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918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docx

春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辩证矛盾

指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它是任何事物所普遍具有的,是现实的、客观的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

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维持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所有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4、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5、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6、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哲学基本问题

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8、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

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9、认识运动总规律

指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0、民主

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11、垄断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2、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

13、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14、资本积累

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5、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

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第二次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辩证法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而形而上学否定中排斥肯定.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

它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原理的唯物史观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明确提出并科学慨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禁用词语的重要理论贡献。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4、

(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趋势:

1、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

(加剧社会两极分化)2、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

4、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5、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范围。

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

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7、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8、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9、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10、机械反映了与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是:

机械反映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直观的反映;能动反映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而是带有人的意识倾向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

机械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是一个意思。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它既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但是最终日的都是为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它既可以由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也可以由国家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形成,还可以由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

总体上说,这种结合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难以解决、需要由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的问题。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在现实经济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1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13、

(1)基本形式:

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

(2)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是:

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的方案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并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活动。

14、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15、

(1)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2)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

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

(3)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

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

16、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次判断正误题

7、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错误)

6、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的矛盾。

(错)

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错)

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

5、事物的假象就是人对事物产生的错觉。

(错)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

(错)

2、剩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错)

第四次论述题

1、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

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

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

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第三:

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答: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

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

第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切忌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

第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切忌简单、机械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的单一的纯粹的过程,它会受到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充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去,自我封闭与保守地搞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

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

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

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针基础。

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推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5、怎样正确地区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波动?

二者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答:

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

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

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

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

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

而后者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到了一定的周期就会发生。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

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主要表现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同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观是一致的。

第二,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发展的过程。

总之,"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7、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

反对教条主义的照本宣科、反对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反对实用主义的断章取义。

确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

8、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

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次材料分析题

1、案例二十四节气与生产实践: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1)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答:

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本来源。

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日积月累才逐渐形成了这些谚语。

2)你认为这些谚语符合科学规律吗?

为什么?

答:

这些谚语只是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谚语通常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积累形成的,虽然有其实践的客观依据,但毕竟是直观的、表面的、生动的认识,它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真正的科学。

因此,这些谚语作为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2、案例一个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市民布瓦吉吉到集市卖菜。

女城管法蒂娅以无经营许可为由罚款10第纳尔(约45元人民币)。

没收磅秤,掀翻菜车,并扇了一巴掌。

布瓦吉吉愤然到市政大楼陈情,被禁止进入。

于1月4日自焚身亡。

2011年1月13日,同情布瓦吉吉的抗议者涌上街头,要求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

14日晚上,本・阿里逃离突尼斯,终结23年的统治„„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阿拉伯之春”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因此,任何政党、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的任何决策、管理行为都必须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

凡是违背人民利益,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和抛弃。

"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因为一个小贩的自杀而引发民众的抗议,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2)通过这个事件,说明当前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答:

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这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是一个警示,那就是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开展持续有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3、苏联解体已经15年了,在这期间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让俄罗斯老百姓感到自豪,倒是苏联的一些成就至今在俄罗斯人心中仍引以为荣。

近日,《消息报》刊登了全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列举了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十件大事。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

第三,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开始了人类开发宇宙和太空的新时代。

第四,1936年,苏联时期传奇试飞驾驶员瓦列里・契卡洛夫完成了从莫斯科到远东的不着陆飞行。

第五,1949年8月苏联成功研制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53年8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从此,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第六,1934年及时营救在楚科齐海遇到冰块沉没的"切柳斯金”号轮船,船上的100多人全部被救出,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个奇迹。

第七,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

第八,1954年到1960年,苏联政府在西伯利亚等地的大规模开荒,使农业耕作面积大幅增加。

第九,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

第十,斯达汉诺夫引领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前的"帝国主义链条上对薄弱的环节”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苏联的解体已经过去20多年了。

一个大国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反思的空间。

从苏联取得的成就中,我们能够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从苏联的解体中,我们也能看到实践社会主义的艰巨。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

1、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

第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

第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严重弊端,如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等。

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会带来极大弊端。

2、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必然联系吗?

答:

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因为前苏联社会存在着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苏联解体。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