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思考题.docx
《药剂学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思考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思考题
药剂学思考题
一、问答题
1、药物制剂稳定性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物理、化学、生物学、药效学、毒理学稳定性。
①化学方面:
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②物理方面:
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主要是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③生物学方面:
一般指药物制剂由于受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腐败。
2、简要说明零级、一级、伪一级及二级反应的特征
①零级反应:
零级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反应物的溶解度,或某些光化反应中光的照度等。
②一级反应:
反应速度与反应药物的浓度成正比,较常见。
③伪一级反应:
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大大超过另一种反应物,或保持其中一种反应物浓度恒定不变的反应。
④二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两种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的反应。
3、掌握零级、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速率常数、t1/2、t0.9表达式、特征和计算。
①零级反应:
积分式为C0-C=k0t或C=C0-k0t。
Co:
t=0时反应物浓度;C:
t时反应物的浓度;ko:
零级速率常数,单位为mol.L-1s-1。
特征:
C与t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为-ko,截距为Co。
②一级反应:
积分式为lgC=kt/2.303+lgCo或C=Coe-kt。
特征:
以lgC与t作图呈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2.303,截距为lgCo。
反应速度与反应药物的浓度成正比。
③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halflife),记作t1/2
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4、掌握Arrhenius公式及其计算
式中,A:
频率因子;E:
为活化能;R:
为气体常数。
上式取对数形式为:
lgk=+lgA
5、药物稳定性预测,即化学动力学参数(如反应级数、k、E、t1/2)的计算
①提供实验数据,必须掌握根据Arrhenius方程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直线斜率=-E/(2.303R),由此计算出活化能E。
将直线外推至室温,可求出室温时的速度常数(k25)。
由k25可求出分解10%所需的时间(即t0.9)或室温贮藏若干时间以后残余的药物的浓度。
②若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药物的浓度变化,以药物浓度或浓度的其它函数对时间作图,以判断反应级数。
若以lgC对t作图得一直线,则为一级反应。
再由直线斜率求出各温度的速度常数,然后按前述方法求出活化能和t0.9。
6、酯类药物OH—催化水解的简要机理是
碱性溶液中,酯分子中的氧负电性大于碳,酰基被极化,亲核性试剂OH-易于进攻酰基上的碳原子,使酰-氧键断裂,生成醇和酸,酸与OH-反应,使反应进行完全。
7、影响药物制剂分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处方因素:
PH值、广义的酸碱摧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等。
②外界因素: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温度、水分、包装材料。
8、药物制剂稳定化的方法
①改进药物制剂或生产工艺
②制成难溶性盐
③制成复合物
④制成前体药物
9、药物微粒分散系一般包括哪些药物剂型?
微乳剂、脂质体、毫微囊、纳米球等
10、药物微粒分散系作为给药系统有何特点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缓释延效性、减小毒副作用等特点,成为靶向制剂研究的重要部分。
11、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有何意义?
①粒径小,可提高药物的溶解速率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②有利于药物微利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③微粒在体内分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④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减少剂量和降低副作用
⑤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12、影响微粒中药物渗漏的因素有
①药物的性质,如果药物与双分子膜紧密结合,则不易渗漏。
②分子的大小及其极性大小,小的易通过双分子膜,渗漏快。
③双分子膜的流动性,小则渗漏速度慢(如在双分子膜中加入胆固醇)。
④Ca2+离子可使膜的粘性增大,流动性减小,亦可降低渗漏速度;
⑤在双分子膜中加入吐温-80可显著地增加药物的渗漏速度;
⑥磷脂分子上脂肪酸的不饱和度。
越大,膜流动性越大,药物渗漏速度越快;
⑦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红蛋白、磷脂酶等都能破坏双分子膜,使药物渗漏速度增加,在药物制剂配伍使用时应当注意的。
13、若药物的渗漏速度在初期阶段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试写出渗漏速度方程(积分式),并说明速度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
药物制剂在某时间t渗漏量为Qt,药物制剂完全没渗漏所包裹的量Q0,渗漏速度常数kR,其渗漏速度方程为:
ln(Q0-Qt)=-kRt+lnQ0Qt=Q0[1-exp(-kRt)]以ln(Q0-Qt)对t作图成直线,由直线斜率可求得渗漏速度常数kR。
这样可以计算任意时间t的渗漏药物量Qt。
14、微粒分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应当包括哪些方面
①药物制剂的化学稳定性(如主药与辅料的化学稳定性等);
②药物制剂的物理稳定性(如微粒粒径变化、絮凝、聚结、乳析、分层等);
③生物活性稳定性(如药理生物活性、过敏性、溶血等);
④疗效稳定性(如疗效是否随贮存而变化等);
⑤毒性稳定性(如急毒、慢毒是否随放置变化等)。
15、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可以用热力学稳定性、动力稳定性、聚集稳定性来表征。
①热力学稳定性:
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巨大表面的开放体系。
②动力稳定性:
微粒有Brown运动。
③聚集稳定性:
是指体系的分散度是否随时间变化而言的,如微小粒子聚集形成新的大粒子并且不再分散,则体系粒子数目减少,分散度降低,聚集稳定性差。
若微小粒子长期地不聚集,则聚集稳定性高。
聚集稳定性的高低取决于微粒分散系的电学性质。
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使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因相互排斥而稳定。
双电层厚度越大,相互排斥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电解质对双电层的厚度影响最大。
16、简述DLVO理论要点
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主要是:
(1)范德华引力;
(2)静电斥力;此外还有短距离斥力、空间力和溶剂化力等。
②微粒间的势能曲线(总相互作用能)
微粒间的势能为吸引势能与相斥势能之和,令总势能为V,两球形粒子面之间距离为H,微粒子间的斥力势能VR,两粒子间的引力势能VA。
则V=VA+VR
如果微粒均为球形,以V对H作图得到势能曲线:
如图所示,VA只在很短距离内起作用,VR的作用距离稍远些。
当粒子逐渐接近时,首先起作用的是相斥势能,如果粒子能克服VR并作进一步靠拢,直到某一距离时VA才起作用,随后粒子愈接近,VA的影响愈显著。
势能曲线形状决定于VA与VR的相对大小。
V
(1)是斥力大于引力的势能曲线,有一最高点,叫做斥力势垒,只有粒子的动能超过这一点时才能聚沉,所以势垒的高低往往标志着微粒分散系稳定性的大小。
V
(2)曲线上没有势垒,表示在任何距离下斥力都不能克服粒子之间的引力,因此会相互聚集,最终产生沉淀。
③DLVO理论可以定量说明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的价数规则,但对高分子聚合物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不能解释。
17、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①阳离子:
新洁尔灭
②阴离子:
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
③两性离子:
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好的起泡、去污作用;酸性溶液中则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④非离子型:
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Span)、聚山梨酯(吐温、Tween)、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
18、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同时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亲油基,且分别处于分子两端,造成分子不对称性,具有两亲性。
19、简要说明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可能增进药物的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能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
②与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结构中氨基酸的羧基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解离而带有负电荷,在酸性条件下则结构中的氨基或胍基发生解离而带有正电荷。
因此在两种不同带电情况下,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
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可能破坏蛋白质二维结构中的盐键、氢键和疏水键,从而使蛋白质各残基之间的交联作用减弱,螺旋结构变得无序或受到破坏,最终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③毒性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仅毒性较大,而且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
④刺激性
虽然各类表面活性剂都可以用于外用制剂,但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或粘膜损害。
20、溶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主要是溶质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有关。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溶质与溶剂的极性、介电常数、溶剂化作用、缔合、形成氢键等。
21、简要说明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①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结构相似物质易互溶。
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溶解度大。
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
②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
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
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溶解度按水合物<无水物<溶剂化物的顺序排列
③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1)多晶型影响:
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晶型,产生多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熔点、溶解速度、溶解度等也不同。
无定型为无结晶结构的药物,无晶格束缚,自由能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较结晶型大,吸收也快。
假多晶型药物结晶过程中,溶剂分子进入晶格使结晶型改变,形成药物的溶剂化物。
结晶结构的改变影响晶格使溶剂化物与非溶剂化物物理性质不同,在多数情况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按水合物<无水物<溶剂化物的顺序排列。
(2)粒子大小的影响:
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当粒子大小在r=0.1nm~100nm时与粒子大小有关,但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对溶解度无影响。
④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ΔHs>0,还是放热ΔHs<0。
当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⑤pH与同离子效应
(1)pH影响:
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影响很大。
(2)同离子效应:
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对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
另还与离子强度、温度及水性介质的组成有关。
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⑥混合溶剂的影响
许多液体制剂以水为溶剂,但对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在水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与水互溶的其它溶剂而组成混合溶剂时,可使药物溶解,将这种混合溶剂称潜溶剂。
选用溶剂时,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必须考虑其毒性。
如果是注射给药还要考虑生理活性、刺激性、溶血、降压、过敏等。
油溶性药物,也有用油类混合溶剂。
常与水组成潜溶剂的有: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等。
例如0.5%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以水-乙醇为溶剂;盐酸土霉素、醋酸去氢皮质酮注射液等,则都以水-丙二醇为溶剂。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是因为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
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水的介电常数,增加对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
一个好的潜溶剂其介电常数一般为25~80
⑦填加物的影响
(1)加入助溶剂:
助溶或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药物形成的络合物。
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
有机酸及其钠盐;酰胺类化合物。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团”的结果。
由于胶团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团中。
增溶剂不仅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而且制得的增溶制剂稳定性较好,有可能防止药物的氧化和水解。
22、静脉注射液为非等渗时将发生怎样的生物学效应
静脉注射液在低渗时,溶剂向红细胞内渗透,使红细胞胀裂而溶血,高渗时可使细胞发生皱缩。
因此要求注射液为等渗溶液
23、测定药物溶液的解离常数Ka有何意义?
用来衡量溶液是酸碱性。
弱电解质药物(弱酸、弱碱)在药物中占有较大比例,具有一定的酸碱性。
在药物生产、制剂制备和药物分析中常常利用、控制、调节药物的酸碱性。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疗效以及对皮肤、粘膜、肌肉的刺激性都与药物的酸、碱性有关。
pKa是表示药物酸碱性的重要指标。
pKa实际上是指碱的共轭酸的pKa,因为共轭酸的酸性弱,其共轭碱的碱性强,所以pKa值越大,碱性越强。
24、强化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的实验
①高温试验
开口于60C温度下放置十天,考察供试品风化失重的情况。
若供试品失重明显则在40C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
②高湿度试验
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25C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十天,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
若吸湿增重5%,则在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
③强光照射试验
开口放于照度为5000500Lx的条件下放置十天(总照度量为120万Lx·h),考察外观变化。
有条件时还应采用紫外光照射(200whr/m2)。
25、加速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的实验
供试品要求三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C,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六个月。
如六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即在温度302C,相对湿度605%的情况下进行加速试验,时间仍为六个月。
26、液体制剂的特点
①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②给药途径广(内、外服),
③减少胃肠道刺激,
④稳定性差(受介质影响易降解、霉变),
⑤携带不便。
27、液体制剂常用溶剂有几类?
每类举出2个例子。
①极性溶剂:
溶解无机盐、极性有机药物。
水(蒸馏水):
易霉变。
甘油:
滋润、延长药效、减少刺激、防腐。
二甲基亚砜(DMSO):
促进皮肤的渗透
②半极性溶剂:
溶解有机药物。
乙醇:
有生理作用,防腐,易燃。
丙二醇:
促渗透,无刺激性。
聚乙二醇:
对易水解药物有稳定作用、对皮肤有保湿作用
③非极性溶剂:
溶解非极性药物。
脂肪油(外用)。
液体石蜡(口服制剂和搽剂)。
醋酸乙酯(搽剂)
28、洁净区的管理有哪些要求
①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
②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必须设置缓冲设施,人、物流走向合理。
③100级不得设置地漏,操作人员不应裸手操作,当不可避免时,手部应及时消毒。
④10,000级使用的传输设备不得穿越较低级别区域。
⑤100,000级以上工作服应在洁净室(区)内洗涤、干燥、整理,必要时应按要求灭菌。
⑥设备保温层表面应平整、光洁,不得有颗粒性物质脱落。
⑦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易清毒的卫生工具
⑧在静态条件下检测的尘埃粒子数、浮游菌数或沉降菌数必须符合规定,应定期监控动态条件下的洁净状况。
⑨净化空气如可循环使用,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⑩空气净化系统应按规定清洁、维修、保养并作记录。
29、口服补盐的处方如下:
氯化钠3.5g; 碳酸氢钠2.5g; 氯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g;
回答下列问题:
A.用中国药碘规定的葡萄糖配制,应取多少克?
中国药典规定:
葡萄糖含一分子结晶水
W1:
M1=W2:
M2,则20/180=W2/188,得W2=22g
B.本散剂制成后易变色,是因什么成分发生了变化?
是因为葡萄糖与碳酸氢钠混合,受碱性影响,葡萄糖变色。
C.为何常把本散剂配成A、B两包临用混合?
科避免葡萄糖与碳酸氢钠接触,防止变色。
D.用适量枸橼酸钠代替碳酸氢钠有什么好处?
枸橼酸钠接近中性,与葡萄糖混合不致变色,比原配方稳定。
30、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药物微粒分散系可分为哪几个体系?
各自的粒子大小范围?
①分子分散体系:
<10-9m
②胶体分散体系:
10-9~10-7m
③粗分散体系:
>10-7m
31、微粒分散体系具有的基本特性
①特有的分散程度:
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0-9~10-4范围,不能被肉眼或普通显微镜所分辨,是具有很大相界面的高分散性体系。
②多相性:
分散相粒子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集合体,其结构复杂,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相界面。
胶体分散体系是多相体系,具有超微的不均匀性。
③聚结不稳定性:
由于分散相的颗粒小,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粒子有自动相互聚结降低表面能的趋势,即具有聚结不稳定性,这意味着胶体分散体系是一个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分散相粒子易于聚结成大粒子而聚沉。
32、简要说明微粒分散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为何制备此类分散系时均需加入稳定剂?
微粒分散系是典型的多相分散体系,存在大量的相界面,具有巨大表面的开放体系。
微粒粒径小,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大,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量最小原理,为降低表面积,降低表面自由能,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具有强烈的聚结趋势。
因此,微粒分散体系是典型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且微粒越小,聚结趋势越大。
聚结的结果是粒径变大,分散度下降。
制备此类分散系时加入稳定剂可以吸附在微粒表面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相互聚结。
33、为了防止药物制剂氧化,经常要加入抗氧化剂。
试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并写出常见的几个水溶性和油溶性抗氧化剂。
一些抗氧剂本身为强还原剂,它首先被氧化而保护主药免遭氧化。
还有一些抗氧剂是链反应的阻化剂,能与游离基结合,中断链反应的进行,其本身不被消耗。
水溶性抗氧剂:
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
油溶性抗氧剂:
BHA、BHT、PG。
34、以下是一个膜剂处方,试述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填写药剂学术语)。
A.硫酸庆大霉素:
(主药) B.聚乙烯醇:
17~88:
(成膜材料)
C.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增塑剂)D.甘油:
(溶剂) E.蒸馏水:
(溶剂)
35、下列制剂加等量蒸馏水稀释,哪种能生成沉淀或混浊?
试说明理由:
A.10%水杨酸酒精;B.50%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
C.5%薄荷脑醑;D.20%磺胺嘧啶溶液;
E.10%硼酸甘油.
36、简要说明防腐剂的作用机理,内服液体制剂常用的防腐剂有几类(举3类)?
防腐剂通过蛋白质变性、竞争辅酶、增加通透性等作用方式抑制微生物(繁殖体,芽胞)的生长发育。
内服液体制剂常用的防腐剂:
1、羟苯烷基酯类2、苯甲酸3、山梨酸4、新洁尔灭
二、填空
1、反应级数是用来阐明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2、常见的反应级数有零、一、伪一、二级
3、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主要途径有水解、氧化和其他聚合、脱羧、异构化
4、属于水解降解的药物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
5、酯类药物水解的特点是:
含有酯键药物的水溶液,在H+或OH-或广义酸碱的催化下,水解反应加速。
6、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应是安全、有效、稳定。
稳定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
7、药物氧化分解的特点是自动氧化,即在大气中氧的影响下进行缓慢氧化的过程
8、药物的氧化作用与化学结构有关,常见的哪些结构的药物易氧化:
许多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9、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10、加速试验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为药品审评、包装、运输及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
11、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25℃2℃下进行,其目的是为制订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12、乳剂的类型有W/O和O/W,乳化剂的理化作用是
(1)降低表面张力
(2)形成乳化膜(3)带电液滴的相互排斥
13、注射用主要附加剂亚硫酸钠的作用是抗氧剂,维生素C的作用是抗氧化作用,依地酸二钠的作用是金属螯合剂,羟苯甲酯的作用是抑菌剂,苯酚的作用是防腐剂或抑菌剂苯甲醇的作用是抑菌剂或局部止疼剂,枸橼酸钠的作用是缓冲剂,酒石酸的作用是缓冲剂盐酸普鲁卡因的作用是麻醉剂。
14、注射剂常用的等渗调节剂有氯化钠、葡萄糖
15、注射剂常用的增溶剂润湿剂或乳化剂有卵磷脂、聚山梨酯20,助悬剂有明胶、果酸,填充剂有乳糖、甘氨酸,保护剂有乳糖、蔗糖。
16、注射液澄明度检查肉眼能检出粒径在50µm以上的杂质。
供静脉滴注、包装规格
在100ml以上的注射液在澄明度检查合格后需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
17、对于粘膜给药的药物溶液需要测定表面张力是因为:
药物溶液的表面张力,直接影响药物溶液的表面吸附及粘膜上的吸附。
18、在一般情况下,注射液pH应在4—9范围内,过酸或过碱在肌注时将引起疼痛或组织坏死;滴眼液pH应为5—9,偏小或偏大会增加泪液分泌,导致药物迅速流失,甚至损坏眼角膜。
19、吐温-80在浓薄荷水中其作用是(填写药剂学术语):
增溶剂,在鱼肝油乳中其作用是:
乳化剂,在复方硫磺洗剂中其作用是:
润湿剂,在无味氯霉素片中其作用是:
润湿剂,在丹参注射液中其作用是:
增溶剂?
20、増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制成可溶性盐、减小微粒粒径、利用同离子效应、加入混合溶剂、加入助溶剂、加入增溶剂。
1、分散体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分散在另一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为分散相,所处介质为分散介质。
2、溶胶的基本特性是:
具有多相性,高度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3、缔合胶体:
是由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产生的胶束,其大小在30—80A,具有溶胶的一些特性,并呈溶液状态。
4、表面活性:
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性质。
5、表面活性物质:
能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物质。
6、表面活性剂:
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7、胶束:
在液体内部,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集合体。
8、临界胶束浓度:
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CMC.
9、增溶: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部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10、HLB值:
亲水亲油平衡值。
11、起泡剂:
指产生泡沫的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高的HLB值,在溶液中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而使泡沫稳定。
12、消泡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