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9168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

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

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

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

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

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

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

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B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

的。

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3】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人么是在事件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

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4】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时间由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

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三种时间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社会

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

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

因为:

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

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

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

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

第一,

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

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

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3、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

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

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

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客现规律是

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

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

有决定性的作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

他们截然分开。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表现在:

A真理内容是客观的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C真理是没有阶级性D在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E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既实用主义真理观

1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

失去一

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4.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

不会完结。

5.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

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1、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认识论的精髓.

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坚

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

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

(1)

行精神生产。

(2

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

(2

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社会存在有其相对独立性:

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

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

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

在这个复

杂的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

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

素进行有机结合,而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

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生产管理是科学,也是知识、也是技术。

科学、技术、管

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

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

柱的经济。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4、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

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

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2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

应用。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

本工作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

值。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

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

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

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

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

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过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

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

是相一致的。

12、简述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资本:

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划分: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

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

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

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意义: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

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

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1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所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这是因为: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

资本增殖。

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

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

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

到破坏,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总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

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9、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

(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

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

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

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1、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及划分依据。

【1】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

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

的物质形态。

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

到新产品中去。

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

身的物质形态。

【2】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

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

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

与固定资本对称。

【3】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周转方式的不同。

24、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

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

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

【3】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

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

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指国家政权与资本家私人资本结合,代表资本家的利益,由国

家掌控和运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对社

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基本形式:

【2】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

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

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

企业。

【3】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

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

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

【4】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

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

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

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

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5】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

基本目标。

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

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

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

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包括: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内容:

①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②国际金融的发展,

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③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④跨国公

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⑤国际组织的建立。

⑥经济管理制度

的国际化等。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

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

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

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8、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