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846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docx

11册音乐教案新一版

第一单元同一首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三)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四)学习秧歌知识,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五)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二、教学建议(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可用2课时。

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第一课时:

学习演唱《同一首歌》。

学习二部合唱,结合歌曲学习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第二课时:

复习歌曲。

结合聆听《我的祖国》和《大中国》;结合“编创活动”,学习秧歌动作为歌曲伴舞。

也可以在第一课时欣赏《我的祖国》、《大中国》和《同一首歌》,进行相应的“编创活动”(歌曲情绪、风格、演唱形式的比较,设计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进行歌伴舞),第二课时再学习歌曲《同一首歌》。

三、教材分析

(一)《同一首歌》

1.背景资料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年。

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

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

歌词里用“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

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

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

2.作者简介

孟卫东(1955—) 作曲家。

北京人。

1970年参军,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长期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

主要作品有歌曲《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

3.歌曲分析

歌曲为E大调,4/4拍。

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

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

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的气氛,力度逐渐加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

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并有“

”音的出现,形成暂时的离调,力度逐渐减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

第三乐句(第25~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

九度大跳,再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

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二)《我的祖国》

1.背景资料

《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作于1955年。

影片《上甘岭》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

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

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至今仍久唱不衰。

2.作者简介

刘炽(1921~1998)作曲家。

陕西西安人。

1936年参加红军到延安,曾在人民剧社任舞蹈演员兼小指挥。

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及指挥。

1940年在鲁艺音乐研究室任研究生,曾参与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

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苏联专家阿拉波夫的专家班学习作曲。

1961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

1977年始,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

从事音乐创作50余年,作有大型作品70余件,中小型作品800余件,影响广泛。

主要作品有:

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剧音乐《塞北黄昏》、《火》、《阿诗玛》,舞蹈音乐《胜利腰鼓》、《荷花舞》,合唱曲《工人大合唱》、《祖国三部曲》(含《祖国颂》、《大地颂》、《微笑的太阳》)等。

出版专集《祖国之歌——刘炽歌曲选》。

他的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旋律隽永秀美,富于歌唱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乔羽(1927~)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

山东济宁人。

前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任职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创作室,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中国歌剧舞剧院。

曾长期在河北邢台地区深入生活。

主要作品有:

歌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等,曾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歌词创作。

历年来创作歌词逾千首,主要歌词作品有:

《我的祖国》、《祖国颂》、《人说山西风光好》、《让我们荡起双桨》、《牡丹之歌》、《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夕阳红》等。

3.歌曲分析

歌曲《我的祖国》为F宫调式,4/4、2/4拍。

演唱形式为女声领唱和混声合唱。

两段体结构,由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A段领唱部分和B段合唱副歌部分)构成。

A段音乐速度稍慢,婉转流畅,亲切优美,音乐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句在第二、三拍之间八度跳进之后,出现这部分的最高音“

”,这种大幅度跳进的旋律进行,充分抒发了热切思念家乡的深情,接着的第二、三乐句旋律呈波浪型进行,洋溢着热情、亲切的感情,第四句中

的“4”音具有明显的移宫效果,向下属音离调后,自然地回到宫调式结束,在色彩上给人以柔和的印象,使亲切的感情得以深化,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B段(混声合唱部分)音乐速度稍快,宽广壮丽,气势磅礴,音乐也是由4个乐句构成,旋律从富有动力感的四度音程

和宽广的节奏开始,第一、二乐句旋律大幅度跌宕起伏,第三乐句旋律向上进行并作渐强、渐慢处理,丰富的和声更显气势宏伟、磅礴,第四乐句中

其中的“7”音也具有移宫效果,这一不稳定的结束,为歌曲回到A段下一段歌词作好了准备。

这段音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歌曲运用我国五声音阶调式,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美动人的旋律,每段结尾处两个偏音的巧妙处理独具匠心,可谓在民族调式中自然离调的典范之作。

(三)《大中国》

歌曲《大中国》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由通俗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曲。

曲调吸收了我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

高枫作词作曲,朱良镇编合唱。

《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A+B+A′构成复三部曲式。

引子。

引子为4/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下属和弦构成的和声来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的意境。

然后转为降E调,由男声用八度和声音程,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女声则用和声式二部和声,以亲切的语调相呼应,在属音上造成离调结束。

紧接着速度加快,两小节间奏之后进入第一部分A段。

A段,第一部分。

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A(a+a′)。

a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来,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

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以混声合唱形式演唱,使音乐更加热烈、丰满。

其中有两个小节和声是用男声哼鸣演唱的,造成一种云雾般背景,似描写在云雾中的长城。

B段,第二部分。

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

第一乐段b中的音乐主题音调来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

在合唱处理上采用了不同手法,先由男高音声部唱出音乐主题,与A段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男低音声部与女声则以“嗨”的喊声在句尾相呼应,第二句变为四声部演唱,显得丰满,第三句先由男声唱,女声则以轮唱形式模仿演唱,最后以四声部合唱结束这个乐段,使情绪更加活跃。

第二乐段c是合唱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573构成),使全曲的情绪达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结束。

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

A′段,第三部分。

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结合,其结构为A′(a2+c)。

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由男声唱出,女声则作为陪衬声部,以对比活跃的曲调,用衬词“啦”来演唱,这是一个活跃的声部,既是喜悦轻快的歌声,又似轻快的鼓点声。

之后女声唱出第三、四句,男声变为陪衬声部,以二部形式用“啦”演唱,在热烈活跃的情绪中结束此段。

紧接着,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

这时歌声变为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形式,造成互相呼应的效果,最后的结束处理是,混声合唱结束在调式主和弦的主音上,而领唱则上行到主和弦的三音“

”上结束,这样的结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又造成一个言而未尽的浪漫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四)相关知识

合唱

集体演唱多声部歌曲的演唱形式称合唱,也就是说,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以上、以至更多的人演唱,称为合唱。

按照声部组合的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可分为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两种。

同声合唱包括童声合唱、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三种;混声合唱通常指男女声的混合,含有童声时则成为“混声和童声合唱”。

按照声部数目的多少而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

在合唱形式中,以混声合唱最为常见,其音响丰富、音色多样,更适宜表现宏伟、壮丽的情景和意境。

混声合唱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组成。

同声合唱则以男声四部合唱、女声三部合唱较多,男声四部合唱由男高音Ⅰ、Ⅱ,男低音Ⅰ、Ⅱ组成,女声三部合唱则由女高音、次女高音和女低音合成。

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有的合唱曲为了突出声乐表现力,有意不用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称无伴奏合唱。

合唱适宜表现集体的思想感情。

合唱在音响上讲究整体的融合性,每声部的音色应统一,声部之间的音量配合要平衡。

合唱还讲究各声部旋律的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因此掌握音准、节奏、速度十分重要。

混声合唱的位置,可以有多种形式,一般采用如下形式:

四、教学重点:

学好歌曲的二部合唱。

五、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自己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调整坐姿。

二、综合训练

1、这是一条听辨练习。

第一小题每组音的上声部都一样,下声部不一样。

而第二小题相反,下声部都一样,上声部不一样。

这两小题的每组三个音中分别均是中间的一个音有差异。

在这样区别不大的情况下,必须视听结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正确的区分。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练习时教师在听辨前先告诉学生听辨的范围,并将他们弹奏一次,然后再作听辨,这样难度就可降低一些。

三、新歌教学

(一)复习巩固

1、回顾上学期所学歌曲。

2、选择喜欢的歌曲演唱。

3、提出新学期要求。

(二)学唱《同一首歌》

1.范唱

充分利用歌曲范唱录音。

一般学生平时曾经听过这首歌曲,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

在学习歌曲前,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以便确定教学方法。

如果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采用听范唱录音、让学生直接轻声随着歌唱的方法。

也可以用“先哼唱、后唱词”的方法。

发现学生在随唱中有错误或困难的地方,提出来专门订正、练习,然后再听录音或随伴奏唱。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要在适当时候让学生唱歌谱(即:

不要从始至终用听唱法唱歌词,而完全不唱歌谱)。

对于那些识谱能力比较低的学生,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识谱能力。

在歌曲艺术处理时,也可引导学生倾听录音,采用轻声、抒情、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感情。

2.学习歌谱

(1)、用划拍法预习歌曲节奏。

(2)、学生自行练习,并找出歌曲明显的特征。

(3)、生谈,师小结。

(如旋律重复出现,却又有变化等)

(4)、用慢速视唱歌谱。

3.歌曲处理

尽量学好歌曲的二部合唱。

这首歌曲二部合唱比较浅易,第一段的第二、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为二部合唱,第二段只有第四句结尾部分为二部合唱。

只要条件允许,要把二部合唱部分学会、唱好。

如果确实有困难,也要把第二段的第四句结尾部的合唱学会、唱好。

在辨认歌曲结构的基础上,处理歌曲和变换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的乐段和乐句十分规整,容易辨认。

可让学生自己进行乐段和乐句的区分,用彩色笔或铅笔标画出来。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情感的处理,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4、在设计歌曲处理时,要注意力度变化,注意突出高潮。

可以向学生设问:

歌曲使你最激动的乐句在哪里?

用什么样的力度来演唱、表达歌曲的感情?

可用独唱、齐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

四、课堂小结

(一)师小结。

(二)师生再见。

(三)听音乐拍手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调整坐姿。

二、综合训练

(一)复习训练1

1、分别练习1和2。

2、复习常用速度记号。

(二)综合训练

(二)

这是角调式的音阶与音程练习。

至此,大、小调是与我国五种五声音阶民族调式都已出现。

角调式与其他调式相比,在民歌或创作歌曲中均较少见。

综合训练(三)

1、让每个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填入他认为恰当的节奏。

2、教师巡视。

3、请几个有代表性的答案在黑板上板书。

4、师生共同拍一拍,听一听。

5、讨论分析。

6、选出最佳答案,共同拍一拍。

三、复习歌曲《同一首歌》

要求同前一课时。

四、聆听《我的祖国》、《大中国》

1.熟悉并背唱歌曲主题。

要让学生学会并背唱《我的祖国》和《大中国》的音乐主题。

教师可让学生随录音唱歌词,或辅以听唱法教唱。

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并注意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三段歌词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2.在聆听《我的祖国》和《大中国》时,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模仿指挥,或者随着音乐划拍,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

3.可利用卡拉OK形式,请个别同学演唱歌曲。

或随卡拉OK,请个别同学担任领唱,全体学生伴唱或合唱。

五、编创与活动

给《大中国》编配秧歌舞动作,尝试表演“歌伴舞”。

还可以同时使用录音带或卡拉OK伴奏。

在“歌伴舞”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在引导积极参与,表达歌唱祖国的热情。

并不要求达到某种表演技巧,另外,在教学时间上也要给予保证。

(附:

秧歌舞图示)

(五)音乐知识教学

关于合唱知识,可结合《同一首歌》、《我的祖国》两首合唱曲进行,并进行画出混声合唱位置图的练习。

 

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二、教学安排

(一)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可用3课时。

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第一课时:

学习演唱《银杯》,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演唱《小黄鹂鸟》,练习二部合唱,欣赏《万马奔腾》。

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三课时:

学习演奏《筷子舞》。

结合本课的歌曲和欣赏曲学习,进行“编创活动”。

  如因条件所限不能进行演奏活动,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集中欣赏《银杯》、《小黄鹂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和《万马奔腾》,结合欣赏进行“编创活动”。

第二和第三课时练习演唱两首歌曲,结合歌曲学习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编创活动”。

三、教材分析

(一)《小黄鹂鸟》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其原歌如下: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

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二)《银杯》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

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作者简介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

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

其代表作品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

演唱者简介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

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

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

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

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天堂》

《天堂》是一首由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

由于作者本人是蒙古族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情有独钟,能自由、深刻地抒发出对家乡的一往情怀;又由于作者的演唱风格不但强劲粗犷、苍凉悲壮,而且还细致入微,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正如作者所言:

“如果你听出我歌声中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那都是源于我蒙古人的天性。

”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歌曲具有特殊风格,独树一帜。

《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

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

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

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

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前奏中马头琴的音色,把人们带入一个辽阔无垠的美丽的大草原中,引起你的遐想。

  A段为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音乐主题单纯集中,曲调抒情悠长,亲切的倾诉,自豪地道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B段也为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音乐转入高音区,曲调辽阔高亢,情绪兴奋激动,是A段主题的深入展开,使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

  由于歌曲短小,在演唱中重复一遍后进入尾声。

尾声虽然是结束句,但由于用了真假声和乐队的呼应,多次重复处理,使意境更加辽阔深远,回味无穷,并深为腾格尔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的创新感叹不已。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

在句尾的长音处,腾格尔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

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腾格尔(生年不详) 蒙古族歌唱家。

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兼作曲,“苍狼”乐队队长兼主唱。

他曾多次获演唱奖。

作有《天堂》、《父亲和我》等歌曲,其中《父亲和我》在1991年第二届亚洲音乐节上获中国作品最高奖。

出版《天堂》专集。

  1994年参加拍摄电影《黑骏马》,在担任主演的同时,还担任本片的全部音乐创作和主唱。

因而在第十九届蒙特里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音乐艺术奖。

  1996年由他作由、演唱(美国女作家聂华岭作词)的《江水啊,流啊流》。

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华声曲》全球华人歌唱比赛上获一等奖。

  腾格尔的歌曲,在当今浩如烟海的歌曲创作中,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表达为特点,可谓独树一帜,是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亮点之一。

这些歌曲的创作植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歌曲的旋律干练、自如,富有时代气息,结合他极富激情的歌唱,形成了他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上特有的风格。

(五)《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

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

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

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

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

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

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作者简介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

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