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docx
《二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0前言
0.1任务由来
二郎镇滑坡位于二郎镇街道北东侧,座落于古崩滑体上,近年由于暴雨和城镇生活用水的共同作用,导致滑坡体道路下沉开裂,后缘民房和企业建筑开裂或倒塌,对二郎镇街道居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和泸州市国土资源局的通知。
我院根据通知精神开展了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滑坡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工作。
接受任务后,我院迅速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于2008年7月进行现场踏勘,编制了《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滑坡应急勘查设计书》,于8月上报省厅审查通过,并按《设计书》开展勘查和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二郎镇滑坡位于二郎镇边环镇公路附近,属于二郎镇黄金村二社。
二郎镇滑坡造成的灾情主要有:
二郎镇环镇公路附近黄金村二社居民邓先平兄弟2户房屋垮塌被迫搬迁。
乡镇企业利新包装制品厂围墙和厂房垮塌。
环镇公路地基塌陷、路面开裂。
二郎神宾馆房屋墙体开裂、地面开裂,滑坡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郎镇滑坡造成的险情主要有:
滑坡后缘环镇公路一带路基下沉路面开裂,公路边坡垮塌。
公路变形明显,一旦发生整体滑动将使滑坡上部的二郎镇临空,产生变形破坏,将影响二郎镇街道的42家商铺,宾馆、镇政府机关、镇工商所、学校等设施面临危险;危及二郎街道社区居民数百人的安全。
根据镇政府初步统计滑坡范围内威胁的财产约1500万,而滑坡影响区所涉及的财产总数近亿元。
0.3勘查目的、任务
0.3.1勘查目的
根据任务要求,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是:
查明该地区自然地质条件,二郎镇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成因、特征、稳定状况,并预测其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工程方案建议,为防治工程方案选择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0.3.1勘查工作任务
1.通过合理的勘查手段和足够的工作量,查明勘查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规模、主要诱发因素、危害特征等,确定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2.查明滑坡现况、规模、影响范围、成因机制,评价其稳定性与危害性;正确提出滑坡的有关物理力学参数指标,提供验算滑坡体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设计参数;
3.通过钻探、探井等勘查手段,查明灾害体地层结构、地下水赋存及结构特征。
4.进行野外及室内试验,正确提出灾害体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稳定性计算。
并在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5.根据灾害体的特征提出治理工程比选方案,推荐最佳方案;
6.提供灾害体治理设计的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参数;
7.对区内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进行调查,对其产生影响的人类工程活动作出适宜性评价;
8.提交《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滑坡应急勘查报告》。
0.4勘查工作评述
0.4.1勘查技术依据
本次勘查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工程边坡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
4.《滑坡防治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2019-2006
5.《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
2.5万-1:
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
6.《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
7.《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环境管理司,1999-2000);
8.《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9.《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10.《工程测量规范》(GBBV50026-93);
11.《地形图图式》(GB50021-87);
12.《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13.《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1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15.《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6-1996);
1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17.《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
2.5万-1:
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
18.《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滑坡勘查设计书》(审查通过时间:
2008.8)。
0.4.2勘查等级
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国土资源部DZ/T0218-2006)并参照相关规范对地质灾害防治等级的划分标准,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及危害程度、灾害体规模及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综合确定勘查级别:
⑴根据调查,二郎镇滑坡危害对象属于主要集镇,潜在经济损失1500万元,危害人口数百人,危害程度属于中等;⑵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综上所述,该滑坡危害程度中等,规模中型,场地为复杂场地,灾害点处于二郎镇,确定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
0.4.3勘查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任务书要求和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查应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应达到地质灾害防护治理设计阶段的要求。
我院于2008年8月20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于2008年10月11日完成全部野外工作。
本次勘查范围为二郎镇滑坡及其危险区,根据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本滑坡勘查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孔、井探、槽探勘探等勘查手段,本次勘查完成总工作量见表1-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表1-1
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实际完成
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1:
500地形图测量
m2
18.67×104
18.67×104
1:
200地质剖面测量
m
1580/5
1467/7
含2条拟布置工程剖面
勘探点、地质点定位测量
个
31
32
1:
500综合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km2
0.3
0.3
复杂程度Ⅲ类
工程地质勘探
钻孔
m/个
455/18
707.3/23
探井
m/个
114/7
32/4
大孤石开挖,难度大其中3个改为钻孔
探槽
m3/条
67.5/6
56.25/5
试
验
现
场
试
验
大重度试验
组
1
1
试坑渗水试验
组
1
1
钻孔抽水试验
组
/
1
钻孔水位高
增加抽水试验
室
内
试
验
土样
组
18
19
岩样
组
4
6
水样
组
2
3
变形监测
个
9
9
现场定点由地方监测
0.4.4勘查质量评述
本次勘查采用了资料收集、工程测量、综合工程地质测绘、钻孔、井探、槽探及采样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灾害体进行勘查工作,查明了二郎镇滑坡的组成、性质、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等,获取了有关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和物理力学参数,满足了本次勘查评价、可研和初步设计要求。
主要勘查方法及质量评述如下:
1.测量工作是本次勘查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本次测量工作的精度,地形图测量采用全站仪以比例1:
500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由于当地原有控制网基准点遭到地震变形移动,为了方便与城市规划建设接轨,本次地形测量仍采用二郎镇市政基准点。
J15(X=3115645.83,Y=35615192.53,高程H=398.13)进行施测,配合计算机专业软件数字成图。
并采用1:
200精度进行工程地质剖面测量。
地形图精度和工程测量及成果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BV50026-93)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满足本次勘查需要。
2.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与地形图相同(1:
500),主要采用半仪器法(地质罗盘定方位、皮尺测距离)对地层、岩性、裂缝及变形破坏界线进行勾绘,确定不稳定区、地层产状、裂缝点位置。
除上述简易工程地质测绘手段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具体了解最初滑塌时间、近期变化、危害情况等问题。
本次工程地质测绘严格按地质灾害技术细则执行,其精度及质量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达到了勘查设计书要求。
3.工程地质钻探为本次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钻探查明了滑体、滑带及滑床的结构,土层分布情况、物质组成,查明了各层分界线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特征,并为室内岩土试验采取土体、水体样品;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查明了各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滑坡治理工程提供了设计参数。
本次勘查共布置钻孔23个,钻探施工采用XY—100回转钻机。
进行全断面双管取芯钻进,开孔口径168mm,终孔口径91mm,岩芯采取率75%左右。
取出的岩芯均按地层上下顺序进行摆放并填写岩芯卡片,及时进行现场编录和照像。
钻孔岩芯编录、照像后,采用粘性土回填夯实封孔。
钻探施工中严格按照勘查设计书和相关规程、规范、规定进行,钻探质量较好,岩芯采取率较高,满足了本次勘查要求。
4.井探及槽探等山地工程目的是通过探井、探槽查明地质灾害体内土体结构、确定滑坡体厚度、滑带土岩土工程性质,并采取岩土、水样样品,结合室内试验,确定滑带及滑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为初步设计提供基本设计参数,同时为地质灾害体监测提供基础,本次共完成4个探井(32m)、5条探槽(56.25m3)。
在探井、探槽中共取原状土样18组。
根据勘查设计书,探井、探槽挖好后,及时进行验收编录,绘制探井、探槽展示图,并采取土样样品,基本达到了规范和设计要求。
探井完成后已及时安装混凝土盖板,防止人畜掉入井内。
5.野外记录均为现场记录,当天整理,及时核对,达到了勘查技术书要求。
6.采取岩土、水样,测试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腐蚀性,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力学参数。
对土样测试其天然密度、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和剪切试验,特别是对滑带土进行了反复剪切试验;对岩样测试其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抗剪试验;对水样进行简分析,常规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初步了解场地内地表、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及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性,测试结果见附件1。
7.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开始进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⑴对野外完成的勘探工程地质编录素描图、野外调查记录本、工作手图等进行完善整理。
⑵根据野外地形和剖面测量数据、勘探工程编录资料,绘制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及立面图。
⑶依据野外工作手图,将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定测的工程地质点、勘探点绘制到地形图上,编制实际材料图。
⑷在充分应用剖面资料基础上,加强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连接工程地质界线等完成工程地质平面图。
⑸在完善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基础上,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⑹编写《古蔺县二郎镇滑坡应急勘查报告》。
上述工作依据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各环节加强资料的质量检查和自检,总工办和院技术专家对勘查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各项资料和成果报告按照相应的检查验收意见和评审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工作质量可满足设计要求。
1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1.1自然条件
1.1.1交通位置
古蔺县位于泸州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º34′42"~106º20′40",北纬27º41′00"~28º20′06"。
其北、东、南三面均与贵州省交界,西面与叙永县相邻。
北距泸州市160公里,南东至遵义市178公里。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区内交通不甚发达,仅一条二级公路与周边市、县相通。
县境内各乡镇有碎石路相连,但路况较差,县内交通总体不便(见图2-1)。
二郎镇滑坡位于古蔺县二郎镇北东侧,地理位置为东经106o10′,北纬28o08′,其北东与贵州省交界(以赤水河为界)。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勘查区的交通不甚发达,仅西侧有一条三级水泥路与古蔺县相连,北侧有一条三级水泥路与贵州习水县相连,东有一条碎石路与复陶镇相连,但路况较差。
1.1.2气象条件
勘查区属于准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据古蔺气象站(海拔537.7m)多年观测,其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302.4天,日平均气温≥10C°,天数为270天,极端最高气温40.7℃,极限最低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753.8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144.50mm。
雨量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其中5~9月份雨量特别丰富,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尤以7~8月份降雨最为集中。
图1.1-1二郎镇滑坡勘查区交通位置图
1.1.3水文条件
二郎镇滑坡区属赤水河水系,赤水河在滑坡区北东侧自东南向西北流过区内。
赤水河是常年性河流,洪水期水位高出现在7~9月份。
枯水期出现在每年3~5月份。
赤水河流域面积较大每年涨落为多峰过程,洪水多出现在6~9月,其中6、7月最多,滑坡区位于其上游。
区内有两条小冲沟,分别位于滑体中部及西侧,流向均与坡向一致,为二郎镇生活污水主要排放通道。
流量随生活用水量变化而变化。
1.2地质环境条件
1.2.1地形地貌
二郎镇地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区,附近山顶的绝对高程为1380m,赤水河河床高程为318.7m,地形的相对高差约1000m。
山体上部由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厚层状石灰岩构成,地貌上呈陡崖与缓坡相间的状况;整个二郎镇座落在深切河谷中部的缓坡平台上,斜坡倾向NE40°,地形坡度为20°~30°,在赤水河岸边为高差数十米的灰岩陡崖。
二郎镇以上为石灰岩形成陡崖,地形坡度为60°~80°,相对高差达数百米。
1.2.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收集相邻建筑勘察资料等方式了解并根据实地调查和钻孔揭露。
滑坡区覆盖层主要是第四系崩坡积(Q4col+dl)块碎石、孤石夹粘土、粘土夹碎块石、块碎石土夹粘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灰岩(S11)。
现简述如下:
①块碎石、孤石夹粘土:
灰褐~黄褐色、稍湿~湿,松散~稍密,块碎石、含量约占50~60%,以碎石为主,岩性以灰岩为主,呈棱角状,粒径5~20cm为主,中等风化,该层多夹灰岩孤石,其直径一般为2~4m,少数大于5m,且偶遇架空现象;粘性土充填,含量约20~30%,呈可~硬塑状,层厚1.6~18.3m。
其顶部分布薄层填土或耕植土。
②粘土夹碎块石:
褐黄~黄色、稍湿~湿,可塑~硬塑状,顶部与块碎石、孤石夹粘土①交接处呈软塑状。
以粘粒为主,含量约占70~80%,含20~30%的灰岩碎块,其粒径一般为30~80mm,呈次棱~棱角状,表面呈强风化状。
层厚1.1~11.5m。
③块碎石夹粘土:
灰褐、黄褐色,稍湿,稍密~致密,以灰岩的块石为主,含量约60~70%,粒径一般40~400mm,少数大于600mm,分选性一般,磨圆度差,呈棱角状,表面多为中等风化,粘性土充填(呈可塑~硬塑状态),粘性土含量约占30~40%,层厚4.8~22.3m。
④、灰岩(S1l):
灰、深灰色,中厚层~巨厚层状,隐晶或微晶结构,该层未被揭穿。
其埋深13.1~32.4m,标高343.4~383.2m。
根据钻探揭示,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
强风化灰岩:
多呈灰色,局部呈深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裂隙面呈褐黑或褐灰色,隙间泥质充填,局部无充填。
岩石坚硬度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层厚0.8~2.3m。
中风化灰岩:
多呈深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长柱状,裂隙面呈褐黄色,无充填,局部方解石胶结。
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石坚硬度为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
在露头处测得其产状为280°∠15°。
该层本次勘查未揭穿,钻探揭露厚度:
5.1~14.1m。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滑坡区位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北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的“四川盆地”相接,南与早古生代“黔中隆起”相邻。
区域内地质构造发育(见图1.2-1)。
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本区的主要构造体系,以压性及压扭断裂和褶皱为主,构造线方向45º~50º展布与测区南部及东部地区。
主要构造形迹有:
古蔺背斜、石宝向斜(包含土鼻状向斜和石宝鼻状向斜)、水口寺背斜、茅台向斜、赤水河向斜、刘家沟断裂和水口断裂等以及由之引起的次级断裂和褶皱。
南北向构造体系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以压性为主,主要构造形迹为龙爪坝向斜以及众多性质不明的小型断裂。
东西向构造体系仅见于区内中南部,以压性及压扭性为主,但多受其它构造体系干扰破坏,显得面目不清。
图1.2-1古蔺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勘查场地位于桑木场背斜北西翼西南伏没端和二郎滩断裂(长20公里,走向N50°E,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50~75°)下盘。
岩层平缓,其产状为220°~280°∠10°~15°。
勘查期间经对场地北西侧赤水河陡崖处基岩露头调查,露头处基岩主要发育3组裂隙,现简述如下:
①第一组裂隙:
产状为210~230°∠10~12°,延展长度一般3~5m,最长可达20m;裂隙宽度一般3~5cm,因受赤水河的侵蚀、冲刷作用,少数裂隙宽度达20cm;裂隙间距为1~3m;裂隙面粗糙,多具蜂窝状,隙间无充
填或少许泥质充填,该组裂隙为顺层裂隙,裂隙发育。
②第二组裂隙:
产状为60~80°∠80~85°,延展长度一般为1~3m,最长可达5m;裂隙宽度一般为1~3mm,深度一般为1~2m;裂隙间距一般为0.8~1.5m;裂隙面光滑,呈黄褐色,隙间粘性土充填,该组裂隙的走向基本与露头处的边坡的走向一致,为卸荷裂隙,裂隙发育。
③第三组裂隙:
产状为320~340°∠80~85°,延展长度一般为1~3m,最长可达5m;裂隙宽度一般为1~3m,深度一般为1~2m;裂隙间距为0.8~1.5m;裂隙面光滑,呈黄褐色,隙间粘性土充填,该组裂隙较发育。
图1.2-2节理、裂隙玫瑰花图
1.2.4新构造活动特征
本区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以间歇性大面积上升为主,主要表现为剥夷面、成层发育的溶洞、河流阶地、悬谷的形成以及水系的不对称和“V”字型河谷的形成。
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记载资料,本区周边相邻地区自1936年以来,共发生6次4~5级地震,且震中均距本区较远,区内由地震所引起的损失较少。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古蔺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不变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1.2.5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型水和基岩裂隙水。
其中孔隙型水主要赋存于碎石土、块石土及软弱夹层之中,微具承压性。
因碎、块石土隙间由粘性土充填,且孔隙连通性差,其整体渗透性较差,但局部地段由于地下水水头高度差异大,形成了一定的渗水通道,在地势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出露;而软弱夹层分布不连续,多呈透镜体状分布,故该地下水储量较小。
多为灰岩山体地下水沿崩坡积层底部管道状通道渗透。
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排水沟中污水补给,并通过下渗或以泉的形式排泄。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裂隙内,主要受大气降雨及赤水河补给,并与赤水河互为补排关系,通过径流向赤水河下游浸润基准面排泄。
1.2.6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城镇建设规模较大,加之村民自建房林立,半挖半填、切坡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均对滑坡的稳定性有着一定影响。
将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加大,大规模切坡对滑坡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将是很大的。
因此,及时进行该滑坡的勘查和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2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2.1滑坡地形地貌
赤水河从场地北东侧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形成不对称的“V”字型河谷,南岸为第四系斜坡堆积,平均坡度约20~30°;北岸为陡峭的岩石岸坡。
二郎镇滑坡位于河谷南岸的山麓地带,为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原始地形南高北低,高差较大,最大相对高差约89.5m。
该山麓表现为斜坡和平台相间的多级台地。
从赤水河往上,二郎镇滑坡处于第二平台前缘和第一平台后面的斜坡地带。
也是环镇公路及以下斜坡地带。
环镇公路以下,在斜坡中部有一条天然冲沟,冲沟宽2~3m,深1.5~4.0m,靠近环镇公路地段较深,中、下部较浅,是二郎镇的生活污水排放的主要通道之一。
冲沟上部坡降大,局部形成跌水坎,中、下部坡降较小。
冲沟将整个坡体一分为二,但冲沟两侧变形方向基本一致。
滑坡体所处斜坡坡度18~32°,滑坡以下第一平台地面坡度8~14°,宽20~60m。
滑坡以上第二平台地面坡度8~10°,宽约200m,第二平台为二郎镇所在地,环镇公路呈弧形从滑坡后缘通过。
(见照片2.1-1:
滑坡全貌)
照片2.1-1滑坡全貌
2.2滑坡空间形态及变形特征
(1)滑坡范围
二郎镇滑坡从过去有关单位研究认为是一个古滑坡,镇政府前台阶开裂、二郎神宾馆梯步下陷、环镇公路一带的开裂变形是古滑坡的复活。
在本次勘查的踏勘阶段,也基本秉承古滑坡思路进行。
将环镇公路到赤水河边都作为勘查范围,布置了相应的工作量。
但是经过勘查和深入调查发现,赤水河边岸斜坡和临河公路以上的第一平台处于整体稳定状态,平台上没有发现地面开裂和其它变形迹象。
赤水河边岸斜坡也没有发现开裂变形迹象,亦没有发现有剪出变形迹象,只是在赤水河水边线附近,见两处宽5m高4~5m的小型滑塌,属于河水冲刷导致的边岸局部垮塌,对整个斜坡稳定性无影响。
平台上没有开裂等迹象,钻孔中没有明显的滑带,从赤水河到第一平台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公路内侧到二郎镇街道一带,房屋基本完好,基本没有变形,镇政府前台阶变形和二郎神宾馆梯步下陷属于局部土体变形,不能纳入二郎镇滑坡范围,古崩滑体目前整体稳定。
本滑坡位于古崩滑体中前部,仅是古崩滑体上的局部复活,滑坡前后缘范围基本限在临河公路以上第一平台后缘到环镇公路靠山侧一带,滑坡两侧东侧在邓先孝家墙角外,西侧位于1#冲沟附近。
。
(2)滑坡的空间形态及变形特征
二郎镇滑坡在平面上基本呈圈椅状,滑坡后缘在环镇公路靠山的内侧,高程398m~405m。
前缘剪出口在斜坡与平台的交界面上,高程374~379m。
东侧边界在邓先孝家墙角外,西部边界在环镇公路靠山一侧。
滑坡纵向长度101m,横向宽度197m。
滑体平均厚度2.6~8.6m,滑坡面积16253m2。
滑坡体积11.4×104m3。
滑坡区分布两条天然冲沟,其中1#冲沟位于滑坡西侧边缘附近,底宽2m,顶宽3m,深约1.5m;2#冲沟位于滑坡中部,冲沟坡度上陡下缓,冲沟宽2~3m,深1.5~2.5m。
2#冲沟西侧滑坡地面平均坡度约18°,2#冲沟东侧滑坡地面平均坡度约24°,最陡处达32°,主滑方向NE40°。
为中型推移式滑坡。
(见表2.2-1:
滑坡特征一览表)
滑坡特征一览表表2.2-1
规模
主滑
方向
滑体
滑带特征
滑床特征
规模
长(m)
宽(m)
厚度(m)
体积
104(m3)
101
197
2.6~
8.6
11.4
40º
块碎石夹粘土
软塑粘土
粘土含块碎石
中型
由于2#冲沟两侧地面坡度不同,两侧变形特征亦有所不同,冲沟东侧滑坡地面平均坡度约24°,最陡处达32°,坡度较陡,故变形强烈,为强变形区,其主要表现为:
①据现场实地调查走访,2007年8月降暴雨,滑坡后缘因地面下沉造成邓先平家和古墓垮塌、电杆倾斜等现象(见照片2.2-1、2.2-2)。
其后缘地面下沉量一般在0.4-1.8米,最大下沉量达2米左右。
有一股清泉从墓穴中渗出,经简易测算,其流量约10m3/小时。
照片2.2-1邓先平家房角处地面下挫1m照片2.2-2邓先平家房屋垮塌
②滑坡体后缘及周边出现较多裂缝,裂缝长一般在0.5~10米,最长可达15米,裂缝宽一般在1cm~5cm,最宽可达10cm,可见裂缝深度最大可达50cm。
除强变形区外,其余地段为一般变形区,变形特征如下;
①环镇路是通往二郎镇的唯一通道,已修多年,其路面纵坡坡度2°,路面出现较多裂纹,最长可达50余米,延展方向与公路走向一致,裂缝宽最大可达5cm,裂缝外侧路面有下坠外倾现象(见照片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