。

对各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中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不良率。

农户贷款不良率远高于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不良贷款率。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全国商业银行平均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是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较高,需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制定合适的存款准备金,规范其业务流程,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建立共有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

可利用非正规金融机构充分了解农户的特点,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共享的农户与企业信用信息库,并对于农户分工进行信息完善与还款监督,以最低成本消耗为标准。

为了降低征信成本还可通过每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资信情况等调查项目,通过国家的支持,完善农户信用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与高覆盖率。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民个人缴费以上年度人均纯收入为基数,费率在5%至30%之间可由参保人自愿选择。

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本着鼓励参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对参保人给予适当缴费补助。

可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年满60周岁,缴费满15年可享受待遇,标准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之和。

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确定。

基础养老金要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可转移、可继承、可衔接。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让老百姓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实现全体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2、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

重点是各级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科学调整补偿方案,提高报销起付段和报销补偿比例,扩大门诊大额慢性病补偿病种和补偿比例。

抓紧门诊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

搞好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问题。

搞好参合农民服务,真正实现“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最大限度方便参合农民就医。

3、完善农村救助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

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

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

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四)加强产业化经营

1、伴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要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没有农业机械化,也就没有农业规模的扩大。

没有适合的农业机械也不行,目前有些农业机械还不很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

当然,地块要扩大,但机械也要改良,使之适应南方的小块土地。

既要扶植农民购买这些机械,工厂里也能生产出这类机械,如能做到这些,农民的生产力还是会有很大的提高。

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总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够,所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在思想上做好群众的后顾之忧;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防止宁肯荒地也要守着一亩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3、农村基础设施需进一步维护和建设

建设好、维护好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顾建设不管维护,犹如黑熊掰棒子般的掰一个、扔一个,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所以在加大我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维护好已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落实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

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

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

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要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必须依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靠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尤其是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等,使农民真正在法律上拥有、占有、支配、处置这些财产的权利。

四、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针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农民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指导的发展现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黄连管.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2009(04)

[2]王志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3]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微大学学报.2006(03)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应采取对策[J].求实.2003(08)

[6]李俊.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03(05)

[7]陈池波著.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08)

[9]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7)

[10]周大研,王玲.浅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2)

 

Analysisonthecurrentdevelopment,problemandstrategyofHeNan’sruraleconomy

WANGZhen

Abstract:

Nowadays, there is much improve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basic facilit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But the per-capital income of the former’s family remain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Guided by the macroeconomic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o intensify the constructure of foundmental installation and to inv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most of formers in Henan province will lead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y coordination will prevail in towns and cities.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 of the best period in history. New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long way to go, we must uphol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do solid work, innovation, and constantly open up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Keywords:

ruraleconomy;HeNan;currentsituation;resour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