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673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案例.docx

《语文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案例.docx

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课题:

《秋夜》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吕瑞怀

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障城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五、教学重点

重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六、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

“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

(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

(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

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

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

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

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

“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

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

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分析:

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

第一次:

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

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

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

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

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

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

)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

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

奇怪而高月亮:

圆满恶鸟:

夜游

(2)象征: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

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有人说:

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

《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

附板书

枣树: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

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

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设计意图

为下文打基础

 

预习反馈

 

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

 

九.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

我举例:

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教学案例

课题:

海燕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提供者:

吕瑞怀

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障城中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目标2、目标3

难点:

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

播放录音(场室允许可放录像),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3')

1.问题一:

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

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

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

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划分层次结构:

(10')

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问题三、四)

结合《掌握语文》P92一、2,3学生相互交流解决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

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四、讲析第一幅画面(1-6)(10')

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1-6段,其他学生思考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问题五)

2.学生独立思考,必要时可略作交流,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适当提示

3.教师抽样提问后评价: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第二层(4-6)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

4.教师讲析

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3)写声音:

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

五、分析第二幅画面(7-11)(17')

1.全班齐读7-11段,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

2.学生主体活动:

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

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问题六)

2)找出写海燕的动作(与第一幅画面比较)(问题七)

3)如何理解第11段“敏感”“早就”“深信”(问题八)〖难度较大〗

4)划分二层并归纳层意(问题九)

2.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抽样提问,教师评价

1)风:

抢、甩、摔;雷:

轰响、震怒;浪:

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2)飞舞(飞翔)、大笑、号叫

3)高度的洞察力和必胜的信心(因难度较大,教师可必要提示,学生答到点子上即可)

4)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迎接暴风雨

4.教师小结:

这幅画面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渲染了黑暗环境的气氛,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狂风的狂风的疯狂反扑与海燕的乐观迎接形成对比

六、布置作业(1')

1.A:

朗读尽量背诵课文

2.A:

《掌握语文》P93二、1,2,3,4,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

九.教学反思

通过预习,疏通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初步了解,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了层次结构,师生共同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整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

教学案例

课题:

《最后一次讲演》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提供者:

吕瑞怀

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障城中学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上学期学的《谈骨气》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介绍相关知识:

1、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2、介绍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3、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

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

“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

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三、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1、字:

蔑miè劣liè捶chuí赋fù诬wū

2、词: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赋予——给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分析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

2、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九.教学反思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

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

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

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教学案例

课题:

《最后一次讲演》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第二课时

提供者:

吕瑞怀

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障城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能力目标:

①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

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

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介绍演讲词的特点: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学生试读:

提示:

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四、感知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

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

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

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

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

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

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

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提示:

体现在6—10自然段。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六、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练习演讲(先让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七、介绍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八、推荐课外阅读:

《死水》闻一多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组合作交流

 

让学生了解,对本节的补充。

九.教学反思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

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

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